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知识是否改变命运 [打印本页]
作者: 兰格格 时间: 2007-8-4 13:02
标题: 知识是否改变命运
中国菜农和加拿大菜农
-知识是否改变命运
记得几年前看过两集公益广告,“知识改变命运” 。一集是讲河北涞源县山区的张胜利成了大学生并且代表希望工程的学生留学美国。广告说他的奶奶一生之洗过三次澡,而他却可以走出大山。知识改变了命运。那个时候看见这个广告片,眼泪都含在眼眶里。然而几年以后,据说师大毕业的张已经回到了他的故乡,每天要山上山下几十里的挑一担水,依旧是满面的风沙,但是他身上承担着几十个孩子的教育任务,如果是“知识改变命运” 那么命运就是就主宰在一个教师的手上吗,是改变在几个希望工程的捐款人手中的汇款单身上吗?
曾经在回北京的第一天为一双卖菜人麻木的眼睛而震惊。而后我对着平坦的可以和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相比的二环发呆;我坐在比北美任何地方的都要拥挤繁忙的麦当劳餐厅发呆;我立在明亮光鲜决不爱民顿世界最大的MALL逊色的东方广场发呆。我曾经和我的同事描绘北京,所有这里有的快餐连锁店你都可以在北京看见,所有你在这里看不见得欧洲品牌你在北京也可以看见。她们於是惊呼,那北京和这里有什么不同吗?然而那些茫然的眼睛,那样麻木的眼睛,却是不同的,你在这里几乎看不见,即使是喝醉酒的印第安人从我们身边走过,也是斜睨着看你没有窘迫的眼神。
曾经很仔细的思考那些眼睛的不同。加拿大也有卖菜的,夏天的农人喜欢把新鲜的菜摆在农夫市场,那样可以比在超级市场卖更高的价格。他们喜欢大声吆喝和顾客开玩笑,用劳动者最朴素的快乐。这里也有餐馆工作的服务生,也有在咖啡店卖咖啡挣最低工资的店员,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迷茫。为什么呢?
我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路边卖菜的人,我怎么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境地呢?回答自己的是:上学去,无论上什么学,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太大了,以至于我们开始迷信知识和教育。然而,那个卖菜的年青男人没有知识吗?也许他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呢?假如这个有高中学历的年青男人想在近期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可以做到吗?他来到京城,他想学一门专业应用的技术。他可以作到吗?他可以做到,因为我在青年文摘上看了一篇文章,讲一个想作律师的青年人,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边做鞋匠边读律师的夜校。整整十年啊,他住在平简的窝棚里,他边钉鞋掌边用油腻的手翻书。当他成为一个中年鞋匠的时候,他得到了一纸律师证。这个时候他的父母已经去世了,他没有尽孝。他差不多四十了,也还没有娶妻。也就是说:他几乎放弃了所有做人的快乐,为子为夫为夫的快乐,在鞋摊边上得到了知识。而这个知识的确是在没有带给他任何收益的时候,已经改变了他与其它人的命运。我悲啊,悲啊。那个我看见目光呆滞的卖菜人,如果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否也要和这个谢匠一样呢。那个鞋摊律师成为了为人所知的小名人,据说有人请他到各大学去讲演。这是一个意志多么坚定的人啊,这是一个求知欲多么强烈的人。然而,这就是所谓以“知识改变命运为口号”的社会主义国家带个一个求知识的人的命运吗?这是个人奋斗成功的个例,却是我们一个号称重视教育和知识的国家的耻辱。
可是没有人这样想。一个人耗尽十年为人之乐,为人之尊严去得取知识的道路,是一个国家的痛,是一个政府的痛。在路边的卖菜人麻木的目光被人忽视的时候,我们早就忘记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生存机会和尊严。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加拿大农夫和一个中国卖菜人的眼神不同。我不敢说是全部原因。一个卖菜的,也许是一个北京近郊菜农,他目光的迷茫是因为自己无法轻易的改变自己站立的地方。他要吃饭,他要生活。他於是尽管不情愿也依然麻木的站在哪里受着别人的白眼。一个加拿大农民呢,卖菜是他自己的选择的。也许是他自己的爱好,也许是他祖父的一个产业。这便是他们的不同。一个有选择,一个没有选择。一个是自己的主人,一个是命运的奴役。
一个北京街头卖菜的年青人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我们假设他不是最不幸的生在最贫穷的山沟,他的家境还过得去,他的大姐二姐没有读完初中,而他读完了高中。然而他不是最拔尖的学生,他没有考上大学。於是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进了城,站在北京街头卖菜的。下一步呢?他也许会积攒点小钱,也许作一个小生意,成为北京街头炸油条的早餐摊的一个。娶一个媳妇,也许回乡再开一个小杂货铺。这样的一生很平稳,但是和知识再无缘。也就是说,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命运之神的恩顾只是在哪一线间,你错过了,就再和知识无缘。如果你继续的的追寻呢?就和那个修鞋匠出身的律师一样,用生命去换取知识的那一张命运。
“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到2000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重为4.7%。” (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2002-11-12) 中经网)根据另一项指标称我国高考考生录取率为52%,而初中升高中率是50%,如果这些数据没有水分的话,那么中国年青人中,最最乐观的大概五个人里有一个可以用知识改变一下命运。中国据说有80%的农民,我相信在农村孩子的升学率,升大学率大大低于这个估计的数字,那么没有进入大学,而成为卖菜的,打工族的青年,他们用什么方式改变这个命运呢?
