黑蓝论坛
标题: 水要滴下来了 [打印本页]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5-30 01:15
标题: 水要滴下来了
开始我并没有在意他们在讨论什么。当我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争论这个问题了。
每个周五的晚上,我和我的朋友周凡、杨斌一起去杨斌家喝酒聊天,以此来度过每一个漫长的周五的夜晚。这个活动起始于去年冬天,周凡看了本讲述魏晋南北朝的书。看完后,他对那个时期风行的清谈神往不已。他找来我跟杨斌,商量着也组织这么一个活动,只在我们三人中间,有那么点竹林七贤的意思。杨斌对此兴致很高,他很快便兴奋地与周凡开始讨论活动的细节。我的兴致不大。我不大能喝酒,我对酒精过敏。杨斌建议喝啤酒。在他们眼里,啤酒压根算不上酒。我能喝些啤酒,但是不喜欢。啤酒喝起来像马尿。对于这个观点,他们俩一致驳斥我。
“你怎么知道味道像马尿,你喝过马尿?”
“没喝过。我的意思是,啤酒味道带给我的感受和马尿这个词带给我的感受有相似。你知道,一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它不仅仅作为指向它所代表的物质的工具,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物质。当你读到一个词时,它所指的意象以及它本身所带来的感受将同时作用于你。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杨柳’这个词时,你能联想到实质性的杨柳,你能看到那鲜绿的嫩叶,柔软的枝条,甚至还能感受到一阵风从你脸上吹过。同时,你还可以联想到《采薇》里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也许你还能想起学这首诗的场景,你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一手举着课本,一手拿着粉笔,他的右手指尖上沾染了白色粉笔灰,显现出他手上的纹路。你看,这就是词语的双重性。”
杨斌从鼻孔里呼出了口气,轻轻的“哼”了一声。
“照你这么说,你是能根据‘马尿’这个词幻想出马尿的味道了?”
“呃,虽然说你这么理解有点恶心,但是差不多是这意思吧。”
“扯淡!”杨斌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最终我还是决定加入他们。因为周凡说,反正你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我想了想,确实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可以做。
在开始的几个星期里,我还会参与到他们谈论的话题中。但是,很快我便感觉到了厌倦。周凡在我们坐着聊天的桌子靠着的墙上贴了一张”莫谈政治”的纸条,他为自己这个创意洋洋自得,他对我们说,他这是化用了《茶馆》里的意思。我当然知道他这是模仿茶馆,不仅这张字条,就是这个活动也是在模仿,我们每次谈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也全他妈的都是从书上看来的东西,毫无新意,没有新鲜的思想,就连参与的面孔也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仨。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我在这里可以打发掉一整个夜晚。
这个周五的下午时候,杨斌打电话给我和周凡。他说他今晚会带上他新交的女友。对此,周凡颇有微词,大概在他观念里,我们应该死守当初的信约(当然,是他认为订下了信约),只让这个活动在我们三人中间,或者说像中世纪的共济会一样的秘密组织,新入会者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而我只是比较奇怪会有女孩愿意来参加这种无聊的活动。
晚上6点的时候,我们已经坐在了杨斌家餐厅的桌子旁。那是一张方桌,面上是一层涂有浅黄色油漆的三合板,用小钉子在四周钉上。浸有桐油的漆已经有些脱落了,整个桌面上也不均匀分布黄褐色的油渍。看上去,很旧,而事实是也确实如此。这桌子是杨斌的房东留给他的。他房东是个四十来岁的女人,老公是小学教师,有个已经工作了的儿子。
不过,今天桌上垫了张黑白格子的桌布。我坐在靠近客厅的一侧,身后是通往客厅的门,准确地说应该是门框,门在杨斌搬进来之前就已经被拆掉了。如果我靠在椅背上,尽力地让头向后仰过去,就能看到客厅的窗户,看到外面已经暗下来的天色。周凡坐在我左手边,他对面是贴有他写的那张“莫谈政治”字条的墙。杨斌和他女友坐在我对面。杨斌在左侧,他身后是通向厨房的门,穿过门可以看到厨房里的水池。桌上摆了三罐啤酒,杨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还冒着冷气。我皱了下眉头,没说什么。
“我给你介绍下,”杨斌坐下后对他女友说,
“这个是周凡,”他用食指指了下周凡,
“这个是王三,其实真名叫王川,但是我们都叫他王三。”他把食指转向了我。
“嗯,我知道。”那女孩开口了。
她的声音有点像苹果。我这时才开始真正注意到她,尽管从她进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分钟。
“因为我们都觉得他像王小波笔下的王二,所以我们就叫他王三了,还跟他真名押韵呢。”杨斌看着我说。
女孩轻轻笑了下,我想她大概读过王小波。我绰号是叫王三,但不是杨斌说的那样,王小波写了那么多王二,他知道是哪个。
“他们俩都是我大学的室友。”杨斌又把头转回去看他女友了。
“她叫林卷,”杨斌顿了一下,“我们上周末认识的。”
“好了,都介绍完了。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吧。”杨斌转过头看着周凡。
