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陶行知】蜇中记 [打印本页]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4-1-10 17:56
标题: 【陶行知】蜇中记
本帖最后由 陶北 于 2014-1-10 18:04 编辑

小引

2013年12月26日下午五时许,当208路公交车停靠安居街站时,我正处于走神的状态。瞬间突然意识到“该下车了”,这时公交车的气动门已开始动作,我只好快速地冲下车去。

我是慢性人,日常无论做什么都慢条斯理。不是火烧眉毛的事,我急不起来。平时,去坐公交车,如果恰巧遇上车来了,需要跑几步,追赶一下,我宁可等下一辆。我已经记不起,上次奔跑是几年或者十几年前的事了。

我冲下车,为了避让路边地摊,身体侧过来,脚踏在了人行道内侧与地面的连接处。冲力与体重导致脚腕内折,右脚外脚背着地。为避免摔倒又向前冲了几步,才停下来。我慢慢走了几步,感觉没有多么疼,以为骨头没事,就一瘸一拐地回办事处了。

六点多,我出门去一家火锅店,等青岛来的初中女同学一起吃饭。路过九曲店社区门诊时,进去让值班医生看了看。她说,看你能走路,又不是剧痛,估计骨头没事。开了云南白药胶囊和一家小厂的虎骨膏药。

晚上,睡觉也没受太大影响,第二天早晨起来,脚不敢着地,试着慢慢走了几步,也问题不大。上午去某公司回款,因为脚伤还博得了同情,很快办理完了清零工作。下午,朋友送我去长途车站,到家已经是晚上七点。

第三天(28日)与妻子回乡下参加一个外甥的订婚仪式,第四天休息。每天晚上烫脚,贴膏药,却不见好转。
第五天上班,交款。第六天上班,处理一些手头的杂事。第七天(1日)休息,去母亲家,与弟弟一家人一起吃饭。
第八天,在同事的建议下,独自一人去七院检查。挂号,去骨科门诊,开拍片单子,交费,然后去拍片。拍完在外面等了约十分钟,大夫出来了,把片子递我手上,然后说,骨折了,挺严重,走路注意点。

再回到门诊医生那里,他接过片子一看,立即说:骨折,得打石膏,休息四周。我要去交费,他忙说:你别动了,快通知家里人。我说,没感觉多疼啊!他说,你这样的铁人也不少。

妻子赶过来,大夫还不忘调侃道:你老公是不是共产党员?

然后打石膏,然后请假,然后开始了宅男的生活。

本来想叫“折中记”,后来又改为“蜇中记”。冬季,冬蜇,日有所思,偶有所记。

挺好。





作者: 沈慢    时间: 2014-1-10 19:41
你好宅男~个人觉得宅是男人最温柔的优点。尽管是暂时的。

作者: 卫康    时间: 2014-1-10 21:44
好好休息,病中心思特别细腻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4-1-11 14:34
沈慢 发表于 2014-1-10 19:41
你好宅男~个人觉得宅是男人最温柔的优点。尽管是暂时的。

过去我是个宅男,老婆嫌我整天呆在家里挣钱少;现在我经常外出有场合,老婆又抱怨我天天不回家吃饭。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4-1-11 14:36
卫康 发表于 2014-1-10 21:44
好好休息,病中心思特别细腻

是的。有了思考的时间,想起了许多往事和故人。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4-1-11 22:39
写了赶紧贴出来。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4-1-13 21:18
标题: 【蜇中记】伤史
本帖最后由 陶北 于 2014-1-13 21:27 编辑

