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小说是否可以走更远 [打印本页]

作者: 恶鸟    时间: 2008-2-4 11:32
标题: 小说是否可以走更远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本来我是没资格来谈这么大的主题的,但是大家都端着,慢慢开始满足现有,这跟读起来太舒服的小说一样具有迷惑的危险性。我是基于那么几点考虑的,一个目前的黑蓝小说论坛对于小说创作来说并不是最好的一个模式,从它的组成,根据我个人观察,它本来是想通过阅读版引进国内外的好小说,然后黑蓝评论对于一些小说做出专评,对小说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才是小说版的实验,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一些人直接跳过学习阶段,直奔小说创作,而又不肯放下姿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这样的创作掺杂模仿(论坛代表性小说作者的影响也是存在的)和混乱,另一个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一般很难做到互相了解,能交流的肯定限于文本,从而对于一些成熟作者(不管是天赋型还是勤能补拙型)的作品,并不能发挥其原有的价值,它们的作品具有可供分析的维度,里头包含了一些新写作者需要的养分,对这样作品的评论并不是为了给予这个作者和作品本身肯定和批判,而是更好为阅读者提供一定的写作理念和方向性指引,另一方面也能挖掘出存在于作品中的“再创造”的潜在可能性,并通过评论者抓取出来,从而为文学寻找新的出路,这种潜在性往往并不是作者本人能清晰看到的。</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什么样的评论是好的。我觉得说这个首先应该从什么样的创作开始。不同的小说需要不同的评论。比如小说里存在这么几种东西,一个是有些东西(暂且不去称谓,保留其为一团迷茫的东西),在小说里的叙事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另一个是对于阅读者来说的,转述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还有一个就是不可转述的东西,是如何被叙述出来。我把转述提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它关联到了作品本身,又关联到了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另一方面则是传播,好比宗教的一些东西,你无法言说,它是如何做到传播,圣经有圣经的叙事方式,但和圣经里所谓的宗教信念是两回事,它需要一种恰当的转述,这本身是否可能存在最佳的转述方式,或者一种信念,一种神秘的东西是否可被转述,如果不能转述,它又是如何叙述出来。小说是不是可以在更多层面上做一些探索,我只是想是否能让小说的叙述出更多原本传统小说不能表达的东西,哪怕现在它还是一团迷雾,甚至是一个错误的深渊。如果小说能用一两句话解决掉,能够很简单转述给别人的,我觉得这个小说就不怎么需要写了,正因为有一团东西,我们无法释怀,无法三言两语表达,所以才需要写这么多文字,仅仅是为了写出那团东西。这样的类型我觉得可以从印象式评论上着手,因为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还不能抓到一种掌握一团迷雾的本领(我在《冰雾暴前后相继的困扰》里专门说过)。但是不可否认存在一种,在一部分人的层面上他看到的只是一团东西,而另外人能看出其之所以然,这样的东西完全可以深入分析评论,给其他人解惑。然后是评论本身,一它完全表达了作者的意思,非常之少,这样的可能性,除非有多年交流,跟踪探讨的经验。一种它完全背离了作者意思,当然也要摒弃,还有一种是虽然和作者意图有出入,评论对于当前作品本身并不真切,但是它对于发掘小说创作上的新东西具有启发,我觉得还是好的,因为有一种可能一个文本确立后,作者是否就是文本的上帝,他能否全能掌握,我看未必,也就是他即使创造了这个文本,但这个文本存在的东西也能够超越作者意图,有些东西是萌芽,是潜在的可能性。在评论成熟写作的时候,除去分析以外,过度阐释和误读,我觉得是可以的,就如在评论黑天才的《女孩天天上我家》中,对于一个文本的精细阅读,越深入,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对我们就越有诱惑力,也因此建立起来的东西超出了普通的读,而是读’。而读’也只是意味着它自身,而不是一个阅读结果,它在完成延异这个演绎过程中,很可能超过了文本本身的边界。假设一个文本的价值</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而一般读者能接受到的是</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a&lt;A)</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这样的弱向传递,存在于印象式评论),但是在经过评论阐释后,它变成了</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不等于</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可能大于,可能小于,但存在差异),这个差异是额外的。