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中的作品《Poesis》作于1963年,于1964年1月24日由布隆斯泰德指挥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首演。这部充满戏剧性的交响作品(标题意译为“写诗”,很容易使人想起意大利的清唱剧“Night of the poet”即“诗人之夜”)是受委托于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15周年庆典的。复杂的记谱法在行内引起惊愕。带有戏剧性的钢琴自由独奏和可笑而悲伤的低音大提琴独奏,虽是较前卫的作品,但完全可以接受而且是典型的利德霍姆的风格体现。这部作品在音乐上也有许多新发现:高难度的演奏方法,在节奏、音色和力度上的强调。最后部分包含一个自由延长的音符,在音色渐变上长达一分钟,力度以最弱渐渐达到最强。用利氏自己的话说:我想要向不同方向开通的频道——别人按他自己的理解而演绎我的作品,太有意思了。为何要把音乐强加在别人身上而固死了各自的理解呢?很多人问Poesis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我不会把作品写完后使其公式化,对我来说作品只是个创作的过程。灵感的来源有很多,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作品Words and Music(词与音乐)就是其中之一。
Greetings from and Old World(来自旧世界的问候)1976年10月10日首演于纽约林肯中心。十二年的时光流逝,利德霍姆又受委托为一些特别的事件写了一些作品。他从不重复自己,每部作品都完全显现一些新的东西。《来自旧世界的问候》是受纽约Clarion Music Society’s室内乐团为庆祝美国建国200周年而作。写给传统规模的交响乐团加钢琴和钢片琴演奏。“我利用了传统的样式和旋律风格”,作品中包含了一个元素——15世纪荷兰作曲家Heinrich Isaac所写的哀歌的路子,因此给予作品现代的外表下一种典礼色彩,再次阐明作曲家正面的人性化的观点。这部单乐章的作品包含了几个部分,不时能听出一些旋律的片断,其他的都能很有技巧地隐藏在结构中,直到最后才得以理解完整。音乐在正常发展至紧张与大变动后形成对比,一声爆发后直接变成大提琴的抒情独奏。这一方法是对传统的敬意——它表达一种音乐传统在当代一种新的作曲理念下的激烈表现。哀歌所表现的是人们从一个地方向远方游离,然而人心终有所属,正如诗人,那些心灵的流浪者被逼游离却又渴望重返,寻求心灵的归宿一样。与那些从旧世界迁居美国的人们有潜在的联系。不要忘记,这位荷兰作曲家与哥伦布是同时代人。
Hour, when your soul(灵魂的一小时)完成于1998年,根据浪漫主义诗人Stagnelius富于表现力的独幕剧《灵魂的一小时》而作。标题带有一种虚无的倾向,与音乐的风格相符。灵感来自于瑞典的诗,而这类诗对作曲家有强大的吸引力。“我总为瑞典文学中这种疯狂着迷”。所以利德霍姆让Stagnelius的诗在这荒凉的一小时成为音乐并不让人感到惊奇,并且用音乐引出一句名言:夜是日之母,混乱就在上帝旁边。在作品中,利氏在作品中以壮观的手法描述一个人在深深的危机中带着复归的欲望,但利氏仍然把足够的部分给予独奏者,男中音贯穿整个作品,不时的休止看似简单其实很富于胆识——他的第一“带着苦闷和痛苦”被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