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资格和得与失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权力。大家都熟知的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英文里是Knowledge is power,我们一般是将power译为力量,但power在英文里还有另一层含义――权力。所以这句话同样可以译为知识就是权力。但对这句话的如此解读和如此译法在女权主义认识论产生以前是难以产生或引起巨大反响的。因为这直接挑战了传统认识论所宣称的知识普善。知识既然就是权力,那它当然可以用来殖民、剥削、压榨或开发、建设、反击。因此知识绝非纯真无瑕,它就是权力,真理不过是话语、知识的一种效果[2]。
早期的sex/gender是针对男女差异而言,但问题是妇女之间就没有差异吗?所以黑人女权主义最先反对父权制概念的独霸天下,指出对黑人妇女而言,种族、阶级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性别。同性恋们也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对她/他们而言,性倾向的影响更大于性别。第三世界的女权主义也认为国家、经济制度对妇女的影响并不亚于性别。因此,差异多元化了,性别、阶级、种族、族裔、国家、经济制度、性倾向、健康程度等(美国女权主义中专门有人研究残疾人。在美国公共卫生间的标志上,有女人头或hers、男人头或his,还有一个是画着一个坐在轮椅里的残疾人,而且从图象上看不出性别,用代词指示则是theirs。中国极少有这样的公共卫生间,在这一问题上的中美差异反映了什么?呆会大家不妨讨论一下。)都成为分析人们生存状况的重要维度。但这些差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所有的人的意义都相同吗?显然不是。所以,目前对差异研究的一个方法是问:什么情况下,什么差异会被意识且强调?它是如何构建的?对人们的主体意识、自我身份、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比如,在公共卫生间的使用上性别区分比较严格的,但为什么当残疾人使用时,性别这个差异就不再被强调,而是强调身体状况?再比如,许多男人当众提裤子甚至小解都毫不难为情,但有哪个女人敢当众提裤子?所以在当众提裤子方面的性别规范是很严格的。但杜老师就曾被人要求当众提裤子,理由是“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怕什么?”,而且说话者是一个年轻姑娘。所以,在这位年轻姑娘眼里,杜老师(女)已经不再有性别意义,只是一个老年人了,而且这个“那么大年纪”应读作“你已没有性吸引力,不值得男人看你提裤子了”。因此,哪种差异被强调,又被赋予了什么涵意与色彩,是因人因情境而不同的。
6、Discourse (话语)、语言(language):在汉语里理解这两个词,有时易发生混淆。话语与语言都构建着意义、社会、“现实”、“真实”以及我们对自身、他人的知觉,但前者内涵要宽泛一些,按照福柯的定义来说,“discourse as the group of statements that belong to a single system of formation”(话语是形成某一制度的一组陈述)。但我觉得这句话太简略,没有包括他在《监禁与惩罚》或《疯狂史》中所阐述的“话语”之意。事实上,福柯的话语不但包括那些“纯语言”,而且包括这些言语形成的方式、制度、效果和被言说的方式。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话语为例,这套话语不但包括他的那些术语――阉割情结、阳具羡慕、潜意识等,而且包括他如何在临床实践、教学科研、组建协会、培养信徒继承者中发明、阐释、推广他的一套理论,包括未被理论明确阐释的、他本人也未经思考或注意就继承下来的观念与做法等,如女性就比男性要性淡漠,自己抚摸自己的性器官是病态的且需要医治,成功的性生活以男人的射精为标志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话语在女性性欲望方面的效果之一是:女性的性欲望必须指向男人的阴茎。
当然也有学者称自己的研究是语言研究而不冠名以话语研究,但实际上,我个人觉得,当我们研究语言,比如词汇的变化时,不得不考虑当时的思想风潮、制度变迁等。如汉语中的“她”字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创造出来的。在“她”产生以前,汉语中只有“他”这唯一的第三人称代词(“伊”字只在吴方言中使用),顺顺当当地用了几千年。那为什么1920s就有创造阴性第三人称代词的需要了呢?刘禾认为,这与当时有着she/her等代词(抱歉,因只了解英语,所以没有列出其它欧洲语种中的阴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欧洲语言的传入有关。当时的欧洲语言凭借欧洲的强势取得了优越于汉语的地位,所以它们就成为改造汉语的标准。那欧洲为什么能优越于中国,显然与欧洲列强的强大和当时中国的衰微有直接关系。还有刘禾没说,但我认为也与“她”的出炉有关的原因,比如女权思想的传入、中国男性精英对妇女解放的提倡、女性意识的觉醒等。有着尚古崇祖传统的中国人为什么会愿意改动祖宗传下来的文字,显然也与当时疑古、变革的风气有关。因此,我觉得语言与话语的关系,有点类似sex 与gender的关系,都是后者在渐渐侵蚀、包容前者
和话语、语言关系密切的另外一个词是Translation(翻译)。女权主义对翻译的研究兴起于八十年代,也是当今学术界语言学转向的一个产物。主要研究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如何对应、两种文化和语言间的不可通约性、翻译的过程包括学术的旅行、学术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关系、输入国的历史情境等。比如,刘禾的《跨语际实践》就是研究翻译的一本很棒的书
10、Film theory/Screen theory (电影/荧屏理论)、Voyeurism(窥淫癖)、gaze(凝视)、spectator(观众)/spectatorship(观众资格):电影/荧屏理论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一个文化研究的流派。一些女权主义学者将女权主义理论运用其中,研究电影从制作到放映整个过程中的性别关系。Voyeurism(窥淫癖)、gaze(凝视)、spectator(观众)/spectatorship(观众资格)是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窥淫癖这个词是从弗洛伊德那里借用来的,被女权主义用来指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被男人当作性客体、客体、他者来看,包括不明显出现男性观看者,但其视角、叙述角度显然是男性的电影、文学作品、广告等,如国内的电影《苏州河》和小说《废都》。所以我觉得,汉语将voyeurism译作窥淫癖,有些窄化了它的涵意,因为这种男性对女性的窥探不仅仅是为了性,而且也不限于男性对女性的观看,如有人将人类学家在殖民时代对原始部落的研究就称为是一种“发达”国家、“发达”文明对“落后”、“原始”、“他者”的窥探。另外,如果说所有男性对女性的观看都是窥淫的话,那难道没有非窥淫的男看女方式吗?女性观众又如何看待荧屏上的女性呢?所以spectator(观众)/spectatorship(观众资格)等理论发展起来,以图更有力地解释看与被看。
Post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德里达1966年的论文《结构、符号、话语中的人类科学所做的游戏》(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中。他批评结构主义仍坚持表象/深层的二分法,而忘记了所谓结构、规则也是隐喻性的,虽然结构主义重视语言、符号的生成性,但仍将它们限制在结构之中。因此,后结构主义尽管继承了结构主义中的语言学转向,但抛弃了结构主义所追求的结构,而是从不同方向解构、分析着文本、符号、知识、权力、主体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