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当我能看懂穆齐尔的时候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4-2-24 10:13
标题: 当我能看懂穆齐尔的时候
本帖最后由 马牛 于 2014-2-24 10:14 编辑

才发现原来不喜欢他。不仅是他,还包括他那类的作者,比如昆德拉在他的书里还反复念叨的巴洛赫、贡布罗维奇。其中,也包括昆德拉。这些都是同一类作者。而另一类作者,卡夫卡舒尔茨图尼埃则从未让人厌倦。这两类作者中间还存在着一个对任何读者来说都无害的迷人的普鲁斯特。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4-2-24 10:28
福楼拜我也谈不上喜欢,虽说包法利夫人确实很棒,他最后那个未完的布瓦尔佩居谢读一少半就再没阅读兴趣了。
作者: shep    时间: 2014-2-24 18:50
除了昆德拉外,其他都能接受,至于福楼拜……对法国作家普遍皱眉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4-2-25 10:12
穆齐尔和图森让我对13号线转5号线这样拥堵的经历也充满着愉悦的回忆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4-2-26 21:19
出人意料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4-2-26 21:22
前段时间读过一点点,没读下去,感觉很“观念”(?),这个感觉也许不准,希望以后能努把力再看看。

《没有个性的人》十年以前也没读下去。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4-2-27 09:19
早年读《红与黑》也是不喜欢。《怎么办》读了几页就扔掉了。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4-2-27 09:27
Juneau 发表于 2014-2-26 21:22
前段时间读过一点点,没读下去,感觉很“观念”(?),这个感觉也许不准,希望以后能努把力再看看。

《 ...

现在还有这套书吗?借我看看怎么样?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4-2-27 17:21
读过了才知道读懂读不懂,才知道喜欢不喜欢,我说不喜欢是他们小说里的智力成分让人觉得专业。小说家也需要专业的小说家吗?或者说一个写作者需要专业起来来成为一个专业的写作者吗?完全不需要。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4-2-27 17:23
Juneau 发表于 2014-2-26 21:22
前段时间读过一点点,没读下去,感觉很“观念”(?),这个感觉也许不准,希望以后能努把力再看看。

《 ...

是的,是“观念”这个东西让人感觉那类小说不好。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4-2-27 22:29
粗浅的感觉是,穆齐尔的文字呈现出一种精准的冰冷、干巴,就像有光照进了建筑模型,这光是人造的冷白的光。观念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但观念给人似乎可以无限任意复制的错觉,也许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从一个观念跳到另一个观念,或者一个观念的诞生,或者要将这个观念付诸实施用文字充实起来,就像任何凭空抓物一样。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4-2-27 22:31
再八卦一下,我也不喜欢穆齐尔的长相,总觉得像纳粹就像纳粹也存在着某种固定的模板一样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4-2-28 00:15
穆齐尔的语言里没有黏合剂但紧致疏落又井井有条,这让我觉得很牛逼。至今没有看到第二人。
作者: 比多    时间: 2014-2-28 10:30
段林 发表于 2014-2-25 10:12
穆齐尔和图森让我对13号线转5号线这样拥堵的经历也充满着愉悦的回忆

喜欢图森。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4-2-28 13:09
尝试几次阅读穆齐尔的小说都进不去,等感觉到了再尝试!读过他的散文,很晦涩深邃,可阅读感也不大痛快,好像评论家是喜欢把他的成就和普鲁斯特放一个程度评价吗,我怀疑如果喜欢普鲁斯特的思想简朴、文体流畅铺张的特质,是不是才更容易有穆齐尔刻板的印象,个人这种对比情绪也曾出现在读跳房子的过程当中。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4-2-28 13:50
我一开始的本意或许是不喜欢过于理性的、智力的小说和这类小说的作者。读了一堆书后这估计就是最重要的发现了。这也正是帕慕克在他的书里谈到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的区别”,最后的结论无非是感性和理性的调和,调和得如何才是重点。可惜的是,帕慕克调和的痕迹太重,反而是拉什迪做到了。普鲁斯特的小说则永远都在这两者之间纠缠无休无止。
作者: X    时间: 2014-2-28 18:24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2-28 18:25 编辑

穆齐尔如果讨人喜欢,就不会在他死后才受到重视了。他带着研究和思考的方式进行写作,而不是在对一个已深思熟虑的故事进行还原。而且他很清楚“谁讲出了故事比故事是怎样的”要重要,也就是说他看到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不是“对已有的过程的呈现”。我相信他比博尔赫斯的小说更具有虚构性,博尔赫斯或者其他任何作家共有的写作特点是多多少少依靠“象征”、“符号”、“经验”等已存在的“共识”去组织写作,写作依附在这些东西上成为整体。穆齐尔似乎撇开了这些共识,一点一滴地凭空组织文字但又要求严丝合缝,我不知道谁能像他那样彻底地摆脱“自然(现实世界、共识)”。当然我远未对他进行了解,只从对他少数作品的阅读中感受到这一点。我觉得他不是靠智力在写作,而是才能支撑着他去做这种艰巨的创作。另外,可能任何力求完美的作品,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理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成熟的作家,可能更愿意将自己良好的直觉隐藏起来,表面上显得没那么灵动和有才华。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4-2-28 22:15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4-2-28 22:37 编辑
X 发表于 2014-2-28 18:24
穆齐尔如果讨人喜欢,就不会在他死后才受到重视了。他带着研究和思考的方式进行写作,而不是在对一个已深思 ...

