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乡村通电史 [打印本页]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8-28 17:45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8-28 17:52
刚写完,先发出来,慢慢再改。一个东西在手里写太久还出不来,会把整个人的精神都搞糟糕。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2-8-28 17:59
先顶一下这个题目。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2-8-28 19:20
段林 发表于 2012-8-28 17:52
刚写完,先发出来,慢慢再改。一个东西在手里写太久还出不来,会把整个人的精神都搞糟糕。

写了多久?,刚大致地看下来,越到后面越好看。有点好奇你怎么会想到写这类题材的,文风也用上了“古典”。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2-8-28 19:34
有新小说了,不错,先顶一下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2-8-28 21:19
先粗略地看完了,写真好,越看越好!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2-8-29 00:46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2-8-29 01:13 编辑

完美,构思大胆。情境和对话设计貌似在戏仿民国题材的通俗剧。不仅戏仿得巧妙,唐少思想和性格的矛盾也顺利呈现了滑稽样态,这两条使这篇小说像表面有一层折光的透明釉料,比以往更成熟,奇特,更脱离习作气。叙述上成,人物形象突出(!)和赋予故事的全新内核也使这篇小说又极现代和独特,作者达到自己目的的方式就好和唐的死一样干脆利索。细节处理非常适度,气息流畅,从哪个角度看都美而不失真切。我想段林是不是故意设计故事在自然而美的空间里以方便造境,或者是他太熟悉它们所以不写不快,但这不重要。唯一想商榷的是它的主题,作者必然在这里会有立场,或者讽刺历史虚无或者讽刺人本身渺小而妄图有所作为。所以我觉得这篇像是在用小说写经常用散文杂文表现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问题,不能说这篇思想格局小,只能质疑它是不是太明确,所以太倒回到传统小说的创作意识里去了?故事性强的小说必须克服故事本身的因果关系的封闭对表现力的束缚,所以对故事的要求非常高,我觉得这也是现在故事难写的原因之一,大家用各种方法来克服这一点,要么切断因果叙述开放,要么表现主义,魔幻现实等取消因果的严肃性,要么取消故事直接陈述生活等等诸如此类。上面说叙述戏仿和滑稽气质多少也解决了这一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2-8-29 01:33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2-8-29 01:53 编辑

(手机字数限制了,接LS)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必须再看段林以前的作品,看他一直以来是如何处理的,不过也许阿段从来不认为这是困难,所以无所顾忌,反而不受它的限制。不说了,我太喜欢段林的叙述了,像毛笔线条画一样,线与线间隔多么清晰细密,山里走夜路,书店,妓馆,亮灯时刻,医院,尤其夜路与民国妓馆,这些场面和人物给人印象极深刻经典,韵味很长,虽然可以垢病它们很像影视剧已经被人比较多用,但以如此经典的叙述力演绎它们便游刃有余地使它们脱颖而出,没有使真实性失落,手法惊人地简洁,学习了。
作者: 一朵小馊玫瑰    时间: 2012-8-29 02:18
本帖最后由 一朵小馊玫瑰 于 2012-8-29 02:22 编辑

发个言。如果非要说完美。那可能是行进的速度和滑度,段林在语言的成熟度上是超越很多作者的,这是功力。还有他在行文时伸展开的维度(虽然不认为这一定重要)。如果非要说不完美,那可能是指证的明显。景色的地域性,故事细节中的年代细节,冲突的过于合理(电与革命在唐顿庄园等的熟络年代戏中出现也并不令人意外),平均分配的阵列式描述。在这一切面前,我会显现趣味狭窄的弱点。如果现代派小说前的古典作品如同绘画,那么古典画家本人须是天才——有高感知力、学习能力,实践效果,并创作出独特语感、无可替代、有明确目的的产品。但“天才性”的无可置疑,观念的弱化,正是这篇中我要想一想的问题。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2-8-29 06:30
蓝风 发表于 2012-8-28 17:59
先顶一下这个题目。

不土,而是很自然很自足。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2-8-29 08:53
我也先顶一下这个题目,我觉得挺好。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8-29 10:47
本帖最后由 段林 于 2012-8-29 23:47 编辑