对于读者来说,为什么不呢,如果这样的大于</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的</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式误解。但是对于未必成熟小说作者,评论首要还是放在小说叙事策略上,一些整体的语言把握和技巧掌握上。</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所以我比较希望的是黑蓝可以成立这样的一个小团体,对于最新的文学前沿小说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叙事手法技巧,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国内没有好的这方面评论家和指导,一个小说家在小说实验前,只能自己承担这个批评的责任。黑蓝既然做了这样的姿势立足于网络,我想索性就挑起这个担子好了。一方面培育小说新人,一方面发现优秀写作者或挖掘潜力者,另一方面探索前沿的小说创作,就如法国的“</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ULIPO</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它是个缩略词,“</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uvroir de litterature potentielle</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的简称,翻译成中文,意为“潜在文学的创作实验工场”。“</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ULIPO</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既是一种理论思潮和批评方法,也是一个“实验文学的研究团体”。</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其宗旨是通过对现有文学作品的剖析,挖掘出存在于作品中的潜在可能性,抽象出写作手法技巧,使文字获得一种视觉上的魅力,从而为文学寻找新的出路。当然我不是指去做极端的文字游戏(认清他们积极严肃的一面,规避刻板的、带有怪癖的游戏),而是学习这样的一种团体的姿势和精神(整整跨越了一个世纪)。很多人对于叙事技巧之类非常不屑,总觉得只要天赋就可以,我觉得目前的问题不是理论太多,而是大家知识储备和理论掌握太少,这些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形式,除了小说叙事上面,比如奥康纳那样在伦理道德上的突破,品钦式对后现代人类的“熵”式的关怀,即使是很形式很极端的尝试,也产生过布托尔的全部第二人称的《变》,所以说哪怕是太形式的也未必没有好处,对于小说本身可能它没有多少价值,但是对于开放文本多一种新的接近都是好的。</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举个叙事方面的例子,“一个小孩用刮胡刀杀了她母亲,然后他自己自杀了。”这样的叙事带来读者对人物的内在判断,比如这个小孩子会这样。而文本变成,“我在理发的时候,理发师边理发,边告诉我一个故事:一个小孩用刮胡刀杀了她母亲,然后他自己自杀了。说到这里,他给我刮了胡子。”这个时候,读者并未对这个理发师讲的故事的人物做内在(就是这个小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判断,而在判断这个理发师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故事,在理发的时候,理发师想表达什么。因为在前面的文本,我们能体会到隐含作者在叙事的时候,想要表达给我们什么,而且这个时候的表达是隐含作者的意图,这个表达的价值判断而且是值得隐含读者认可的,而在后一个文本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进入对理发师所讲故事的价值判断,是因为,我们根本体会不到隐含作者对于这个故事的价值判断,除非一种情况,这个理发师的价值观念刚好和隐含作者重合,这样就变成了,我们对于这个故事的判断会变为对于理发师这个小说中的叙述者的可信性判断(我说这个主要表明小说技巧并不是表面形式的,它是深入文本,甚至暗合作者价值观念的,但它确实是一个叙事技巧)。我觉得诸如此类的探索,是很好的,它不仅让写作者明白,在写作中不同叙事对于读者影响是多么不一样,这样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利用技巧来写作表达内心自我或者反映世界。比如对于混乱的表达,是否能找到一种形式来统一混乱,世界何尝不是处于荒谬和混乱中。我希望看到论坛上,能够对于这样的东西进行深入探索,真地为中国先锋文学做贡献,让小说走得更远。我觉得这是一个自觉写作者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精神。</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黑蓝人才济济,完全有这样的底子来做这样的探索,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不花精力投入,如果说是生活太影响写作,这个只能是托辞吧,马尔克斯在写作百年孤独的时候,家里都没米下锅了(就说我自己也是两家公司破产倒闭,背负巨额债务艰难度日)。对于像一些人急于写了东西发布,然后忙着争辩,沉不下心来思考小说本身,生铁的另外一个帖子已经说得很清楚。</span></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2-4 12:14