听了你的这些说法又促使我去读他,居然终于读进去了。等手头的东西过去了才来按照这个思路读完他。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4-2-28 22:56
中午看了一集英剧《白皇后》,什么都好,剧情进展速度、画面服装音乐,无可挑剔,但我看不到一丝人的情感,全是权利欲望阴谋什么的,不知这电英剧要让人看什么,还不如全智贤的韩剧。
作者: 硬硬的还在    时间: 2014-2-28 23:46
恬不知耻地贴一下读穆齐尔记的笔记:



1、穆齐尔是这样的,他的每一次议论,几乎都是对你关心着的东西的论述。而这些论述里又有着那样的洞察力,加上略带嘲讽的表达,除了以这种方式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样的议论可以出现在小说中。

2、昨晚看了《没有个性的人》第72章,科学的暗自窃喜或对恶的初次详细描述。早上起床,感觉真充实啊,鼻子几乎能嗅出空气的水分子。不过,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果看书、写小说是一种即将被淘汰的生活方式,看电影、玩微博、微信,玩电脑是更现代、更高效、更未来的一种方式,坚持前一种的人会不会就像晚晴时期那些对辫子念念不忘的遗老遗少们呢?说到底,还是怕跟不上时代,怕被淘汰。但是,一味地反时代,复古,就不傻逼似的。


3、在没有个性的人的阴影里出不来。“自从阿恩海姆发现这个曾读过他论述灵魂书籍的神奇女人胸中激荡着一股人们不会误解的力量,自从这一刻起他便沉溺于一种他平时没有的沮丧情绪之中,用简短的话并按他自己的认识来说,这是一下子并出乎意外地在人间遇到了天堂的道德家的沮丧,如果人们想与他对这有同样的感受,那么人们只需想象,倘若我们四周尽是这种静静的蓝色水坑,上面漂浮着一包包柔软、白色的羽毛,那将会是什么情形。”

4、他(乌尔里希)不能忍受阿恩海姆,原则上来说,是不能忍受阿恩海姆式的人,这种渊博、才智、商业、奢侈的结合是他极其难以忍受的。

5、乌尔里希觉得,“人们不能自己没遭损失就生自己的时代的气。”他也随时准备着去爱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形态。他所永远办不成的,仅仅是,像社会的舒适感所要求的那样,全力以赴地去爱它们;很久以来,一丝儿反感便一直笼罩着他所经历的事,一种无能为力和孤独的征兆,一种普遍的反感,对这种反感他无法找到与之相反相成的好感。有时他的心情简直就像是他生来就有一种才干,现在没有这才干要追求的目标。

6、你可以出于人性而非科学的理由喜欢数学,但你可以出于人性而非审美的原因讨厌凤姐吗?

7、塞林格的腔调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奇怪。如果是别的人那么写,会显得特别故作幽默、装腔作势吧?但是他那么写,就显得特别合适,特别有魅力。当然,塞林格不等于叙述者,但他的叙述腔调真的迷人极了,这种迷人似乎是西方特有的,甚至是美国特有的,就像太阳下山时,村口总是聚着一帮干活回来的男女老少,在一棵大树下,其中有一个特别能说,他的腔调是中国特有的一样。其实,穆齐尔也有他的腔调,但他的腔调是可以包含在“反讽”这个概念下的。穆齐尔让我想到这么一种人,他很少笑,非常严肃,但他知道说笑话,但他从来不在说完笑话之后自己笑,即便听众哈哈大笑,他还是那么严肃,那么不苟言笑——可能和鲁迅有点儿接近?他们也许不刻意追求腔调(风格)吧,但腔调(风格)仍然非常明显。无为而无不为?这就绕了。

8、穆齐尔讽刺的东西并不是错误的,甚至不是可笑的,只是,他喜欢讽刺。这么说吧,讽刺是他用以对抗他那个时代的武器,也是一种姿态,这种武器或姿态因为使用过于频繁,几乎成了他身上的一个器官,一种本能。

9、人们不妨可以记住,在恶劣的时代里那些糟糕已极的房屋和诗歌都是按照和在最好的时代里完全相同的美好原则制造出来的;所有参与破坏一个以前的美好时期的成果的人都觉得是在改善这些成果;一个这样的时代的无血色的年轻人像所有别的时代的新人一样都对自己的青春朝气感到十分自负。

作者: shep    时间: 2014-3-1 01:17
其实,说能接受,也只是一部分。我觉得他们都有毛病。现在让我无话可说(不容置喙)的,也就是托尔斯泰的《高加索俘虏》;没有说教没有布道;可同时整篇又是那么有力;能感到生命蹦跳的力量,同时相当简洁明快,没有赘肉——海明威的简练有时感觉是做出来的;他的肌肉是练健美练出来的——完全是人与自然碰撞发出的声音。

这是不是说,篇幅长短,影响很大?
作者: shep    时间: 2014-3-1 01:53
对穆最大的看法,是他那几何对称的结构。其实,继续他的未完成稿(也就是讲到乌尔里希的妹妹)远比续写红楼梦要简单。整个后续结构就是转移到对称的另一头,讲妹妹和她俩男人以及父亲老家的事儿。最后,在无所事事的“和平运动”中迎来了二战。
穆与托马斯·曼虽有不同,但精神的追求方向是一致的。尽管,前者的叙述就是思辨本身,但准确地说,穆只是精神焦虑化了的曼(同时祛除了象征化手法)。真正与他们不一样的,还是德布林——可是,意识流看不下去。

我想听听,又没有人愿意讲讲贡布洛维奇
作者: 鸿渐    时间: 2014-3-7 08:41
马牛 发表于 2014-2-27 17:21
读过了才知道读懂读不懂,才知道喜欢不喜欢,我说不喜欢是他们小说里的智力成分让人觉得专业。小说家也需要 ...

穆齐尔的作品好像没那么难吧。比起读国际象棋的棋谱来简单多了。读他的作品就像何人下棋一样过瘾。过瘾啊。
作者: mn0mn0mn0    时间: 2016-4-26 13:49
看看先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