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1-4
- 在线时间
- 707 小时
- 威望
- 663 点
- 金钱
- 6244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4714
- 精华
- 11
- 积分
- 12326
- UID
- 200
  
|
我独立故我在----吉姆·贾木许
戈达尔
昨夜,我飞翔在无数故事中间,片段、分裂,复眼中反射出生者的灵魂,被催化而熟某个静止的时间或空间中,各种异类或同类相继而至,并即刻在现实中剥离。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操控着我的梦魇,在睡眠或失眠之间,与夜的频率象形而飞。
清晨,警醒于微寒的秋风,电视机仍开着,一片白色噪音下的雪花,面前凌乱地堆着贾木许的一些录像带与VCD,同样从各种混乱的渠道,最终到达我们肌体之中,似乎含有某种不可思议的默契,擦干净眼镜,坐到窗前,大开窗户,拿起笔,将至的阳光隐约在窗台上闪现。“钥匙在窗前的阳光下,我有那把钥匙…”。
贾木许,亦是呼吸着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思想成长起来的文艺青年、诗人,沉迷于威廉‐\伯罗斯(William Burroughs)的怪异意象之中,正如艾伦‐\金斯堡所说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发现了应该用“粗糙的耳朵”去听诗歌一般,贾木许对于他最钟爱的由Awos Poe导演的《Foreigner》评论道“这部影片实在令人鼓舞,一部松散粗糙的低成本剧情片,就能说出作者所想的东西,其实品味与技巧不是评断的依据,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能启发别人,表达自我”。这两个“粗糙”正是各类独立艺术家们所真正追寻的艺术的本质。贾木许崇尚于作品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概念,并留下回想与幻想的空间,它于作者与观者的意识中同时出现,互相在不同的思维轨迹上寻找类似经验的支撑点,在各色人群中,时间中,幻觉中,在我们麻醉的日常生活中,面对腐蚀,保持住某种程度上清醒,不过这似乎过分残酷了一些。
贾木许擅长衍生故事,而他的剧本第一稿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故事概念,而在进行拍摄之时才作真正的修改,并且任何一点生活中的新鲜感受都会进入正在拍摄的影片之中,甚至在后期制作时,剧本仍在改变,因此,他的电影、电影剧本是随着电影的发行同时一起诞生的。虽然贾木许是科班出身,而他决不循规蹈矩,始终大胆尝试各种新的叙事方法,画而构成,甚至于演员本身在《三个蓝月亮》中第一段故事中,一男一女两个国籍演员根本不懂英语。“语言是用于沟通,但并非最重要的,有时,它甚至比不上一个手势或表情、眼神更能表达一种情绪”贾木许对演员的肢体语言尤其为观注,而影片中的对话会令人产生某种莫名其妙的非现实感,却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反而融合出奇异的化学反映,一种因距离而形成的黑色美感。如《夜的世界》中的五个不同的出租车司机与各自不同的乘客,在同一时间内的不同却类似的空间枣出租车内狭小的困境中,消耗时光,面对匪夷所思的机遇并拒绝,对于人与人这间的肉体、肤色、思想、各族、语言及职业的各种奇特关系,神职者与渎神者,清醒者与醉酒者,幸福与痛苦,激情与麻木,一切都在乘客与司机的对话中存在下去,而《天堂异客》中,少女被近与表哥相处的十天,《Down By Law》的三个逃犯、《永恒的假期》中Chris ParKer的颓废生活都是如此,因而使贾木许的电影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观,看他一部伤口的经验更类似于读一部小说,由画面及音乐、对活,产生出的无数臆想更超越于电影及故事本身。
