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哪里藏着大家想要的泉II [打印本页]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27
标题: 哪里藏着大家想要的泉II
有一个悖论常常在对艺术家的访谈中存在:在访谈进行过程中,因为“交流”而使得一些新的东西产生,对当事双方而言,这是无比兴奋和美妙的,无疑,它能激发访谈变得更有意思;但是,一当最后整理成稿(即最后的定稿,或纸本的或影像的或声音的),那种当时的“有效性”被淹没,甚至它还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访谈文本的“出跳”之处,也就是说,阅读者(包括观众或听众),在那地方会有突兀感,进而影响最终访谈成文的作品的完整性。
  这个悖论很难得到解决。在我看来,缺乏现场感、或者说在后期制作时为了保证文本的“完整”而忽略现场感,其实是对“访谈”的本末倒置。访谈与其他“刺探”艺术家思想的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也就是它的精华所在,就是“现场”,如果缺失了它,那还不如开出题目让艺术家写创作谈,或者给个平台做演讲做讲座。
  但问题又在:如果这样的“刺”出现好几次,访谈文本的作品的完整性必定会遭到破坏。我们虽然最后存留的记忆是访谈的碎片,然而,没有作品,“碎片”的力量必定大大降低,而访谈的“成功”,也就要打上问号了。
  有一个经验也在众多从事过访谈的人中存在:实际上,访谈者是设置了许多个“圈套”,慢慢地、逐渐地把访谈对象心中的“泉”挖出,大白于天下,在访谈之前,访谈者对访谈对象的“泉”在哪里,不说能百分之百地定位,起码也心里有数,因而,努力把自己角色定位成一个读者来循循善诱,就是优秀访谈者的基本素质。而对现场的掌控,实际就是访谈者保证按既有方案“挖泉”的维和部队。
  如果我们认识到,无论新东西出现得多么突如其来,还是追求访谈文本最后的完整性,都必须依靠“现场”才能完成,那么,既保证有价值的“火花”的存留,又保证文本的完整,也就不那么矛盾和艰难了,相反,因为“火花”的爆出都有着访谈内部所产生的激情和内在关联之故,它们不仅不会破坏作品的完整,而且还会自然地融入的访谈文本中,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火花”在现场里产生,当然也必须在现场里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访谈者甚至可以临时推翻既有的方案,改弦更张做出新的路线选择,而这,在对现场的有效掌控下,丝毫不会影响访谈最终的成功。
  因此,重要的是“传递”,重要的是文本对访谈现场感的忠实传递——让阅读者也参与访谈现场。
  传递现场感和照实记录现场在本质上不同。这就好比,小说传递生活的真实和对生活的如实记录也是不同的。传递现场感,需要掌握“访谈语言”:每一句话都在现场,但每一句话又都不指向现场。它有声音,有动作,有表情,它的传递,能让阅读者看到访谈对象在以一种什么姿态参与着访谈。
  [I]“问:看你说话和动作,似乎很节约使用力气。
  答:你说对了。特别是现在,年纪老了。我有意尽量节省力气,集中用在艺术创造上。”[/I]  我拿这个问答作为对“传递现场感”的一个实例来作说明。在字眼里,我们可以发现访谈者用了“看你”这个短语,这样阅读者的视角可以替换成他的视角来进入现场,当然,这属于基本技巧,类似的技巧还有使用“我发现你……、我注意到你……、你XXXX的时候……”之类的短语。重要的是后面部分,访谈者仿佛很随意地描述了“节约使用力气”这个动作画面,这样,我们可以感觉到,访谈对象动作是轻柔的,幅度也是小的,而从访谈对象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直观到他年纪上的痕迹,甚至我们还可以想象出一个画面:访谈对象惬意地调整好自己的姿势,尽量不动或少动,有习惯性地手指弹动时(注:访谈对象是钢琴家),动作也是轻柔的。但这问话,又不是实指现场,它指向的仍然是与“钢琴”有关的专业的话题。
  很明显,就国内大部分艺术访谈文本而言,对现场感的传递是不重视的——影像、声音类访谈,也只是因为访谈工具的特殊性才有了狭义上的“现场”。我对此的理解是,这些文本在观念上有问题,访谈者并没意识到——或者说并未重视“现场”对于访谈的重要性,更不用说要“传递”了(他们最喜欢做的“传递”就是在小括号里注上“此时,XXX点了支烟、XXX因为寒冷搓了搓手……”,这种“传递”是多么弱智可笑)。他们或许只是利用了访谈这个形式、并且仅仅把访谈当作形式,因而,那些文本是如此失败,并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清楚失败的原因。根据这条线往下追溯,访谈在国内很难受到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可以正视访谈的局限性:因为访谈双方都是事实上的主角,一方有误,访谈即告失败;但我们同样也可以从访谈中获得其他重要的东西:例如对“暗示”的使用、对“沉默”的使用、对“打断”的使用,甚至对“把握气氛”的使用。就其宽泛性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每个交谈,都是一次局部的访谈。
作者: 猫头鹰    时间: 2007-8-4 13:27
感觉比你的泉(一)集中,舒服很多,关于“现场感”的论述读的还是有点累。到你举得的小例子,就会明白好多,心里会有开花的顺畅。如果可以,能多用几个例子么?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在说访谈的文本需要的现场感,但是在所说的例子,使用的:“在字眼里,我们可以发现访谈者用了“看你”这个短语,这样阅读者的视角可以替换成他的视角来进入现场,当然,这属于基本技巧,类似的技巧还有使用“我发现你……、我注意到你……、你XXXX的时候……”之类的短语。”似乎只能说明,发问者本身的谈话艺术,他为了得到谈话的效果使用的人称。并不是为了访谈文本服务的。(不好意思,自己都说不清)
问题是你说的要注意的东西:是让采访者有更好的素质,做更多的访前功课。如果采访者发问,控制整个访谈过程够好,能得到大家想要的泉。访谈文本能做的还有什么呢?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27
“如果采访者发问,控制整个访谈过程够好,能得到大家想要的泉。访谈文本能做的还有什么呢?”
你终于提了个好问题。不容易。
这问题在以后的篇章中会得到解答。
作者: 猫头鹰    时间: 2007-8-4 13:27
谢谢……我一直在努力
我一定会在你不断的打击中茁壮成长的。
大家对访谈好象不怎么有兴趣呢?
作者: 羊    时间: 2007-8-4 13:28
像是应酬稿~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28
以下是引用羊在2005-7-6 18:58:00的发言:
像是应酬稿~

那是因为你看得应酬。
作者: 童末    时间: 2007-8-4 13:29
以下是引用顾耀峰在2005-6-21 21:20:22的发言:
他们最喜欢做的“传递”就是在小括号里注上“此时,XXX点了支烟、XXX因为寒冷搓了搓手……”,这种“传递”是多么弱智可笑



那你说,访谈对象现场的动作如何在文本中出现?还是根本不需要?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29
我的理解是,通过“对话”传递。
注解的动作不是不行,但要跟对话的气场和内容合拍。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29
如何跟受访者搞好关系?你也应该教教这个。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29
以下是引用凌丁在2005-9-17 22:19:41的发言:
如何跟受访者搞好关系?你也应该教教这个。

这跟泡N一样,教不来的~~~~~~~~~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7-8-4 13:39
来学习啊
作者: 郭辣辣    时间: 2007-8-4 13:43
看了有收获地.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