“嗯,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奥威尔的《动物农庄》。这是一本政治讽刺小说。首先,我来介绍下奥威尔……”
我没看过这本小说。周凡不时看着手上拿着的那一沓A4纸,不停的说着。我想他大概是打印了豆瓣上的书评。我又失掉了参与今天话题的兴趣。
我转过脸,目光落到了林卷身上。我并非有意看她,只是她坐在我对面,我转过头后自然地目光就落到了她身上,不看她反而显得有些不自然。
她很美。杨斌之前的女友都很漂亮,但不美。她很美。
她的头发是亚麻色的,在前额处留着向右斜着的刘海,从发际线向后收拢,在脑后聚成一束马尾。我想起了德彪西的一首曲子。
她正看着周凡,没有发现我在看她。她穿了件白色T恤,胸前印有一个黑色镂空头像,有点眼熟,旁边有串花体的英文写着“WAR IS OVER”,我想起来原来是列侬。
我抬起眼睛,目光又重新回到他白皙的脸上,发现她已经转过脸,正看着我。她看着我,用牙齿咬住了一点下嘴唇,下巴向脖子内微微喊着,额前有几根碎发垂下,搭在她的眼睫毛上,让我有点无法确定她是不是在微笑。
跟她对视了一小会儿,我便把目光移开了。这多少有些尴尬。我继续转动目光,在整个餐厅里游走,装作刚刚的对视不过是我目光的旅行中的一个正常的相遇。
事实上,我已经可以闭上眼在脑海中准确地对于整个的这个狭小空间进行重述。我右手边的这面墙,在距离我4.5公分的右上角就是那张“莫谈政治”的字条,字条的右下角已经翘起,向外蜷曲着。字条顶端往上走5公分就是墙面与天花板的交线,顺着交线往前走到顶角处,那儿有张蛛网,像你能见到的大多数蛛网一样,上面没有蜘蛛,但是粘着些黑色的小颗粒。顶角左拐就是我对面的那面墙,墙的左下方,杨斌身后就是厨房的门框。现在厨房的门向厨房内侧开着,我的视线与门面几乎平行。门上涂有砖红色漆,现在已经开始有了裂纹,漆层就从裂纹处向外翘起,像是故宫屋顶上的飞檐。而我的视线正好可以顺着这些翘起的裂缝钻进去,看到红漆下面的木纹和虫眼。顺着门向里走,就是厨房的水池。现在我视线刚好跟水池的上边沿平齐,看不见水池里面,不过只要我站起来,就能看到那里面满是浸在水里沾有油渍的瓷碟和玻璃杯。水池上方是那种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的银灰色铝制水龙头。杨斌刚刚进去洗了一个玻璃杯,现在水龙头出水口处还有层水膜。
我小时候,夏天的中午。家里人都在午睡,我躺在床上,等着听到隔壁呼吸声均匀后,轻轻爬起来,走到洗浴间里玩水。轻轻地从脸盆架上拿起瓷盆,轻轻地移到水龙头下面,用手压住水龙头的开关,慢慢地慢慢地拧开。在出水的那一下,会发出“哧”的一声轻响,赶紧拧紧开关,静静等上一小会儿,再慢慢地拧开,让水顺着瓷盆的内壁轻轻流下。接满一盆水后,把开关紧紧拧上。出水口处还在接着滴水,不过速度越来越慢。先是一滴一滴的落下,然后是慢慢汇成一滴落下,再后来就是看着水膜非常缓慢的长大,渐渐变的厚重,在中心处垂成水滴状,在出水口处颤动,最终落下。我像现在盯着厨房里的水龙头一样蹲在一旁盯着它,直到不再有水滴下。
现在那层水膜就像我小时曾经看过许多次的过程那样逐渐变得厚重,渐渐形成了水滴的模样。
周凡碰了下我胳膊。
“你发表下一件。”
“嗯,什么?”
“靠,你没听我们说话么?”杨斌冲我喊。
“我赞成精英治国,杨斌赞成民主,你支持谁?”
“哦,你们看,水要滴下来了。”
我抬起食指,指着厨房里的水池。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5-30 01:16
新人第一次发帖。阅历比较浅,还请大家多指点啊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3-5-30 02:53
不错的。
节奏、轻重都控制得不错。
不足的地方是两个,一是词句也还有瑕疵(最后的错别字忽略不计),有些地方作者的代入感可以不需要,比如“提出的观点也全他妈的都是从书上看来的东西”,“他妈的”就是作者在代入了,不需要;再比如“事实上,我已经可以闭上眼在脑海中准确地对于整个的这个狭小空间进行重述”这句也可以不用,或者换作身处其中的“我”的客观陈述而不要作者代入。二是,这个作品明确不是靠“精致”取胜,因此所述事件的“张力”需要考虑。即使事件本身没有张力,不靠精致取胜的作品就最好要给它、给读者感觉“它”是有张力有光晕的,有张力、光晕,“品”、“调”就不同了。
另外我还有个感受,是不是整体篇幅上再多个2、3千字,厚重感就会更好?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5-30 09:55
顾耀峰 发表于 2013-5-30 02:53 
不错的。
节奏、轻重都控制得不错。
谢谢版主指点。代入的那个问题确实存在,之前也删掉了一些,可能自己有点年轻气盛了吧,很多时候写东西是为了发泄。。。厚重感的问题确实还不懂怎么把握。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5-30 09:57
关于张力的问题,现在我也是做不好,也没想明白该怎么做,顾老师能指导下么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3-5-30 17:43
本帖最后由 顾耀峰 于 2013-5-30 17:44 编辑
cjdxc 发表于 2013-5-30 09:57 
关于张力的问题,现在我也是做不好,也没想明白该怎么做,顾老师能指导下么
张力的来源——这里暂时不说语言——是在故事背后要说但是没说出来的那个主题,在面上呈现的时候,常有线索会指向那主题,但一直引而不发。
光晕的来源,也是故事可以引起读者联想但作者始终不直白的部分。
要说指导,塞林格的《九故事》是很好的范本,你的叙述的节奏和轻重感挺好的,这篇可以对应《笑面人》作比较,另外也可参照《与爱斯基摩人作战之前》,一定会在张力和光晕的思考上有所收获。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5-30 19:37
顾耀峰 发表于 2013-5-30 17:43 
张力的来源——这里暂时不说语言——是在故事背后要说但是没说出来的那个主题,在面上呈现的时候,常有 ...