贾木许酷爱音乐,自认为是一个全能音乐家,组过乐队,出任主音及键盘,发行过一张名为《Lies To Live By》的专辑,在他的电影中不少角色是由一些音乐家担任的,而他的电影配乐更有许多高手操刀,不过贾木许的音乐品味与他的电影类似,是独立的,异类的,他抗拒着一切主流商业化的事物。现时,我正听着Tom Waits的The Early Years的CD。窗外的阳光垂在这个星期天的上午,充满我的房间,Tom Waits在1986年贾木许的Down By Law一片中仍是一头乱发,与现时我听的与这张CD封套中的照片如出一辙地扬着脖子,一脸痞相地享受着90年代以前略显洁净的阳光。Iggy Pop亦在1995年贾木许的由Johnny Pepp(约翰尼.戴普)主演的西部片《Dead Man》中男扮女装出任一个角色。1997年贾木许更是执导了《Year of the Horse》(《马年》),这是一部有关Neil Young &Crazy horse(尼尔.扬和疯马乐队)的影片。
贾木许与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Tom Waits,Nick Cave,John Lunrie(曾出演贾木许的《永恒假期》与《天堂异客》,他本是萨克斯手)组成“李.马文之子”(The Son of lee Marvin)的影迷俱乐部,他们都是西部片李.马文(Lee Marvin)的忠实影迷,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贾木许亦作为演员出演了其它一些独立制作的电影,如1989年《列宁格勒牛仔去美国》(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1995年王颖执导的《烟变奏之尽吐心中情》(Blue In the Face)。
从九四年接触到贾木许奇异的叙事方式的那份惊讶与激动至今的那种由几个小故事组成一部电影已成为的一种时尚,时间在其间如腐烂物般侵染一切有生命力的物质,并同化为时髦的腐物,而贾木许或者我亦陷入了巨型的人群之中,扮演、导演着一出出源自于人与人、时间与时间的故事,从《Down By Law》的那个团聚的餐馆、《Mystery Train》的旅馆或《Night to Earth》的同一个晚上,洛杉矶、纽约、巴黎、罗马、赫尔辛基的五辆出租车内,空间与时间与人,贾木许总能在某一个类似代表的静止处,找到我们将崩溃的灵魂,它飞舞着,我们焦虑的人生中的黑色精灵,于荒谬中悲剧般地存在着,并将喜剧般地存在下去。
贾木许被尊称为“美国独立电影宗师”。
作品:
1980年《Lighthy Over Water》(助导)
1981年《You Are Not 1》(摄影)
1982年《Fraulein Berlin》(演员)
1982年《Permanent Vacation》(《永恒的假期》亦译为《漫长假期》)
1983年《Burroughs》(录音师)
1984年《Stranger Than Paradise》(《天堂异客》)
1984年《Coffee and Cigarettes》(短片)
1986年《Down By Law》
1986年《Sleep Walk》(摄影)
1987年《Candy Mountain》(演员)
1987年《Straight To Hell》(演员)
1988年《All Night Love》(演员)
1988年《Coffee and CigarettesⅡ(Memphis Version)》(短片)
1989年《Mystery Train》(《三个蓝月亮》)
1989年《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列宁格勒牛仔赚美汇》)
1990年《The Golden Boat》(演员)
1991年《Night To Earth》(《夜的世界》)
1992年《In the Soup》(演员)
1993年《Coffee and CigarettesⅢ(Somewhere In California)》(短片)
1993年《When the Pig Fly》(执行导演)
1995年《Blue in the Face》(演员)(由王颖执导)
《烟变奏之尽吐心中情》
1995年《Dead Man》(《离魂异客》Johnny Depp主演)
1996年《Sling Blade》(演员)
1997年《Year of the Horse》(关于Neil Young &the Crazy horse乐队)