    有人问:为何受伤后八天才去医院?        我随口回答:第一次,没经验。
    但,这不是事实。
    我的左脚和右小腿在幼年和童年时曾受过两次严重的伤。
    第一次受伤是在我二周岁左右。那时,爸妈因为工作忙,把我和弟弟分别寄养在姥姥和奶奶家。我在姥姥家,是全家人的宝贝。舅舅那时上中学,特别喜欢我,放学后就会带我出去玩。有一次,他骑自行车带我外出,进商店买东西时,他没有把我抱下来,而是把我留在了固定在车梁上的婴儿座上。后来,车倒了。我的右小腿和脚别在车把和前轮间,造成了螺旋性骨折。
    这些,都是后来妈妈告诉我的。当时的疼痛无疑是剧烈的,但仍然没在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当时,骨折都是去桓台县起凤镇找田医生贴膏药。田医生就是现在开了三家骨科医院的田氏三兄弟的父亲。田家祖上传下来的秘方,被三兄弟这一代发扬广大。他们借助先进仪器设备确诊后,再用贴膏药治疗骨伤病,让三兄弟富甲一方,也造福一方。
    这次骨折的直接后果是腿在成长中有点畸形,虽然不严重,但不够直,走路姿势也不好看。特别是在跳探戈时(我曾有一度迷恋跳舞),腿不直是不美观的。
    第二次受伤时,我大概六岁左右,还没上小学。有一天,我路过一片建筑工地时,一个青石堆上有几个孩子玩耍。其中,大宝兄弟俩是我们宿舍区最调皮的孩子,大宝蹬下来一块巨大的青石,正好砸在我的左脚踝外侧。这次虽然未伤到骨,却划出一道深深长长的伤口。到医院缝了十四针,痊愈后,形成了一个10厘米长的明疤。这道伤疤,曾让我在小伙伴中有了不怕疼的名声。记的小时候,我常常掀起裤角,让人看那道像蜈蚣一样的伤疤。
    后来,我听到一个坏消息,一个有这样长的伤疤的人是不能当飞行员的。而那时我的理想正是当飞行员,难过失望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没有这次骨折,我是不会想起这些往事的。可见,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躲在某个隐秘的角落,等着某个诱因唤醒。
    往事历历,大宝兄弟已经不知去向。他们是外乡人,在二兄弟未成年前,就随父母调回家乡了。
    而舅舅,我是不会记仇的。但,去年一年几乎没有见到过他。他生日时,我也因为出差没去。别让他琢磨别的,快春节了,我要买些礼物去看看他。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4-1-13 22:41
还学过探戈?嘻嘻。想象中。。。。。。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4-1-14 11:54
猪皮 发表于 2014-1-13 22:41
还学过探戈?嘻嘻。想象中。。。。。。

20年前的事了。那天在黑蓝晚会上,好有与美女编剧来一曲的冲动。不过,与人家比实在没有自信。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4-1-14 12:03
骨折中尽量少活动,静养为宜。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4-1-14 12:22
医生说四周后拆石膏,算了算到初四了。


权当过个跟平时不一样的年。正好省却各种忙碌,想必家人朋友也都能谅解。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4-1-14 13:29
标题: 【蜇中记】感冒
本帖最后由 陶北 于 2014-1-14 13:30 编辑

    儿子在千里之外的南京感冒了。    母子连心,孩子妈也感冒了,头疼、咳嗽、浑身乏力。我又受伤了,无法分担家务。孩子妈于是多有抱怨。

    我就开导她,感冒的好处等等。比如:前几天,刚刚看了个科普微信文章,说一个人如果五年没感冒过,有可能得大病。
    这让我想起,我们家一位老邻居。他姓樊(老樊),皮肤黝黑,人高马大的。他在公交公司工作,与我父母是要好的朋友。我弟弟初中毕业,进公交公司,就是他帮忙办的。他常常自夸:我从来没感冒过,从来没打过吊针。1991年秋,单位查体,他查出得了癌症,肝癌,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一直生活在姥姥家,已经娶妻生女。小儿子(小樊)长我一岁。父亲查出有病时,他正在筹办婚礼。听说这个消息,他做了一件让全宿舍区的人都极为瞧不起的事:他玩了个失踪,一周之后才回来。婚礼如期举行,女方家的条件也都一一兑现。后来,他也生了个女儿。
    他母亲与我母亲家前后楼,我与弟弟都生的儿子,他母亲常常对我母亲慨叹:你两个大孙子,忙活半天也值得。
    小樊与我们两兄弟是发小。但他在同龄人中却人缘不好。小时候欺软怕硬,成年了又玩了一次失踪,让人指脊梁骨,因此,他很少与宿舍区的人走动。他的母亲一个人住,人不太随和,家里收拾的纤尘不染,很少有人上门。每年,初一一早去给他母亲拜年时,才能偶尔见小樊一面,当然也无话可说。听别人说,他在外面倒卖旧汽车,好象干得也不错。
    2010年,听说他母亲得了癌症。我去医院看她,见到小樊与妻子在照顾。他母亲肺癌晚期,之后再见面,就是瞻仰遗容了。
    小樊母亲过世后,他又做了一件让人跌眼镜的事:他瞒着哥哥把父母仅有的一套房子给卖了。钱也不分给哥哥一分一毫。两兄弟闹翻,不再往来。
    前年,小樊查出了比较罕见的血液病。他妻子说,小樊身体一直很好,结婚这么多年,没记得他感冒过。时间不长,小樊也死了。我出差在外,弟弟代表我们参加了葬礼。后来,弟弟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冷清的葬礼。除了妻女,亲戚、朋友来了不到五个人。他的哥哥自始至终没有现身。
   

