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原创]80后摇滚—集主主义的精神乌托邦 [打印本页]
作者: 田禾 时间: 2007-8-4 13:11
标题: [原创]80后摇滚—集主主义的精神乌托邦
80后摇滚—集主主义的精神乌托邦
文:田禾 tianhe1216@yahoo.com.cn
摇滚是给有特殊经历的人听的。
若你没有特殊经历,那么请你走开,因为你听不懂,你永远不会知道摇滚是什么。说到这,我不由联想到日本的一部电影《新感观世界》里面的一句台词——是一个新兵在出征的头天晚上他的父亲将他送到妓院时说的。他父亲对他说:若你没接近过女色,你永远不会知道生命的重要……
摇滚就是女色。当然我这并不是给摇滚定义,相反摇滚是没有定义的。只是更多的时候人们在谈到摇滚时就先入为主的将它定义为消极,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青春的悲哀,更是一种成长的灾难。青春怎么可能没有摇滚呢?就像我们人生不能没有爱情一样。
即使这样,我还是要遗憾地告诉你,80后人没有摇滚。有的只是向青春和苍老的投降,有的只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虚无症。80一代的人没有过60代人的文革经历,也没有70代人在传统与欲望间的挣扎。80代人从没上过山也没下过乡,从没吃过玉米面也没为了一辆17岁的单车而与同伴火拼,从没玩过跳房子的游戏也没有红卫兵情结。相反他们一生下来就坐在唱着垃圾流行歌的卡通车上,被大人们扭曲地形容为‘太阳’的一代。也许从外在形式上来讲,80后一代人没有任何值得怀念或歌颂的特殊经历,但也正是这种外在形式上的空虚孕育了这一代人精神的虚无。从人最本质的角度来讲,人的精神虚无比形式虚无更无耐,更彻底。这也正是20岁的我们都已显得苍老的原因,我们的青春在不经意流失了,糜烂了,一直以一种病态的姿势在无力的呐喊,既然这样,你还能要求我们做什么?呐喊?断裂?抗美?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由,一种灵魂的自由。或许你能从哲学的层面来解剖说自由只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种向往,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得到。那么你现在就可以绝望得死去。其实自由也只是一种精神乌托邦。那么,摇滚的意义在哪里?摇滚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隐藏青春的疼痛,粉饰欲望的无知与成长的霉涩。
一,童工时代的摇滚
掩饰着现实的空间
梦想离我还很遥远
希望仿佛在我眼前
自己却一直在幸福的旁边
我曾经相信的一切
在岁月中不断改变
——花儿乐队
1999年春天。花儿乐队首张专辑《幸福的旁边》正式出版,这距崔键在工体的一声怒吼已是十余年之久,而此时的花儿乐队主唱才15岁,他还只是北京街头的一名初中生,还只是一个背着书包啃着棒棒糖的孩子。
这标志着中国摇滚的童工时代正式开始。
这种幼稚的喊叫本身就代表一种肤浅。幸福在旁边。未来的主人翁。我们可以从他们那有些单薄的童腔里听到对常态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世的无所适从,但听不出有任何的音乐本质和摇滚精神。也许他们出道的唯一优势就在于“新蜂音乐”的老板看中他们还是几个没长毛的孩子,可以从这些童工的身上捞上一笔,(这从后来花儿以‘没饭吃’为理由将唱片公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可以看出些端倪)。由此可见,摇滚本身的兴衰意义并不在于摇滚本身,而在于操纵摇滚的人。
当然,我们如果抛开摇滚乐本身的价值来谈论花儿乐队,这些童工的诞生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诞生的理由就是校园民谣的衰退和商品经济的市侩化,这不免让人想到一个时世轮回,当年校园民谣的兴起也正是在经历了93、94年老一代摇滚人(如魔岩的张楚、窦唯、何勇等)的巅峰衰败过后而顺势入侵的。“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罗大佑如同先知一般预见了当他们衰退时未来的主人翁不只是电脑儿童,他们如花儿一般拥有自已的音乐,自已的偶像。他们不再满足于民谣时代的怀旧情怀,他们有自已的生活和情绪表达方式。89年崔键宣布了红旗一代在人格上的宣泄,94年的校园民谣代表大学生宣布了精神上的独立,99年的花儿乐队宣布了80后一代在物质社会里的精神寄托。