另一个加拿大的卖菜的农民,年纪相仿,也不想作农民了。很简单,他可以申请一个学院(相当于大专)的课程,只要他的高中成绩基本及格。他也可以申请一所大学,只要他的高中平均成绩在70上。假如我们说他的成绩不够,他的高中英文不及格,他可以边修大专边补ENGLISH 30(可以代替高中英文课程) 。你大笑说,他如果没有钱呢?没有钱他可以申请政府的学生贷款,并且打工。一般最基本的学生贷款可以保证学生的学费和一个月500加元的生活费用。大部分的自立的加拿大学生都是借学生贷款来完成两年(大专) 或四年(大本) 的学业。也就是说,加拿大的青年人,在有愿望,有时间的情况下,都可以进入高等学院学习。除非他/她的智商不够。那么一个卖菜的小伙子只要愿意,并且认真学习了,就可以完成学业。有了一张大学文凭,他也可以穿起西装打起领带进入一家大公司成为白领。目前就地方城市而言,卡城高等教育人数比例为65%。失业率为7%左右。我们强调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作为人的自由选择,他如果想读书,他有一个正常的途径可以完成。
《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造物主赋予人们以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不可以要求人人的机会均等,人人出生在同样富裕和有知识的家庭,因为我们不是上帝。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相信,在一些国家,他们在努力促进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我们的教育,有人强调初级教育和受过训练的熟练工人。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真正对教育的重视和资金上的分配,实现平等的机会竞争。智商高的学生可以读最好的学校,而智力普通的学生可以进普通的学校。但是,通往一个主流社会的高等学院的毕业证,我们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争取。
In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no class distinction.(Confucius 551- 479 BC, Analects)在教育里,我们不应该有阶级之分。
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我们看见街边异乡人的悲伤眼神了吗?我们听到卖淫女郎因为怕被警察查抄从后门裸奔在大街上了吗?我们看见进城的打工族住的地方了吗?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一切是为什么,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改变命运呢?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可以让一个加拿菜农和一个中国菜农同样的改变他们的路径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相信这句话。什么时候,当一个卖菜的年青人承认他不继续用教育改变自己的所处的地点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外界原因,不是经济,社会的外部原因的时候,我们才相信这句话。
否则的话,我们的教育甚至满足不了一个人维持自己的愿望和自尊。
兰格格
2002-12-13
作者: 常回来灌灌 时间: 2007-8-4 13:02
知识改变的是什么命运?
