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0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谈林黛玉的自卑情结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9 15:22: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2-11-19 15:40 编辑

据百度:产生自卑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自己或者我们的事物不及别人的事物好而产生的不满足感
几乎所有的拥钗派都会以也是孤儿出生并寄叔叔篱下的史湘云为例,来垢病林黛玉的自卑是庸人自扰,心态不好。在我看来这例举的也对也不对,林黛玉的自卑固然有性格中多愁善感的因素,更有背景环境的因素。我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

一、对家的归属感,史湘云没有父母却有家,林黛玉没有了父母也没有了家。
从今人的眼光看来。后来的林黛玉与史湘云都是孤儿,一个寄养在叔叔家里,一个寄养在舅舅家里,其孤苦可怜的程度并没有区别。但在“亲疏有别”以儒家礼法森然的社会,这却具有天渊之别。史湘云父母双亡,寄居在叔叔家里,名正言顺。按五服礼讲,她与叔叔不但同宗同祖,而且是同族,湘云的父亲死了,叔叔收留她是天经地义的事。湘云无父无母,却有家庭归属感,这从书上也可以看出来。

1、  在第二十二回,因她一句那位戏子与黛玉相似,于是湘,宝,黛三个人便闹起了意见,湘云叫翠缕收拾包袱,翠缕回说忙什么?湘云便说要回去,在这里看人鼻眼什么意思。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在湘云的心中,史家才是她真正的家,在贾府受了委屈,她还有退路,可以回史家。黛玉便没有这样的气势,在她葬花的前一夜,她去找宝玉被晴雯假借宝玉之辞挡在门外,则明写“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史湘云虽没有父母却有自己的家,林黛玉则已无家可回了。

2, 从南安太妃对史湘云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史湘云的史大姑娘的纯正地位。
在七十一回贾母作寿时,几个太妃来作客,在被请出的几个姑娘之间,这几个太妃也有见过的,也有没见过的,但却对史湘云最熟,南安太妃甚至开玩笑对史湘云说,你知道我来啦不出来,我找你叔叔算帐去。这虽是笑话,却也证明了二点,1)是史湘云作为史家姑娘经常出席较为正规的场面,2)她叔叔对没有父亲的史湘云已经负有教导等等的责任。

而林黛玉在贾府明显就没有归属权,贾妃省亲时她与宝钗是外眷无招不敢入内。原文: 贾妃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

这中间便可知内外亲疏的关系了,贾府三春与元妃的关系,除贾探春是元春同父异母的妹妹,贾迎春是元春的堂妹(迎春与贾政的关系,正是湘云与她叔叔的关系),而惜春与元春的关系还不是同祖父的堂妹,更疏一极,还只是同曾曾祖父的关系(具体我也不知怎么称呼,反正有五代了吧)。但元妃省亲时,贾府三春无须奉召,(连不是一个爷爷的惜春也是名正言顺的自家人),略无参差同在一旁侍候。可见在那个年代,同宗同族与外眷的亲疏之别不止是一点点。

3、在五十七回,慧紫鹃试宝玉中,紫鹃和宝玉对话可以看出,林黛玉住在贾府实属名不正言不顺。
原文如此:
宝玉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谁?往那个家去?”紫鹃道:“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宝玉笑道:【 “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紫鹃冷笑道:“你太看小了人。你们贾家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个再无人了不成?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

从这段对话虽是紫鹃试探贾宝玉的话语,但也符合了当时的礼法,还有贾母为了安慰宝玉也说了:““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可见林黛玉就算没有父母也应被同宗同族的人所收留,除非林家人死光了,否则在外姓人的亲戚中终不是名正言顺的事。


以上三点都可以说明,史湘云只是没有了父母却还有家,林黛玉却是即没有父母又没了家。

二、       我们来对比一下林黛玉与史湘云的家庭地位。

湘云出身在四大家族“贾,王,史,薛”四家中的史家,从那张贾雨村看到护身符上的说辞来看,这四家皆以富有四海见长,并因其互相党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而扬名,但同样以侯位出身且与贾家有姻亲关系的林家却没有并列其中成为第五大家族呢,自然是因为财力势力不能与其他四家相提并论。林家虽亦是候门出身,但到了林如海这一代,林家不但人丁凋零,且家世财力大不如前。

1, 中国有富不过三的说法,再家大业大的产业大都会随着人丁凋零,家族中无善长理财的人而日渐衰败,林家业经三代世袭,又经皇上恩典加袭一代,到了林如海就是以科举出身,官至盐政点,当时林家已经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有人说再不济,那林如海本身也以盐政点出身,那应也是个肥缺。其实那都世人对作官都有种误区:认为一个人一旦做了官便是富贵合一了。这是因为中国出现太多贪官污史而给老百姓造成这种约定俗成的看法。其实古代也好,现代也好,官职也只是一种职业,他所赚取的工资和官俸都是有限的。以清朝为例,许多官家都只靠微薄的官俸度日,常常入不傅出,‘此種收入“以戶部為較優”,但即使陞官升到戶部尚書侍郎,光憑額外收入生活仍然只能是清貧的。何剛德的鄉試座師孫詒經為戶部侍郎,兼管三庫,有次說家裏有菜,留何吃飯,六個碗裏盛的卻不過是些肉和炒肉,還有一次,“乃以剩飯炒雞蛋相餉”。何剛德不禁感慨係之地說道:“戶部堂官場面算是闊綽,而家食不過如此,’这是根据《清梦实录》记载,想知道更多的可以百度。

