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巫术就在你身边 [打印本页]

作者: 七格    时间: 2007-8-4 13:21
标题: 巫术就在你身边
现代巫术的生存环境

在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位希腊小女孩回头凝视着火炬片刻,忽然鼓起小腮帮子猛吹了一口气,镜头立即切到体育场另一端那根巨大的雪茄式的火炬,我们看到它熄灭了。

全场掌声雷动。

除了半夜不睡觉的小孩子对此远距吹灭法可能会深信不疑外,相信绝大多数看多魔术表演的成年人,会以科学的经济思维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是导演事先安排好的:一旦吹气动作出现,立即让工作人员将火炬熄灭,同时导播镜头将这两个景象连接起来。

可见巫术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它的内容层面,在这里它用互渗律替代了因果律,以至于在空间和时间里的远距交感成了巫术最强的特征,倘若举办一场现代巫术奥林匹克比赛的话,那么哈利•波特所在的国家将是幸运的。

巫术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解读层面。今天我们面对巫术已经不会继续相信它的那套解读话语了。当我们看到伏都教人氏用一浸酒的玫瑰刺针扎人偶时,我们只会将这行为定义为迷信思想。相反,我们用另外一套叫做科学的话语系统,对原来由原始思维把持的种种现象来进行新一轮的解读,为此,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古今对比的解读对照文本,来凸现科学话语的强大,比如在少儿科普读物中,我们能经常看见一些人用和蔼的口吻,很亲切地告诉小朋友们,以前的人不懂科学知识,所以一旦看到天上月亮渐渐不见了,就认为是天狗在吃月亮,一起拿了锣鼓去把天狗吓走,于是月亮就又出现了。事实上呢,这是月全食,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时……

以上呈现出来的话语系统更替,和描述(Description)效力关系不大,但和预测(Prescription)效力关系密切,在描述上,甚至往往巫术解读要比科学解读更加形象更加容易为民众所接受,至少御风而行就要比空气动力学更加生动有趣。只是在预测上,巫术往往只能以事后校验的方式来证实自己的判断,但科学在这上面,的确其效力是无以伦比的。

巫术的第三个层面就是它的功能层面。像雅典闭幕式上那经典的一出巫术表演,就是其功能上的展现:导演清楚远距吹风的巫术内容,也清楚今天人们对之会如何解读,更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视觉功能将是怎样的神奇,所以,这时用巫术表演的效果远远超过了让小女孩一本正经将燃气阀门关掉的科学动作。

如果我们把头向四周旋转一圈的话,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的世界尽管已经现代化到了都让人害怕的地步,但竟然还是有那么多的巫术围绕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比如广告里那些新品手机或者电脑,总是要和穿西装的成功男士同场配戏,污染环境的香烟,总是要和天蓝水绿人精神的形象紧密结合,婴儿奶粉一定和窗明几净以及健康到极致的妈妈有联系,而保健品老是要和一群活蹦乱跳的老头老太分不开。至于各类给女生看的杂志上,更是变化为心理学的方式,来预测你的气质、你的爱情以及你的丈夫是不是能脚踏七彩祥云。

这些依靠联想和类推建立的伪因果关系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实在是我们就是在漫长的伪因果关系中进化过来的。我们是非理性的动物,而理性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所以,其实适合我们过快乐日子的,是巫术而不是科学,科学只是保证了,我们可以比我们的先人享受到更神奇的巫术功能:在以前,我们是无法用眼睛看到霍格华兹魔法学校的,但在今天,通过科学的帮助,我们能在电影院里,目睹一场惊险的骑扫把板球比赛。

这就是现代巫术的生存环境,它的解读力量已经失去,但它的内容和功能还依旧保留,很难想像,如果我们真有一天脑筋发了狂,说一切巫术都是无用的废物而全部剪除的话,那剩下的彻底科学的日子,将是多么的干巴巴。
所以面对大量的星相生辰八卦占卜,以及塔罗牌乌嘉水晶球,我们的态度应该更加包容一些。它们都曾经是我们古人非常信以为真的东西,现代人(尤其是女性)对之依旧情有独钟,那就情有独钟去吧。文化上也有文化上的古玩,它们虽然已经无法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但人们依旧在精神喜欢摩挲它们。生活需要多姿多彩,这些无害的巫术有它们继续生存在科学世界中的充足理由。