改变一个社会的命运,需要很多条件;对于个人来说,命运总带有宿命的色彩。
作者: 绮色佳 时间: 2007-8-4 13:02
最近南方周末鼓吹取消高考代之以其它的选拨方式,看到时真是怒不可遏,高考是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条路径了,尽管这条路径,现在已因教育产业化而变得不那么平坦了。农村孩子占有资源本来就少得可怜,要他们如何象城市孩子比见多识广比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比各种各样的素质?他们只能苦读,高考已经是最坏的制度里最公平的一种。我家人来自农村,家庭世代务农,如果不是十几年前胜了高考那一仗,可能现在也象北京人数众多的民工一样,飘泊在冷漠的都市里,面带菜色,发如枯草,辛苦一年挣的钱可能还因无良老板的克扣而泡汤。
想到这个,我都替他悚然一惊。[em1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9 12:24:28编辑过]
作者: 兰格格 时间: 2007-8-4 13:02
灌兄,请细读。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在中国,要用尽血泪。
作者: 瞌睡虎 时间: 2007-8-4 13:02
中国自古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如果人人都能轻松自如的获取读书学知的权力,那怎么能体现统治阶级的优越性呢
现在不光是农民读不起书呢,现在只要是拉死工资的家庭有孩子上高中呢,就得过上好几年苦日子
作者: eiyacn 时间: 2007-8-4 13:02
知识还是要改变命运。另外从文中得到的一点是,通往知识的门槛高低也预示了个人的命运。不能否认知识的力量,也不能忘记公平环境的重要。
作者: 蓝如火焰 时间: 2007-8-4 13:02
兰格格,我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你的文章里这句话我最欣赏:“一个加拿大农民呢,卖菜是他自己的选择的。也许是他自己的爱好,也许是他祖父的一个产业。这便是他们的不同。一个有选择,一个没有选择。一个是自己的主人,一个是命运的奴役。”
我欣赏的是加拿大这种宽松的生存环境。
知识改变命运?我也曾为此感动过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作一个农民就不能幸福快乐而一定要“耗尽十年为人之乐,为人之尊严去得取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我的理想国家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决定,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都有幸福快乐的可能。
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作者: 绮色佳 时间: 2007-8-4 13:02
你知道,什么时候在中国,当农民只是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就差不多跟天堂一样了,可惜,好象需要好几百年...............
作者: 白小楠 时间: 2007-8-4 13:02
我不知道知识是否可以改变命运,只知道在这里能再看到兰格格的东东,很开心。
作者: 瘦猪 时间: 2007-8-4 13:02
楼上的明显是盲目崇拜[em16]
作者: pidan 时间: 2007-8-4 13:02
世上任何一个国家,能养活十三亿人口再来和中国比,那就比较公平了。什么叫中国特色?十三亿人口,要吃要穿要工作,这就是特色。眼里心里没有这个数字的人,说任何漂亮话可以说都是废话。如其指责这个指责那个,不如多想一下十三亿人的出路。说不定哪天你要是真当上国家总理了的话 嘿嘿 中国就有希望了
作者: 瘦猪 时间: 2007-8-4 13:02
以下是引用兰格格在2003-10-29 12:05:03的发言:
中国菜农和加拿大菜农
-知识是否改变命运
曾经在回北京的第一天为一双卖菜人麻木的眼睛而震惊。而后我对着平坦的可以和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相比的二环发呆;我坐在比北美任何地方的都要拥挤繁忙的麦当劳餐厅发呆;我立在明亮光鲜决不爱民顿世界最大的MALL逊色的东方广场发呆。我曾经和我的同事描绘北京,所有这里有的快餐连锁店你都可以在北京看见,所有你在这里看不见得欧洲品牌你在北京也可以看见。她们於是惊呼,那北京和这里有什么不同吗?然而那些茫然的眼睛,那样麻木的眼睛,却是不同的,你在这里几乎看不见,即使是喝醉酒的印第安人从我们身边走过,也是斜睨着看你没有窘迫的眼神。
兰格格
2002-12-13
[em01]
是的,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在中国更准确地是:“命运改变命运“。我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出身于一个小城市的城市贫民阶层,母亲属于善良勤劳但没有把握住时代变迁的那类人。我的童年就在菜市场这种市井之地长大,看多了太多的无奈和辛酸,知道命运的艰难。我现在通过读书出来了,正在北京金融街的一座大厦里敲着键盘,窗外就是车水马龙。而我的年轻玩伴们大多没能摆脱他们生活这个范围,仍然在挣扎。他们不是不努力,不是不喜欢过上尊严的生活。只是,许多地方给与他们的空间太小,几乎没有允许失败的机会。初中一个同学成绩很棒,每次每科都接近满分[em21],中考全市前十名,这个成绩如果保持到高考,可以进任何一所全国一流大学上最好的专业。可是,由于家里太穷,中考去了兽医中专,不知道他现在和以后回怎么样。即使成功,几乎也是用尽血泪!
