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mg alt="" src="http://www.douban.com/lpic/s1326063.jpg" align="middle" border="0"/></p><p></p><p align="left"><font size="3"> 爱与尊严,导演用他们诠释其影片的内涵,这是在《布达佩斯之恋》。<br/> <br/> 前段时间在网络广为流传的《Gloomy Sunday》便出于此片,译名《忧郁的星期天》。影片中导演将此曲寓为“死亡钢琴曲”。<br/> <br/> 其实,影片中潜在的还是失衡到平衡的变化,这是整个影片最终能够叙述完毕和起伏跌宕的基础。<br/> <br/> 三个人的爱情,在当代社会也许过于陈词滥调,但是剧中却巧妙的维系着这种微妙的却又平衡的关系。暧昧、宽容、妥协...都自此表达出来,这是爱的一种境界。同时,也是影片能够顺畅过渡的关键之处。导演显然在这个方面处理得很妥当。给人自然的感觉,不乏生趣。也有人会认为此处有些《美丽人生》的感觉。乐观、阳光、信任和安慰,通过暖色镜头透露出来。<br/> <br/> 关于Hans自尽跳水的情节,是为此后剧情的发展,尤其是为影片下半部分中情节前后对照而产生巨大反差作出的巧妙铺垫。善良、正义在之后的残酷、自私、背叛中被填充了,这给观众爱恨分明的感情交叉,从而引发观众尤其具有正统观念的人以强有力的震撼和激荡内心的回味。一句关键台词缠绕脑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br/> <br/> 女主角的风韵妩媚,钢琴手的忧郁多愁,餐厅老板的平凡理性,都是影片灵魂雕刻的功勋。其实个性和人格的冲突足以构成艺术作品的细节和高潮。他们彼此的个性可以在群体中相互感染,产生共鸣(也许是某种妥协),最后实现无异议。这就是影片的内涵所在——爱与尊严。钢琴手自杀后让我们清楚看到这点。<br/> <br/> 之后,一个民族历史的阴影就随之展开(其实Hans出现后就已经若明若暗蕴含于影片,不过只是枝节的关联)。纳粹德军的侵入、犹太人灭绝政策、“希特勒万岁”口号的强调,都是历史给影片的压力,时间线索也在随之而推移。阴影笼罩着整个影片,还有那首钢琴曲,凄凉的传达出无奈和忧伤。面对历史的阴影,每个人其实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对于还活着的人。所以,贪婪侵蚀了Hans的人性,餐厅老板还幻想的依赖他能让自己苟活(或者说逃过战争的劫难),而唯一的女主角,在他们之间起到一个主干的作用,承担着将枝节连接起来的重任——这是导演的重心和匠心所在。女人代表的不仅仅是诱惑、欲望和缠绵,而且还有无奈、悲痛和弱小。而历史会忽略个人的感性和想象,影片情节至此加快至结束。此部分给观众的速度感非常不错。而在追求速度感的同时必然会放弃一些细节的素描。<br/> <br/> 最后,火车将餐厅老板带走了,想必观众此生难忘的也是火车车门关闭前他的复杂神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绝望和孤独。朋友的概念在这个故事中被人们重新定义。面对利益,谁是你最后的朋友?<br/> <br/> Hans不愧是商人,能够发战后财肯定暗中说明他在战争期间“交钱放人”的运作大获成功(此举不宜用其在历史上的功用来评价)。80岁的他再次来到布达佩斯快餐厅庆祝生日却再也没能迈出那个尘封了很多回忆和绝恋的地方。影片强调的平衡再次突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该还的最终会还。此手法缺乏新意,这也是影片的做作之处,最后的情节过于老套,过于强调所谓道德正义观,同时也沿袭了很多所谓大片的拍摄手法(以片中主角年迈后的陈述或表现来结束影片)。如红及一时的《泰坦利克号》、《The Green Mile》等。可见这是影片应自我突破的地方。<br/> <br/> 还有一个相当关键之处,也是整个影片有别于它片的最大亮点——《Gloomy Sunday》,一首哀婉的乐曲始终从钢琴手创作出后就巧妙的缓缓的自然流露在影片中的每一个缝隙,以至于即使到了影片无背景乐音的时候(实际上影片无背景乐处不多),我们头脑中始终还在回荡着这样一支曲子。所以,影片的第二灵魂就是这首钢琴曲。其实它本生就在述说着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18:04: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