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22|回复: 0

一头狼要一只狈

[复制链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发表于 2014-7-8 17:46:3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耀峰 于 2014-7-8 17:47 编辑

这两天世界杯休息,就又温习了一下1928年以来世界足球的发展史。确切地说,是解惑第一、第二次足球技术革命和对1970年——1994年巨星的补充了解。

1930年首届世界杯至1950年(左右)是足球运动的野蛮时期,由于规则不全、足联和裁判威望不高,球员在场上的踢法相当粗野,跟农村中小学乱踢一气极其相似,据说最初主裁都要带枪执法才镇得住场面,球员之间打急了,搂抱、摔跤、招呼下三路那可是应有尽有,流血事件屡见不鲜。好在当时是标准的站位踢法,后卫就是后卫,前锋就是前锋,本场后卫拿到球之后就交给前锋,然后前锋进攻面对对方后卫,其他人也不上前助攻或协防,和冷兵器时期一员大将站在阵前跟对方叫板然后双方士兵围观看热闹差不多。

1950年匈牙利掀起第一次技术革命,引入4前锋的打法,由于此前各队都是WM站位,也就是5个后卫+5个前锋,而4前锋打法则是拖后两个中锋,使得对方两个后卫突前,己方另两个前锋变为边锋(当时没这叫法),补入对方由于两后卫(中卫)突前造成的空档,形成直接面对门将的局面。这个技术革命使当时的匈牙利独领一时风骚。

这种变革在现在看来万全是小菜一碟,而在当时的意义是:它打破(虽然只是局部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站位打法,场面变得活跃起来,因此意义重大。
但与此同时,也刺激了足球界的高手在此基础上的思考:既然前锋可以动,那后卫呢?
所以,第一次技术革命引领的风骚注定不会太长。
1958年,巴西人开始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完全是建立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的。在当时,匈牙利4前锋的打法已经风靡世界,因此,通常情况下,己方在防守时,是3后卫防对方的4前锋,非常吃力。巴西人开始变阵了,变为4-2-4阵型。也就是在固定站位时是4个后卫2个中场4个前锋。这样的好处是:防守时其中一个中场可以在防守时协防,而另一个中场可以在进攻时助攻,使得无论在防守还是进攻时人数都优于对方。当时的变革并没有把中场球员作为整场球的组织者,其核心精神仍然是建立在固定站位基础上的,因此,只要中场球员的体能、速度、技术过关,差不多就能胜任——当然要是有扎加洛那样的牛的中场球员,那真是天降伟人。

第三次足球技术革命源自1970年的荷兰,是为“全攻全守”,其核心精神是:每个球员在进攻时都可以是进攻队员、在防守时都可以是防守队员。详情以后再说。

从第一、第二次技术革命可以看出,因为位置的固定和核心精神未改,因此注定出不了很多太牛逼的人物,即使出,也是出在进攻队员身上即前锋或助攻的中卫,贝利、尤西比奥、扎加洛等等均是进攻队员,或者是门将——虽然说现在的球星也是进攻队员居多,但是后卫进关键球、以及后卫成星是一抓一大把——而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助攻、协防越来越重要,也就涌现出了各种传奇人物。

1970——1994年的足球传奇人物,只说三个人的话,马拉多纳、贝肯鲍尔、克鲁伊夫,这是毫无争议的。但在仔细了解之后发现,这3人和以往的巨星不同,身边都有一个至几个协助型的球星,最终才成就了他们的传奇。
马拉多纳身边的球星是“风之子”卡尼吉亚。尽管马拉多纳在遇到卡尼吉亚时已经功成名就,尤其1986年号称就是“马拉多纳的世界杯”,但因“上帝之手”所带来的偶然性使得我个人从来不认可这个“球王”。在和卡尼吉亚搭档后,90年世界杯对阵巴西他传出两记好球给卡,后者破门(其中一个被裁判误判不得分)。此后,马拉多纳就甘愿成为卡尼吉亚的喂球筒。94年世界杯的时候,马拉多纳干脆就告诉主教练:“如果不让卡尼吉亚参加世界杯,我就立刻退出国家队。”他们球场上关系的紧密和作用可见一斑。当然,这个组合也没有让人失望,一路过关斩将,直到马拉多纳曝出吸毒丑闻被驱逐出世界杯。此后,两人还在博卡青年队构成组合,这是94年后的事,按下不表。
诚然,马拉多纳的成名是在80年代的那不勒斯队,使这支意大利甲级联赛中的弱旅登顶冠军,但有两个情况是可以忽视当时马拉多纳身边无巨星而得成就的:一是马拉多纳本人的技术确实出众在意甲中鹤立鸡群;二是意甲当时各队的打法风格比较统一(如没有英超那样的力量凶猛和甲那样的技术),马拉多纳一招奏效即可统吃全局。而世界杯是个炼金石,马—卡组合是经过世界杯锤炼的,所以马拉多纳如此倚重卡尼吉亚(当然卡也倚重马),有他的道理。