中国人活得太累。要是有机会,我会移民国外,至少让我的孩子不要那么累,毕竟生活中还有许多非功利性的好东西值得去欣赏。[em23]
作者: 瞌睡虎 时间: 2007-8-4 13:02
在我们那有个乡下的家庭,家里有四个小孩,每次开学的时候他们就得抓阄,抓阄干什么呢,决定谁能上学,他们家只供得起一个学生,对于这几个孩子来说,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手气改变命运。。。对大部分读书出来得,也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分配改变命运,是家庭得关系网改变命运,我生活在小城市,估计多少有点井底观天了
作者: 瘦猪 时间: 2007-8-4 13:02
知识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对于最底层的人来讲几乎就是唯一的武器。想当初,家里面的人也没有时间管我,我也就是比身边的玩伴对学习,对知识多一点兴趣,所以能多吃一点苦,所以道路相对顺了一点。
[em2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30 21:41:30编辑过]
作者: 白小楠 时间: 2007-8-4 13:02
盲目有时是一种幸福。
作者: 三天 时间: 2007-8-4 13:02
格格:
:)来看你的文章了
这个问题前不久,也正和朋友讨论呢!
我想首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知识是能改变命运的!这一点,我从我身边就看到很多真实的例子。(我自己也算一个吧!)
不过正像你说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在中国,要用尽血泪。”
事实是:中国还是太穷了,国家补贴的教育经费实在是太少了,社会保障系统(各方面)也太不健全了,需要帮助的人又太多了——跟国外是没有比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和一位同事很早就商议,想要资助一位山里娃娃!在那里,几十块钱就够读一学期的书了!
现状会改变的,不过可能时间上会久一点点!
作者: 兰格格 时间: 2007-8-4 13:02
问小楠,瘦猪,三天好。
其实这类话题不是我这样写惯风花雪月的写的,只是去年回家看见路边卖菜人麻木和很悲哀的眼神给震惊了。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眼神了。这篇是写完那篇眼神后,思考以后写出来的。回家和同学争论过,他们认为中国最大的弊病在政体,要改革体制才可以让民主平等。我却认为要从教育的机会平等来实现社会机会的平等。在教育里不应该有阶级之分,也之有教育可以一定程度的抹杀那些阶级之分。在一个没有宗教情节的国家里,教育中对人的尊重,对平等的崇尚是多么重要啊。
和同学几乎打起来,体制改革十年里能达到的不过是一个上层建筑,而无法改变社会的道德,价值,和审美,甚至秩序。
而如果在十年内真正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思想上的平等,自由,多样化,那么对社会的影响是从一个人开始改变的。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比如在城市就业把父母接入城市。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到一个社区,这种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我们需要的微笑,我们需要的人和人之间的爱护,我们互相对望的眼神才可以清澈。我觉得10年到20年,教育体系的改革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另我这类的文字,很少,不过是为了顾忌这个版面才贴出来的。:)
作者: 瘦猪 时间: 2007-8-4 13:02
格格上面的话我是同意的。民主我是赞同的,各种利益都有了自己的声音,有了权利,才能达到最不坏的结果。但是说到民主,我以为也有好的民主和坏的民主。通常自由人士倡导自由和民主,为自己所描述或者想象到的美丽家园而激动。我个人比较喜欢法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然而我也深知,那是与法兰西民族的文化,教育,素质分不开的。同样的东西到了拉美和其他一些国家,民主反而成了社会动荡的原因之一,无助于大家福利的提高。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当局根本就不重视教育,因为,说到底,目前国内弊端很多,如下岗,如修路、国防等等都需要资源,比起教育这个长远的东西而言都紧迫的多,而许多资源又被腐败的政体搞没有了。最容易牺牲的就是教育这个软柿子了
作者: 兰格格 时间: 2007-8-4 13:02
回复瘦猪,
上一期的ECONOMIST杂志的封面文章是:恭喜中国,还需要借钱吗?
我不是反对或者和外国人一起常衰中国,总是觉得祖国对教育的投资太少了。家里的孩子没钱念书,还买太空大件,真心疼那点钱。
作者: 瞌睡虎 时间: 2007-8-4 13:02
算是回兰格格吧
不买太空大件,这钱也会被腐败份子吃掉
记得兰格格好像还在国外吧,对国内的情况可能不了解
举个例子说腐败在中国有多严重,就拿我那个工作的快要破产的厂来说吧,一个水龙头发到车间的价格为60元,我上街去买为5元。。我们厂的资产只有1亿,我们亏呢7-8亿左右。。。
作者: 文沁可人 时间: 2007-8-4 13:02
格格把你贴在躺读的那个也贴过来,就是经济分析的那个。写的好。:)希望多看到你的东东。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