花儿的怒放,正是主流文化内部进行革命性变潮的开始。人们似乎不再需要摇滚精神,转而需要的是摇滚实体——摇滚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商机。同样这又一次标志着中国摇滚的衰落。想想当年唐朝与花儿乐队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唐朝的主唱丁武微笑着由衷的赞叹花儿的歌‘好听’时,人们都知道,中国摇滚彻底的断代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过渡,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实质的变迁,腐化。当然衰落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因为只有衰落才是新的开始。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试图神化花儿乐队的原因。这不由让我想到崔键,他影响了一代又不一代国内摇滚人,甚至是文化人,也有无数的各种层面的人试图将他的地位神化,后来似乎就真的被神化了,尽管这种神化比不上雷蒙斯,也比不上涅磐。但他至少给我们的主流文化一记响亮的耳光,让人在疼痛过后还不知道自审,还在一味的泡制‘全明星时代’。
二,断裂时代的摇滚
我要出发 此刻出发 去西伯利亚
我的梦想 所有希望 消失在悬崖
每一天 每一天 有新的发现
每一天 每一天 瞬间的改变
我永远了 我永远了
——便利商店乐队
80后的一代是断层的一代,这从80代中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知道自已追求的是什么,更多的时候他们清醒地知道追求是无能的,所以80后的一代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显得悲观,绝望,懂得自省。而摇滚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娱乐。尽管后来涌现出了像新裤子乐队之类的新朋克在竭斯底里喊着中产阶层的小资,并宣扬‘这是我们的时代’。但稍微懂事一点的人都知道,这种小资小众的呐喊永远只会是一时的浮躁,是一种断裂过后的挣扎。他们的思想永远停留在漂浮中,既不独立也不集层。当然我们没必要也无法将80年代的摇滚与60、70年代相比较,纵观全世界的摇滚乐,没有哪个国家的摇滚达到过60年代摇滚所带给人们的强烈震憾与高潮。摇滚乐正在一步一步的弱化,这是一种全球趋势。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更何况我们还是一个没有任何摇滚根基的国家。要想让摇滚乐重回60年代的辉煌,这是一种妄想,除非来一次全球性的大爆乱或人文战争。因为只有战争能够拯救摇滚。
80年代是垮掉的一代。80年代的孩子可以不关心世界的战争与和平,也可以不知道太阳是否东升西落。但他们一定知道凯鲁亚克和梵高其实并不是疯子,一定知道美元比人民币绝对的好,也一定知道欧洲的女人波比国内的大。
就连花儿乐队主唱自已都这样说:“我出生在80年代,一个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是好是坏的时代。从小到大我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成长,是典型的蜜罐中的一代,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这种平庸的感觉使我感到乏味、无聊,空虚的过着每一天样板式的生活……”
80一代在阅历形式上的空缺直接导致了精神层面上的断裂。他们精神空虚,而市场化的一些港台流行音乐显然满足不了他们欲望的发泄与积抑情绪的终结,于是他们通过染发、打孔、文身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开始一段自我欺骗的实体主义的摇滚历程。在这里,他们开始试图将阅历形式的虚无通过丰硕的外表矫饰来掩蔽,伪装。从这点来看,你就再也不会对那些弹着布鲁斯、穿着朋克、而主唱一张口又若似硬咳的曲风感到大惊小怪了。噪音无极限,激情是一种过失。这是80后摇滚最真实贴切的写意。
三,无政府主义摇滚
I\'ve been waiting all these days.
I\'ve been standing all these days
to find it hard to get it through.
All I want is a good chanc
for we can live underground.
