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著作中,有三本书以“道路”(Weg)立名:1950年的《林中路》(Holzwege)、1967年的《路标》(Wegmarken)以及1959年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Unterwegs zur Sprache),现在分别被辑为《海德格尔全集》的第五、九、十二卷。学界公认这三“路”都很重要。笔者花了最近六、七年时间来翻译这三“路”,虽然艰苦,但感觉还是值得的。《林中路》和《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两书的中译本已经在前两年间相继出版,[2]而今《路标》的中译本即可见书,我想在这里说几句译者的话,一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路标》书,二是就海德格尔毕生所探讨的“存在问题”来谈谈“哲学”的问题。
在五十年代写的“这是什么——哲学?”[3]一文中,海德格尔直白地指出:无论是“哲学”(Philosophie)这个主题,还是“这是什么?”(Was ist das?)这样一种追问方式,两者都起源于希腊,也就是说,“哲学”、“存在学”或“形而上学”是“希腊的”,而且只是“希腊的”,是“希腊”所专有的。海德格尔的这个主张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若展开言之,这也就等于说:“哲学”、“存在学”或“形而上学”是西方-欧洲所特有的,而其他非欧洲的民族文化是没有“哲学”的,是没有“存在学”或“形而上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