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尤利西斯读至第7章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3:23
标题: 尤利西斯读至第7章
已经很喜欢乔伊斯了。多亏了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对尤利西斯的解读,多亏呀多亏。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3:38
纳博科夫在反对牵强附会和精神分析这两件事上深得我心。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3:43
尤利西斯的整体结构他也说得很对。尤利西斯所作的拯救只完成于形式,而非内容。无论肖像还是尤利西斯,都没有改变都柏林人中灰蒙蒙的都柏林,只是语言方式从冷静转变成了抒情。

你上次说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的乔伊斯判若两人……那是同一个乔伊斯,只是改变了方式。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3:51
纳博科夫,哎别提了,他对尤利西斯的看法要多棒有多棒,根本就是娓娓道来,破除迷信,他可谓是尤利西斯的完美读者。开头几章我还是先看他的讲稿再读原文,后来索性直接读原文了,讲稿一书中有太多尤利西斯的真相。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3:55
想要更好地体会尤利西斯,大约要有跟他近似的阅读经历。就我自己的引用癖,引用的最大好处在于不必明确描述情绪和场面,更不用去说理,引文会把它带进来——带进来的同时因为戏谑性原有情绪变淡,或者跟原有情绪和原有场景并无关联。不是全部,有些引文只用了字面意思。有些是几乎故意的断章取义。有些接近语言游戏,但它得跟整体契合。

纳博科夫的导读还是梗概化了一些。但是无论如何,老纳是大师,他肯定比我理解得好,只是讲多少的问题。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3:56
轻快,自由,纯净,很大的阅读感觉(大的视野?格局?气场?不大好说,但美妙无比),这些品质都渗透在尤利西斯一书的字里行间。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4:00
我很难从乔伊斯那里感受到轻快,有的话,好像也是瞬间。

自由是的,他确实是语言大师,极为自由又不做作。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4:05
本帖最后由 马牛 于 2013-10-30 14:06 编辑

我觉得小说轻快得很。还有那股子不大看得见的野性(之前我一直感觉鲁西迪的小说最是野性)。乔伊斯的野性竟然有一个优美的意识流外表,这让我意外。我看到纳博科夫不时指给我小说最优美的意识流片段,小说中写得最完美的场景之类的,感动感动。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4:12
话说我这两天还发现阿摩丝.奥兹也很好。之前一直没试读过他的小说。据说他的小说有普鲁斯特的感觉。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4:14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10-30 14:14 编辑

不知道引文出处,或者没读过部分重要的引文原著,有比较大的阅读损失。因为在阅读中那些形象进不来,即使去翻看注,一是迟了,二是注里面只会讲出处,不会讲原著情形,也无法形成该语句对应的形象。就更谈不上引文在此处的变化和派生。

这个损失并不在对某种“深意”的挖掘上,事实上,越熟悉那些内容,越不会去引经据典分析考证。就如同我们俩聊起某个你我都熟识并且对其有一致感受的人,大家会心照不宣。

但是这一损失不妨碍把它读下去,不妨碍对它的一般感受。情节和人物其实还算好理解,只是结构庞大。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4:17
是的,乔伊斯比普鲁斯特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的不驯。尖锐的冷嘲热讽——不比纳博科夫更客气。

跟天才们呆在一起我是会恐慌的。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4:19
尖锐和刻薄是不同的。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4:22
我知道了,你说的轻快是语感上的。我说的不轻快是情绪上的。

尤利西斯从第一章的情绪就很粘滞,晚上会叫的海因斯,粗鲁地提起“姑妈说你害死了你母亲”的穆利根,还有鼻涕青的大海,浓痰……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4:25
乔伊斯给我一种没心没肺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阅读欲罢不能。但仔细看,他又是那样清晰准确优美,经得起反复阅读。我现在看的是电子版,纸质书一两天收到后再看注释看一遍。你说的引文哪里可看到?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4:29
语感上轻快,小说叙述上也很轻快,就是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小说起码在字面上无需承载那么多明确的沉重的现实意义,这可能是我读来最合胃口的一点吧。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4:34
事先熟知的引文会带来很强的现场感。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3-10-30 14:35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4:40
他每章里面都有大量引文。那些流行小调和当时报纸上的东西,就没必要深究了。

经常被西方文学大量引用的但丁,莎士比亚之类的重要作品你大概也读过了。剩下就是托马斯阿奎那了。

乔伊斯不会没心没肺。他敏感到接近神经质。但他的小说是,读起来没心没肺。如果没心没肺,他就看不到那些细节了。

是的,在字面上,无须。但是他在字面上也有很多“深刻”言论。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4:48
本帖最后由 马牛 于 2013-10-30 14:49 编辑

当务之急是我先把尤利西斯先通读一遍,享受现有层面上的美妙。我还沉浸在接受了一个新作者的喜悦里,回头再向你那样的阅读靠拢。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4:50
是的,乔伊斯是拿起来就放不下去的作者。

用形式拯救内容在诗歌上一直是有的。小说,《尤利西斯》是我看到的第一本。

但是我读不到很快。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4:52
百度了一下托马斯阿奎那,冒汗啦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4:58
我最近的计划就是把《年轻艺术家肖像》和尤利西斯看完,果然不出所料,乔伊斯果然打断了对普鲁斯特的阅读。不过我也不着急看完了,剩下的两本加一百页,似乎更珍贵了。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5:06
纳博科夫说那个穿棕色雨衣的人就是乔伊斯本人,布卢姆看到了他的创造者,这个太棒啦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0 15:09
他们俩都很好。

