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X,这首诗不错 [打印本页]

作者: 也也夕    时间: 2013-12-25 20:13
标题: X,这首诗不错


马是弯弯的,
马尾垂到了地上。
整个浅坡上,
只有一匹褐色
和一匹棕色的。

马的颜色在这里
已不重要了,
无法以皮肤、
毛发的颜色来区分
两匹马,不合适。

给它们命名,
白马,或者黑马,
的卢或者赤兔,
都不重要。
在马群中,
马的形象大概千篇一律。

人在人群中想必也是这样。
一匹马的一条前腿,
只有单独出现,
单独被描述的时候,
它才与其他马区分开来。

比如马蹄处一个缺口,
一个并无意义的描述,
使马从生物学转向文学,
转向书本。
当它们被拍下来时,
它们是
《B.A.C.H》。



作者: 也也夕    时间: 2013-12-25 20:15
本帖最后由 也也夕 于 2013-12-25 20:16 编辑

“这些句子因它们具有明显的特点而被我单独拎了出来,但我相信这种特点在更大的范围内存在我的写作之中并主导我写作的方向,这种被写出来之后才被意识到的东西,早在写作之前就进入我的思想,比如古诗词中常利用中文字词组合结构松散语义丰富的特点进行创作给人印象强烈。这种语言的特点对我来说起到了净化感受的作用,因瞬间捕捉到纯粹的感受而产生奇异的陌生感,并且这种陌生鲜活的感受具有本质的概况力量而使语言准确、丰富。这可能是一种感受先于语言的直接表现,在感受未经使用语言进行表述之前所特有的赤裸、鲜活的初始状态。”


以前你好像说过自己有兴趣写诗,有这种语感和意识,写好诗就不难。
作者: X    时间: 2013-12-25 21:50
太高兴了,同时得到你和魏虻对这个小说毫不吝惜地公开肯定。我也一直想在小说中追求有“诗”的感觉(不是指诗意,你肯定理解的)。说实话,我读诗的快乐远比我读小说的快乐来得容易,有时候看你的诗歌看井回的诗歌了小朱的诗歌拔拔草的诗歌等等,都时常有共鸣,但一直对诗的形式缺乏概念。偷偷在诗歌版发过几首(其中还有两首入选网刊)。。相反,大部分小说我读起来都缺乏共鸣,但似乎我的能力更擅长在小说的思考中,诗歌对我来说有“凭空出现”的难以驾驭感。但我很想将这种“凭空出现”引入到小说中。
作者: X    时间: 2013-12-26 13:11
lexiaozhu  你的马甲是哪个?招!


太久了,忘了,放生吧放生吧
作者: 沈慢    时间: 2013-12-26 13:16
我知道,内个啥啥啥。
作者: 也也夕    时间: 2013-12-29 09:59
X 发表于 2013-12-25 21:50
太高兴了,同时得到你和魏虻对这个小说毫不吝惜地公开肯定。我也一直想在小说中追求有“诗”的感觉(不是指 ...

你可以试着写写。读小说的时候,能感到它更适合延绵、缜密的思维;诗歌更直接和自由,当然它也有自己严格的克制。“因瞬间捕捉到纯粹的感受而产生奇异的陌生感,并且这种陌生鲜活的感受具有本质的概况力量而使语言准确、丰富。”,你这句话说得很好,好的诗句就是有一种“概括力”,但诗歌的概括,主要不是使用理性,而是直觉;当然这种直觉,也可以说是你说的想象力、感受力和理解力的综合。我不知道写小说的快感来自何处,写诗的快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一种瞬间的破除与建立:你打碎或者颠覆了某种语言秩序和它背后的现实,又从某一个角度奇异甚至深刻地建立了另一种和日常秩序相关的秩序,就好像你在现实里一瞬间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这种感觉和你说的“凭空出现”不知道有没有联系。
作者: X    时间: 2013-12-30 23:07
也也夕 发表于 2013-12-29 09:59
你可以试着写写。读小说的时候,能感到它更适合延绵、缜密的思维;诗歌更直接和自由,当然它也有自己严格 ...