All I need is a sharp knife
to cut the tails you are afraid to show
——跳房子乐队
摇滚是讲根基的。没有根基的摇滚背后掩藏的是无限的肤浅与矫饰。在西方的摇滚音乐领域中,从哥特、死亡、重金属、迷幻、PUNK、另类、BLUS,工业噪音、JAZZ到后来的英伦、电子都有它诞生和存在的历史及丰盛理由。而80后摇滚是没有任何根基的,是断层的。当然追朔到本源,中国整个摇滚都没有根基。从早期的黑豹、唐朝、指南针、轮回、瘦人、崔键等老一代的摇滚人到中期的左小祖咒、痛信、子曰、二手玫瑰、胡吗个及张浅潜等等摇滚人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对西方音乐的模仿与复制,只不过他们很好的将这种复制融入到了他们自身的阅历之中,而80后一代人没有早期一代的自身阅历,所以表现的是一种赤裸裸的效仿。就知道拿起吉它操上几个和弦,再配上一些看似悲悯、彻底,实则肤浅、空洞的人声。他们从不过多的关心政治,呐喊的只是个人迷失中的无耐,是一种隐藏的和谐。
也许我们并不要求摇滚乐带给我们多过的社会学意义,甚至讨厌人们总是将摇滚乐与政治绑捆到一起。如果你还在为当年国家封杀张楚、何勇而仅仅认为是一种政治胜利的话,那么我要骂你了,正是你们这些‘政治’的奴隶在谋杀摇滚。当然我并不是说摇滚是用来反驳政治的,我只是想告诉你摇滚的本质是无任何形式的羁绊的,完全宽泛的,自由自在的,没有任何目的性的,纯粹的一种人精神层面上的撕裂与反叛。
很显然,这种反叛不是像‘盘古’操着家伙在台湾喊上两句‘独立’‘自由’的卖国反叛。而是纯原始的、灵魂的一种蜕变。
在80后这个摇滚群体中,无政府主义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便利商店’,首先暂且不听他们的曲风,单看他们的歌名‘出发西伯利西’就知道这又是一支完全的西方模拜乐队,再一听他们的歌,标准的‘英伦包装,中国制造’。这一切都是无信仰的结果,因为80后一代没有什么可信仰的。前面我已经说过,在80后这个群体中,摇滚永远只是形式,也正因为此,“我想当明星”就成为‘便利商店’组队的唯一理由。
所有人都知道,摇滚既是世界的,同样也是民族的。既然我们的摇滚没有根基,又哪来什么民族呢?
唯一能够带给我们一点安慰的是来自于武汉的一支80后乐队‘跳房子’,尽管他们所有的乐手除了主唱外都不是生于80年代,但他们的音乐是最接近国际的,最具有世界性的。首先‘跳房子’这个名字就让人不由联想到在中国流传很久的一种民族儿童流戏,让人不由自主的限入缅怀和回归中无法自拔。和跳房子同类的还有一支同样来自武汉的乐队‘漂亮的亲戚’。他们有着共同的少女主唱,共同的标榜自已音乐的国际化,共同的为你在麻木的挣扎和不言自明的苦痛中将你脆弱的心灵进行彻底粉碎后的完美修补,共同的让你不看到忧伤只有微弱而恒久的疼痛……
只可惜他们稚嫩而苍凉呐喊的并不是母语。
有乐评人说,‘跳房子’和‘漂亮的亲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的Portishead和Massive Attask的时代。我想这完会是关起门来为自已脸上贴金。中国的摇滚还没到这个地步,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成型的完全属于自已的符合根基文化的摇滚风格,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外来主义的入侵,是一种无政府主义摇滚。
最后请允许我再说一次,80后没有摇滚。
作者: 1000 时间: 2007-8-4 13: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红桃 时间: 2007-8-4 13:11
中国的摇滚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没有拉丁的英伦 非洲的金属 中东的朋克 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
作者: 朽瓣 时间: 2007-8-4 13:11
这个分析的角度很有意思`~~
作者: 陈留王 时间: 2007-8-4 13:11
跳房子?
就是有执着追赶世界潮流的中国农民同胞愿意花钱听中国村姑操一口带点英伦口音的地道大陆方言英语唱黛玉葬花的小夜曲。。。。
——周巧巧 语
作者: 天气预报 时间: 2007-8-4 13:11
说的很无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8 10:46:05编辑过]
作者: 1000 时间: 2007-8-4 13: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谈 时间: 2007-8-4 13:11
[em19][em19][em19][em19][em19][em19][em19][em19][em19][em19][em1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2 12:07:09编辑过]
作者: 微焰 时间: 2007-8-4 13:11
80后没有摇滚
欣赏
作者: shinyan 时间: 2007-8-4 13:11
以下是引用陈留王在2004-7-8 1:27:19的发言:
跳房子?
就是有执着追赶世界潮流的中国农民同胞愿意花钱听中国村姑操一口带点英伦口音的地道大陆方言英语唱黛玉葬花的小夜曲。。。。
——周巧巧 语
这和跳房子的音乐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家爱用英语,日语,法语,俄语抒情与你何干啊?
这个文章不错啊,刀刃用在柴火上,但不够狠!挺欣赏的。
作者: 疾走民工 时间: 2007-8-4 13:11
“最后请允许我再说一次,80后没有摇滚。”
没错。这个与中国南方没有摇滚异曲同工。
摇滚让孩子们走开。
作者: 云上 时间: 2007-8-4 13:20
少谈点主义,多做点实事!