可见当官只让使人贵,却不能使人富,因此才会出现“官商勾结”的现象,只有“官商勾结”才能即贵且富。从林如海的名字来看,作者对于林黛玉的厚爱不止来自于她的本身性格品质的描写,更将一个具有林下之风,学识渊博的人安排给她做父亲,这样清品的林如海自然不可能做出有违清风的事迹。我这样的解释或者还不足为信,不过从书中林黛玉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可以看出当时林家的财力势力实不如那四家。这从林黛玉还没有进贾府时就已经作了说明。
其一、一个官家大小姐的林黛玉见到贾府派来接她的几个三等仆妇,居然感觉到她们的吃穿用度,已是不凡。注意这里不是用“不同”二个字,而是用“不凡”二个字。原文如下“林黛玉听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其二、林黛玉进贾府后,贾母发现侍候林黛玉随身带来的二个佣人一个小,一个老,皆不遂心省力,将自已一个二等丫头鹦哥(紫娟)与了黛玉,并且按贾府小姐的例,除乳母外,另给四个教引嬷嬷,贴身丫环等等。从这里这个排场看来,林家的排场实比贾家寒酸太多太多,有人以林黛玉开始只是上贾府作客为由,为林黛玉作辩解,认为林黛玉许多丫环都留在林家,但这理由不充足。因为按惯例,小姐出门应该带着往往正是最贴身,最得力的丫环。连不得力的雪雁和奶妈都带来了,如果林黛玉还有得力的丫环,怎么可能不带来。原文如下“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甲戌眉批:妙极!此等名号方是贾母之文章。最厌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满纸皆是红娘、小玉、娇红、香翠等俗字。】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其三、林黛玉的自卑并非来自于林儒海死之后,在林儒海死之前,林黛玉就有了很强的自卑感了。
       按情理来推断,如果林府与贾府实力相当,那么林黛玉初到贾府作客的话,理应有这方面礼尚往来的描写,可自林黛玉到贾府后直到林儒海死之时,其间从无林儒如送礼,与贾府有人情方面的来往的描写,这也不合常情。宝钗举家迁至贾家,书中便有一切费用自行担负的描写。按理说,女儿纵然是到外祖母家做客,但女婿若送上些金银珠宝即作为对丈母娘的孝顺,亦作为因女儿叨唠舅舅,舅母们的回报也是合情合理的。可自始自终都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还有,即使没有这方面的描写,或与作者忽略不写有关的话,那么作为林府大小姐的林黛玉,真只是来贾府作客的话,其心态也应是平和的,平等的。可从送宫花的事件上就可以看出,林黛玉恰恰是认为自己得到的宫花是别人挑剩下的,因此便为不快。其实如果林黛玉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与贾府实力相当的客人话,便可能不去计较这些东西。(记住,当时她的父亲还在,她还没成为孤儿)。从她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即使她父亲还在,她也还是觉得自卑,因此这也反证了林家的财势不如贾家,因而产生被人轻视的愤愤。

反观湘云的出场却不一样,湘云来贾府作客,在三十一回书里有写:“一时果见史湘云带领众多鬟媳妇走进院来。”由此可见史家的家世排场了。因此与史湘云相比,林黛玉的家世出身不如史湘云,这造成林黛玉比史湘云自卑的原因之一。

三、从林黛玉的自卑亦有性格上的弱点。

人的悲剧产生不独外因——即环境,家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亦有内因——像性格之类的因素所造成。

   作者塑造林黛玉,史湘云的人物形象时,就已经为她们定型了,林黛玉的宿命就是为还泪而来,因此多愁善感是她的一个重要性格,而史湘云的判词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其宽广乐观的性格可见一斑。
也举2个例子。
例一,   黛玉虽然也穷,但她与贾府的姑娘一样,每月都有月银,对于月银她还是有经济权的。可湘云可怜到连这一点点经济权都没有。
原文:
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一席话提醒了湘云,倒踌蹰起来。
反观黛玉:“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的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同样是起社,湘云还要借助宝钗的财势方成,黛玉却可以自已作主的。
  

例二,   虽然都是孤儿,虽然林黛玉的身世,归属感不如史湘云,但若论起生活之苦,林黛玉却不知比史湘云悠闲多少倍,在贾府林黛玉也算是养尊处优了,衣食无忧,空余的时候只是作诗赋闲,帮帮闲愁而已。可史湘云却不同,她虽是史家大小姐,走到外面排场足,身份尊贵,但在家里却过得很苦的日子。像个丫环一样每天干活到三更。
原文如下:
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袭人见说这话,将手一拍,说:“是了,是了。怪道上月我烦他打十根蝴蝶结子,过了那些日子才打发人送来,还说‘打的粗,且在别处能着使罢;要匀净的,等明儿来住着再好生打罢’。如今听宝姑娘这话,想来我们烦他他不好推辞,不知他在家里怎么三更半夜的做呢。可是我也糊涂了,早知是这样,我也不烦他了。”宝钗道:“上次他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他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
而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亦有原文:
史湘云道:“越发奇了。林姑娘他也犯不上生气,他既会剪,就叫他做。”袭人道:“他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二者对比,自然就生活条件而言,林黛玉比史湘云不知好上多少倍,但林黛玉却比史湘云更善感,自与性格的因素脱不了关系。

以上三点来看,林黛玉比史湘云自卑的原因亦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亦有自身性格的原因。

(2010年10月首发新浪博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283

主题

11

好友

160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2-11-21 09:13:58 |只看该作者
若从还泪的角度来说,这种自卑应是与生俱来的。

点评

柏仙妮  呵呵,是的!:)  发表于 2012-11-21 09:47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主题

3

好友

3003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3#
发表于 2012-11-25 11:17:27 |只看该作者
学到了……读书要这样的细致和用功才好呀……有感悟然后收集资料,再从资料中推导……不容易

点评

柏仙妮  谢谢森林:)!  发表于 2012-11-25 1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6 00:4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