作者: 西维    时间: 2014-1-14 14:13
好好养~
养病期是出产期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4-1-14 14:54
西维 发表于 2014-1-14 14:13
好好养~
养病期是出产期

找回文字感觉中。写了三篇了,一篇引一篇出来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4-1-15 17:08
标题: 【蜇中记】读书破
本帖最后由 陶北 于 2014-1-15 17:12 编辑

IMG_4403_副本_副本.jpg

    四个月来,我一直在与杜甫先生纠缠,昨夜,终于作罢,一本崭新的《杜诗解》变成了上图这个样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破”虽然指的是理解、领会、开悟——破解作品的疑难,但“破旧”也是题内应有之义吧。除去故意的损毁,把一本书读“破”也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小时候,受父亲的熏陶,我爱上了书。由于家境一般,父母并没有多少余钱,给我和弟弟买课外书。那时候,更多的读物是借别人的。借来的书,一是要尽快读完归还,二是不可有任何损毁。书借来被当作圣物一样“供奉”着,轻拿轻放,看完收好,不敢有任何闪失。翻看时,也打开的角度尽量的小,以免形成折痕。为此,我还养成了给书包皮的习惯。记的,我儿子上中学时,有一次去奶奶家翻箱子,竟然找到了我小学五年级的课本。拆下书皮,封面还是崭新的。


    学生时期,父母的奖励和压岁钱,我差不多都买了书。每本书买来,都用牛皮纸包好,再看。书看完了仍然像刚买回来一样。书被同学借去了,常常提心吊胆,夜不能寐(做梦也是书被损坏丢失的噩梦)。如果归还时,有较大的损坏,就会毫不留情地对他说:你今后再也没有机会看我的书了。弟弟却与我相反,他的课本,上不了几次课就卷起来。到不了期末,就成了煎饼一样,有的纸页都脱落了。为这事,弟弟没少挨爸爸的打。但打也没用的。我那时,最反感的就是弟弟碰我的书。好在他对书的兴趣也不大,因此产生纠纷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参加工作后,我开始大量购进书籍。书渐渐多了,父亲专门为我添置了书橱。书买回来,我也是一本本都仔细地包上皮,看完后再拆下书皮,把书放在书橱里。有朋友到家里来,看到书橱里的书都新崭崭的,会问:你都读过么?其实那时,买的书都会读一遍的。同事也有借我书看,但如果有损坏,我也是会像中学时那样郑重敬告。因此,那时的朋友会觉得我是个怪人,平时非常随和,但一牵扯到书,就不讲情面了。


    妻子对待书籍也不像我这样的在意。有时睡前读书,一会儿睡着了,书没收好,书脊就被压坏了。为此,我也没少发火。后来,她再也不动我的书了。儿子这一代人,被应试教育绑架,很少有读课外书的习惯。更没有了父亲当年给我灌输的“敬惜字纸”的观念。他的课本一学期用下来,体无完肤,破损严重。有低年级的同学假期想借去预习,都拿不出手。


    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不给书包皮了。我想,大概是书多到读不过来的以后吧。但,读书破——却是最近几年的事。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读书慢了。平日事多,没有整块的时间速读。书被反复摩挲,破是自然会发生的。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