魏虻过誉了。“用小说写经常用散文杂文表现的东西”这个感觉蛮准的,虽然它不是我的目的,作者我对闹革命这个主题的立场会不自觉地贯穿在写作中,造成一种杂文观点发散的效果。我对这个主题的立场就是“没有立场”,我不觉得闹革命好,也不觉得闹革命不好。我不去探究主人公老把理想、信仰挂在嘴边是对的或者不对,是否滑稽。这跟我在现实中对政治、历史的态度相关,接受了太多不同立场的信息,会对一些事情丧失评判欲望。比如问如果历史重来,是解放军推翻国军好,还是国军打败解放军好?我会不想去思考答案,而停在关注其过程和细节,不关注立场态度上。所以,我写这个闹革命的故事,基本上是没有立场的。只是心里有这么一个青年,他处在那个时代下,受了良好教育,受过五四思潮的影响,受到那个时代革命氛围的感染,曾经的爱情又因家庭差距失败,回到穷乡僻壤无所慰藉只有看革命书度日……后来他闹革命,并为此丢掉性命,我对他的所作所为不抱评论的态度,只是尽量呈现他的行动,让人觉得他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个人物站得住。我就满意了。

小玫瑰说的“指证的明显”的确是个问题。“景色的地域性”这一点问题倒不太大,因为以四川丘陵地带做背景,我更得心应手,可以让氛围真实些,而且四川丘陵地区出了不少革命家(青年),可以“糊弄”过去。“冲突的过于合理,平均分配的阵列式描述”这个倒是目前这篇的弱点,一方面是受制于短篇小说这个题材(要容纳的东西有点多),一方面确实是为了“流畅圆满”做了一些俗媚的妥协。感谢提醒。
“故事细节中的年代细节”这个是为了让故事有更丰富的内涵考虑。
比如主人公出身地主家庭、改革家族土地所有制、闹农运,可以暗指早期革命家彭湃。彭湃背叛了自己的家庭,领导农民同地主阶级做斗争,家里人骂他为“逆子”,痛呼“祖上无德”。这篇小说结尾也有老祖先“血脉不可断,香火万年传”的遗训,但主人公却老婆也没娶,最后家族绝后了。
又比如,主人公在1936年被打死在晋西的一次战斗中,可以暗指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介于刘志丹之死是意外还是阴谋的传言,可以让小说结局具有更多可能。
以上这样的历史人物映射,在小说中并不明显,它不大影响整个故事的好坏,但是如果能被延展出来,也会为小说增加一些趣味,而且这些历史人物本身性格和经历的投影,可以让主人公在小说之外的行动更有想象的空间。而且从他们最终的结局,倒推他们曾经的革命热忱,和革命成功后现当代中国的状况,也有助于读者对他们的行动做价值评估,所谓唏嘘古人是也。
这是我把年代落得比较实的原因。
作者: 5月8月    时间: 2012-8-29 11:56
这篇看得我热血沸腾了。
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赞美的话楼上的兄弟们说不少,我不多说了。
前段时间我思考过一个问题,碰巧在这里也遇到,就随便谈谈,如果说错的不到位,请段林多包涵。
可能是我习惯定位读者。我写什么的时候先想好给谁看。如果文中遇到外文,怎样处理才好?我后来想这是我要替定位的读者着想的。如果用外文影响了这部分读者的阅读感。就换成汉字谐音可能更好一点(也分故事题材,这点不是一概而论的),供段林参考。

例如:
Le temps c'est de l'argent
写成:梨糖似的爷拉上。 后面反正也有唐少爷的问,和宝丽的答。效果对于某些读者而言可能感觉稍好。故事后面可以有注解。一点不影响正文。

