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记5:《同行》中的少年世界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5 23:28: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hep 于 2012-3-29 21:21 编辑

后记5:《同行》中的少年世界2012-03-13



    首先需要解释什么是少年世界——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这是他们写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经常的表现为性、残忍、虚弱或者其他种种“反成人”的东西。它所涵盖的范畴不仅仅指年龄(以及心理年龄)更与写作者的写作状态有关,且以后者为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少年世界与小说世界中的“少年意识”不尽一致——所谓少年意识只是或点缀或贯穿于小说中的某一态度;它并不会绝对产生出“少年世界”来,但少年世界则一定伴有“少年意识”。因此,我认为,所谓的少年世界,从概念上说是作家对经验世界的陌生化处理手段之一同时它又是作家的一种认知方式——就像意识流既是一种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一样,是“认知—表现”过程中的物自体,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它是自维的、自我限定的;自成一体,就是说,它是封闭的(至少是半封闭的)象征隐喻体。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将反射回到其内部的意象核心。
    虽然“少年世界”是对经验世界的陌生化,但却并不是彻底反经验世界的——应当特别注意到诸如《麦田守望者》与《百年孤独》各自的独特分野——后者显然并不是仅仅针对成人的经验世界的,而前者则指向经验的成人世界。自然,这绝非是文字上的游戏那么简单……

    在《同行》中出现的少年世界——以《河马来信》和《同学少年》为例,便很好的说明了(含有少年意识的)少年世界与经验的成人世界的本质上的疏离和反差。不论是复读生将成人世界延后还是一边等待同学的到来一边对自然(雪)的焦虑,这一切都是对经验的成人世界的疏离,尤其在《同学少年》中出现的那种对自然现象(雪)的焦虑,有趣的展示出这种疏离是多么强烈——在小说的细节中,(出于无意和有意)等待被反复渲染——而自然;雪的因素则冷冰冰的被搁置在这中间形如障碍……虽然,整篇小说并不以描述疏离、焦虑为目的,可是它毕竟还是有着自己的功效——延迟故事和情节并形成空白——就此来说它在客观上将少年的经验世界与成人的经验世界隔离开来。正像所有小说处理的都是时间问题一样,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显著差别也体现在时间方面:在(这篇)小说中,登山这一空间运动隐喻了时间的变化正如与河马的通信也隐喻了时间一样。但登山的时间隐喻在内涵的细节上与《河马来信》不同:登山的时间既是少年的经验世界的时间但同时也是成人的经验世界的时间。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仅因为有了三叔这个成年人;还有雪和动物(足迹)这样的自然的因素——也就是说,登山中的时间由于自然(在小说中是拟态)时间的干涉而变得充分和复杂起来。因此,它与“我”(少年世界)的等待和焦虑便再次形成疏离关系。事实上,《同学少年》中这种糅合了自然时间的复杂时态还有看父亲扫雪、看人打麻将等一系列……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同学少年》中的少年世界是一个半开放性的时间实体,它不严格的约束不论是在意图方面还是效果方面,都隐含指出了“我”将变得老练的必然趋势,即少年的成长。
    而在《河马来信》中,少年世界是比较严格约束且具备了封闭性的特点——这才是更典型的少年世界。这也就是说,当少年在镇政府宿舍遇到成年人所表现出了焦躁便是少年世界(时间上的)自我收束的表征和信号;同样快速收束还有小说开始时女教师的情节——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当少年与成人世界发生接触时的叙述速度,均有短和快的特点。反之,在少年们的自闭时间内,细节展开且有重复性(如“我一定带你去兜风”)。
    如果说成人世界内的时间是某种“凝视和分裂为碎片”的话,那么,少年世界的时间则带有僵固的自我循环属性,即它并不分解小说时间——相对于成人世界时间的特点而言。而这,便是信在这篇小说中所体现出的那种与整个结构和形式的自洽;河马的信和“我们”的复信自然构成了自我封闭的时间和逻辑但它仍然与小说时间相呼应并接续了叙述中小说时间的那些个断点……总之,强大的少年意识在这里发挥着整体上的认识—表现的指导功用,故而说这篇小说就是一个少年世界。



补充:死亡的时间问题
《河马来信》最大的缺陷就是在最后一封信中出现的“四眼鸡”的死。因为小说中的死亡是一个较为棘手的时间问题,它在信中的出现搅乱了小说时间线和少年世界的时间线——至少放在这里是非常突兀的。即使在叙述上,死亡本身并不是问题,但只要联系到时间上,就成了问题。
因为人物(不管是否在小说中出场)死亡带来了以下一系列的矛盾:
第一,死亡带来空白;不论是时间上的还是逻辑上的,人物的死亡对整个小说时间线必然是有影响的
第二,某一人物的死亡将产生扩散效应,会打断其他人物自身的时间线
从更深层次讲,死亡带来的中断最终削减了真实性的空间——只有用回忆、超现实或魔幻的手法,我们才能再次复活已死人物——但这对小说的现实来说则意味着自相矛盾(而且这还和经验时间相悖)。就此来说,哈姆雷特的招魂与其在别人眼中“变得疯狂”,实在是一种不得已的处理方式;它的本质是平衡——哪怕是虚构的“丹麦王国”也得与真实的丹麦王国具有某种程度上(尤其是时序逻辑)的相似性。否则《哈姆雷特》就会变成童话;因为如果不需要这种相似,那么我们大可以把故事开头改成“从前……”可它不行!因为它是剧本是要搬上舞台上演的,考虑到舞台强烈的空间意识,不仔细处理时间问题就是不行!故而,王子的“疯狂”在经验世界中就有了另一重符合经验时间的解释:他看到的幽灵完全是幻觉。这样的处理不仅不会破坏整体结构和整体上的(戏剧)时间,还能增加丰富性……当然,如果我们接受了死人会显灵这个剧本预设的“事实”的话,一切都不成问题。可是,这与人们的经验和经验世界的时间太不协调了——除了理想读者、理想观众会从一开始就接受“我正在看一本小说”、“我正在看一出戏”的情境外,作者们必须意识到,与其说他们在与读者、观众打交道不如说他们在和时间本身打交道。说到底,他们不是在“创作”童话和神话——而是小说;或者换一种说法:时间也是人和所有生物的自然属性,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与时间密不可分;时间是植入我们体内的。
  这也就意味着,死亡引起的中断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意识到我们自己体内的时间,也要有突然中断的那一天。无疑,死亡强烈地反射到经验世界引发人们本能的恐惧,也间接的引起人们阅读的不适感——这对阅读来说是要命的。因此,大部分小说中的死亡,均无一例外地被安排在结尾处,便可以理解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2#
发表于 2012-3-15 23:29:37 |只看该作者
奇怪,用了word复制功能怎么引号都变了?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3#
发表于 2012-3-15 23:29:53 |只看该作者
奇怪,用了word复制功能怎么引号都变了?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

好友

4078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4#
发表于 2012-3-22 10:02:36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想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4 11:2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