贝肯鲍尔的“足球皇帝”头衔,起码也要有1/3归功于他的队友奥维拉特,此人和贝肯鲍尔一起,成为目前足球史上获得世界杯冠、亚、季军的两人。1974年,正是他和贝的配合,才使克鲁伊夫的荷兰队铩羽而归,其时他是中场组织者,贝是“自由人”(这也是当时牛逼的革新,我觉得全攻全守的技术革命要带进“自由人”才算是完备)。有关他在球员时代的功绩记载并不多,但是他在世界杯赛场上的中场组织、拿球、精准传送给贝,则是连贝肯鲍饵都亲口肯定的。当然,除了他之外,贝壳的其他队友都成为了他的好伙伴,据说他作为中后场球员在职业生涯中有超过100多个进球,这他妈是太牛逼的事。

克鲁伊夫,荷兰球圣、教父。全攻全守打法的实践者和证明者。他的球星伙伴:内斯肯斯。他们之间的合作紧密,用百度词条即可解释:“在70年代的荷兰队中,克鲁伊夫有个‘影子’,无论是在阿贾克斯、巴塞罗那还是橙衣军团,他都和荷兰王形影不离,两人的名字甚至都一样(约翰)。在那支全攻全守的荷兰队中,他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在74年世界杯决赛中,克鲁伊夫突破获得点球,是他操刀命中……他就是内斯肯斯。约翰-内斯肯斯(Johan Neeskens),荷兰全攻全守足球中的重要棋子,身为中场的他在米歇尔斯体系中的战术重要性不亚于克鲁伊夫,他是和边路、前锋们换位最频繁的人,通常是由他的穿插跑动,来搅乱对手的盯防。”、“在阿贾克斯的4年里,内斯肯斯随队获得2次联赛冠军(1972、73)、2次杯赛冠军(1971、72)和3次欧洲冠军杯(1971、72、73),他是那支伟大阿贾克斯队中,克鲁伊夫身边的重要角色。在阿贾克斯效力4年后,内斯肯斯于1974年转会巴塞罗那,后来在那里他又和克鲁伊夫成为了队友。在那里,他获得了1次国王杯冠军,还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西班牙年度足球先生的外籍球员。”另外还有一个记录是作为职业球员相当牛逼的:“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没罚失过一粒点球。”
不过,尽管内斯肯斯也很厉害,但少了克鲁伊夫由他带队的荷兰队,在1978年世界杯上,仍然还输给了东道主阿根廷屈居亚军。虽然1978年世界杯世人都知道是在阿根廷军政府控制下的比赛,但比赛结果,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

一头狼再加一只狈,这种攻击力和防守力的厉害在这三大传奇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了卡尼吉亚的马拉多纳、没有了奥维拉特的贝肯鲍尔、没有内斯肯斯的克鲁伊夫,统统在走下坡路(球员时代)。而他们的主次关系虽明,但主不压次、次不损主的相处,却更为重要。
在他们之后,涌现出的著名“群狼”还有:荷兰三剑客、德国三架马车、前南斯拉夫三个火枪手、巴西的三R三卡……纵观70年后的世界足球(以世界杯为主),牛逼的都有“狼狈配”或“群狼配”。而这其中,狼狈配更为重要。
未到六十已古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17 05:4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