仅供参考。我非常钦佩段林的文笔。学习,学习。

作者: 胡安焉    时间: 2012-8-29 12:53
本帖最后由 胡安焉 于 2012-8-29 13:39 编辑

开篇的偷牛贼部分,写得很有气势,也比较严肃,让人对后文的期待和实际的后文有所落差,感觉就像阿段原本是绷着脸准备写一本正史的,但才写完第一节就把笔一丢,长呼一声:“哎哟,这根本不是我嘛,我不是那种严肃的人!”然后笔锋一转……实际上第二节才读了开头,读到唐月清睡不着觉,于是看了份《大公报》(还是合订本呢),然后又看了《新青年》(过刊哦),我就已经觉得有喜感了(这个可能是我有问题),然后他还一本正经地去慰问偷牛贼(哈哈哈哈温家宝)……
我觉得这篇小说趣味性不俗,唐月清怀疑偷牛贼是冲着他的家传秘宝而来,但这并没成为全文的情节线索,只在首尾提到而已,所以小说好不好看,完全就看作者对每个局部的呈现以及语言和叙述等方面精不精彩了。我也觉得阿段的语言很纯熟,最初读《小镇青年》时还不觉得,因为我没有文学的底子,看不太出语言的好坏,但到他写《失身》时,我就是底子再差也看出他底子好了。我觉得非现实题材的小说更考验作者的语言功底,阿段的能力处理这篇小说应该是游刃有余的。
然后是唐月清和吴杰的争论,他们的对话虽然很夸张,但其实很自然,一个是到上海念过大学的新青年,一个是读书爱书的知识分子;一个理想主义,一个相对务实;他们当时掌握的语言、说话的方式,现在看起来确实像在做大戏、不真实;包括解放后的头三十年,人们在公开的场合也都是活得像做大戏。但真实就是这么荒诞,所以现在回过头看,会觉得那很有趣、滑稽、戏谑,而且并不过时,因为现在的电视剧(大概只有老人看)还在把那种荒诞当严肃的来演。
但是把这种趣味拿捏到无可挑剔也很不容易,所以觉得吴杰的设置还是可以斟酌:如果他活在解放后,那肯定是个右派,他表现得清高、偏激很好理解,因为解放后社会的主流价值就是狂热和非理性的,而吴杰的价值观是务实和理性的,他会逐渐在与环境的摩擦中被激怒,变成小说里这副尖酸刻薄和偏激的样子。但吴杰在小说里是民国时期的人,当时社会的主体还是很传统,很愚昧,很冷漠,但也很务实的,尤其是在小地方,进步青年只是少数。所以这时候更偏执和激进的应该是唐月清这类新青年,相比吴杰,唐月清其实更迂腐。而吴杰已经理解并看破了理想和革命的虚无,他其实已经比“进步青年”更“进步”了,而且他有很务实的价值观,他不反感世俗(在革命面前)的自私和冷漠,所以他应该比较清醒和超脱,应该比较心平气和,不会和唐月清吵起来的。除非他对革命的失望不是自然的看破,而是由特殊遭遇造成。
不过无论我上面说的有没理,这些方面都不损害这篇小说的价值和趣味。
姝芝和宝丽是阿段的保留节目了,阿段的小说必然是多情的,这和某些人(比如说我)划地为囚的苦闷相比真实自然得多,这里写得很精彩!
找特瑞医生买发电机的部分,基本都是对话,但能看出对话内容的设计花了不少心思,这部分是成功的。
最后唐月清的革命和牺牲只是背景,一句话带过,这个结尾方式好像比较传统。
这篇小说处理的内容应该都是阿段本人比较感兴趣的,像里面的年代啊,地域啊,政治啊,战争啊,风俗啊,情欲啊,妓院啊(囧)等等,所以年青作者还是先写自己关心、熟悉和打动过自己的东西会比较得心应手。
以上只是我粗浅的观感,应该更严肃点的,希望阿段莫怪。
P.S.:有一处把唐月清录入成杨月清了。
作者: X    时间: 2012-8-29 13:34
到底还是你比我快了
作者: 一朵小馊玫瑰    时间: 2012-8-29 14:51
段林 发表于 2012-8-29 10:47
魏虻过誉了。“用小说写经常用散文杂文表现的东西”这个感觉蛮准的,虽然它不是我的目的,作者我对闹革命这 ...

我讨论的单只是趣味和方向的问题(同于魏的后半部分)。我并不反对地域景色的描写(你写的当然很好),我更希望它能脱离于背景成为小说的一部分。当然可能在这篇自带的、圆满的系统里讨论是不合适的。
作者: 重庆第九    时间: 2012-8-29 16:00
我是重庆人,文中的对话(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物之间)我是便看便用方言默读的,很过瘾,让子弹飞。

两位知识分子之间因为对“革命”理解差异的那一大段对话,明显寄托了作者个人的世界观,有些借古喻今批判现实吧。不反对也不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而且,结合小说时代背景,这番对白貌似滑稽戏剧化,其实特别真实、合理,贴近生活。

我觉得,整部小说最棒的是开篇“偷牛、做贼”部分,文字恢弘大气,凝重稳健,很有力度,一下就把读者的阅读欲望撑起来了。真的很喜欢。节奏把握、气氛渲染以及镜头画面感都特别的好,具备极强的影视可塑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很现代的写法(好多好莱坞改变的小说也这味儿)。

我唯一有个疑问,是关于那一大段3P床戏的。说实话,看到这儿,我被震撼了。这个也可以有?
作者在此处手法陡变,一下转换成了传统的中国式的白描(说句得罪的话,其中好多句子我都有似曾在网络色情小说中读到过的感觉)。我个人觉得,有可能会降低了这部小说的艺术性与严肃性。我也不是伪道德,性与交媾可以写,可我觉得不能写得这么“俗”,太油了,尤其是在这篇小说里。当然,如果是类似《不二》的小说,就另当别论了。