嗯,好的。非常感谢。其实我有设置些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可能不明显吧。平时课也比较多,然后就老想着快点写完,想看到结局,细节就没考虑够。
作者: 土也 时间: 2013-6-14 06:40
感觉就像一首我在寻找的摇滚的前奏,再长一些,加油
作者: 仓鼠酱 时间: 2013-6-15 17:43
有点卡佛的感觉呢 学习了~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6-15 21:20
土也 发表于 2013-6-14 06:40 
感觉就像一首我在寻找的摇滚的前奏,再长一些,加油
谢谢
顾老师推荐的九故事,我之后买了本,这些天正在读,帮助挺大的,也推荐给你哈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6-15 21:20
仓鼠酱 发表于 2013-6-15 17:43 
有点卡佛的感觉呢 学习了~
谢谢鼓励哈
作者: X 时间: 2013-6-29 23:59
“啤酒喝起来像马尿。”——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你喝过马尿?”,没想到下面立刻就是——“你怎么知道味道像马尿,你喝过马尿?”
这里也可以看到某种行文的缜密……
作者: 夏树森林 时间: 2013-6-30 12:24
这个结尾真好,用一点点日常之碎消解了那么多的凌空高蹈。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6-30 20:34
X 发表于 2013-6-29 23:59 
“啤酒喝起来像马尿。”——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你喝过马尿?”,没想到下面立刻就是——“你怎么知道味 ...
谢谢点评。这个我就是没事喜欢在脑子里瞎想对话。。。还有,我特别喜欢你写的走神时刻接近真实。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6-30 20:34
夏树森林 发表于 2013-6-30 12:24 
这个结尾真好,用一点点日常之碎消解了那么多的凌空高蹈。
谢谢点评。
作者: DUKE600 时间: 2013-8-3 22:29
结尾是另一种俗套
作者: didashen 时间: 2013-8-4 23:42
我经常会把本该有内涵的对白写得无味。你是怎么写的?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8-6 00:47
didashen 发表于 2013-8-4 23:42 
我经常会把本该有内涵的对白写得无味。你是怎么写的?
呃,你是问我么。我也是刚刚开始写呢,这还是我写的第一篇。。。
我就只说说我个人的感受吧。你说把有内涵的对白写的无味,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有内涵的对白这个内涵究竟是什么。是指你想要表达的某种主题么,你是想通过对白暗中指向你想表达的东西?首先,我自己写的这篇里面,对白也比较少,应该也没有这种情况。其次,我写的对白就是我在脑海里把我想要讲的故事全部演过一遍,然后觉得这样的对白合理,我自己看着舒服,我就怎么来的。。。另外,我也挺矛盾,有时候我觉得把对白写得有所暗指会挺有意思,但是有时候又会觉得那样挺恶心。。。
好吧,说了这么一堆,也不知道有没有帮到你,不好意思,你再多问问这论坛里的其他人吧
作者: didashen 时间: 2013-8-6 08:34
cjdxc 发表于 2013-8-6 00:47 
呃,你是问我么。我也是刚刚开始写呢,这还是我写的第一篇。。。
我就只说说我个人的感受吧。你说把有内 ...
谢谢你的回复。刻意写当然不对,但有是就是有些挡不住不成熟。我指的内涵也许不光是对白,而是更多的。比如,昨晚上散步时,听到跳街舞的一群散场,一女的坐在后座,冲一辆离去不远的破落电动说,李三,明个儿还来啊!李三边另一辆看来是他老婆的就说,来,来,来,他这个月都不出去了,这个月都天天来!感觉这对白怎么就这么带劲呢?这是我的困惑。再谢谢你!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8-6 10:57
didashen 发表于 2013-8-6 08:34 
谢谢你的回复。刻意写当然不对,但有是就是有些挡不住不成熟。我指的内涵也许不光是对白,而是更多的。比 ...
哦,那你说的这个带劲的对白,我感觉就是符合你对人物设定相符合啊。就你举的那个例子,李三老婆作为李三老婆这个角色说出那话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3-8-22 20:21
标题: 顾耀峰批注《水要滴下来了》
cjdxc|水要滴下来了
开始我并没有在意他们在讨论什么。当我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争论这个问题了。
每个周五的晚上,我和我的朋友周凡、杨斌一起去杨斌家喝酒聊天〖顾耀峰:喝酒聊天,此处表达略有“手滑”、被“熟悉”给带入了。“喝酒聊天”的熟语表达中给人感觉是喝得比较畅快也包括“我”,与下文的“我对酒精过敏”有矛盾。当然,对一般读者而言不算问题,会一带而过不会挑剔〗,以此来度过每一个漫长的周五的夜晚。这个活动起始于去年冬天,周凡看了本讲述魏晋南北朝的书。看完后,他对那个时期风行的清谈神往不已。他找来我跟杨斌,商量着也组织这么一个活动,只在我们三人中间,有那么点竹林七贤的意思。杨斌对此兴致很高,他很快便兴奋地与周凡开始讨论活动的细节。我的兴致不大。我不大能喝酒,我对酒精过敏。杨斌建议喝啤酒。在他们眼里,啤酒压根算不上酒。我能喝些啤酒,但是不喜欢〖顾耀峰:第一个精彩点来了序幕。这一组短句表达干净利落,句句紧挨,快速把需要交代但不必停留的信息交代清楚而又不累赘〗。啤酒喝起来像马尿。对于这个观点,他们俩一致驳斥我。
“你怎么知道味道像马尿,你喝过马尿?”