<p>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好帖子,我觉得应当转到评论版置顶。</p><p>我们设置黑蓝评论的很多本意都被你指出了,之所以我们并未真正做到贯彻原本意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一个,就是人力方面,并非有那么多的评论人才或者愿意做评论的人才肯加入我们,如你所知,大多黑蓝会员都有创作的癖好,而相较于“灰色”的理论,创作之树常青,小说创作也是我们想最终抵达的目的地,也是我们投入最大、最为重视的领域(小说奖为证),所以多数网友优先考虑创作而非评论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搞“技术流”评论所必需的知识储备,也并非多数网友有时间或者精力去习得,所以在人力资源方面,其实一直大有难处。</p><p>不管怎么说,你给了一个良好的开始,热诚希望你加入“黑蓝评论”的行列。</p><p>另外,不管怎么说,轻视“知识”是不对的,虽然小说提供更多的“另类”的知识、“新”的知识,它可以创立知识的新的疆界,但这并不能成为轻视知识的理由,恰恰相反,我们应当因之更重视“知识”——如果不对“知识”作出狭隘理解的话。</p>
作者: 恶鸟    时间: 2008-2-4 12:41
我完全明白凌丁的意思,其实中国也存在很多一流的文字工作者,他并没有走到小说创作的路上,而是毅然决然走上翻译评论的路子,为什么,我想很清楚,他更为了整个小说环境而不是自己的创作做出了贡献。这样的人,是最让我敬佩的。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2-4 13:1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恶鸟</i>在2008-02-04 12:41:19的发言:</b><br />我完全明白凌丁的意思,其实中国也存在很多一流的文字工作者,他并没有走到小说创作的路上,而是毅然决然走上翻译评论的路子,为什么,我想很清楚,他更为了整个小说环境而不是自己的创作做出了贡献。这样的人,是最让我敬佩的。</div><p>很多优秀的翻译家真的起到了小说创作的导师作用,毕竟对于多数读者而言,卡夫卡、海明威、纳波可夫、格里耶、巴别尔、卡尔维诺什么的都可以当作浮云,我们是通过译本认识并了解他们的,在他们自己母语中存在的那个人,对我们只是陌生的路人甲乙丙丁。 </p><p>不过还是那句话,人各有志,勉强不得,各得其所就好。</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8-2-4 13:17
<p>写得不错,最后一段,提到生活影响写作。我认为,损害写作的恰恰并不是灾难、磨难。是另一种表面貌似平静的、无时不在的义务、责任、利益的权衡。</p><p></p><p>文章憎命达。读了半辈子,到了今天,我才真正读懂了这几个汉字后面蕴藏的意思。</p><p>历史的智慧,真了不起。</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2-4 13:2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恶鸟</i>在2008-02-04 12:41:19的发言:</b><br />我完全明白凌丁的意思,其实中国也存在很多一流的文字工作者,他并没有走到小说创作的路上,而是毅然决然走上翻译评论的路子,为什么,我想很清楚,他更为了整个小说环境而不是自己的创作做出了贡献。这样的人,是最让我敬佩的。</div><p></p><p>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对于中国的小说创作确实起到了导师的作用,毕竟对于多数读者而言,卡夫卡、海明威、巴别尔、格里耶、卡尔维诺、包括歌德、狄更斯什么的,都可以当作浮云,在他们母语中存在的那个人,对于我们不过是陌生的路人甲乙丙丁。</p><p>不过还是那句话,人各有志,勉强不得,各自努力,各得其所就好。</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2-4 13:2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生铁</i>在2008-02-04 13:17:21的发言:</b><br /><p>我认为,损害写作的恰恰并不是灾难、磨难。是另一种表面貌似平静的、无时不在的义务、责任、利益的权衡。</p><p></p><p>&nbsp;</p></div><p>生铁你在说我吗?你真尖锐啊。</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2-4 13:3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恶鸟</i>在2008-02-04 12:41:19的发言:</b><br />我完全明白凌丁的意思,其实中国也存在很多一流的文字工作者,他并没有走到小说创作的路上,而是毅然决然走上翻译评论的路子,为什么,我想很清楚,他更为了整个小说环境而不是自己的创作做出了贡献。这样的人,是最让我敬佩的。</div><p></p>至于我们的态度,倒还是一直很坚持的,评论版再冷落,都一直留存这一方之地,期待它能成为有用之地、兴旺之地。
