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阅读问与答】关于《长崎》的问题与话题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3-9-2 23:32
标题: 【阅读问与答】关于《长崎》的问题与话题
本帖最后由 一层 于 2013-9-3 00:22 编辑

读书活动让我想起了论坛曾经的一个线上活动——“也许是最后一个可以读书的暑假”,于是我建议叉,也仿照曾经的那个活动提一些关于小说的问题(或者列一些话题),大家可以在地面活动的时候讨论,在活动结束后,可以由此整理大家的讨论结果,并且还能让不在北京的朋友们更好地参与其中。

一些规则:
1、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回答(在本帖中跟帖即可),回帖时请标明回答的是第几个问题。
2、也可将你想提的问题回复在下面,我看到后会尽快更新到2楼,并为这个问题编号。
3、若某位朋友的回答引起你的兴趣,你也可以在回复中就此继续讨论,参与为重。

好了,就先这样,规则有什么不妥大家也可建议,我会随时完善。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3-9-2 23:33
标题: 问题集中帖
本帖最后由 一层 于 2013-9-3 00:16 编辑

一层问的。

1.小说的叙述视角前后总共有三个,这种切换你认为是否有必要?

2.小说结尾的信中讲述了女人的身世,也将人物和故事涉及的历史背景点明,小说中也曾将长崎与走廊尽头的房间做对比。作为一部素材来源于社会新闻的小说,你怎样评价这样的处理?

3.从个人心理的角度去体会,女人在多年之后以女贼的身份重回自己的童年旧居,以及志村在被蒙蔽了将近一年后,突然发觉自己原来从未单独居住。

4.女人寄居的真相是由一个女警察讲给志村听的,你是否感觉这个女警察怪怪的,或者这段叙述(指的是作者安排女警察讲给志村听)有点问题?

5.小说中的女人没有名字,且她和志村都是接近老龄的单身人士,这些微妙的安排对于小说意味着什么?

6.读完《长崎》,你能想到的自己曾读过与它最为相似的小说是什么?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3-9-6 00:03
本帖最后由 井井回 于 2013-9-6 00:07 编辑

1.小说的叙述视角前后总共有三个,这种切换你认为是否有必要?

作者的写作意图里的确需要这种多视角的叙述。
面对这个故事作者不想探究背后的社会背景,也不向表达自己对这个故事本身的主观感受。他的意图也许只是让一个故事通过自己成为一件作品,这个故事带给他的主观感受,他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克制,他不打算超越这个故事凌驾其上,故事像一座房子,他沉浸在此专心想象其中男人和女人的生活状态、心理感受,然后平衡、平等地用两个视角来表达。用一种模拟摄像机的方式,在一种追求客观的态度下,让这个故事保持一种天然的“原汁原味”状态,又独具艺术个性。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9-6 14:32
2.小说结尾的信中讲述了女人的身世,也将人物和故事涉及的历史背景点明,小说中也曾将长崎与走廊尽头的房间做对比。作为一部素材来源于社会新闻的小说,你怎样评价这样的处理?

我认为这种处理在小说中有蛇足感。但是我能理解作者这么做。当小说题目为《长崎》时,他想表达的就是被世界忽视的“走廊尽头的房间的壁橱”和其中的过客。

就小说的“完美”,这样的处理效果不好。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3-9-6 22:21
几天不来,这么多资源啊。我看看。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3-9-7 00:17
X  第3个是问题吗?还是我突然阅读障碍,,怎么看怎么是陈述句。。

第三个是想出来的话题,没有发问,我只是想勾引大家想一想,然后说上几句。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9-7 00:40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9-7 00:44 编辑

好吧,我模拟一下,最初的惊讶到气愤感我会跟文中志村一致,报警这件事视乎我当时的状态,如果我没有危险感,我不会报警。志村在报警的同时又打电话希望女人走开的心理我很理解,既觉得自己的空间受了侵犯,又有对“入侵者”的不忍。——这种感受我很理解是因为我有过保姆,当我发现我收集的钱币丢失时——并不贵重,只是我觉得比较好玩的一些,我会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不翼而飞,我会因为丢失自己喜爱的东西感到气愤,但是同时我知道我不能随意猜疑他人,更不能冤枉他人。即使确认的情况下,我也觉得无需因为这么小小的事,葬送他人的名誉和尊严。