“没喝过。我的意思是,啤酒味道带给我的感受和马尿这个词带给我的感受有相似。你知道,一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它不仅仅作为指向它所代表的物质的工具,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物质。当你读到一个词时,它所指的意象以及它本身所带来的感受将同时作用于你。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杨柳’这个词时,你能联想到实质性的杨柳,你能看到那鲜绿的嫩叶,柔软的枝条,甚至还能感受到一阵风从你脸上吹过。同时,你还可以联想到《采薇》里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也许你还能想起学这首诗的场景,你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一手举着课本,一手拿着粉笔,他的右手指尖上沾染了白色粉笔灰,显现出他手上的纹路。你看,这就是词语的双重性。”〖顾耀峰:一段貌似平淡但很重要的铺垫。长度控制表明作者懂得此处不能轻飘飘“滑过”需要“重”。段落本身有内容也不空洞,但效果之意又不在内容本身,而在轻松自然地甩出一个学究气书袋气而非书卷气严重的年青人形象。往后空泛的“坐而论道”的源头就从这里开始〗
杨斌从鼻孔里呼出了口气,轻轻的“哼”了一声。
“照你这么说,你是能根据‘马尿’这个词幻想出马尿的味道了?”〖顾耀峰:真实的“我”,俏皮、轻松、有力而不强横暴力的反击〗
“呃,虽然说你这么理解有点恶心,但是差不多是这意思吧。”
“扯淡!”杨斌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最终我还是决定加入他们。因为周凡说,反正你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我想了想,确实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可以做。
在开始的几个星期里,我还会参与到他们谈论的话题中。但是,很快我便感觉到了厌倦。周凡在我们坐着聊天的桌子靠着的墙上贴了一张”莫谈政治”的纸条,他为自己这个创意洋洋自得,他对我们说,他这是化用了《茶馆》里的意思。我当然知道他这是模仿茶馆,不仅这张字条,就是这个活动也是在模仿,我们每次谈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也全他妈的都是从书上看来的东西〖顾耀峰:“他妈的”一词,作者的代入感太重,而且效果上也太熟,撒下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阴影〗,毫无新意,没有新鲜的思想,就连参与的面孔也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仨。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我在这里可以打发掉一整个夜晚。
这个周五的下午时候,杨斌打电话给我和周凡。他说他今晚会带上他新交的女友。对此,周凡颇有微词,大概在他观念里,我们应该死守当初的信约(当然,是他认为订下了信约),只让这个活动在我们三人中间,或者说像中世纪的共济会一样的秘密组织,新入会者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而我只是比较奇怪会有女孩愿意来参加这种无聊的活动。
晚上6点的时候,我们已经坐在了杨斌家餐厅的桌子旁。那是一张方桌,面上是一层涂有浅黄色油漆的三合板,用小钉子在四周钉上。浸有桐油的漆已经有些脱落了,整个桌面上也不均匀分布黄褐色的油渍〖顾耀峰:物景描写虽然准确,但是略平,此处句子带有弹性会更好〗。看上去,很旧,而事实是也确实如此。这桌子是杨斌的房东留给他的。他房东是个四十来岁的女人,老公是小学教师,有个已经工作了的儿子〖顾耀峰:这个背景并不必要,闲笔。如能做到让读者感觉这是“我”的思维蔓延所致,那将是变闲为宝〗。
不过,今天桌上垫了张黑白格子的桌布。我坐在靠近客厅的一侧,身后是通往客厅的门,准确地说应该是门框,门在杨斌搬进来之前就已经被拆掉了。如果我靠在椅背上,尽力地让头向后仰过去,就能看到客厅的窗户,看到外面已经暗下来的天色。周凡坐在我左手边,他对面是贴有他写的那张“莫谈政治”字条的墙。杨斌和他女友坐在我对面。杨斌在左侧,他身后是通向厨房的门,穿过门可以看到厨房里的水池〖顾耀峰:位景描写句子略平的弱点又显现了。虽然做到了准确,但印象不深。这是很重要的位景,做到“印象深”会给小说加很多分〗。桌上摆了三罐啤酒,杨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还冒着冷气。我皱了下眉头,没说什么〖顾耀峰:铺垫轻松自然,定下基调〗。
“我给你介绍下,”杨斌坐下后对他女友说,
“这个是周凡,”他用食指指了下周凡,
“这个是王三,其实真名叫王川,但是我们都叫他王三。”他把食指转向了我。
“嗯,我知道。”那女孩开口了。
她的声音有点像苹果。我这时才开始真正注意到她,尽管从她进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分钟。