这种文章很无聊!
作者: 云上 时间: 2007-8-4 13:20
物质稍微丰富一点就是没有挫折,蜜罐一样的环境?这样的想法也太简单粗暴了,是老奶奶的思维!
8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一直经历极其残酷的社会竞争,这是中国最复杂的一代,不能用一句精神空虚就把整个一代的头脑都概括了吧!?
我可以大声地说,哼,现在的中国摇滚绝对不比以前差!照抄国外的,抄得好我一样捧场!
怎么了?好听才是硬道理!
作者: greenwall 时间: 2007-8-4 13:20
仿佛很早前在别的地方看过
现在哪里还有摇滚哦 SCHOOL OF ROCK 里面玩的才叫ROCK
作者: 梦醒来的时候 时间: 2007-8-4 13:20
努力吧!摇滚会回来的!我们80后会有摇滚的!
摇滚=涅磐
作者: 鄢醒 时间: 2007-8-4 13:21
你不要尽乱日白,不懂不要哈装批!
作者: 梦醒来的时候 时间: 2007-8-4 13:21
伤心啊!!
不过还是要努力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4 10:36:48编辑过]
作者: 室外蟑螂 时间: 2007-8-4 13:21
这篇文章纯粹是在放屁。
作者: 失語患者 时间: 2007-8-4 13:23
有的只是向青春和苍老的投降,有的只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虚无症。
說得好,就是這麽囘事兒
作者: 失語患者 时间: 2007-8-4 13:23
嘿嘿,可能因爲我成長在中國南方,我就是覺得
80年代沒有搖滾!
作者: 牛明昱 时间: 2007-8-4 13:23
写得挺弱智的。
譬如将经验至上了,又将八十后特殊的遭遇抛开只谈非特殊性。
作者: zhongnanhai 时间: 2007-8-4 13:23
能抄个metalica,能抄个呢挖哪?抄的起么?抄的上我舔屁股
作者: 小门 时间: 2007-8-4 13:23
看来看去看不出楼主在写什么?发牢骚?这种批评对音乐而言,或者对楼主所说的中国所谓80后摇滚乐实在毫无价值.更没意义.
作者: 错搁 时间: 2007-8-4 13:25
有件事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摇滚非要关心政治,难道大声痛斥共产党就是好乐队?
中国的摇滚乐队都想通过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主义取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玩儿颓废
偾世忌俗.这跟音乐有什么关系?你想在物质上获得丰腴,那是无可厚非的,但你不能
装逼.所有的精神独立都应该是一种姿态而不是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多的
关心生活的形式而不是形式的生活.
作者: 粘利文 时间: 2007-8-4 13:25
以下是引用zhongnanhai在2004-12-6 23:16:07的发言:
能抄个metalica,能抄个呢挖哪?抄的起么?抄的上我舔屁股
北京就有一個吉他手 陳底里,我覺得很厲害。跟Metallica這種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作者: 小卡 时间: 2007-8-4 13:25
...................................
作者: 魏晋伽蓝 时间: 2007-8-4 13:25
中国摇滚的媚俗与白日意淫终究在于部分自以为是的人将态度提升到一个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的高度去了
作者: tieza 时间: 2007-8-4 13:25
中国的摇滚将从80这一代真正开始。
作者: 麻麻 时间: 2007-8-4 13:25
永恒让你腿疼,哈哈
作者: 早操早操 时间: 2007-8-4 13:25
为何要摇滚承担那么多沉重的命题呢?不就是起源于节奏布鲁斯的一种音乐形式嘛
披头士很多歌曲只是反复唱着他们的爱情、忧郁、欢乐,猫王大叔的歌同样是爱爱爱不完,对,涅磐的很多批判社会、绝望、痛苦、控诉,反叛的、变态的、另类的、疯狂的……搞得出彩我也欣赏,但不一定摇滚都得向它看起啊,不一定要定义、定标准告诉别人要如何如何
04年欧美好多摇滚乐队反布什,03年反战……天知道是喜欢反、习惯反还是必须反、反着玩。
好像反了了不起似的,真那么牛逼的话,直接揭竿起义不更牛吗?除了唱几句空话、对媒体吹几句大话、演唱会上喊几句口号,不见得他们能怎样。说白了,简直是帮布什的忙——民愤都从摇滚中去发泄了,其他实质性的工作也就没时间干了。
另外,特反对“80后”、“***的一代”这样的定义。
泡在蜜罐里,可笑。除了北京、上海少数几个城市的部分孩子那么不幸被蜜泡,不见得中国人民过去二十年如此甜蜜蜜。今天农村人口占多大比重——60%吧,就是8亿。收入呢?几家奔小康了?