到“入侵者”离开后——因为是这样一个对我不造成妨碍的“入侵者”,能够一年多内不让我发现,我的感受也跟文中的志村接近:对对方有好奇、有一点点温情、有一点点气愤。——所以读的时候在法庭上那一句(原文我已经不记得了)“我觉得房子不是我的了”在心态上很精确。

有点小纠结:你不应该不经我许可碰我的东西,但是你没有给我造成妨碍,你甚至发掘了连我都已经遗忘的属于我自己的东西的价值。你很巧妙谨慎,这巧妙谨慎同时让我觉得你是体谅的也觉得我的智商受到了小侮辱。有点头晕,一个人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的存在到底算不算存在?如果我不发现她呢?是否一直这样下去?

女人的感受我也会跟文中类似,最开始有小小惴惴,怕被人发现,也觉得自己做得不体面。会对故居有感情,如同回到童年,很放松。久之,只要不被发现,就不会过多去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在这里住着。——我没有她最后长信里的那种:我认为故居一直属于我的想法。原因是我没有模拟她那段经历。在有过那种经历之后,我会不会有那种想法,我不确定。

《长崎》在人物感受的处理上跟我的契合度比较高。这也是前半部分我看得很容易的原因。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9-7 00:46
我也没有模拟志村作为长期单身的男子对女人的温情,但那部分也不难理解,如果是文中描述的志村那样的性格和情感经历。
作者: X    时间: 2013-9-7 01:01
这些天都没有读书的状态,重新看了个开头之后又停了一周,我先按照之前的记忆参与聊。

1.小说的叙述视角前后总共有三个,这种切换你认为是否有必要?
——很赞同井回的看法。我补充另外一点想法。
首先叙述视角的转换帮助了小说在故事结束之后继续展开,这种形式使它从原本的“侦探式”小说转为另一种形式的小说。如果它仅是以一则新闻为原材料去想象并还原一个故事,那么它会与许多小说会很相似,会被归类成某一类小说(比如侦探小说?)并被淹没——至少引不起某一类读者的注意。视角的转换使它显得新颖,当然这种新颖并没有很强烈,但作为写作者,我想到的是另外一个假设:假设作者在原有的叙述模式上写不下去了,他会怎么做?在这种假设之下可以看到作者用另外的视角迫使自己思考和推进写作,这使得写作比一般情况下“走得更远”。正是这一点让我对这个小作品产生兴趣。一般情况下,小说在谜底揭晓、事件处理完善之后就结束,而在这个小说中,这只是它的三分之一。但我认为三分之一之后才是小说真正的开始,写作的意义在后面三分之二。虽然前面三分之一更加有趣生动,后面部分有点乏味。但如果没有后面部分,这个作品的价值只有20%。后面的三分之二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如何控制、牵引以致使作品在原先通俗的层面重新塑造成型。这个很不容易,这个很容易让人崩溃,作者把一系列动作完整、有条不紊地做完并且做得不错。


5.小说中的女人没有名字,且她和志村都是接近老龄的单身人士,这些微妙的安排对于小说意味着什么?
——我猜想可能是作者在关注某种老龄化的问题,特别是写日本,更容易让人这么想,小说中也无处不在地弥漫着“独处”的信息,其中志村对新闻报道中那个高寿老人的看法是很重的一笔。志村不喜欢单身独处也害怕衰老,这些都很明显但没有直接点明,这种含蓄非常有必要,直接由人物之口讲出必定是失败之作。(之前读的时候我在想,志村不是没有伴侣吗,他可以和那个藏身在他家中的女人在一起……)在这种含蓄背后还有另一层暗示使得这个“单薄”的作品更加丰富:志村搬家这个举动在我看来说很重。想象一下,一个人藏在自己家里,居然过来那么那么就才被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而且户主还不确定地自我怀疑?!从这里也可以感受到住在这个屋子里的孤独,屋子只是一个下班回家睡觉的地方,他对屋子的情况并不熟悉。我觉得他正是看到了这个“真相”而忍受不了走了,而隐私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他常常不锁门)。
这个小说的题材,是多么容易符号化的题材,但是作者处理得很是很含蓄,我觉得它是有文学尊严的一个小说(这么说有点重,但我实在很讨厌那种符号化的小说)。


