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单纯驳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积极的重建。事实上也已经这样做了。形而上学观念和形而上学情感是否能够形成,也就是说,一种有关作为自为存在(Ens Per Se)和所有其他存在者的始基,并奠定人自身以及世界的基础的存在者的观念是否能够形成,对此,人自身无权抉择。但是,不管意识到没有,也不管是自己努力得来的,还是继承而来的,人始终都必定拥有这样一种[形而上学]观念和[形而上学]情感。因此,人只能选择是树立一种美好的和合理的绝对观念,还是一种糟糕的和悖理的绝对观念。早在思维意识到之前,人就拥有这片绝对存在的领域。这是属于人的本质,它同自我意识、世界意识、语言和良知一起形成了统一的稳定结构。要是死盯着世界的物质外壳不放,人当然容易忽视这片领域。这样,尽管还把绝对领域作为意向目标,但这片领域本身已经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了。同样,人身上的精神位格,以及人的内心也将是空空如也。人当然也可以随便用一种终极之物和终极之善来填满这片绝对存在的至善的领域。这样一种终极之物和终极之善在实际生活中被当作“好像”(als ob)就是一种绝对物:它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民族或情人。这就是拜物教和偶像崇拜(Gōtzendienst)。人若想超越这种心灵状态,就必须学会两件事。首先,他必须通过自我分析,认清被他用来代替绝对存在和绝对之善的“偶像”;其次,他必须打碎这尊偶像,也就是说,他必须把这种挚爱之物还原到它在终极世界中的相对位置上去。只有这样,绝对领域才会重新浮现出来,人才能拥有从哲学的高度独自探讨绝对物的心力。
人力所能及的知识有这样三种,即宰制知识或成效知识(Herrschafts-oder Leistungswissen)、本质知识或教化知识(Wesens-oder Bildungswissen)、形而上学知识或救赎知识(metaphy-sisches oder Erlōsungswissen)。所有这三种知识没有一种是自在自为的。每一种知识都是为了改造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自身的构成形式,或者就是绝对物。
第四个特征是,本质认识和有关本质语境的认识由此便超越了现实世界这块飞地。[因为]我们只需通过感官经验和借助任意一种感官工具便能深入现实世界。这些本质认识和有关本质语境的认识同样也适用于自在自为(an Sich Selbst und in sich Selbst)的存在者。由于它们触及到了“超验领域”,因而将成为我们进身整个“批判的形而上学”的跳板。
由此可见,现代形而上学已不再是宇宙论和对象的形而上学,而是后设人类学和行为的形而上学。它的主要洞识是,一切能够成为对象的东西的最终原因,自身不能成为对象,而只是作为永远都是自发存在的属性所能实现的纯粹实在性。所以,通达上帝的惟一途径不是理论关照,即对象性的关照,而是位格主动投入到上帝的怀抱中去,尽量促成它的自我实现,并共同完成永恒行为。这种永恒行为既包括创造理念的精神活动,也包括我们生命本能中显而易见的冲动力量。“人”本身就是双重属性所共有的最精致的终极体现。把上帝弄成对象和东西,对于形而上学来说就是偶像崇拜。要想分享到神性,只有深入到“内在于他”、依据于他,仿佛由他而来的生命、活动、欲望、思维和挚爱中去。奥古斯丁称之为“神的子民在圣光的启悟下认识”(cognoscere in lumine Dei,velle in Deo)。当我们用这样一种立场来关照世界、自我和他者时,其中不再有丝毫对象性立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