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丛评论】栾刚:严肃的价值

  [复制链接]

655

主题

0

好友

2167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58: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文丛评论】栾刚:严肃的价值</span><span lang="EN-US"><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评赵松小说集《空隙》</span><span lang="EN-US"><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想要对任何真正严肃的文学创作进行有价值的评论是一件高深的工作。因为人们捉摸语言</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文字本身及其各种排列组合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以至于几乎所有安置、摆布或者想象的方式和可能性都被尝试过、使用过、发展过、质疑过和反对过。所以,在对这整个谱系和巨大的上下文结构有总体上的把握和理解之前,就贸然对某件作品评头论足无疑是轻率可笑的行为。不过出于对其它领域的粗浅了解,使我猜测,也许确实存在着能让普通读者也以某种大致恰当的方式介入到对作品的评论中去的可能性:无论是利用语言</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文字还是别的什么材料所展开的创造活动,都绝不仅仅与历史相关。毋宁说,想象和使用语言</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文字的方式的漫长历史本身指向某种在各种不同时代中千变万化,却又在某种意义上亘古不变的价值。</span><span lang="EN-US"><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当伯格曼被问及他的电影想表现什么时,他做了一个比喻:法国夏尔特教堂被雷电击毁后,成千人群从各地自发赶来,按照原来的格式重建了这座教堂。伯格曼说,他的目的是成为这许许多多无名建筑师中的一员,用石块雕塑一个龙头、一个恶魔或一尊圣者,这些作品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它们自身,而在于作为那个伟大整体的一部分。所以,即使对流派风格之类一无所知,也许也并不妨碍我感受和理解作品中恶魔或圣者的气息,只要足够的真诚和自然,以同那不可否认的整体保持连接。或者以上的意思用最简略的话来说就是:所有与精神有关的创造物——当然包括文学、小说在内——都不应当仅仅是供一小撮领域内的研究者和创作者自得其乐摆弄的玩具。也许对于任何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小说而言,任何一个操持该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叙述实践者,无论其是否文学爱好者,无论其爱好的是廉价言情剧集还是古典文学还是先锋艺术,都是其可能的读者,并且能在他们的经验中引发某种有预谋的效果。</span><span lang="EN-US"><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对于一个缺乏历史感、对各种理念、主张缺少认识和理解、以纯粹的兴趣为指引的读者来说,像《空隙》这样的一本小说会带来怎样的阅读经验呢?坦率地说,书中第一篇作品给我的最初印象并不吸引,作者对于转瞬间的细微情绪和感知的不厌其烦的描摹令我担心这些作品可能具有的深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原本细碎凌乱的细节渐渐勾勒出某些东西,这几乎令人想到哥特式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窗——用放大镜逐一观察每一块色彩各异的玻璃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当你获得越来越大的视野时一切才开始浮现出来,所不同的是玻璃窗上的图案是在空间中展开,而这里则是借助线性回忆勾连起各块色彩。当然如果读者以为这就是作品的全部意图无疑会让作者失望:图案是破碎的、残缺的、断裂的,作者无意编织一个完整自足的记忆架构,回忆的路径弯弯曲曲歧路纷呈,通向含混、暧昧和戛然而止。以至于我在阅读过程中屡屡翻回头去试图确定她是不是就是她?这个人是不是就是那个人?所有这些尝试自然都蓄意地得不到满足。然而,这样一种“结构性残缺”,以及构造这种残缺的独特手段是令人满足的——模模糊糊不真切地记得某件事所带来的恍惚的不确定感,我敢说,在那座巨大的教堂当中,又添上了一尊细小的雕像。</span><span lang="EN-US"><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接下去继续阅读也许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或者更多的茫然和疲惫。作者仿佛并不屑于在同一本小说集中保持最低限度的统一感,而是四处寻找对“小说”这件物事的各种理解和可能性,并且对这些理解和可能性以自己特有的格调做出回应。在这条作者走过的风起云涌的旅途中,充满了急速的变换、打断、融合、尖刻的矛盾和大起大落带来的晕眩。譬如有时候,正当读者被肆意摆布得疑虑重重草木皆兵之际,接下来的景象却可能会单纯得让人目瞪口呆。如果将之作为一种认真的试验,批评《空隙》不如罗伯</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格里耶的作品那样具有严肃的精确性也许是有道理的。而在阅读乐趣上,它大概也比不上博尔赫斯那些精密、奇妙和单纯得让人手不释卷的作品。然而,我想,在如今这样一个快感的计算可以精确到以秒计的时代里,能看到以超越个人兴趣的态度和能力对待和驾驭语言</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文字创作并获得的成果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让许多人感觉到乐趣和满足,因为在铺天盖地的真正的无聊之中,这让我们感到毕竟还与“意义”保有坚韧的联系。</span></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6 踩0

200

主题

2

好友

8110

积分

中级会员

来一瓶冰汽水

Rank: 6Rank: 6

Heilan Administrator's

2#
发表于 2007-8-4 13:58:19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评论很有意思:评的人和被评的人气质颇有相似之处。或许是因为栾刚在勾勒出《空隙》大致的形象的同时,也以同样的笔触描绘了他自身的偏好、口味的象征体,读到了破碎的图案、含混的记忆和它们在“大教堂”里所处的位置,也许正是暗合了他的某种禀赋——当然,这只是猜想。也是在经验中“引发某种有预谋的效果”。这篇书评使我相信阅读,可能是最接近写作的又一次假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5 05:0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