科学思维中的巫术特征

科学形成的话语系统之所以在今天沛然莫之能御,完全取决于它的这个系统是开放的和可证伪的。虽然有很多目高一切的后现代学者指出科学话语也是一种霸权,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当我们不得不依靠一种霸权来维持生活秩序的时候,那么,挑选一个承认会出错的霸权,要比挑选一个声称永不犯错的霸权更幸运些:从地球中心过渡到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颗星球并不需要烧死科学家,但从太阳中心过渡到地球中心却烧死了一位。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得为科学中的一些思维基础而烦恼。18世纪时,休谟曾经认为,因果律实际上不是什么先验的定式,而是被我们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就是说如果两件事情经常一先一后着发生,那么它们之间是被观察出有因果性,而不是本来它们就有因果性,于是就不存在什么必然性,而于是任何所谓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是颠扑可破的,因为这一切不过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接下来从哲学和科学包括神学领域统统都烦躁起来了,因为将必然性归结为心理因素,这意味着整个宇宙客观秩序的崩溃。为了给予科学一个正当的合法的基础,无数学者为此熬得眼睛通红,好在基础虽然不澄明,但在应用实践上,由归纳得到的定律都屡试不爽,比如人们可以认为:我跳起来后,就必然会落下。

现代科学就此很快发展起来,但它的逻辑基础这里依旧一团混乱,从后验效果来说,当然科学思维要比原始思维来得更强大些,可是,掌握科学话语系统的科学家们却总觉得这么不安全,因为这意味着其实两种思维在形式上没什么区别,虽然列维•布留尔已经指出了这一点,但似乎这一点颇是扫了科学话语系统的面子。

如果说两种思维仅仅在模式上不同但在形式上完全一致,那么就能解释为什么科学也能形成迷信。不时有些新兴的宗教组织以他们组织中有多少多少理科博士为荣,从而证明其组织具备了科学性于是也就具备了和科学一样的强大力量,但实际上要一个科学家迷信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只要脱离客观的实验和分析,那么训练有素的科学思维,将更加方便地将他们转化为一个信仰狂。在现代中国交感巫术最过份的年代里,钱学森先生就曾经论证过亩产万斤是可实现的,同样,更之前的德国戈培尔博士也比很多普通民众更坚信犹太民族是劣等民族这样的巫师结论。

更令人担忧的,是科学话语一旦失去其所有的证伪特征,那么,它将变得比巫术更加巫术。相信谁都记得那个大炼钢铁的时代,炼钢,这个行为在语词上绝对是属于科学系统的,但恰恰在行动中完全是一次巫术表演。群众看着铁进入土炉,加温后成液体流出,最后变成一堆钢,由于这些钢不需要检验,所以就直接计算入钢产量。直到最后废钢堆得满中国才是,这场集体巫术狂欢运动才告一段落。

这就是为什么当后现代批评科学话语霸权时,我们需要警惕这种批评的原因:如果丧失了这样一个懂得自我证伪的话语霸权,科学将蜕变得疯狂而不可控制。到那个时候,后现代那帮酒囊饭袋已经不见踪影,苦得是跟在他们后面陶醉于怎么都可以的普罗大众。


巫术也要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老话传递了这么个有效信息:在面对变量极其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时,上年纪的人所拥有的生存智慧,虽然不是后辈能通过分析的方法逐一加以理解并消化吸收的,也要强记硬背得继承下来。

描写内蒙古知青生活的《狼图腾》一书里,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看上去不像科学的巫术,其实是多么有道理。当兵团用吉普车用枪去大规模捕杀野狼之后,生态链遭到严重破坏,最后草被沙化,人也无法居住。蒙古老人对此的解释是腾格里天神发怒了,那些军团领导却认为这是迷信思想,但恰恰是迷信思想其实在今天看来是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当时的科学太落后了,根本就达不到今天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同样的例子也表现在中医等充满巫术气息的古老智慧上。它们均在当时或当代不能用科学语言来解释,而它们自己的解释则是荒唐不经的,但其后验结果却又是经年有效的,面对这样的巫术语言,我们究竟应该极力抵制,还是先退回去把科学语言进一步提高再说呢?