“因为我们都觉得他像王小波笔下的王二,所以我们就叫他王三了,还跟他真名押韵呢。”杨斌看着我说。
女孩轻轻笑了下,我想她大概读过王小波。我绰号是叫王三,但不是杨斌说的那样,王小波写了那么多王二,他知道是哪个〖顾耀峰:与上文两处说到王三一起,虽然对故事不起作用,但整体构成小说本身而非故事本身的幽默、轻松感,可见作者在节奏和轻重上、在对“故事把握”和“小说把握”的执行上,是有敏感的。这是非常珍贵的敏感和能力〗。
“他们俩都是我大学的室友。”杨斌又把头转回去看他女友了。
“她叫林卷,”〖顾耀峰:为人物起名讲究也是敏感力的表现之一。讲究,不一定指人物名字必须好听,而是符合作者心目中的“特别”,包括起的名平凡,有时候也是讲究〗杨斌顿了一下,“我们上周末认识的。”
“好了,都介绍完了。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吧。”杨斌转过头看着周凡。
“嗯,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奥威尔的《动物农庄》。这是一本政治讽刺小说。首先,我来介绍下奥威尔……”
我没看过这本小说。周凡不时看着手上拿着的那一沓A4纸,不停的说着。我想他大概是打印了豆瓣上的书评。我又失掉了参与今天话题的兴趣〖顾耀峰:此处的“我”直抒胸臆有必要。如将此句删去,也可,也有效果,但冲击力就弱了〗。
我转过脸,目光落到了林卷身上。我并非有意看她,只是她坐在我对面,我转过头后自然地目光就落到了她身上,不看她反而显得有些不自然。
她很美。杨斌之前的女友都很漂亮,但不美。她很美。〖顾耀峰:“我”不是不掉书袋,“我”不是没有想法。“我”更感兴趣的是有趣的书袋和有内容的思想而非拾人牙慧的“文化残渣”〗
她的头发是亚麻色的,在前额处留着向右斜着的刘海,从发际线向后收拢,在脑后聚成一束马尾。我想起了德彪西的一首曲子〖顾耀峰:结合前文,小说效果上更让人知道“我”的情怀和意境是有独立性的〗。
她正看着周凡,没有发现我在看她。她穿了件白色T恤,胸前印有一个黑色镂空头像,有点眼熟,旁边有串花体的英文写着“WARIS OVER”,我想起来原来是列侬。〖顾耀峰:“我”既惊讶又坦然,又有点释然。这里对“我”情绪处理的隐藏,显见作者在“藏”和“露”的执行上有本能,这也是珍贵品质。“列侬”是个大众熟词,在这里它的作用是线索〗
我抬起眼睛,目光又重新回到他白皙的脸上,发现她已经转过脸,正看着我。她看着我,用牙齿咬住了一点下嘴唇,下巴向脖子内微微含着,额前有几根碎发垂下,搭在她的眼睫毛上,让我有点无法确定她是不是在微笑。〖顾耀峰:蒙娜丽莎?一笑〗
跟她对视了一小会儿,我便把目光移开了。这多少有些尴尬。我继续转动目光,在整个餐厅里游走,装作刚刚的对视不过是我目光的旅行中的一个正常的相遇。
事实上,我已经可以闭上眼在脑海中准确地对于整个的这个狭小空间进行重述〖顾耀峰:这里作者的代入感,表明了作者的功力需要加强。此句也突兀、生硬。能闭眼准确叙述表达了“我”的无聊导致不断东张西望,这是此句的指向之一,之二是从小说文本的节奏上已需要引出“水龙头”、“水滴”了。因此说,作者的节奏把控和意思指向是比较好的,而对句子弹性的雕琢,可能是未来需要加强的短板〗。我右手边的这面墙,在距离我4.5公分的右上角就是那张“莫谈政治”的字条,字条的右下角已经翘起,向外蜷曲着。字条顶端往上走5公分就是墙面与天花板的交线,顺着交线往前走到顶角处,那儿有张蛛网,像你能见到的大多数蛛网一样,上面没有蜘蛛,但是粘着些黑色的小颗粒。顶角左拐就是我对面的那面墙,墙的左下方,杨斌身后就是厨房的门框。现在厨房的门向厨房内侧开着,我的视线与门面几乎平行。门上涂有砖红色漆,现在已经开始有了裂纹,漆层就从裂纹处向外翘起,像是故宫屋顶上的飞檐。而我的视线正好可以顺着这些翘起的裂缝钻进去,看到红漆下面的木纹和虫眼。顺着门向里走,就是厨房的水池。现在我视线刚好跟水池的上边沿平齐,看不见水池里面,不过只要我站起来,就能看到那里面满是浸在水里沾有油渍的瓷碟和玻璃杯。水池上方是那种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的银灰色铝制水龙头。杨斌刚刚进去洗了一个玻璃杯,现在水龙头出水口处还有层水膜。〖顾耀峰:水膜!观察细致是一切优秀小说家的必备素质,抓准、准细节也是一切优秀小说家要历经的关口〗
我小时候,夏天的中午。家里人都在午睡,我躺在床上,等着听到隔壁呼吸声均匀后,轻轻爬起来,走到洗浴间里玩水。轻轻地从脸盆架上拿起瓷盆,轻轻地移到水龙头下面,用手压住水龙头的开关,慢慢地慢慢地拧开。在出水的那一下,会发出“哧”的一声轻响,赶紧拧紧开关,静静等上一小会儿,再慢慢地拧开,让水顺着瓷盆的内壁轻轻流下。接满一盆水后,把开关紧紧拧上。出水口处还在接着滴水,不过速度越来越慢。先是一滴一滴的落下,然后是慢慢汇成一滴落下,再后来就是看着水膜非常缓慢的长大,渐渐变的厚重,在中心处垂成水滴状,在出水口处颤动,最终落下〖顾耀峰:感受同上。这些细节非常棒!棒到多说不如不说,因为它的好就在那里〗。我像现在盯着厨房里的水龙头一样蹲在一旁盯着它,直到不再有水滴下。
现在那层水膜就像我小时曾经看过许多次的过程那样逐渐变得厚重,渐渐形成了水滴的模样。
周凡碰了下我胳膊。
“你发表下意见。”
“嗯,什么?”