即便一些人有一定的共性,我想也不能以此说明什么问题。中国国内摇滚是不行,但不是楼主所说的原因。试想中国人接触摇滚才多少年?多少人经常听摇滚?我所在的大学(应该说学生听摇滚的比例相对较高)没几人听摇滚的,我以前上的高中简直没人知道摇滚乐。这几年可能听摇滚的人多了些,但有多少呢?能有多少呢?
我想某天摇滚乐像流行乐那样泛滥了,中国才具备摇滚乐发展的基础。而摇滚乐发展具备的基础是——大量的摇迷和有音乐天赋音乐理想的创作人。否则,即使发生什么大事件,摇滚乐又借这个事件发挥并为大众认知,但大众不一定就能接受。
作者: 真十 时间: 2007-8-4 13:30
写的很好,八十年代的确没有摇滚。至多是他妈的乱叫几声,这是个没办法反省的时代!
写的很好!!
作者: 欲望的旋涡 时间: 2007-8-4 13:30
搞摇滚的读过几本书?
连真正的愤怒都没有
除了一些老人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30
以下是引用欲望的旋涡在2005-11-9 6:49:38的发言:
搞摇滚的读过几本书?
连真正的愤怒都没有
除了一些老人
摇滚的愤怒还是有的,只是对一切的不满转移到对其他同类乐队的瞧不起身上,读不读书无所谓,看看红辣椒的现场,大门的自传电影金斯伯格的诗歌。一定要飞鼓槌一定要伸出中指。送歌一首,摇滚呢!
[rm=100,50]http://rm.hiyue.com:1943/20040804/805333/qmusic/0336/7.rm[/r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9 13:18:19编辑过]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30
看看红辣椒的现场,大门的自传电影金斯伯格的诗歌
对不起,没考虑中国摇滚的发展速度,估计以上这几样现在也没人看了,要有钱砸吉他还是要干的吧?
作者: 黄色幽默 时间: 2007-8-4 13:30
本来就没有人说过80后有摇滚…………自作多情有一点。
作者: 独角兽 时间: 2007-8-4 13:31
<
>跨越性的时代!狭隘的理解摇滚理解音乐,都代表了这篇文章的片面!</P>
<
>任何时代都有他具体而独特的表现形式,乐队有好有差!以一段时期的某几个乐队来纵向比较!就是本文的一最大的漏洞,你如何去以一个如此狭隘的角度去批评一个时代?</P>
<
>再从您所谓的"摇滚"一词的狭隘理解可以得知,从一开始您就误会了音乐~!~无论是乐手还是乐迷从这个角度去辨析音乐就是极其可卑的.我见过很多愤怒的小年青对于此问题一直就是走火如魔,身陷陷井.</P>
作者: 撑起雨伞 时间: 2007-8-4 13:31
战争离大家不远了<br>
作者: 暴动和法国姑娘们 时间: 2007-8-4 13: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郁童 时间: 2007-8-4 13:36
<
>中国内地没有摇滚乐也没有流行乐.</P>
<
>只是一味的COPY和模仿</P>
<
>悲哀啊~~~</P>
作者: koeyes 时间: 2007-8-4 13:3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红桃</I>在2004-7-8 0:14:16的发言:</B><BR>中国的摇滚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DIV>
<
>什么八十七十,前的后的晚的早的,我看这是对的。如果是现在,李白就很摇滚,还是一文学青年,
<
>曹操肯定是官方摇滚艺人。</P>
作者: koeyes 时间: 2007-8-4 13:37
<
>又看到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的文章,其实现在的摇滚乐何尝不也是这熊样。</P>
<
>“像约瑟夫一样生活”,在经过南京市中心时,我被眼前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吓住了,这是一幢名叫“约瑟夫公寓”的地产项目,除去它是一个英文名字,我不知道约瑟夫是谁又代表什么,广告上的画面提醒我,那是那种欧洲电影里一样的生活;在一个降着小雨的下午,我在唐山碰到了“贝弗利山庄”,广告板上,那个珠光宝气的女士正在喝一杯咖啡;我北京家的对面是“哈佛馆”,在每天上班路上,我看到接连不断的 “澳洲女人”别墅,格林小镇,或是东方银座……</P>
<
> </P>
