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读《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by檀作文 [打印本页]

作者: 一点朱砂    时间: 2007-8-4 13:20
标题: 读《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by檀作文
首发于《读书时报》6月30日文化讲坛

话剧《茶馆》的末尾有这样一段:办了一辈子实业,最终破产的秦二爷,嘲讽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竟梦想实业救国,最终落了个一事无成,徒成笑柄。看戏每至于此,我就想起《古诗十九首》来。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汉末桓、灵之世,朝政落于宦官、外戚之手,二者为争权而进行残酷的宫廷斗争,弄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当时以陈蕃、李膺为首的清流党人,看不惯政局的昏乱,纷纷起来抨击朝政。只可惜这群读书人为孔夫子的谦谦仁义所误,在政治斗争上不及宦官、外戚阴险毒辣,最终多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此后不久,黄巾乱起,董卓擅权,东汉一朝竟至名存实亡。可怜一干读书人,整天做治国平天下的梦,结果非但救不了国,便连区区一命也陪上了。现实这般残酷,接二连三的打击粉碎了读书人的梦,让他们无所适从。除了长歌当哭以外,真不知他们还能做什么!《古诗十九首》便产生于这样的时代,其作者已不可考,但总不外是隶属于这群失意的读书人吧。
《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歌咏美好的爱情,一类慨叹人生无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皆以感伤为基调。后一类中,《今日良宴会》一诗颇值玩味。其词曰:“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义俱未伸。人身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诗人慨叹人生无常,并声称不再安于贫贱,而要抢占要位,求飞黄腾达。于是,有些解者说此诗反映了没落阶级的腐朽思想。窃以为如此解诗,期期不可。读诗之人,当知此不过是愤激语。愤激到了极点,人给气糊涂了,便说出这一堆疯话来。说去作官、去挣钱,可如何去做呢?天生一个贫贱坎坷命,发发牢骚之后,还不是只好认命。读书人的这点把戏,瞒得过谁呢!我想这首诗的作者亦不过如我辈一样,是个失意的读书人,也不过是看到别人纷纷发达了,自家还是一穷二白,实在气不过,于是说出这一番话来。说是不再安贫乐道,心里只怕是当作命根子的。就象那个秦二爷,不过是气糊涂了,才说出一堆疯话。
汉末的读书人可没遇着我们这样的好时代,那时非但不讲知识经济,读书人脾气不好,说多了闲话,还会丢了性命。到处是泥潭陷阱,宦官和军阀都不讲道理,惹恼了他们,他们便要杀人。于是,一干做治国平天下梦的读书人,便连关心天下事也成了不可能。他们怎能平衡,怎能不委屈呢?委屈到了极点,气糊涂了,便将怨气撒到夫子的头上:都是你要我们安贫乐道,教我们做治国平天下的梦,这下可好,害得我们人不象人、鬼不象鬼了!一个整天听父母的话,要做善人的孩子,却在外面吃了亏,于是怨起自己的父母来。十九首的作者,和这吃了亏的孩子,实在没什么两样。信念太迂执了,一旦失落,难免怨天尤人,竟至要否定自己的信念。这亦是人之常情。汉末的读书人,对儒家的规范,正是这样的心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回过头来读此诗,便真相大白。十九首中,其他慨叹人生无常的诗,亦当如是解。
那么,歌咏爱情的那几首,与这又何干呢?其实亦不难理解。《何日君再来》一歌,想必大家是熟知的。略知底细的人,都知道这支歌作于抗战时期。歌之作者本以创作抗战歌曲闻名,一日,与三五良朋相聚,歌舞欢娱,忽的悲从中来,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于是轻唱:“不欢竟何待”。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何况抗战之际人心惶惶呢?在脆弱的环境里,坚强得久了,难免暴露出脆弱的本来面目,或竟至于颓废。这亦是人之常情。何况汉末是那样一个乱世!理想破灭者,十之八九,沉湎于醇酒妇人。于爱情生活里寻寄托,亦是人之常情。特定的时代又给十九首带来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十九首的感伤与颓废,来自诗人的心灵深处;这一感伤与颓废,亦潜藏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正因为是人之常情,所以,它深深感动每一颗心灵。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20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义俱未伸。人身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读古诗在于心领神会,这首不干于在安逸中沉湎,激励人们奋发有为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人身寄一世,奄忽若飚尘。”这句的过渡,正是这句看破红尘的一叹深深感动了每一颗心灵。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20
T
作者: 老圈    时间: 2007-8-4 13:21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