第四个问题很有趣,我再留意一下。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3-9-7 10:29
本帖最后由 Juneau 于 2013-9-7 11:02 编辑

1.小说的叙述视角前后总共有三个,这种切换你认为是否有必要?


对于作者来说似乎是必要的,读者看到的只是这个必要的效果。

其实这个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即在于男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一个独居者的孤独状态(假如能达到极限的话更好)以及或多或少被边缘化的心理,而那个女人,也可以理解为男主人公的镜像和一体的两面性,即男主人公,假如有那么一天的话(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遭遇的过程),失了业并丧失了其他的一切的话,会是个什么状态,在男主人公一种生活结束的地方,即是故事中女人故事开始的地方。我以为作者做得不够深入,或是无法再深入,因为这个作品现在的样子说明了有其他的因素干扰了他,当然,这是作者自己的考虑,他想表达其他更多的东西,而在这种长度的篇幅里——我以为这很重要,分裂造成的断裂感使这个作品不完整,并不是说它意义上不完整了,意义不需要完整,面面俱到而又浮光掠影使这个作品反而更为有限。
事实上,我的感觉是,那个女人现身出来的部分,是在走过场,为交待而交待。(交待什么?她的身世?她曾经同这所房子密不可分的关系或是这房子的一部分?有必要吗?这不会使她的行为更有说服力,也不会使这个故事更站得住脚。我不关心这个。而她在房子期间一年的躲藏行为,即便是她自己现身说法,也是一般的那么平常,根本就没超出一般的想象力)我更关心的是透过男主人公的眼睛所折射出的女人的形象,即另一个可能的自己。而那封信的最后一段,不得不说,在惊讶之外甚至让我有了一点反感……而这就是结尾,如此仓促而又“出人意料”。
还有题目,长崎。我认为也值得商榷。我无法确定是不是有一种讨巧的心理在里面,只是一种怀疑。善意的理解是这跟作家的职业有关(路透社记者,当然不是路透社记者也可以选这个作标题),在选择这样的一个新闻作为背景时——不知道这则新闻是否真是发生在长崎,即便假设是真的发生在长崎,作为一个写作者,在我个人看来,都应有意识地规避这种太过于烂俗的地名,而选择一个相对不知名的地名或许会更有意思。长崎,作为一个在真实世界发生过原子弹爆炸和在虚拟中早已进行过无数次引爆的地名,不管怎样,看到它的第一反应必然是太容易,甚至是轻易地同原子弹联系在一起(而在这里面,当然又无可避免地提及了……),不知作者是否有这样的考虑,或者甚至就是有意地将作品往这方面引?其代价就是冲淡了原本更为有力的主题,真正的主题:人的永恒的孤独性。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9-7 11:15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9-7 11:27 编辑

后三分之一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乏味,而是小说发生了转变。即使没有后三分之一,前面部分也不能算通俗小说——精确处理人物感受的小说即使以类型小说或通俗小说外壳出现,都不能算通俗小说。因为对人的感受的精确理解立足于对人性的理解,而表现它时所选用的动作、心理以及所使用的语言也决定一个小说的格调。
读第一部分时,我觉得他做得很好,因而检讨了我自己经常犯的错误:在短篇里塞下太多东西(我通常塞了不点明,因为不是故意塞的,只是一件小事原本就可以承载相当多内容)。当时我的读感是:割舍、扬弃使作品更专注而动人。

但我仍然理解他——我不知道他的社会身份,作为写作者,我有过这种时候:只要做局部调整,小说的侧重点就会不同,甚至那样比这样更深刻或者使小说形式上更完整,但是我想表现的就是这,而不是那。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9-7 12:41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9-7 15:26 编辑