今天,偏微分计算理论和海量计算技术正在等待新一轮的突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蒙古老人的生存智慧和中医的经络学问将被科学语言再度梳理并得到更分析性的表述,而在那一天,将会有更加复杂的环境系统等着科学去解决,但在解决之前,巫术的力量依旧是不可低估。       

当我们翻阅弗雷泽的《金枝》,感受远古时期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时,我们将不仅能找到现代人和他们之间行为方式同构的地方,也能找到我们不小心失去了的很多印记,倘若保存尽可能多的思维模式也是多元化的一个方向,那么,巫术文化将能为民族性的延续,提供强有力的资源配给。

所以,保护巫术文化,维持巫术资源,善待巫师群体,这在急于走向现代化渴望富裕的中国是一件相当急迫的事情。诚然,间或是有一些破坏性很强的邪教组织趁机应运而生,但是现代文明失去巫术文化才是真正值得痛惜的悲剧,因为这将不仅仅导致民族文化在继承上的断裂,还将造成生存智慧的遗失,其灾难性的后果谁都无法预料。发展科学的目的应该是为巫术文化提供更优良的生存条件,这道理,就跟建立博物馆是为了保存更多的古物,是一样的。

科学与巫术的十大区别

1、科学批评巫术时,它担心这么批评是不是错了,巫术批评科学时,从没这样的担心;
2、科学观察人时,不把人当人,巫术观察狗时,也会把狗当人;
3、科学预测出错,那就是科学本身有错,巫术预测出错时,巫术将能从这错误中证明它依旧正确;
4、科学喜欢找反例跟自己过不去,巫术永远收集正面例子;
5、科学研究中,不太希望有心理因素干扰,巫术没有心理因素将一事无成;
6、科学细到无所不包,巫术粗到无所不包;
7、科学思维要经过严格训练,巫术往往无师自通;
8、科学界严禁燃烧巫师,巫术界对燃烧科学家颇感兴趣;
9、科学喜欢将能说清楚的尽量说清楚,巫术喜欢将能说清楚的尽量说不清楚;
10、科学家在今天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巫师需要通过回忆才能得到昔日的荣耀。
作者: 008    时间: 2007-8-4 13: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七格    时间: 2007-8-4 13:21
对的对的,呵呵,我是把巫术当做科学下面的一个宠物来对待的。
作者: Zen    时间: 2007-8-4 13:21
前两天上不了黑蓝已经在别的地方和七格讨论过了,现在重贴一下我的回帖和他的回应。