手Keyboard、一手攝影機的
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
文/羅比特
提起賈木許,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他那一頭眩目的白髮和濃厚的搖滾樂手氣息,然而,他卻不折不扣是位典型美國獨立影片創作者,在好萊塢娛樂片當道的景況下仍不屈於主流,持續保有強烈個人風格,而在全球影壇上備受矚目。
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二日生於俄亥俄州橡膠工業中心亞克朗市(Akron)的賈木許,父親是東歐人,曾是Akron Beacon Journal的影評人,小時候賈木許因此跟著看了相當多B級片;賈木許的母親則有著伊朗血統。在這樣的異國家庭長大下的賈木許相當感性,小時候的志願還是成為詩人。
七一年從高中畢業後,他成為交換學生的一員,至巴黎度過一個暑假,但他立刻愛上了這個城市,因而又多待了一年,讓自己浸淫在法國的文化、文學,當然,還有電影。為此,他蹺了很多課,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法國電影資料館(cinematheque)裏,沉醉在與家鄉所見截然不同的影像中,而賈木許也很幸運\地趕上了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一些代表人士如楚浮(Francois Truffaut)、夏布洛(Claude Chabrol)和高達(Jean-Luc Godard)等都仍有作品推出,因此賈木許的這段交換學生時日可謂獲益菲淺\。\r
回國後,賈木許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並取得了英國文學學位,然而對電影的熱愛仍未稍減,只是賈木許完全沒有拍片經驗,因此他先申請進入紐約大學的Tisch藝術學校就讀,而很快地他獲得了擔任尼可拉斯‧雷(Nicholas Ray)這位特立獨行的傳奇導演的助教的機會,雷並幫助他尋得拍攝畢業製作《長假漫漫》的經費,這部作品稍晚公開放映後獲得影評們的讚許,但他的教授們卻全都持相反的看法,因此賈木許始終沒能獲得紐約大學的學位。
賈木許的轉捩點是在他的下一部作品《新世界》,這部三十分鐘的短片最後引導出《天堂陌影》的誕生,而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的誕生,溫德斯(Wim Wenders)是一大功臣,因為他提供了自己私藏的底片以供賈木許拍攝。《天堂陌影》在正式放映後得到廣大迴響,並獲得盧卡諾影展(San Locarno Film Festival)金豹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年度最佳影片、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金攝影機獎等,影評對賈木許在片中展現的冷幽默和簡約風格給予極高評價,並將他和布烈松(Robert Bresson)、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和詹姆斯‧班寧(James Benning)相提並論,這部由一組組不連續長拍構成的作品,是對MTV式的過度視覺呈象的反動。
《天堂陌影》這部初生之犢的創作相當忠實地呈現出賈木許的意念,這些也一直延續在他日後的作品裏,尤其,也許是因為自身亦是外移民族後裔,賈木許特偏好檢視各文化與美國社會之間的關係,因此這個主題不斷地出現在他的作品裏:《天堂陌影》的女主角伊娃是個初到美國這個「天堂」的匈牙利移民,雖然她熱愛這個地方的音樂,但還是被生活上的種種不適應所困擾;又如《神祕列車》中的那對日本戀人,他們凝視著貓王(Elvis Presley)這美國最永恆、鮮明的代表人物,眼光混雜著的卻盡是驚懼和迷惘。