对对,就是这种直觉。这是我唯一珍视的东西,因为它纯粹、难以复制。看来我喜欢的小说都有诗的特性。
作者: 鸿渐    时间: 2013-12-30 23:24
。“因瞬间捕捉到纯粹的感受而产生奇异的陌生感,并且这种陌生鲜活的感受具有本质的概况力量而使语言准确、丰富。”,你这句话说得很好,好的诗句就是有一种“概括力”,但诗歌的概括,主要不是使用理性,而是直觉;当然这种直觉,也可以说是你说的想象力、感受力和理解力的综合。我不知道写小说的快感来自何处,写诗的快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一种瞬间的破除与建立:你打碎或者颠覆了某种语言秩序和它背后的现实,又从某一个角度奇异甚至深刻地建立了另一种和日常秩序相关的秩序,就好像你在现实里一瞬间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这种感觉和你说的“凭空出现”不知道有没有联系。

深刻啊。太经典了。真牛b啊。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3-12-30 23:25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3-12-30 23:42 编辑

想通了,照我觉得,楼主将X的句子破开,做一个诗歌的形式展示,强调了它的节奏——加多它原本的分量,这种理解差点把我的想法给带歪。

作者: X    时间: 2013-12-31 00:02
我相信有一种由单纯的笔触所带来的感染力,它既与内容有关但又仅仅是借助内容的这一单纯的元素(越单纯越有效),使得内容反而更像是形式,而笔触成为内容本身。碰巧今晚又看了一遍《黑衣妇人和广场上的鸽子楼》,这一体会是从你这个作品来的。回到我这一篇,因为它在内容上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框架(就是影像中画面的更迭变化),所以内容也就成了形式,注意力不被虚构事件所束缚和牵引,它更容易做到透过表象去写表象背后的东西,而又因为它不是通过事件去证实它的感受的真实性,它容易做到像真实本身一样不需要证明而又真实存在。
题外话:一年来这类思考太多了,为了解决自己写作原理的问题想得太多又点压抑写作,明年不这么辛苦了,能写则写,不能写就荒废,不想这么多,密度太大变得太精实却长不高壮。

我写完了回复,回过去看你又编辑掉了,,,权当我自言自语做个笔记以备这期的蜂窝用。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3-12-31 00:25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3-12-31 00:47 编辑
X 发表于 2013-12-31 00:02
我相信有一种由单纯的笔触所带来的感染力,它既与内容有关但又仅仅是借助内容的这一单纯的元素(越单纯越有 ...



先来说这句话“它容易做到像真实本身一样不需要证明而又真实存在。”
实际上,小说当中的事实本身正是为了解决你说的这样一个问题,在复杂的事实本身也极端单纯的,尤其是我们在发现其中的真正的性质之后,因为它空有内容,没有一个所谓逻各斯的东西来控制,它是不能被推翻的,所以实际上真正的现实是不需要在小说当中被证明的。这个问题很多理论家都讨论了。那个“越单纯越有利于内容成为形式”这个思维实在是太关键了。《鸽子楼》确实大部分是形式,而它落在重心的东西还是内容,这和它的驱动力有关系,而你的《重述》则完全是抽象的一个作品,它是线条和光点的组合,我非常崇拜它,正是基于这一点,它本身是抽象的激情。《重述》那么好,似乎你都不用为这个东西的未来担心,但是我还没有想通它将来的可能性,我之所以急切地想提问一下你,就是想看看你怎么看待这一点。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3-12-31 00:27
X 发表于 2013-12-31 00:02
我相信有一种由单纯的笔触所带来的感染力,它既与内容有关但又仅仅是借助内容的这一单纯的元素(越单纯越有 ...

我又编辑是因为我又想通了一点,那个关于语言问题的困惑,所以害怕有人又来回复我。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3-12-31 00:37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3-12-31 00:46 编辑
X 发表于 2013-12-31 00:02
我相信有一种由单纯的笔触所带来的感染力,它既与内容有关但又仅仅是借助内容的这一单纯的元素(越单纯越有 ...


再来说这句“由单纯的笔触所带来的感染力,它既与内容有关但又仅仅是借助内容的这一单纯的元素(越单纯越有效),使得内容反而更像是形式,而笔触成为内容本身。”
所以这证实了一个东西,我一直感到一种文字形式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那就是思想类的东西。它们本身存在一种单纯的高贵素质,一种被思维的线条链接起来的背后有某种组织的东西,它本身是迷人的,节奏的,或者讲,所有关于思维的书籍都有一种专注而迷人的张力。这正是你在那个作品当中体现的非常单纯的个性。它超脱出来正是因为排除了一些干扰,这些干扰通常将传统小说中发挥这种魅力的段落或者句子中断,进入它命定的内容之中,脱离开这种单纯,陷入其他处境。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传统作家曾经大段大段不厌其烦地在作品中陈述一些历史见解或者一些别的什么!
作者: lexiaozhu    时间: 2013-12-31 16:37
你们都如此钟情于艺术,让我情何以堪阿!
作者: 也也夕    时间: 2014-1-1 01:11
魏虻状态总这么好!希望新年大家状态更好。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