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郭文景真牛逼 [打印本页]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2
标题: 郭文景真牛逼
听完后走出保利,看着星空下的立交桥,神经元累得直打卷儿,觉得跟那些愚蠢的斤斤计较的婆婆妈妈的艺术终结论者讨论问题真是他妈的浪费时间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2
转一个破文章

虽然其中的看法很愚蠢,但多少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而且夜宴的确比狂人日记好些,导演却实在不行


《奇怪与新鲜——评郭文景的歌剧《夜宴》、《狂人日记》》/ 张佳林

因此当我在2003年10月20日去北京保利剧院,观看郭文景的两部歌剧《夜宴》、《狂人日记 》时,心情异样:东四十条桥一带(保利剧院所在地)并不山清水秀,而这两部歌剧肯定是很奇怪的。

大多数来看这次演出的人都是冲着《狂人日记》来的,也许是因为它改编自家喻户晓的名著,并且在世界上被演出的更多、更著名,而且传说中它“奇怪”的更耸人听闻。但我个人的感觉,单从音乐和舞台效果上来说,《夜宴》要成熟、丰满的多。

《狂人日记》中几乎没有传统意义的“歌唱”,其旋律大多是由语言的起伏自然的“吟”出来的,并且有大量类似于结巴的重复字处理。但这并不是我不喜欢它的理由,而是因为除了这点“奇怪”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奇怪”了。歌剧第一场一开始狂人神经质的“念叨”的确一下子挑逗起我的神经,但是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都是这一套。这就像一个路人突然歇斯底里大喊“我是拉登”肯定能立即引起围观,但是就这么喊上40分钟还会有人看吗?反观《夜宴》,唱段安排中并没有太神经质的喧闹,韩熙载男低音真假声互换的演唱方式和角色的心境变化结合的非常贴切,让人觉得新鲜而不奇怪。而且也不是一种唱腔模式一通到底,有吟、有唱、有喊叫,男女声都有常规的和非常规的演唱,每场都有新的“新鲜”,令人难生倦意。

从音乐的交响性来说,《狂人日记》也显得枯燥,虽然更为“简约”但流于单调的喧闹。同样是大量使用铙钵,《夜宴》就用的极富动感,节奏复杂但不嘈杂,力度变化也更为戏剧性,将剧中人物的苦闷、烦躁、愤怒和性冲动烘托的淋漓尽致;而《狂人日记》则只能留给人一大片喧闹的音响——也许作曲家的本意就是用这种单调去描绘狂人的疯狂吧。《狂人日记》的交响音乐部分很容易令人想起韦伯恩的音乐,但是我从中几乎没有捕捉到任何有结构感的设计。音乐顺着台词走到哪儿算哪儿,除了幽灵(狂人死去的妹妹)的唱段几次出现时有所呼应外,其他人物的音乐很难令人找出音乐性格中的共性。而《夜宴》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音乐动机,尽管这些动机经常会变化的天翻地覆,但却始终有一种逻辑性的串联。《夜宴》中琵琶的使用可以说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我甚至觉得这部歌剧更应叫做“为琵琶、室内乐队和人声而作的舞台剧”。郭文景为琵琶声部所写的音乐中使用了许多非常规的技术手段,由于本人对琵琶演奏一窍不通,因此不敢给它们乱取名字。这些技术手段并非郭文景发明的,在许多传统琵琶作品中偶尔也能见到。但如此大规模的使用并获得由此富于感染力的效果,我在以前还从未有体验。

对于《夜宴》我只有一点保留意见:三段间奏中李煜的唱段都使用了京剧、昆曲中的生角唱法,这显得和整部作品得音乐不很协调。尽管江其虎的表演、演唱堪称超一流,但是这样的音色和旋律设计放在这样一部音乐风格很豪放、自然的作品中,则显得造作和生硬,带有明显的拼贴痕迹。和琵琶点睛妙笔相比,小生唱法的使用显得很是牵强。

两部歌剧的舞台设计、导演、灯光、编舞都是一流的。《夜宴》的服装、布景色调搭配浓重烈艳,灯影的使用美仑美奂;《狂人日记》蓝灰色的基调很好的展现出作品的基本情绪,编舞和台景调度很有视觉冲击力。第二场中从天而降的书雨更是富于创意。听一些参加演出的演员讲,林兆华的导演比较随意,乐于接受演员们自己的想法,而且到演出前1、2天还在改动一些细节的安排。但从演出的整体效果看,他的导演还是非常成功的:夸张而不极至、写意而不粗糙。

两部戏用的演员基本上是一套人马。从演唱和表演相结合角度上看,《夜宴》中龚冬健(饰韩熙载)、尤泓斐(饰红珠),《狂人日记》中的戚聪(饰何医生)最为出彩,声音通透表演到位。而单从演唱的角度上听,在《夜宴》中饰演歌姬、《狂人日记》中饰演幽灵的吴碧霞则是最为出色的。她“中西合璧”的唱法和音色、极好的气息控制和连贯性,正好适合这类作品中的这类角色。但她在《夜宴》中表演过于的“正”,举手投足还都是吉尔达(《弄臣》中的女主角)的气质,缺少妩媚性感的表现。而在《狂人日记》中,由于服装设计和其自身身材的原因,这个幽灵更像是一个大头娃娃,到是挺可爱的却毫无鬼魅之气。戏份儿最重的范竞马(《夜宴》中饰演周文矩、《狂人日记》中饰演狂人)的演唱算是基本成功,但是几处明显的忘词表现出音乐作业的不足。有意思的是在这两戏的演唱中,他的音色比起他在独唱音乐会时,演唱传统西洋歌剧咏叹调时,要自然和通透真正体现出一流男高音在声音方面的规格和可塑性。

中国爱乐乐团和几位民乐演奏家的表演完整而准确,特别是赵聪在《夜宴》中的琵琶演奏精彩传神,为整晚的演出增色不少。指挥杨洋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对如此复杂的作品和“险情不断”演出驾驭的得心应手、临危不乱。尽管歌唱演员多次出现失误,乐队始终没有乱,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

音乐会结束后和几位朋友、老师聊天,其中很多人仍然觉得《狂人日记》更好一些。但当我问起原因时,他们的回答都是:剧本更有深度。当然,改变自大文豪的成名小说和仅从一幅画杜撰出来的剧本当然有先天上的差距,而且大多数人对于南唐的历史和韩熙载这样的人物并不熟悉,也会影响他们对剧情的理解。但是对于我这种习惯听唱片的人来说,更愿意单独从音乐方面去比较。《狂人日记》离开舞台是没有什么可听性的,而《夜宴》则可以用清唱剧的形式演出,依然会使人产生听觉快感甚至感动。相比之下《狂人日记》更像是一部纯粹的“实验性”作品,就像一架刚刚降落的飞机满载着乘客,但是机场没有提供舷梯,让你自己往下跳。不跳就是“不接受现代音乐”,跳了除了疼没啥好的感觉。而《夜宴》则是一艘渡船,把人从“唱起歌剧也不奇怪的地方”渡到一个真正山清水秀的地方,让你忘了这是歌剧、现代音乐、先锋派等等概念,而只是观赏风景中的新鲜。
作者: 曹庆庆    时间: 2007-8-4 13:21
提起来,
mao  mao  ~~~~~~~~
作者: 肇事孤儿    时间: 2007-8-4 13:23
不知楼上的听过他的《远游》否?根据西川诗歌写的那部
作者: 张来    时间: 2007-8-4 13:23
只知道西川先生~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