Zen:
但是你用证伪作为科学的唯一指标是薄弱的,戴上波普尔眼镜,滤去的不仅有巫术和符箓,还有几乎所有的科学理论。认为证伪可以裁决一切理论,是假设存在一个确定的一致的经验域,而问题就在于,经验并不那么中立。让我们看这样一个序列:底片上的斑点->天体->类星体->类星体的红移谱线,从左到右的每一步递进,都逐渐背负了更多理论的荷载,但从右到左的每一步后退,在获得中立性的表象下却是渐次丧失了叙述能力。任何经验,任何具有主体间性的经验描述,都不可能摆脱理论的“污染”,当两个互相竞争的理论以及其背后的研究传统碰撞时,往往会提出两组不可通约的经验域。比如水星扰动,按广义相对论这是引力场的作用,而经典力学可以提出存在一颗未发现的行星影响水星轨道的辩护词,假使没有发现这颗行星,还可以再假设存在另一颗扰动这颗扰动行星的行星,如此往复以至不断从证伪的包围圈中脱逃。这种对抗虽然邋遢,或者用科学哲学的术语说是“特设性修改”,但科学历史中确实存在着成功的先例,比如道尔顿的原子量理论,正是后来同位素具有非整数原子量的特设性修改挽救了它。特设性修改之所以被诟病,并不在于它怎样解决了问题,而在于它可能引起更多的问题,如果仅有解决问题的优点而无其他,这反而是一种成功。历史上多数修修补补的特设性理论,其失败并不在于按照证伪理论的“引起命题内容的减少”,而是在解决了某个问题之后,造成了更多的经验问题、概念问题。评价一个理论的解题能力有三个参数:解决的问题、反常问题、概念冲突问题,第一个是正参数,后两个是负参数。
对证伪的批评还来自另一方面,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具有全称命题的特征,而科学说明,都是特称命题,从全称命题导向特称命题,需要很多环境的指认,另外,任何一个科学说明因为牵涉到的是复杂重叠的物理时空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必然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参与,比如天体物理中对望远镜机制的说明(光学和视觉光学)、恒星的发光机制、粒子传递过程中的干扰等,所有这些汇总起来,被称作辅助性理论,科学说明O,就是被检验理论I和辅助理论E1...En的推论,结论的否定虽然导致对前提的否定,但却无法确定究竟是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前提序列中哪一个具体理论的否定,更麻烦的是,被检验理论往往也是一组而不是一个,这使得证伪的杀威棒究竟应该落在谁头上变得更加迷离。
所以长话短说,我认为理论的仲裁不是前分析哲学过于苛刻的证伪,而是后分析哲学的解题能力。巫术之所以被科学淘汰就是因为跟科学相比,它的解题能力日益显现出不足。前面说过,解题能力的评价包括正反三个方面:对理论正向支持的理论所解决的问题以及其解题能力的增长前景、理论引起的反常问题、把理论归入更大的世界图景所造成的概念冲突问题。由此可见,对某个包含个许多具体理论而且具有对整个世界进行某些形而上学承诺的研究传统的评价,无法单独作出,因为经验上的反常问题或者被遵循这种研究传统的语言改造消解了--比如炼金术士的语言系统中没有同位素带来的烦扰,或者被作为不相干的例外被排除了--比如分子的统计特征被当作观察不完全而排除出决定论的宇宙论主流。而概念的冲突更由于意识形态独裁的非理性因素被压制了,在中世纪有大量的此类实例。
只有比较,两个互相竞争的研究传统的比较,才能显现出各自的解题能力,一个研究传统所解决的问题,会被当作另一个研究传统的反常问题,两个研究传统谁能构造出更有序的世界图景以及研究的规范限定就成为了各自概念冲突问题、方法论合理性问题衡量的标尺。特别是后一点,影响尤其深远,人类知识史每每在形而上的世界图景的剧烈调整中惴惴不安地翻向后一页,每次调整的结果,往往又会是对以后的具体理论和研究传统的概念问题评价的依据。前分析哲学对此采取的态度是,在这个流淌中设立一个标志点,然后总结整个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关系属性,而后分析对此的评价是:人类不但通过学习得到知识,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得到知识。
否认科学必须圈禁在证实主义、确证主义、证伪主义的牢笼,不一定非得导向费耶阿饵本德的否定理性,我们不必也不会把我们的理性限制在前人框定的某些基始命题、某些方法论定则上。承认理论评价本身的工具主义性质,也不等于我们要把一切人类的理智探索局限于实用性的技术上,毕竟,人类的求知欲本身也和食欲性欲一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探索各种不同的语言游戏以及经验图景,则更有理性发展催化剂的作用,不论是哲学上、科学上还是艺术上的尝试。

七格:
Zen你所指出的证伪主义的所有困境我基本都接受,但现在我关注的,并不是这个工具的缺陷带来的危害会是什么,而是关注这个工具至少会带来什么好处。
在此,我有必要强调一下文中提及的两个概念,一个是科学,还有一个是科学话语。前者指称纯粹的科学行为和科学语言,后者指称科学行为和科学语言在科学领域之外获得的威权。
波普尔以及后来的拉卡托斯,包括你所凭借的库恩或者劳丹,他们仅仅是在科学这个领域内对纲领、范式、传统进行分析,但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重点在于:科学如何保证它所取得的科学话语是有道理的,而不是无道理的。
因此,在这里,证伪主义将在一个新的领域即科学话语层面上展开,在这里,它当然也可以表现为判断某个行为或语言是巫术还是科学,但是,更主要的,它是在约束科学话语的辖域。
比如,当钱学森跨学科去论证亩产万斤的做法,就是在无理扩大自己的研究辖域,而当这种无理行为误导民众时,这就在话语权上出现了僭越,这时,证伪方法将不仅能证伪他的论证是错误的,还能破除他的不合理的话语权。