另一個賈木許作品的特色即是其對音樂的執愛。本身亦是Del-Byzanteens樂團主唱兼鍵盤手的賈木許在很多次訪談中都曾表示過,搖滾樂的自省精神給他很大的啟發,而在作品中他相當明顯地顯露對搖滾樂的情感。首先在《天堂陌影》裏,傑‧霍金斯(Jay Hawkins)狂放地唱著〈I Put a Spell on You〉,這幕是全劇的靈魂所在;《神祕列車》則完全是對貓王這位傳奇人物的歌頌;以超8拍攝的《馬年》則是資深搖滾樂手尼爾‧楊(Neil Young)演唱會紀實。不僅如此,賈木許甚至邀集搖滾樂手直接擔綱演出,如約翰‧盧瑞(John Lurie)、湯姆‧威茲(Tom Waits)、喬‧史楚默(Joe Strummer)及傑‧霍金斯等,所呈現出的效果並不比樂手們在舞台上的表現遜色。
《法外之徒》再度將賈木許的招牌嘲諷及簡潔風調發揮到極致,並增加了華美的黑白鏡頭和跟拍,描述一位熱情開朗的義大利遊客﹝羅貝多‧貝尼尼(Roberto Benigni)飾﹞和兩個小心眼的人(約翰‧盧瑞和湯姆‧威茲飾)同關在一間牢房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布烈松的《最後逃生》(Un Condamne a Mort C\'Est Echappe),然不同的是它滿佈著好萊塢式的監獄習性,全片散發新奇、有趣和奇特的互動。接下來《神祕列車》和《地球之夜》則遭受兩極化的評價,有人欣賞當中的睿智,有人則以為賈木許不過是故技重施。
九五年《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算是賈木許對之前的評語做了回應,但這部視象豐富的作品仍遭到主流觀影者的嚴厲批判,然而賈木許還是獲得不少掌聲,尤其是來自國際方面。《你》大無畏地、以抒情的方式探索死亡的深層意義,揭開了美國邊境地帶的神祕面紗;而經典的槍戰場面和西部典型傳奇皆使人感到不愉悅與殘暴,美國的工業化現象也被處理為宛若地獄的景況。全片以黑白拍攝,描述一位身受重傷的克利夫蘭會計師威廉‧布雷克﹝強尼‧戴普(Johnny Depp)飾﹞面臨死亡的漫漫旅程,但情況卻發展得愈來愈超現實,可是在這當中,布雷克也漸漸地接受了自己將死的事實。曾有位影評人評道:「這就是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一直想形塑的西方世界。」]
九九年發行的《鬼狗殺手》是賈木許迄今最近作品,這齣融合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義大利幫派和監獄等元素的電影,乍看下類型相當鮮明,然而賈木許卻賦予劇中人熱愛閱讀的習性,原因竟是因為語言不通;主角殺手鬼狗與師父之間的溝通方式竟是飛鴿傳書;殺戮場面也處理地與一般認知迥異。而在音樂方面,這次賈木許則不同以往,搭以黑人音樂,使得全片趣味十足。
賈木許作品一覽
‧《Film-Fest DVD: Issue 3 - Toronto》(2000)──訪談
‧《鬼狗殺手》(Ghost Do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1999)──導演、編劇、製作
‧《Divine Trash》(1998)──訪談
‧《R.I.P., Rest in Pieces》(1997)──訪談
‧《馬年》(Year of the Horse: Neil Young and Crazy Horse Live, 1997)──導演、飾演自己
‧《Cannes Man》(1996)──客串演出
‧《The Typewriter, the Rifle & the Movie Camera》(1996)──飾演自己
‧《彈簧刀》(Sling Blade, Reckoning, 1996)──演出
‧《Blue in the Face》(1995)──演出
‧《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Dead Man, 1995)──導演、編劇
‧《American Cinema》(電視影集,1994)──飾演自己
‧《Iron Horsemen》(1994)──演出
‧《Tigrero: A Film That Was Never Made》(Tigrero - elokuva joka ei valmistunut, 1994)──飾演自己
‧《瘋狂店員》(Clerks, 1994)──攝影特別感謝名單
‧《咖啡與煙III》(Coffee and Cigarettes III, 1993)──導演
‧《When Pigs Fly》(Wenn Schweine fliegen, 1993)──執行製作
