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1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衡中飞跃——简评电影《布达佩斯之恋》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好友

259

积分

新手上路

endless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41: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img alt="" src="http://www.douban.com/lpic/s1326063.jpg" align="middle" border="0"/></p><p></p><p align="left"><font size="3">  爱与尊严,导演用他们诠释其影片的内涵,这是在《布达佩斯之恋》。<br/>  <br/>   前段时间在网络广为流传的《Gloomy Sunday》便出于此片,译名《忧郁的星期天》。影片中导演将此曲寓为“死亡钢琴曲”。<br/>  <br/>  其实,影片中潜在的还是失衡到平衡的变化,这是整个影片最终能够叙述完毕和起伏跌宕的基础。<br/>  <br/>  三个人的爱情,在当代社会也许过于陈词滥调,但是剧中却巧妙的维系着这种微妙的却又平衡的关系。暧昧、宽容、妥协...都自此表达出来,这是爱的一种境界。同时,也是影片能够顺畅过渡的关键之处。导演显然在这个方面处理得很妥当。给人自然的感觉,不乏生趣。也有人会认为此处有些《美丽人生》的感觉。乐观、阳光、信任和安慰,通过暖色镜头透露出来。<br/>  <br/>  关于Hans自尽跳水的情节,是为此后剧情的发展,尤其是为影片下半部分中情节前后对照而产生巨大反差作出的巧妙铺垫。善良、正义在之后的残酷、自私、背叛中被填充了,这给观众爱恨分明的感情交叉,从而引发观众尤其具有正统观念的人以强有力的震撼和激荡内心的回味。一句关键台词缠绕脑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br/>  <br/>  女主角的风韵妩媚,钢琴手的忧郁多愁,餐厅老板的平凡理性,都是影片灵魂雕刻的功勋。其实个性和人格的冲突足以构成艺术作品的细节和高潮。他们彼此的个性可以在群体中相互感染,产生共鸣(也许是某种妥协),最后实现无异议。这就是影片的内涵所在——爱与尊严。钢琴手自杀后让我们清楚看到这点。<br/>  <br/>  之后,一个民族历史的阴影就随之展开(其实Hans出现后就已经若明若暗蕴含于影片,不过只是枝节的关联)。纳粹德军的侵入、犹太人灭绝政策、“希特勒万岁”口号的强调,都是历史给影片的压力,时间线索也在随之而推移。阴影笼罩着整个影片,还有那首钢琴曲,凄凉的传达出无奈和忧伤。面对历史的阴影,每个人其实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对于还活着的人。所以,贪婪侵蚀了Hans的人性,餐厅老板还幻想的依赖他能让自己苟活(或者说逃过战争的劫难),而唯一的女主角,在他们之间起到一个主干的作用,承担着将枝节连接起来的重任——这是导演的重心和匠心所在。女人代表的不仅仅是诱惑、欲望和缠绵,而且还有无奈、悲痛和弱小。而历史会忽略个人的感性和想象,影片情节至此加快至结束。此部分给观众的速度感非常不错。而在追求速度感的同时必然会放弃一些细节的素描。<br/>  <br/>  最后,火车将餐厅老板带走了,想必观众此生难忘的也是火车车门关闭前他的复杂神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绝望和孤独。朋友的概念在这个故事中被人们重新定义。面对利益,谁是你最后的朋友?<br/>  <br/>   Hans不愧是商人,能够发战后财肯定暗中说明他在战争期间“交钱放人”的运作大获成功(此举不宜用其在历史上的功用来评价)。80岁的他再次来到布达佩斯快餐厅庆祝生日却再也没能迈出那个尘封了很多回忆和绝恋的地方。影片强调的平衡再次突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该还的最终会还。此手法缺乏新意,这也是影片的做作之处,最后的情节过于老套,过于强调所谓道德正义观,同时也沿袭了很多所谓大片的拍摄手法(以片中主角年迈后的陈述或表现来结束影片)。如红及一时的《泰坦利克号》、《The Green Mile》等。可见这是影片应自我突破的地方。<br/>  <br/>  还有一个相当关键之处,也是整个影片有别于它片的最大亮点——《Gloomy Sunday》,一首哀婉的乐曲始终从钢琴手创作出后就巧妙的缓缓的自然流露在影片中的每一个缝隙,以至于即使到了影片无背景乐音的时候(实际上影片无背景乐处不多),我们头脑中始终还在回荡着这样一支曲子。所以,影片的第二灵魂就是这首钢琴曲。其实它本生就在述说着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18:04:32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很忧伤的低着头,希望看到你圆圆的站在我身旁http://blog.sina.com.cn/u/1244302103

122

主题

0

好友

258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07-8-4 13:41:33 |只看该作者
<p>电影没看过,从海报上一句“Based on a true story”倒是吸引了我的眼球,不知作者发现了没有。于是通读一遍,觉得作者在观影途中迷恋于影象和声音的“启示”功能,这确实不至于产生怀疑和非议。但我们感到作者对电影“情节点”的设置和情节的类型化产生怀疑,那么看看海报上的宣传语,也许能更多一点灵感。</p><p>只是个人意见,欢迎“批评”</p>
小红帽的头骨藏在我的自画像里。
嘘,我谁也不告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259

积分

新手上路

endless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41:34 |只看该作者
<p>“基于事实”不等于手法就固定了,还是可以突破的。</p>
我很忧伤的低着头,希望看到你圆圆的站在我身旁http://blog.sina.com.cn/u/1244302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0

好友

258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4#
发表于 2007-8-4 13:41:34 |只看该作者
<p>关于“三人爱情...”</p><p>我记得哪本《看电影》上曾提过《朱与占》对后来电影结构中的爱情元素设置影响颇深,我所意指的一点是大多数的编剧拼命把过多的素材塞到长度有限的电影里,但“改编”不是“改造”,回应这部电影,“真诚”不代表“真实”。再想想《朱与占》,同样是特吕佛的二次创作(源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票友自传体同名小说)大师还是艺匠?自然不用多说了。</p>
小红帽的头骨藏在我的自画像里。
嘘,我谁也不告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5#
发表于 2007-8-4 13:41:34 |只看该作者
《路直路弯》即史垂特先生的故事,也是based on a true story——突然想到的——大卫.林奇对结尾的处理让整部电影生辉不少。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07-8-4 13:41:48 |只看该作者
《忧郁星期天》这个电影很一般、很一般啊。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0 16:5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