第4个问题,这个女警察是个文艺女警察。

我读的时候没有抠这种很多人称之为“硬伤”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后我还专门又翻开女警察说话的部分看了几处,比如这段:“……这个地方等待的人就是她啊。太阳驱散了云彩,贴到了窗户上,她把窗户打开了一半,阳光在灯芯草编的席子上描画出一个温暖的长方型……她栖息在她的巢穴中,听到您回家了……”  作为警察的笔录,听起来文艺了一点,但在整体行文中是协调的。

如果一定要说这种笔录在现实中是否可能,也有可能。我有几个文艺的同学在公安局,他们问起口供来要问细节,当事人的回答也完全可能很“文艺”。打开一个案件的卷宗,里面的内容通常出乎我的想象。

一层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没去抠这个细节,但是有意识到由第三者转述这种方式。小说里两个人唯一的见面是在法庭上,其他时间,这两个“同居”了一年多的人,是通过观察——女人是暗中窥视,男人通过摄像头,想象,以及由第三者转述的字面资料来形成对方印象的。

这段:“我今天早上醒来时还不认识的一个女人,一个女警察,受雇来撰写小小一段我的微型传记,并很仔细地完成了它。她飞快地领会了我在电话混乱地解释的一切,并转达出来。是的,我生平的一个段落,虽然残缺不全,但我知道对我来说它非常重要,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我汲汲无名,她还是很热情的完成了任务。”——很寥落的感受,命运的偶然和个体的微不足道(希望我用这些词没有使原文符号化)。同时也道出了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 ,之后他出售房子并不突兀。这位女警察还强调这件事已经上了报刊,一个“热情完成任务”并执着于报刊的记录者,写下那样的笔录来,读感是轻微的戏谑(不是人对人的戏谑,也不轻浮)。甚至可以为一个有传记作者潜质并忠于职守的女警员笑一笑。

对这“残缺不全”的段落的补充就是另一份相应的转达,也许同样完成于供述者的混乱和激动之中,由一位清醒而热情的第三者整理出来——一次经过他人的转述,会相应带上第三者视角,在这种距离中,人与人的疏远感更强,孤独感也就更强。

在情节推进上,这一节如果不转述,两个人就要碰面,法庭上的见面就不如原本的那么精彩。如果不交待这部分内容,法庭部分的叙述就会比较庞杂。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3-9-8 00:28
还想补充一点: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是男主人公透过摄像头看到女人迎向阳光的那段,女人并不美,但光线和神情使她在那一刻动人,也许若干年后我依然会记住这镜头般的画面,而不是那个关于将长崎比作公寓尽头壁橱的比喻。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3-9-8 20:56
X 发表于 2013-9-7 01:01
这些天都没有读书的状态,重新看了个开头之后又停了一周,我先按照之前的记忆参与聊。

1.小说的叙述视角 ...

我在读到前三分之一快结束的时候,一直隐隐感到他会在后面换视角,但我又很喜欢前三分之一的叙述(也许跟这部分设置了一个小悬念有关吧),就想:千万别换视角啊,一直这么讲下去,我看看还能讲出些什么新东西。但现在看来,的确,如果至始至终由志村的视角来叙述,这篇小说也许真的会发掘出些新东西,但它就是另一种小说了,这也不应该是作者的创作动机。所以,叉说的“写作的意义在后三分之二”我很同意。

志村对新闻报道中的高寿老人嗤之以鼻,他觉得老人是笨蛋,之后,他便像个老头那样地不知不觉地睡去。他当然也害怕衰老和孤独,但他至少已经适应了孤独,比起跟同事们在下班后喝上几杯,他更喜欢独处。所以,当他知道自己的“孤独”都不那么纯粹时,他首先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然后他应该也会觉得毛骨悚然(如果我是他的话)。