‧《In the Soup》(In the Soup - Alles Kino, 1992)──演出
‧《Fishing with John》(電視影集,1991)──演出
‧《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 1991)──導演、編劇、製作
‧《The Golden Boat》(1990)──演出
‧《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1989)──演出
‧《神祕列車》(Mystery Train, 1989)──導演、編劇
‧《Candy Mountain》(1987)──演出
‧《Running Out of Luck》(1987)──演出
‧《Straight to Hell》(1987)──演出
‧《Helsinki Napoli All Night Long》(1987)──演出
‧《Sleepwalk》(1986)──攝影
‧《咖啡與煙II》(Coffee and Cigarettes II, 1986)──導演
‧《咖啡與煙》(Coffee and Cigarettes, 1986)──導演、編劇(合編)
‧《法外之徒》(Down by Law, 1986)──導演、編劇
‧《水上迴光》(Lightning Over Water, 1986)──攝影觀察員
‧《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 1984)──導演、編劇
‧《美國高速公路》(American Autobahn, 1984)──演出
‧《柏林小姐》(Fraulein Berlin, 1983)──飾演自己
‧《新世界》(The New World, 1982)──導演
‧《長假漫漫》(Permanent Vacation, 1982)──導演、編劇、製作
‧《You Are Not I》(1981)──編劇、製作
延伸人物
◎愛演戲的老搖滾客湯姆‧威茲(Tom Waits)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七日生於加州西南部的波姆那(Pomona)的湯姆‧威茲,在七○年代創作出結合關注分離狀態、低收入生活人民的作品,並以他沙啞的嗓音娓娓道出這些邊緣世界。八○年代起,他增加了在戲劇方面的活動,包括演出和作曲。在南加州長大的湯姆‧威茲引起賀伯‧柯恩﹝Herb Cohen,他同是時也是法蘭克‧查帕(Frank Zappa)的經紀人﹞的注意,並在七○年代初簽下了他。湯姆‧威茲正式首張專輯為一九七三年在Asylum唱片公司發行的的《Closing Time》,這張收錄了單曲〈Ol\' 55〉的作品在當時和老鷹合唱團(The Eagles)的《On the Border》專輯共同宣傳,自此,湯姆‧威茲引起樂評和次文化聽眾的注意,他接下來的作品包括了《The Heart of Saturday Night》(1974)、《Nighthawks at the Diner》(1975)、《Small Change》(1976)、《Foreign Affairs》(1977)、《Blue Valentine》(1978)及《Heart Attack and Vine》(1980)。
一九八三年,湯姆‧威茲轉到Island唱片公司,發行了《Swordfishtrombones》,在這張專輯中,湯姆‧威茲嘗試了管樂和打擊樂器,並以不同的錄音技術製作完成。八五年《Rain Dogs》發行;八七年,根據湯姆‧威茲去年的首部舞台劇製作的專輯發行;八八年,《Big Time》專輯發行,並同時推出了一部影片,是他的演唱會之一的紀錄。九二年,《Bone Machine》發行,並獲得葛萊美獎(Grammy Award)最佳另類音樂專輯。九三年,《The Black Rider》發行,這張音樂劇專輯是九○湯姆‧威茲和另類小說家威廉‧貝羅斯(William Burroughs)合著,是為歌劇導演勞勃‧威爾森(Robert Wilson)所寫的。在一段長時間的音樂空白後,湯姆‧威茲於九八年推出了《Beautiful Maladies》,為他在Island唱片公司所發表過的作品的回顧,而至九九年才終於發行專輯《Mule Variations》。