“靠,你没听我们说话么?”杨斌冲我喊。
“我赞成精英治国,杨斌赞成民主,你支持谁?”
“哦,你们看,水要滴下来了。”〖顾耀峰:卡佛式的结尾?不全是。美妙的感觉来自于既完全自然符合故事中人物的所为、所思,又在小说效果上出现奇幻一点眼睛一亮。“用自然平凡的动作划出漂亮的曲线”。作者很正〗
我抬起食指,指着厨房里的水池。
作者: 落荒猫 时间: 2013-10-3 23:44
看了访谈感觉你有点厉害就过来看,小说里面有一些人名啊什么的我根本不知道也不会想到这样写,还有让我感叹的就是恰到好处的细致,我在细节方面总是做得太过,很难处理得不露痕迹,并且主观很强,你的就很自然,轻重缓急很舒服。
结尾让我想到邱雷的积雪未消,你是受了他影响吗?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10-4 09:16
落荒猫 发表于 2013-10-3 23:44 
看了访谈感觉你有点厉害就过来看,小说里面有一些人名啊什么的我根本不知道也不会想到这样写,还有让我感叹 ...
这说得我好心虚。。。又特意去看了下访谈,好像就是普通聊下天,没说什么啊。。。
人名我不知道你指哪个,是林卷么?当时就是觉得这个名字当做女孩子的名字挺好听的。
这一篇整个开始的时候只有个开头,后面的什么都没有,是一边写一边想着加进去的,所以有些你说的细节可能就仅仅只是当时写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觉得加进去挺不错的啊,然后就加进去了。处理得不漏痕迹,这个可能是跟我不喜欢痕迹太明显有关系,我还不懂得怎样分析一个小说,仅仅就是靠自己的感觉,写出来之后,自己再读读,觉得读得舒服,就留下,不舒服的就删掉或者改动。
或者,你可以试下写一段之后,放一两天再读读,但是这两天脑子里对整个进行脑补,可能就会改动挺多的。我个人的感觉是,在你想要表达的欲望最强烈的时候写的东西有时候会呈现出个人情绪特别浓烈,写出来的文字也会显得臃肿,等待那种强烈的情绪过去,人会冷静下来,再看自己写过的东西,可能就会发现很多挺恶心的,再处理过的文字会显得更加趋向你真正想要它呈现的样子吧。
另外,写这篇的时候,我是按着作者即上帝那样写的,小说里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你写的时候,对于整个人物,整个事件都有非常全面的把握。就想段林兄上次说的那样,比如A在哪儿上的小学初中大学,谈过恋爱没,曾经受到过什么样的屈辱,现在是做什么的,他有没有生活在某件事或某个人的阴影下,这些事情我不一定写出来,但是我心里得知道,从无限可能的预设里选择我需要的提供给我创造的人物,这是很必要的,因为同一个人在忍着肚子疼时和完全正常时所呈现的状态都很有区别。
感谢你的阅读与肯定,希望我说的能对你有帮助
作者: zhangwuji 时间: 2013-12-31 15:00
有几段细节描写的挺准确的,但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开始读塞林格的为埃斯米而作觉得非常不错,但再看时就觉得没有那种感觉了,就像我在之前看过一篇黄涛的干鱼,再看这篇也觉得缺少新鲜感,尽管很多东西不一样,但借助具体的物体或物状来表达一种精神状态的初衷是相同的。
作者: 秋裤套秋裤 时间: 2013-12-31 20:05
个人感觉这个作品和乔伊斯《都柏林人》里的作品比较相似,意识流的手法看得出来,也是塑造无聊苦闷的年青人形象。不知道你看过没?
作者: 熊猫酒仙 时间: 2014-1-1 00:1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3-8-22 20:21 
cjdxc|水要滴下来了 开始我并没有在意他们在讨论什么。当我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争论这个问题了。
每 ...