作者: 子木    时间: 2008-2-4 18:19
技术流。。。后记有人了。
作者: oo柒    时间: 2008-2-4 18:26
那<font face="宋体">团迷雾,应该是作者为什么创作小说正真的原因。作者应该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创作小说,小说应该为了什么来创作,需要我们发现“那团迷雾”的答案,也许现在找不到,需要十年之后来验证,或者十年的十年。</font>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8-2-5 21:40
有一天跟一个画画的朋友聊天,谈到不同风格的画,也谈到了所谓的方向,他的说法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觉得,其实不存在方向的问题,只存在远近的问题,就是走得远还是走不远的问题。在他看来,很多画家并不是方向错了,而是走得不够远,走出没多远,就停了下来,再也走不起来了,走不动了,所以也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风格。这话放到写作领域,也同样说得通。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人在做很多的写作尝试,但真正能走出去,走得远的,屈指可数,很多人喜欢换来换去,换不同的方向,而不能在一个方向上坚定地走下去,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8-2-6 02:39
<p>这个帖子写得非常好!是评论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少见的好帖子!既有真诚的态度和文字,又能鞭辟入里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所以,个中有些失之偏颇之处,已经不重要了。</p><p>黑蓝这个平台,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它的性质的话,我想应该可以用“校场”这个意象吧。校场既可点兵,也可训练;今天练擒拿,明天摆阵势;能比武,亦可群舞——这些正是各个版的分工。我们既不能在今天看到校场上演的是格斗课于是认为这里只能(倡导)徒手操练,也不能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放到校场上来——它有它的规律。林教头是棍棒教师,徐宁是金枪班教师,林教头的路子,和徐宁不尽相似,但他们都在校场上训练……同时又并非泛泛之辈皆可上校场,所以,“气度”和“摈斥”共存,这是很关键的。</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8-2-6 15:12
<p>恶鸟几个关于文学创作的帖子,还有在跟小说帖里的评论,我几乎全读到了。感到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很有根基的理论支持。我所不及。学到不少。</p>
作者: shep    时间: 2008-2-17 03:24
<p>我持反对意见:</p><p>第一,满足现状的说法应该是一个误会。因为,对于黑蓝的作者(排除玩票的以外)来说,不论资格深浅,他们大都有这样的一个目的:写出好的小说。他们不断的努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的固执甚至是逆反,乃至晚上睡觉时仍耿耿于怀,但他们并不拒绝批评。就小说版来说,回帖本身就是一种批评和交流。试想,那些总在原地打转的作者,还会有人跟贴么?而这,不正是黑蓝最大的魅力吗?</p><p>当然,“回帖”这种形式,无法形成一种正式的批评。或者说,那不过是带有作者自省意识的自我批评。然而,从创作上说,我并不认为作为第三者的批评真的就对作者的创作有什么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写作与批评的关系上,作者与批评者所处的立场完全不同。不能指望一两次或持续不断的批评就能对作者产生作用。任何技巧和效果,你事先去告诉他是怎么回事,还远远不够,除非他亲自体验一把才能真正的领悟。</p><p>我对创作的看法是:归根结底这还是作者一个人的事儿。他写什么、怎么写,是别人没法去干涉的。我们常说的所谓“影响”,事实上首先主动的是作者的认识和态度——如果他愿意接受这种影响的话。在这个基础上,先阅读而后写作,只是一条道路。难道就没有其它的道路吗?此外,一个作家越是成熟就越是排斥他人的写作,并不是单纯的经验主义在作祟。故此,我认为这里的问题关键,并不是写作道路的选择;而是对写作与阅读的定位及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倘使先看了“优秀小说的文学赏析”(你所说的从理论入手再而实验的这种批评,不是和作文课的程序一样了!)再开始去写,其独立的创造性又怎样保证呢?总是这样的话,我们岂非永远都是大师们的应声虫了。</p><p>第二,从方法论的层次出发,批评是不能保证作品的完整的。