<DIV>我不断在那种昂贵、色彩鲜艳的广告牌上,看到18世纪的、19世纪的、20世纪的西方面孔,他们配带着假发拄着手仗,或牵着一匹马,挥动高尔夫球杆。我甚至发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洗浴中心名叫塞纳河,心中暗想海明威此刻是否正泡在其中。似乎中国每一座城市都出现了“曼哈顿”,一位成都的朋友告诉我,一幢“格林威治”公寓树立在他家的对面,而一个新社区干脆起名叫“摩卡·筑”,只因为摩卡的咖啡香变成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DIV>
<DIV class=storyContent>
<P>我还看到了数不清的这样的形象,标榜是正宗东方特色的太湖珍珠是佩带在一个金发碧眼姑娘的脖子上,一个百分之百的温州产的西装,一定要套在一个头发卷曲、高鼻梁、蓝眼睛小伙子身上,品牌的名字则是某个英文单词蹩脚的中文翻译……北京、上海、广州的商业中心区,那些穿戴时髦、自认为是精英的男男女女们,相互叫着“Stephen””Kelly””Jerry”,以至于我在一家公司工作四年,仍不知道对面那个女孩子的中文名字,因为人人都只知道叫她Dorothy,这一切就像是钱钟书的《围城》中那位Jimmy Zhang的翻版。</P></DIV>
<DIV class=storyContent>
<P>在短暂的新闻生涯里,我不断的听到那些雄心勃勃的记者与编辑说,我们要做“中国的《新闻周刊》”、“中国的《纽约时报》”,那些时尚杂志永远在谈论的是“纽约流行什么,米兰流行什么”;在谈到一位中国名人时,我们会说,她是“中国的奥普拉”,“中国的唐纳德·特朗普”,“中国的杰克·韦尔奇”。甚至一些最富盛名的机构,都难逃此运,一位北大学生或说自己的学校就像是“中国的哈佛”,清华则变成“中国的MIT”……</P>
<P>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习以为常的景观。我的国家一方面看起来信心十足,她兴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修建了一条非凡的铁路通往西藏,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向全球供应衣服、鞋帽、电视机,令全球的石油、钢材的价格上涨,她的人民成群结队的到巴黎、纽约大肆购物;另一方面却似乎永远缺乏信心,她的坐标系是别人提供的,她需要别人的赞扬、别人的肯定,在北京电视台播放的一则迎接奥运会的电视广告上,不断出现的是美国、欧洲的、非洲、大洋洲的面孔,似乎只有让他们微笑了,北京才是值得赞扬的城市。</P>
<P>有时候,我会觉得我的国家就像是一个突然被推入现代世界的迟到者,步伐慌乱,他把中山装换成了西装,用Michael Wang取代了王有才,早餐上吃的是橙汁、火腿了而不是豆浆、油条,从胡同、弄堂搬进了“东方曼哈顿”……她总是想模仿别人,却从不相信自己的生活。</P>
<P>但她自己的生活又是什么?那些一心要恢复传统文化、试图复苏古老典籍的人显然是错了,对于如今的中国人来说,《大学》与《论语》的确并不一定比莎士比亚的名言更亲切。文化传统从来就不是僵死的,它不断变化、接纳新元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一直是一个被动的消费者,她消费外来的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甚至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都是来自于19世纪的德国与20世纪初的俄国……</P>
<P>但是,一个多世纪的模仿与消费之后,我们必须试图重新建立某种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既不是对那种早已不复存在的传统的推崇,也不是对于现在自身状况的自满,而是确信一个社会在面临转变时,这种充斥着痛苦与喜悦的生活自身是具有的意义的,在其中挣扎与不屈的真实面孔是有富有魅力的。我们住的那幢现代风格的公寓可以仍然是关东店一号,而不必叫“新城国际”;我们的新闻记者可以报道中国的真实生活,而不必要等《美国国家地理》和《Discovery Channel》告诉我们,中国是这个样子的……</P>
<P>我们要坦诚的承认,我们在精神世界上的匮乏、在心理上的慌乱,通过诚实的面对这种匮乏与慌乱,我们才可能寻找自己的方向。即使,我们用了那么多别人的名词与概念来武装自己,或者逃避其中,我们也不可能变成别人。我们穿着那个欧洲小伙子所穿的西装,住进了格林威治,每天都喝摩卡,你仍是你自己,仍有着你自己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在这些真实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到来时,那些从别人手中借用的标签显得是多么荒唐。</P></DIV>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