这个点评的好认真,有些地方很有同感,有些地方读的时候都没仔细想。学习了。
作者: 此岸 时间: 2014-5-27 11:33
水池上方是那种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的银灰色铝制水龙头。杨斌刚刚进去洗了一个玻璃杯,现在水龙头出水口处还有层水膜。
用手压住水龙头的开关,慢慢地慢慢地拧开。在出水的那一下,会发出“哧”的一声轻响,赶紧拧紧开关,静静等上一小会儿,再慢慢地拧开,让水顺着瓷盆的内壁轻轻流下。接满一盆水后,把开关紧紧拧上。出水口处还在接着滴水,不过速度越来越慢。先是一滴一滴的落下,然后是慢慢汇成一滴落下,再后来就是看着水膜非常缓慢的长大,渐渐变的厚重,在中心处垂成水滴状,在出水口处颤动,最终落下。
我像现在盯着厨房里的水龙头一样蹲在一旁盯着它,直到不再有水滴下。
——这些细节,加上小说结尾,让我看到一点冰山下面的固形物,不一定准确哦。
这种水龙头应该是铸铁阀体加铜质阀芯那种老式水龙头(作者误作铝制,因铝制水龙头很少民用,也和王同学童年观察细节不符),且杨同学家和王同学童年家里那个水龙头是用过一段时间的旧水龙头,水嘴里面已经生锈,开关拧紧后,疏松毛糙的锈层中,过量附着的水会逐渐下移(重力大于附着力),呈现出较快的滴落状态,但很快滴速会减慢(持续时间与锈蚀程度有关),直至作者描述的“水膜”态出现。此后水滴速度趋于平衡,其一小时滴水量,为其泄露量指标(是一切阀门和水龙头的基本质量指标)。
一般新的铸铁水龙头或结构相似的铜质、铝质、不锈钢制以及塑料质水龙头,只要关好了不再碰它,马上就进入均匀滴水,不会出现先快后慢的滴水现象,因为没有类似中间锈层储水的过程存在。(想起某电视剧一个细节,新媳妇发现老公公用这种办法偷水,非常纠结,也让广大中老年观众特别不好意思了一阵。不过现在的家用水表不会再让大家钻这个空子了。)
作者的另一个细节也很有意思:水滴滴落前“在出水口处颤动”,说明水龙头固定得不是特别好。一种可能是水龙头直接装在水管末端,且水管外露部分较多,过去城乡一些公用水龙头多有这种情况;再一种可能是固定水龙头的台子本身不够稳定,孩子趴台子上玩水,下来半天台子还在动,当然振幅也在不断减小。如果再补充一点细节,还可以生出另外一些可能,比如窗外的风,老娘的大嗓门,或是家里住着木地板房,等等。
不过,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陶瓷芯水龙头的普及,这种老式水龙头在大中城市平均收入以上家庭基本绝迹,除非家有权威长辈,且勤俭持家者(杨同学家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新式水龙头一般不会出现缓慢滴水现象,即便是轻轻一拧或一按。所以,作者那个“那种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的”定语很精确,而“银灰色”正是那种老式水龙头外表面烤漆的常见颜色。
八十年代出国回来的人讲过一个著名段子,说在西方区分日人华人的标准是看方便完洗手间关闭水龙头的手法:轻轻关的是日人,使劲拧的是华人。小说最后以这滴老式水龙头的水消解年轻人的夸夸其谈,或许有前辈的影响在。
最后说一下那个“水膜”。那不是“水膜”,而是一个正在缓慢弯曲的“水面”,即水嘴尺寸较小时,内部“水柱”的“下表面”(市面上有一种透明塑料水龙头玩具可以观察到这个现象)。在表面张力和锈层附着(或开关处渗漏)水下移的重力联合作用下,这个“水柱下表面”会逐渐弯曲,直到重力摆脱表面张力束缚,变成水滴落下。并且,这个水滴的大小是处处一样的,只要滴的足够慢,气温差不多,没有很污染。这是液体表面张力测定的最常见方法,其细节描述在普通理工科大学生《某某液体表面张力测定实验报告》中可以找到。当然,如果水嘴尺寸较大或现在常见的内侧装有滤网,我们其实很难看到那个弯曲的下表面,或者“水膜”。这与水龙头本身的材质、构造和生产工艺无关。
呵呵,不懂文学,看热闹。
作者: cjdxc 时间: 2014-5-27 13:26
首先,谢谢你看的这么仔细哈。
针对你说的几点,我想解释一下,你提的几个问题角度真的很有意思。铝制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要是说成是铸铁的反倒不太好,一是我们那普遍认为那是铝的,有可能不是普遍认为吧,但是孩子会认为那是铝的,因为是银灰色的,我小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铸铁,铸铁这个词还是偏专业了点。颤动倒不是因为水龙头不稳固,而是水滴下来的时候,你也说了,它并不均匀,受水滴自身重力影响,它的重心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样产生的颤动。水膜的问题确实不够准确,但是为什么不用水面呢?是因为水面这个词感觉很大。那个水滴挺小的,感觉不太好。如果有滤网确实会不容易看到这个弯曲的下表面,在后来家里的水龙头都变成那种只能转九十度的那种之后就没怎么见过了,但是之前那种银灰色的看起来还挺笨重的老式那种水龙头是经常能看的到的。那种水龙头不容易拧紧,出完水后又总是会继续流一些,像你说的那个段子那样,要很用力。然后越流越慢,最后就是慢慢滴下来。你说的那个实验应该是理工科的都会做,只要有大学物理这课的,我也做了,测水面张力的,所以你也是学理工科的么?哈哈,握手哈。如果孔偏小了,反而还真不太有膜的感受,那个水龙头里最后出来的水滴它确实会有种一层膜的感受,在继续有水流下来,渐渐变得厚重,在中心处就有了很明显的下凸,有了水滴的形状。你可以实地去观察一下,也不用偏信理论。现实的情况要比实验室里复杂的多。当然出水口过大了也肯定是没有膜的。
作者: 此岸 时间: 2014-5-28 14:51
cjdxc 发表于 2014-5-27 13:26 
首先,谢谢你看的这么仔细哈。
针对你说的几点,我想解释一下,你提的几个问题角度真的很有意思。铝制这个 ...