对我来说尤利西斯更有张力。并且我更喜爱乔伊斯对待他自己的跟普鲁斯特不相上下的敏感的方式。普鲁斯特的家庭境况以及身体条件使得他可以温柔地对待自己的敏感。作为一个要为生存奔波的人,乔伊斯……我不想用一个词来总结他。那是一整个过程。

肖像里更年轻一些。或者说肖像是以年轻的史蒂芬的内心世界为主体的。尤利西斯中有中年的布卢姆,还有都柏林各色人等。报社那一章也非常好。形形色色的人跃然纸上。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5:18
两个人两回事,咱不比较。我正看到报社呢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15:24
我还没收到的肖像是译林前几个月出的新版全集,一本三百多页的书定价要五十多,完全不明白为什么把书价定这么高。倒是很期待。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3-10-30 16:19
建议看几种乔伊斯传记后,再读第二遍。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0 20:44
陶北 发表于 2013-10-30 16:19
建议看几种乔伊斯传记后,再读第二遍。

你这有把它神话的嫌疑,其实哪有那么玄乎,这可是纳博科夫说的哦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3-10-31 12:12
马牛 发表于 2013-10-30 20:44
你这有把它神话的嫌疑,其实哪有那么玄乎,这可是纳博科夫说的哦

没有神话,只是太喜欢。乔著与他的生平生活细节紧密贴合,了解更多会理解更多。
纳博科夫是梗概式的导读,是开给大学生的课,帮助克服为难情绪,不足为训。因为,乔氏太丰富了。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1 13:43
我想着也是误解你的意思了。我刚收到那本上海译文出的新版全集里的《青年艺术家画像》,书皮竟是一种橡胶之类的材质,还不错。应该这么说,是纳博科夫让我不再惧怕阅读尤利西斯,并且已经读得乐在其中,可这仅仅才算开了个头……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1 13:54
电子书三天(什么也不干,早上下午晚上地读)读了252页。收到纸质书后找到看到的地方。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1 21:50
我正在翻看你在我贡布雷一贴中谈论乔伊斯的回复。任何一个对小说本身有严肃思考的人都会碰到乔伊斯。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1 22:03
我这手机点评了出来确实回复。萝卜在贡布雷一贴里谈到的认识到灰暗现实后的质变的问题,又让我想到了好多,却一时不知如何谈起。回头有空可以好好聊聊它。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1 22:07
嗯。读书这事对我来说是这样,如果是大家坐在一起读书——我说的不是专门坐在一起读书,是比较近,有机会见面,并且刚好在看书——比如尤利西斯,可能我会对其中的很多细节,指着那行字说出那里面我读到了一些什么。写出来……好像,要费很大精力我才能觉得自己说得层次分明。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1 22:20
我能感觉到你的激情阅读,浑身都是劲儿的那种状态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1 22:22
我记不清肖像和都柏林人的确切创作时间,这两本书应该是在同一时期写的。转变当时就完成了。

我的感受是:在冷静客观地写实时,作者内部的飞扬气质就受到压抑,所以几乎是一定会写“肖像”。

到尤利西斯就更为成熟。

纳博科夫解读情节部分,一定会强调绝望,因为他本人就会说:存在只是一道光缝,稍纵即逝。

但是会有瞬间和解,瞬间颖悟。如同科塔萨尔在《跳房子》里写的坐在窗子边上的瞬间。对乔伊斯来说,在肖像里,就是史蒂芬“觉得美的精神像一件外套一样将它紧紧地裹住了,至少在梦想虚幻之中他与高贵紧紧靠在了一起,然而,当那短暂的缄默的傲慢不再占有他的心灵时,他很高兴发现自己仍然厮身于普通的人们中间,在城市的污秽、嘈杂与怠惰之中毫无畏惧地、轻轻松松地度着时日。”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1 23:20
马牛 发表于 2013-10-31 22:20
我能感觉到你的激情阅读,浑身都是劲儿的那种状态

哈,这个,我自己开过玩笑,在读略萨的胡莉亚姨妈时,我曾经感慨过:如果卡马乔是一个疯狂的作者,我就是一个疯狂的读者。

我恰好是同时看天堂在下一个转角和都柏林人的,略萨对拉美的魔幻性叙述虽然看得我哈哈大笑,但是我还是丢开他先读完了都柏林人。——后者更让我亲切,更难以摆脱。

尤其是,乔伊斯写它的时候才二十出头。而且,并非模仿性地、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疏离和冷静,而是透彻地洞察入微地……在那个年纪写成那样了,我不仅是说写成那样不容易,而且是,之后,更难。但是他居然振作得那么快。

有多少前辈,一辈子就写成那样,再没法转变了。

谈写作,我是很羞愧的。但是阅读,确实我很疯狂。最好不要像我这样疯狂阅读,其实不利于写作。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10-31 23:41
我是老实总结教训。

一旦审美成为癖好,其他各种欲求都会下降,出现歌德说过的:最高激情,不过是审美游戏。此时审美标准成为主导标准,丢失社会生活的功能标准。——生活上的脱节倒也算了,人总有办法活下去,但是对写作来说,会丢失相当多素材,而且无法跟多数人共情。看到什么都跟别人看到的不同。

第二就是时间精力上,阅读得多了,自己写得就少了。

我花了很久改变这一癖好。不然跟鸦片瘾一样。审美是重要的,但不能成为癖好——可以写这样的人物,大约写成人物还比较美妙。但是作者应该高于人物。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3-10-31 23:41
马牛 发表于 2013-10-30 14:12
话说我这两天还发现阿摩丝.奥兹也很好。之前一直没试读过他的小说。据说他的小说有普鲁斯特的感觉。

我看了几页,大排量的感觉,都有点着急看他的小说了
作者: mn0mn0mn0    时间: 2016-5-5 13:37
最爱这本书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