文学尊严这个词真好,它无关乎荣誉,带一点点气节但也不全是,我现在大概能体会到这些了。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9-9 22:46
孤单多年后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一年多,并且通过摄像头看到对方时,带有温情的话,之后,好似,要么接纳对方,要么,缩回自己。

从感受上,这个陌生人会是人群中最靠近自己的人。然而从理智上,很清楚自己对对方一无所知。无法确定那份温情是缘于对方,还是缘自自己孤单之中对温情的渴望。

再往下想的话——当然可能是过度解读,只是说,顺着这样的心理往下想,志村曾经回忆起自己的过往女友,最终那些对象都从他生活里消失了。当我们接纳一个人进入自己生活,倘无确实可坚持的情感,破坏掉的就是最初在摄像头里动人的那一幕。

对于一个经久的孤单者而言,孤单虽然难耐,但是充满安全感。打破它并不那么容易。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9-10 02:08
补充一句,最后那封长信,虽然它的内容多到使我认为过于庞杂。但是我对它并没有太大的反感,因为我并不单纯把它当作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宣讲。

当志村卖掉房子之后,女人写信给他,我是当作小说对孤独感的打破来读的。至少有一个人,愿意向对方讲诉自己,并且是合盘托出自己的身世。

我觉得不协调的是“温情”得有些不自然,虽然我不反对从孤独向温情走过去。

正如JUNEAU提到过的镜像感,至此,这种镜像感是完全打破了。但是孤单及其镜像在现代小说里并不少见,作者的想法也不差,只是完成得略有不足,耐人寻味感去了很多。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3-9-10 19:00
镇州大萝卜 发表于 2013-9-10 02:08
补充一句,最后那封长信,虽然它的内容多到使我认为过于庞杂。但是我对它并没有太大的反感,因为我并不单纯 ...


我之所以反感那封信的最后一段,不仅仅是它突然引入的政治性,还在于因为这种草率——手法上的,太粗枝大叶敷衍了事因而显得仓促而不负责任。

至于镜像,确实无论是在现代小说还是在电影里都用得很多了,不过这也许跟我个人有关,因为我发现我其实有着一种甚至称得上是固执因而单一的审美倾向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3-9-10 19:05
回大萝卜:我没有说对错问题。说这个也不带任何的褒贬。只是因为我突然发觉了这一点。
作者: shep    时间: 2013-10-17 21:41
简单说,是抽离生活经验,加工为小说式的片断,最后摆成一件作品……从作品乃至文学角度说,它没什么问题,可也正是因为它没什么问题,而尤其令我恼怒。作者、作品和其所依赖的生活背景是完全分离。就是为了写一个作品而写罢了。一个关键指标是,小说的内在逻辑太水到渠成,描写得太圆润。作者根本就不曾理解也不打算试着去理解他所谓的“新闻片断”。只是拿来加工一下,装饰一下。仿佛把生活的沉重弄得轻巧一些,就=艺术了。但是,轻量化的基础是理解。最大限度地去理解他者。没有理解的举重若轻就是拈轻怕重(不愿意深入)的糊弄事。
这个小说就是在糊弄事。这并不是中立和客观,而是冷漠,拒绝去理解。是摆姿态而内心冷漠的小资产阶级写作。也就是不真诚。我要是评委,就登报骂他。


完了,我现在怒气大了,尤其是一连读了两个糟糕的小说。前不久看的《权力之图绘制者》更糟。一个罗马尼亚的余华(而且还是刚写完第7天的那个)。神似,都是5、60岁陷入绝经期的可怜的家伙。只不过,罗马尼亚这个诉诸于传统的上帝和宗教。同样是段子式写作和空虚的自我感叹,可连对上帝的描写也是苍白无力的。属于那种剥光羽毛的孔雀,只留有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写作架子,剩下的东西,简直让人不忍目睹。
过一段日子,要静下来好好看亲和力。

作者: X    时间: 2013-10-17 23:24
……需要点幽默感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3-10-18 07:56
严重同意shep。那个诺贝尔获奖者勒-克莱齐奥有个短篇集全是这个,比这个还不真诚,只是根据一则新闻随便扩展而成。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