同样,在话语权层面,巫术也不得不被动接受这样的方法检验。自然,你说解题方法也可以,因为有的巫术福至心灵,根本凭直觉就能得到正确结论,你也拿它没法子,相反,科学用尽笨办法也是有可能最后还不如人家掐指一算。但话语权的竞争是要经过经验统计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相信科学而非巫术的原因。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21
我想这里有一个问题,一个人不从科学或者非科学的立场出发,而对科学或者非科学做出辩护是可能的吗?如果对科学不作狭义的理解,而是将其理解为一定的思想(行动)方式,那么它就是不可能被辩护的.没有一种超越一切理论的关于合理性的理论.人的选择只能是盲目的,盲目的选择也许称不上选择.结果其实是自然通过对人的选择实现着人的合理性标准的确立.不接受科学的人们被杀死了\\淘汰了,这是自然法则,没有科学哲学家的辩护科学也在自然的推动下扩张着自己.我前天刚看了一个考古题材的影片,有一个种族(叫什么什么人)维系了几千年,靠捕食鱼和海豹为生,技艺和文化也很发达.后来俄国贩卖海豹皮的商人到了那里,很快就把那里的人全都屠杀了.俄国大概只派出了几个小队的兵力就把那个种族消灭了.我们说科学是俄国人取胜的原因,这仍然是可以质疑的.因为譬如制造这些枪支的技术所依据的原理,作为一些全称判断是无法被证实的,所以也有可能当他们开枪时发不出子弹,结果他们被当地人消灭掉等等.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也不能以"科学可以令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等等这样一些"理由"作为接受科学的根据,因为质疑科学可靠性的那些想法也同样是对这些"理由"的质疑.如果对"科学"做狭义的理解,并且对它的质疑不会形成极大的普遍性,那么还是有可能为它提供辩护的.对于"证伪原则"的选择不能根据它本身实现,如果没有更高级的原则可以批判它,那么它就只能接受自然的筛选.哲学家可以提出各种标准供自然筛选,但他并不能对这个终极标准提供任何辩护.论证对一些哲学思想而言只是伪饰,有吸引力并能吸引和帮助强者,这些思想就在主流的位置上存在下去了.虽然,它们被接受没有理由,但它们可以获得地位并不是没有原因,思考比如科学获胜的原因跟考虑关于科学可靠性的理由是不同的.
作者: Zen    时间: 2007-8-4 13:21
没有一种超越一切理论的关于合理性的理论----此言甚是。
对于"证伪原则"的选择不能根据它本身实现,如果没有更高级的原则可以批判它,那么它就只能接受自然的筛选----的确不存在高于一切的判则,因为对这个“二阶”判则更需要“三阶”的判则来判断其合理性,如此无穷往溯以至不可能作出任何判断。选择只能是自然的筛选淘汰,这就是我引用劳丹的“解题能力”的意思。
另外,由于劳丹的《进步及问题》与夏佩尔的《理由与求知》我是交替着读的,所以,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劳丹注重的是知识史的共时性,夏佩尔注重的则是历时性,有机会我作个详细的对比。
作者: 失語患者    时间: 2007-8-4 13:23
我一直都認爲這種破壞和分析沒有意義

再怎麽說,相信的人依舊會相信——即使明知道不是真的——還是願意相信

這不是需要以寬容什麽的來對待的問題——即使你不寬容,它也不會消失
作者: virginsky    时间: 2007-8-4 13:23

作者: 乱马    时间: 2007-8-4 13:23
刚刚看了黑塞的<内与外>里面所说的"魔法"所讲的是不是也有这一层意思.跟哲学的理解有点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3 20:06:29编辑过]

作者: 艾米丽    时间: 2007-8-4 13:24
存在即合理!
作者: 礼拜九    时间: 2007-8-4 13:25
很有趣  终极结论来证明推断毫无必要  把理性当作作料进行象的阐释 这样的感觉不错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