看了你的回复我还真就做了一些实验。家里正好有一只涮拖把备用的水龙头(垂直出口的),水嘴上的滤网可以拆卸:喜欢水流急就取下,希望噪音小就拧上。另外有奶茶吸管、可乐吸管和柴胡口服液吸管(内径依次减小)。
实验证明,管口可看到“水膜”且“水滴仔”晃动的条件是:水嘴端面严格水平,内径较大,且网罩比较外露。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诸管表面张力)不一致,但不影响结论。
为什么是晃动而不是颤动呢?我的理解是,前者运动频率或速度要明显低于后者。
“水膜”逐渐厚重及至凸出有水滴状之后(即“水滴仔”),如果排除任何水龙头本身震动和空气流动影响,你看到的运动只能是“水滴仔”在那个比较宽大的、十分接近水平的“下表面”因为渗水沿内壁下移分力不十分均匀导致其缓慢调整自身的平衡(重力与表面张力)所致,而这个过程不可能很快,以至于发生颤动。
不过我也倾向于看到颤动现象,因为家里让水龙头颤动的条件实在太多了,前面提到窗外的风老娘的声之外,再如隔壁大叔装修或是邻家猫咪串门,也都不算罕见。
作者: 此岸 时间: 2014-5-28 14:53
另外,叫“水膜”其实也有道理。当年发现水的表面张力时,人们就称之为“水皮儿”(water skin),以后大牛们觉得这词儿太土,也不精确,才改叫表面张力的。所以我也随你叫水膜吧。
可能我的判断出点问题,时代和人物年龄都有。参考其他几处信息,你的年龄应该不大,所以童年所见应该位于九十年代后期,和**所见也就十来年间隔,使用带滤网的水龙头已很普遍,当年也有许多第三方生产的滤网和老式水龙头配套。不过,现在的厨房、面盆水龙头大部分是前倾出口(这个变化另有其经济、社会、审美和人机工程方面的依据,不闲扯),因此,即便滴水或成膜也肯定不会颤动和晃动,没有网罩时更不可能。直径接近奶茶吸管时,一般挂不住完整水膜,只有水滴仔由小变大,然后滴落。这是由水的表面张力和密度决定的。但如果里面锈蚀严重,实际内径显著变小,无滤网的水嘴处还是有可能形成水膜并有轻微晃动,但要满足一个前提:水嘴是水平的。
好家伙,要真是这个样子,你小时候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可是惊人耶!
至于我俩都确认的一个细节——带滤网的水嘴一般看不到水膜——其原因是现在用的水龙头滤网都比较靠内,所以只要不是特意蹲下来向上看,我们顶多只能看到有水滴下来,却看不到里面那个水膜的晃动或是颤动。
作者: 此岸 时间: 2014-5-28 14:54
P.S. 铸铁或生铁或水暖件用的麻口铁,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词汇,过去没上过学的成年人都知道。后来中小学教材中长期以“铁”取代几乎一切类型的“钢铁”,那些天天见面的东西反而成了文化人的陌客,不知道世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用纯“铁”做出来的。新世纪以来,铝制日用品越来越少,估计现在的小孩也可能不认识铝,但肯定都知道不锈钢了。
呵呵,扯远了。打住。
作者: cjdxc 时间: 2014-5-28 15:27
嗯,很钦佩你的较真精神!
严格来说,由于自身重心变化引起的应该叫做晃动,但是跟那个水面一样,我的感觉是晃动这个词太大了,比如我们常会说一碗水在晃动。
奶茶吸管内径应该要比水龙头大,那种水龙头看起来外表比较大,但是是有一定壁厚的,而奶茶吸管很薄。还有一个问题是,因为水龙头内部锈蚀问题,细小水流流下的时候,从哪一边流出来是随机的,这就造成了重心的不断变化。而奶茶吸管内壁是较为光滑的,成股的细流流下是几乎直线流下,这就造成重心变化不大。
这些其实看过几次也就看到了,不算多惊人的观察吧……而且小时候可能我比较无聊,尤其是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我可以玩阳台上盆栽里的蚂蚁玩一个下午……
另外你提到希望噪音小而用滤网,你是不是指水流小而冲击到水池时候声音小?因为如果仅仅就水流流出管口而言,有滤网反而有声音。
对,出水口是水平的。在我印象中,小时候那样的水龙头基本都是水平出口,但是严格不严格这要看你怎么定义这个严格的标准。当然倾斜过度,水流会沿着内壁留下,不会形成水膜,这个角度也肯定有个临界值,并且应该和内径有关系。
作者: 此岸 时间: 2014-5-28 15:50
cjdxc 发表于 2014-5-28 15:27 
嗯,很钦佩你的较真精神!
严格来说,由于自身重心变化引起的应该叫做晃动,但是跟那个水面一样,我的感觉 ...
考虑大家都有理工科背景,不免跑偏了。呵呵,我们不再讨论这些细节。
其实我的本意是想说,写小说可能是个技术活,而所有的技术活儿,都不是天才能够胜任的。
在文学三件套中,我觉得只有天才诗人,从来也没有天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
技术活的一个要领是细致地专注。
作者: 此岸 时间: 2014-5-28 16:19
cjdxc 嗯,我是觉得技术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因为光有技术是匠人。
——欲成就任何名山事业,都不存在充要条件,更不需要追求充要条件。中国的几乎一切行当都不缺少大师,而是缺少合格的匠人,最近十年愈演愈烈。这个话题比较沉重,我们还不熟。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