因为这势必会导致“秩序”的出现,虽然追求秩序是批评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应当看到:被“秩序”重新梳理后的作品,其整体信息量已然被削减了。那些被削减的部分,正是夹杂在冰冷的秩序剃刀毫不在意的缝隙里的。这种损失与其所得,恐怕很难兼顾。此外,批评的主要顽疾便是自身的“权威”——这是知识在批评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那么,这种权威是否会影响到阅读和理解呢?</p><p>第三,基于个人之间的理解差异和审美偏好,能让所有人都认同的作品,我想是不存在的。就理解方面来说,批评的目的并不是要揭露作者的全部意图和企图,因为这是作者送给读者的礼物。也就是说,批评只能在结构、形式等特定领域内做文章。因此,在我看来,批评有自己的独立性,它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不能再和作品、作者发生密切联系了。但在你这里,很显然是赋予了它太多、太重的任务和意义。最使我怀疑的,恰是批评—写作—阅读这么一种联系极紧密的联动模式。这会是一个可怕的机器,因为它的运转速度太快,容易陷入“偏执”的境地而不自知。</p>
作者: 子木    时间: 2008-2-17 05:49
<p>是不是得到回报后就不该再愤青了?比如金钱上和名誉上的。</p><p>黑蓝很多人都避免树立一个师者形象的,我也觉得那很傻,并且和谐至极。</p><p>但是大家都得自信不是,不自信自己的话都说不圆全了,更别说是拿一些东西出来交流。</p><p>我觉得自己来这里收获还是很多,见到不同的人和小说,对自己的写也有影响。但还是不知足,还是要写得更好,要更多人承认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价值与努力。</p><p>反正不管是写小说,还是经历做着生活里其它事情,理论总是要落后实践那么一点点,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事先的预知推导出下一步的结局,再返回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我想说的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被看做一个广义的词,就好比一个世界也可以被称做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肯定是先有人说话,交流,记录,才有文字,段落,语法;这个地方肯定是先有鸡后有能吃的鸡蛋。不是说我就一定讨厌说教和言辞复杂的解释,不过太多的技术上的词汇与挣扎肯定没什么意思。就这么想,打个比方。你再怎么牛比,搞技术能比那些攀爬在旧式学途上的老学究们厉害?虽然其中大多人的屁眼都冲着政府,但他们随便一口吐沫你都得爬下。但是为什么,既然我们没自己的老师厉害还做什么人?死了吧。</p><p>可是价值观不只有一种,这世界的面也不是单单三维的。多角度的看察思考一切非常的必要,因为不同的行为经历决定了不同的风格与取向。</p><p>我这么说也是在说教了,可是没办法,任何思想的表达我想都是一种说教。你想让别人明白你的话,你就必须先得自信,不论是否得承担之后带来的浮夸的傲气和可怜的强大感。</p><p>既然每一个跟帖都能看做一次交流,那我想这问题就豁达了,大家把心都敞着,理解和感同身受肯定紧随其后。</p><p>不过那态度肯定是理想话的,每人都在为自己的信仰活着,不管是不是信仰宗教,大家都有自己生活的道。</p><p>做文章也有各自的道,也因为各自的人的不同,道也不同。竞争和互相批判就产生在不同道的出现之后,但是彼此的排斥与鼓励应会让行为的各方更加坚信自己的道,进而慢慢走下去。</p><p>其实不用时间长,过一两年,什么迷雾和陷阱,欺诈与虚伪,大家肯定都能看得比现在透。不过现在肯定是糊涂着的,就算你挺老了,可能有三四十岁,也一定有想不明白,自信自大的地方。</p><p>我一直觉得写文和生活可以互相隔离,但现在越来越感到整日陷在家中的头脑不如活在冷日太阳光下的那个黑头白脸有生气。因为我愈加靠近生活,我就觉得自己愈加舒适,写文也自然,不会生憋,所能驾御的语言和词汇也随着那过程逐渐增多。而就像这里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要求一样,那使我对生活更加迷恋,甚至会动找一个姑娘的念头。</p><p>但是现在怎样,就像人都得吃饭睡觉,黑蓝的东西是不是也能拿出去参加到市场里面,随着经济河流一起向前,不管那态度是否谄媚与不值一提,我觉得能做为一种杂志出现肯定得到更多的评论与关注,也肯定能让我们更加进步。</p><p>说到这里可能定有安于现状的大叔心里站出来说我这个小娃娃不知世事艰辛了,出一个杂志怎样容易,再说这里有分量的作者也不多,没有经济回报肯定亏钱。但我想即使不去中央那买个刊号什么的,也能做一个地下刊物。也是前几天去了科幻世界那,可能那的专业写手都在考虑怎样赚钱了,态度也随着不虔诚,所以他们的论坛很冷。也可能读者的素养与习惯也不相同,看完文之后除了真喜欢和不高兴就没别的话了。</p><p>说着说着就跑题了,但我想突然唠叨与总不开口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也没好坏,就是参与到这个讨论中。</p><p></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03198824[/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8-2-18 13:37
