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exiaozhu

独抱黄云舞大风【读王敖】

  [复制链接]

113

主题

4

好友

101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发表于 2013-10-29 13:31:23 |显示全部楼层
不有 发表于 2013-10-29 13:16
“开车坐火车驶向过去,这和爱因斯坦上中学时的朴素想法非常类似。”
真的类似吗?如果没记错,按照普及版 ...

不觉得牵强。
这个里面直接用了他的结论,从a运动到b,原来在静系中是同时的两个钟不同时了。时间达到光速就停滞,如果超过光速可以回到过去,这是诗歌里的想象,在目前的物理学里应该是得不到证明的。文章开始的那句是引自爱因斯坦自述的原话,我也并没有延伸。这种想回到过去的理想并不奇怪,在未来也并非不能实现。

点评

cjdxc  时间停滞是方程式推导出来的结果,是理论物理的结果,只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被推翻,那么他的结论就是对的。事实上,如果以a为参照系,就是b钟变慢了。  发表于 2013-10-29 13: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4

好友

101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发表于 2013-10-29 13:36:48 |显示全部楼层
不有 发表于 2013-10-29 13:06
“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他们关注同一个问题,时间,生命。”
爱因斯坦在思考相对论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生命问 ...

本来想加入柏歌森一些时间绵延的理论,但是没有时间看资料。
爱因斯坦对哲学对宗教都有浓厚兴趣,不是单纯的对物理感兴趣,他相对论的建立源于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一点也不稀奇。

点评

cjdxc  在物理学里,有很多充满了哲学意味的东西,本来就都是追究世界本质的学科  发表于 2013-10-29 13: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4

好友

101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发表于 2013-10-29 13:43:49 |显示全部楼层
换句话说,相似性在于如果你没头没脑读完绝句是感受不到什么,如果你感受到速度,那么读完的时候你的时间已经相对性地变慢了,这是写这篇文章原始的激发点。爱因斯坦以前时间是绝对的,这是被当作公理来承认的,你在网络摘的那段也提到了。

点评

不有  明白你说的,不过我还是死脑筋,我还是认为“读完的时候你的时间已经相对性地变慢了”这种变慢完全是修辞上的,修辞上它是自足的。跟物理上可以通过推理或者经验验证察觉到的时钟变慢还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发表于 2013-10-29 14: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4

好友

101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发表于 2013-10-29 13:48:5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xiaozhu 于 2013-10-29 13:53 编辑

cjdxc,对,是方程推理的结果,包括回到过去,因为大于光速,时间是负的。
a钟和b钟本来是同时的,a中运动到b,a钟就比b钟慢了。说反了?
其实学科分的细多半是后来的需要

点评

cjdxc  你觉得我说反了可能是因为,你的观念里其实还是存有绝对时间的概念,你把参考系潜意识绝对了,就是认为是地面,就是b钟。像粒子这块就是,分子细化到原子,再到质子、电子,再到现在的夸克,感觉这其中充满了启示  发表于 2013-10-29 14:06
cjdxc  我没有说反。我是说如果你站在a上的话,你会看到b比a慢。就是说如果你站在b钟上,a向b运动,你会看到a比b慢,如果你站在a钟上,a向b运动,你会看到b比a慢,这个慢了多久也是可以通过那个方程计算出来的。  发表于 2013-10-29 14: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4

好友

101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发表于 2013-10-29 14:06:36 |显示全部楼层
对对,你说的我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6

好友

242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3-10-29 22:56:41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啊,科学的理论、方法、术语,如果真正理解并用得好的话,在文学评论里可以当成一个工具被使用,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比喻。在诗歌批评里,相对于诗歌的效果,我更愿意关注效果背后的东西,就是制造这种效果的方法和过程。对读者来说,诗歌的效果可能是一个印象、一次刺激或者一种情感,无论是哪种情况,它最终的投射都可能是模糊的体验,并且,这种阅读体验对于不同的读者,很可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与其直接分析作品呈现的情感或者思想,渲染它或者赋予它意义,把它在读者那里的不确定变成一种确定,还不如转头分析它呈现这种效果的工序,毕竟嘛,我们从已经确定的事物里面找到的“确定”更可信,而诗人也不过是语言的手工业者。这时候,刚才说到的那些科学范畴可能最能排上用场,因为它的清晰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诗歌的进程和结构,把“感觉”变成“技术的集合”,把像精密机械一样的诗歌整体拆成零件,编好号,一个个放在读者面前,让即使一般的读者,也能理解诗歌的逻辑。

但也仅止于此。科学和文学可能为彼此提供营养,但恐怕无法为对方创造价值。并不是说,命中科学理论的文学或者符合文学想象的科学在它们各自的价值体系中就会高人一等——它们各自的价值体系只能建立在自己内部,并仅仅对自己负责。

并且,这种分析的方法,对于最好的诗歌,也是无效的。因为最好的诗歌不使用技术,它或者毁灭技术,或者创造技术;也就是说,当诗歌的形式和主题完美的融合时,技术就消失了,或者说,最好的技术就诞生了。这种最好的技术,存在于诗人最纯粹的直观里。

点评

lexiaozhu  查一下黑蓝短消息  发表于 2013-10-30 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发表于 2013-10-30 15:07:22 |显示全部楼层
写螃蟹那首真感人。喜欢这样的评论,它的责任不是酬唱应和,而是普及和提亮。那些对诗歌的理解的看法,即使脱离了王敖的诗歌,依然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其他诗歌,这样它就带上了文论的色彩而不仅仅是评论的功能。
一直觉得,评论写得最好的,一定是写作上也写的最好的哪一类人(这里的“最”是程度深的意思),而那些单纯的批评家或书评人,总觉得理解力有些僵硬、无法脱离对已成观念的挪用和被束缚,而评论功能又十分局限。也就是说,不懂写作只懂文学的评论者局限性很大,时常也让人恼火。(或许那些书评人也对写作者写的文论恼火,唔,不怪他们不懂你柔情)——看了一些豆瓣书评人的文章后想到的。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3-28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