七○年代晚期,湯姆‧威茲開始參與電影工作,首先是為《Paradise Alley》擔綱作曲,並在戲中演奏鋼琴;之後為《On the Nickel》(1980)編寫主題曲。八○年代初,湯姆‧威茲開始與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合作,先是在《舊愛新歡》(One from the Heart, 1982)中擔任配樂及幕後主唱,並獲得奧斯卡提名。在這段工作期間,他和劇作家凱薩琳‧布雷南(Kathleen Brennan)相識,並結為連理,夫婦倆後來在工作上亦常搭擋。自《舊愛新歡》開始,湯姆‧威茲便成為柯波拉電影的常客,計有《小教父》(The Outsiders, 1983)中的一線角色(酒吧老闆)、《鬥魚》(Rumblefish, 1983)裏的班尼、《棉花俱樂部》裏的Irving Stark等。縱使常在大製作的電影中飾演瘋子或精神病患者,湯姆‧威茲仍偏愛參與獨立製片,賈木許的《法外之徒》就是他相當珍愛的一次演出經驗。
八七年起,湯姆‧威茲開始參與一些主流電影,首先是《紫苑草》(Ironweed),與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和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同台;同年,又參與了《Candy Mountain》;八九年則是在《Bearskin: An Urban Fairytale》、《Cold Feet》、《Wait until Spring》中露臉;九○年參加了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的《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九一年參與的計有《Queens\' Logic》、《奇幻城市》(The Fisher King)及《At Play in the Fields of the Lord》。九二年,他又分別在老朋友柯波拉的《吸血鬼》(Bram Stoker\'s Dracula)和賈木許的《地球之夜》中軋上一角。
多才多藝的湯姆‧威茲在鏡頭前後,都是個多姿多采、以冷幽默性格著稱的獨特之人,他的許多歌曲不論是大剌剌地宣告或在音樂風格上的暗示,也都在反映他自身對電影的喜好,甚至「身體力行」,此番作為著實是歌壇、影壇的一個異數。
◎執著的搖滾樂老將尼爾‧楊(Neil Young)
尼爾‧楊,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原本居住在多倫多的他因母親和擔任體育記者的父親離異而搬往溫尼伯。尼爾‧楊自高中開始接觸音樂,算是garage-rock一族,他也在當地的鄉村俱樂部和咖啡廳駐唱,並因此與瓊尼‧密契爾(Joni Mitchell)和史蒂芬‧史提爾斯(Stephen Stills)結識。
六○年代中,尼爾‧楊回到多倫多,從事民謠獨奏。六六年,尼爾‧楊成了Mynah Birds樂團的一員,團員尚包括低音吉他手布魯斯‧帕瑪(Bruce Palmer)和瑞克‧詹姆斯(Rick James),他們曾為摩城唱片(Motown,按:主要出品黑人音樂的唱片公司)錄製了一些單曲,但都不被重視。
經歷這些挫敗後,尼爾‧楊和布魯斯‧帕瑪失落地駕著龐帝克(Pontiac)靈車前往洛杉磯,結果他們一到洛杉磯,竟然就和史蒂芬‧史提爾斯相遇,於是三人另組了Buffalo Springfield,並很快地成為加州民謠搖滾的代表團體。儘管Buffalo Springfield已闖出名號,但團員間的關係卻始終緊繃繃的,尼爾‧楊也在六八年正式成為獨奏樂手前離團過多次。
之後尼爾‧楊僱用了艾略特‧羅勃茲(Elliot Roberts)為他的經紀人,並和Reprise唱片公司簽約,在六九發行了成名首作。在這段時間,尼爾‧楊和一個當地的名為Rockets的團體一同表演,成員包括吉他手丹尼‧威登(Danny Whitten)、低音吉他手比利‧陶伯(Billy Talbot)及鼓手雷夫‧摩里納(Ralph Molina),尼爾‧楊將這個團體重新命名為瘋馬(Crazy Horse)。在這些團員的協助下,在兩個星期內尼爾‧楊就完成了第二張專輯,並很快地成為金唱片。完成這張專輯的錄音工作後,他即和Crosby,Stills and Nash樂團一起演出,並參與了他們在七○年初發行的專輯。但尼爾‧楊仍堅持保有獨奏樂手的身分,在七○年尾持續推出自己的作品,奠定了他獨奏樂手的地位和形象,名氣也隨之水漲船高。然而,就像多數的樂團的發跡過程,成功並未讓CSN&Y結合地更緊密,反而是更多的紛紛擾擾,終於在七一年發行了現唱演出專輯後宣告解散。