<p><font color="#b32bd5">就理解方面来说,批评的目的并不是要揭露作者的全部意图和企图,因为这是作者送给读者的礼物。也就是说,批评只能在结构、形式等特定领域内做文章。</font></p><p></p><p>同意.</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8-2-18 20:25
SHEP准确、诚恳。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2-19 13:16
<p>“倘使先看了“优秀小说的文学赏析”(你所说的从理论入手再而实验的这种批评,不是和作文课的程序一样了!)再开始去写,其独立的创造性又怎样保证呢?”</p><p>我个人是认为看“优秀小说”要比看“优秀小说的文学赏析”更有好处的。</p><p>“那些被削减的部分,正是夹杂在冰冷的秩序剃刀毫不在意的缝隙里的。这种损失与其所得,恐怕很难兼顾。”</p><p>赞同。这其实对批评者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要求批评者要谦卑,要不把自身视作理所当然的“权威”,而是应当适当地认识到“世事一无可知”,认识到自己是在“扭曲世界的本然”(卡夫卡语)</p><p>“批评的目的并不是要揭露作者的全部意图和企图。”</p><p>赞同。不过这个好像大家(正反双方)都赞同。</p>
作者: shep    时间: 2008-2-20 00:58
<p>实际上,对恶鸟提出的这个话题,一方面我是支持的,无论是单一的评论还是构架理论,这对黑蓝和参与者都大有裨益;我们没有理由不欢迎。但另一方面,我对批评本身(就像上面列举一些“反对意见”)以及批评在中国的生存状态,则感到悲观。</p><p>批评本身,就有着一种潜在的权力意向。因为你要下“定论”,否则满篇都是对可能性的推敲,然而这样就失去了批评的立场,读者不知道你要讲什么。与小说不同,小说可以千人千面,但一篇批评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它的针对性很强,实际上就是论说文的一种形式。即,你至少得有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的推理和证明。而且对于具体作品来说,一个批评者只能发出一种声音,不然就会前后矛盾了。除非有不止一个声音在说话,否则这种批评本身的射击死角,就会扩大为无人区。</p><p>可问题是,在我们这种威权文化心理的环境下,有没有多元价值观念的生存空间。或许黑蓝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我们能走出去吗,我们走出去后还能不能站住脚?对此,我是感到无望的。扯远点儿说,黑蓝本身的存在,就多少是有些悲哀的:对于社会和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黑蓝是被边缘化了的,虽然我不要求它像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那样受人追捧、总是热热闹闹的,但是,黑蓝与它所生长的周围环境,相差还是太大了。从纯粹文学的角度看,黑蓝的价值体系无疑是正确的;可这些观念却与整个社会所信奉的“标准”格格不入。说好听的,这是属于少数人的高层次美学境界,但曲高和寡的现实却将作者与读者隔离开来。小说毕竟不是秘密传单,她需要普及,需要有人来看。但如《冈底斯的诱惑》这样的书一般都是躺在打折书店无人问津的阴暗角落里的。这倒不是说她有多好,而是说这种被摒弃状况。中国现在并没有一个文学的阅读市场,也没有一个文学的批评阵地。毫不夸张地说,现在还不如“腐朽的晚明”,那时的创作、评论以及出版,是开放性的——因为,当时的文学为士大夫所不齿,故此当时的文学界才没有一个“纲领性质的意识形态”在作怪;当时的文学也才没有转入地下。但如今,不要说黑蓝,就算是有头有脸的那些人,其创作多少也带有地下的成分。</p><p>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红字》前言里,霍桑所产生的那些幻觉:他祖先的幽灵们站在作家背后指责他,去写“那些没用的故事”……但至少那还只是一些幽灵,而在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里,这些幽灵就已经是能够施加蛮横破坏的可怖实体了。可以这样讲,今天中国的作家,都是萨德的后代。无论他们写什么,他们总是有遭受迫害的潜在危险,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被无情地湮没掉。(唉,净说些丧气话...)</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8-2-20 01:42
诚心诚意的说,我是你几个的粉丝。
作者: 破冬角    时间: 2008-2-21 03:5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生铁</i>在2008-02-04 13:17:21的发言:</b><br /><p>损害写作的恰恰并不是灾难、磨难。是另一种表面貌似平静的、无时不在的义务、责任、利益的权衡。</p><p></p></div><p>我想是指更巨大的,我们总是在遇到的一类人。</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