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评:纳博科夫的姿态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好友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5: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纳博科夫的姿态

陈世迪


     真正的作家都在挖掘内心那个深刻的自我。挖掘意味着勇气、叛逆与创造,意味着对自由的本能行为特立独行的探索。纳博科夫不停地挖掘那个创造的自我。他在《微暗的火》中说,真正的艺术创造着自身的现实。如果说他一生俨然凝固成“固执己见”的形象,那么他用艺术风格的内在力量扩张了文学的版图。就像《天赋》这部小说里,呈现了他最初的心智的故乡,那个旅居德国的俄国年轻诗人费奥多尔为写出像《天赋》一样的书而不懈奋斗。
     可以说,《天赋》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小说,而是面对孤寂、黑暗与艺术的心灵之书。该书无处不折射纳博科夫本人的影子,尽展他在语言和诗歌方面的深厚造诣。他杜撰费奥多尔这个诗人的角色,叙述他的童年、父亲和捕蝶的故事,叙述俄罗斯文人流亡的阴暗与光荣,叙述普希金和果戈理时代的俄罗斯文学,叙述他对诗艺的不断探求,叙述艺术如何逃离时代的鸹噪与黑暗。其中《车尔尼雪夫斯基传》这部戏仿之作,体现了他主张的“戏仿是一场游戏”,他把历史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内心感觉,遥远的记忆变成了无限制的真实,那些生存者的背影凝聚了历史与现实的斑驳的光芒,他们的存在带着反讽的色彩,具备了苍茫的品质。我们能看到,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精神与肉体上都面临巨大的危机,他最终沦为一个囚犯,遭到流放,闪现了“殉道者”的光环。纳博科夫后来的小说比如《塞·奈特的真实生活》、《绝望》等都呈现“书中书”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他所崇尚的“戏仿是智慧的最后一个武器”。
     纳博科夫在分析《包法利夫人》时,推崇福楼拜的“多声部配合法”。在《天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创作手法的品质,将零星的部件结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呈现文体和风格的艺术性。纳博科夫主张“诗的激情和纯科学的精确”,他同样推崇福楼拜“微妙而精确”的语言风格,只是他的语言更繁复些,在今天简约成为风尚的叙述流向中,《天赋》的语言叙述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当然我们读他后期的小说,比如《普宁》、《防守》等,相对来说语言要简洁些,也许一个好作家在语言上是有蜕变的能力。
     纳博科夫偏爱“细节的丰富性”,他用细节设置了语言的乐趣,由此构筑想象力的迷宫。细节是他小说呈现迷人的风景,那些细节被赋予了放大的色彩,将存在的最细微的特征传达出来,有些地方的细节描述甚至显得芜杂,让你怀疑他在放纵他的天分。他不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审美狂欢的角度进行描述,他曾用“好奇心、柔情、善意和迷狂”来概括一部好小说需要的动力,拒绝陈词滥调的真实。在这一点上他更像一个艺术家在思考,对组词、文字的韵律、节奏和内涵仔细到了执迷的程度。
    纳博科夫自称《天赋》是他所写的俄语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我们从中窥见了他后来的小说热衷的东西:蝴蝶、象棋、写作的思辨、第一人称、艺术家类型的角色、戏仿的精神、不断改变视角和叙述模式……他在《天赋》中写道:“我的小说是一位已经发现绝对准则的哲学家的悲剧”“我试图以产生尽可能复杂而丰满的疾飞图示为目的从事写作”。他认为艺术是具有欺骗性和复杂性的。繁复的文体成了他的艺术信念的表达。他对风格与结构的敬重,对审美快感的喜好,从而维护小说作为一种艺术的尊严,由此我们感受到他的小说充满叙述的冒险、智性的趣味与诗意的奇观。这就是,纳博科夫的写作呈现了文字游戏的可能性,文学在游戏中显示了艺术的纯粹、想象、自由和生命。
     诗人兰波说过:“我将成为创造上帝的人。”纳博科夫喜欢以自负者的姿态出现,拒绝庸俗、模仿和学究气。他认为使小说不朽的不是其社会重要意义,而是其艺术,只有其艺术。他面对写作的极限而致力于艺术创作,他的固执的观念使他成为自己的上帝,并给予后来的写作者无数的启示。在这种意义上,他的姿态就是他的力量。用他的话来说,他把至高的权力分配给才能和自尊。


《天赋》,[美国]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译林出版版社2004年11月版,定价:21.40元。






[此贴子已经被羊于2005-4-4 9:24:38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25:29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作家都在挖掘内心那个深刻的自我。挖掘意味着勇气、叛逆与创造,意味着对自由的本能行为特立独行的探索。纳博科夫不停地挖掘那个创造的自我。”

这段话的调子有些旧了。恰恰不合于本篇的其它部分的调子,是开篇的杂音。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也有些“太书评”了。没有放开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0 12:11:37编辑过]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25:44 |只看该作者
谢谢赵兄的批评。一直欣赏你的眼光敏锐。一般给报刊的书评都在千字左右,在有限的篇幅要充分展开,是有相当难度。也只能尽量写得机智明快,不流于晦涩滞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0 13:0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