隔年,尼爾‧楊推出了個人第一張冠軍專輯《Harvest》,這張成熟的鄉村搖滾作品當中的〈Heart of Gold〉,是尼爾‧楊第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冠軍單曲。然而,尼爾‧楊並沒有讓自己沉浸在成功的情境裏,相反地,他緊接著埋首在現場演唱影片及同名原聲帶專輯的製作,但這次的創作不論是電影或是專輯都招致負面的評價,它的吵嚷、陰鬱讓人無法消受,且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七三年尼爾‧楊和史崔‧蓋特斯(Stray Gators)合作的現場專輯。這兩次的經歷使尼爾‧楊又頹喪了好一陣子,但也只能暗自療傷。
七二年,搭擋丹尼‧威登用藥過量致死,隔年巡迴演出的伙伴布魯斯‧貝瑞(Bruce Berry)也因同樣緣故喪命,這些打擊激發了尼爾‧楊一些想法,在七三年底創作了深沉、迷幻的《Tonight\'s the Night》,完成後,尼爾‧楊的心境也恢復泰半,但當時他並未將它立即發行,是一直到了七五年春才問世,在這之前,尼爾‧楊則是專注於另一張於七四年推出的傷感之作,隨後尼爾‧楊又繼續和瘋馬合作,發行了硬式搖滾風的專輯。
七八年底,尼爾‧楊開始為名為Rust Never Sleeps的巡迴演出活動做準備,在當中並安排了一些新曲首唱,整個巡迴演出有半數是尼爾‧楊的獨奏,其餘則是由他和瘋馬共同演出,隔年並以這個巡迴名稱發行了新專輯。這張專輯被視為尼爾‧楊東山再起的力作,因為它證明了尼爾‧楊是少數能對當時的龐克搖滾做出反擊的搖滾老將。
八一年,尼爾‧楊離開了Reprise唱片公司,投效Geffen唱片,因為後者在酬勞和創作自由度上給他更好的允諾。此時,尼爾‧楊嘗試電子音樂,但得到了負面的評價,使得他又被歸類到次文化音樂之伍。八七年,尼爾‧楊又重回瘋馬,此時他和Geffen公司也到了兩相厭的地步,於是他在隔年又回到Reprise,直至今日。
九○年尼爾‧楊在巡迴演出中僱用了前衛搖滾樂團Sonic Youth為他暖場,此舉不僅讓Sonic Youth有個嶄露頭角的大好機會,也展現了尼爾‧楊對另類搖滾的敏感度,因此尼爾‧楊被另類搖滾和grunge奉為先輩。但在九二年,尼爾‧楊又決定摒棄此種較吵雜的樂風,推出的《Harvest Moon》延續了七二年的創作精神,在市場和論壇上皆獲得了全勝,並受邀在MTV Unplugged演出,接著發行的《Sleeps with Angels》亦被推祟為樂壇大作。在《Sleeps with Angels》推出之後,尼爾‧楊和西雅圖樂團珍珠果醬(Pearl Jam)合作,錄製了《Mirror Ball》,此張專輯的評價甚高,可惜銷售不如預期,而又因為一些法律問題,珍珠果醬的團名並不能被放在封面上。
九六年夏,尼爾‧楊又和瘋馬合作,發行了《Broken Arrow》,並展開了一段短期的巡迴演出,然而特別的是,這次演出過程被賈木許以影片記錄了下來,片名為《馬年》,之後又出了雙CD的現場專輯。九九年,尼爾‧楊再和Crosby,Stills and Nash合作,除了推出LP,並和這個超級樂團共同演出二十五年來首次舉行的演唱會。之後至今,尼爾‧楊持續自己的創作和現場演出。
尼爾‧楊這位甚具影響力的搖滾樂手,其作品的深度可說僅次於鮑伯‧狄倫(Bob Dylan),然而尼爾‧楊堅持的搖滾樂批判精神和市場佳績,卻是狄倫望塵莫及的。自六○年代開始,尼爾‧楊一直在創作、錄製唱片和現場演出,其產量之多,正式發行的專輯也只收錄了所有作品的一部分而已。不僅如此,尼爾‧楊亦不斷開拓音樂領域,從本家的搖滾樂到藍調、電子音樂,他都願意去接觸和嘗試,然而數十年來,不變的是他始終如一的風調──抒情民謠和鄉村搖滾。這些因素讓尼爾‧楊成為眾多不同領域樂手的精神偶像,更難得的是他對後進的提攜亦始終在持續著。至今,仍可看到尼爾‧楊抱著吉他,搖晃著一頭早已花白的及肩長髮,從指間流泄出動人的樂調。相對於現今偶像當道的市場包裝和合成作品,此番持續了數十載的原創精神怎能不令人感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