以上个人浅见,特别主观。客观评论太高深太难了,我不会弄,这个只是读后感。继续学习。
作者: 不有    时间: 2012-8-29 17:18
本帖最后由 不有 于 2012-8-29 17:18 编辑

扫到几眼对话,就能感受到勃勃的生气儿!下来学习、细看。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2-8-29 18:47
为什么我会觉得妓院3p那些是写得最好的。
作者: 一朵小馊玫瑰    时间: 2012-8-30 00:01
本帖最后由 一朵小馊玫瑰 于 2012-8-30 00:02 编辑
一朵小馊玫瑰 发表于 2012-8-29 14:51
我讨论的单只是趣味和方向的问题(同于魏的后半部分)。我并不反对地域景色的描写(你写的当然很好),我 ...

咩啊!逃走!突然觉得犯错了。其实你写的很好,看的很爽,很难想象有同龄人愿意这样有热情有节制去写一个小说。好的地方好到已经不必赘述了,今天打鸡血逼逼两句。在不熟悉的领域需保持谦卑。我其实发完帖也是在想,在好产品面前,要不要反趣味?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2-8-30 15:54
偷牛、做爱、发现金砖,这三部分的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尤其是前两个部分,似乎作者用了更多心思。这三部分的写法、气息有迥然不同之感——这是否会使小说显得不够“浑然一体”呢?为什么要写某一部分,为什么某一部分的长度或力度是这样的?读的时候没有感到一种“必然如此”的说服力。个人觉得在这两方面,这个作品不如《预言者》,但从一位小说作者的视野与勇气来讲,它则显示了段林进一步的成熟。说实话,文中很多的细节、场景非常棒,最好的是偷牛那部分里,很想学习,不知段林是如何写出来的。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8-30 20:53
本帖最后由 段林 于 2012-8-30 21:05 编辑
江冬 发表于 2012-8-30 15:54
偷牛、做爱、发现金砖,这三部分的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尤其是前两个部分,似乎作者用了更多心思。这三部分 ...

因为写的时间跨度比较长,精神状态也起起伏伏,有时候好长一阵小说就停在那儿,强迫自己写的话能写一点,不然就根本不去动它。写完之后也没有拉通把它读一遍,不知道它是否明显的整体不和谐,如果真存在明显的不统一和技法跳跃,那可是件需要警惕的事情。
第一节写得比较放松,写完后有人读了(不是写小说的人),认为写得糟糕,用了那么多篇幅,就写几个人在路上走,没看头。我一想,是好像节奏有点慢,后面的节奏就放快了些。写妓院那一节,用的小黑屋软件,写的时候也比较放松,后面两节又有点绷不住,节奏快了。从大家评语来看,还是节奏慢点比较受亲睐。
偷牛那部分在具体操作上,还是我用熟的一个技巧,“即时写作”,在构思的时候只想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大体走势,不构思细节。在故事推进时做即时性的叙述选择,写到A这个小点了,该有什么氛围,该在这样的氛围下做什么样的行动选择,一般都会随着写作的推进而清晰,需要的是写作者去捕捉那些一闪而过的、即时性的细节。不知道其他朋友会不会有这个写作习惯,可以参考一下。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12-8-31 13:43
先马克下,一会细看。
作者: 不有    时间: 2012-8-31 14:31
本帖最后由 不有 于 2012-8-31 14:34 编辑

看完了。整体的感觉跟22楼段林自己提到的节奏慢有些相近,床戏的部分是最自然圆润的(我觉得),对比出其它部分有些太过按部就班,似乎每一段的力度都很平均?我自己对政治的东西绝逼是弱智(好像其它方面也是……),所以那些对话读起来显得太静态,它们不十分推动情节,可能只是丰满了一个人物(唐少爷),而其它的人物在对话中有些像陪衬(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不包括那两个妹子),当然这些对话里有作者的寄托,但似乎还不完完全全是人物的。

还有个疑问,就是前面写到偷牛的地方,“缓慢移动在离地二三十米的夜幕里”,二三十米?还是二三十厘米?后面有些描写还会写到落叶的颜色,虽然有马灯,但在深夜里真能看清吗?似乎还是看得太细了,我是觉得这里有些拖节奏了~
哦,还忘了提一点,就是里面写到食物的部分也很好看,活色生香

作者: 出伏    时间: 2012-8-31 17:55
开篇偷牛的那段十分带劲,后面的气不足
中间在妓院大段的性爱描写使人沮丧,后头又有劲了但到底不如偷牛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2-8-31 18:34
我觉得段林必然要思考或面临“品”这个问题。品相,品位?都与这些词组有点出入。简单说,还是小说追求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的不是通俗与否,不是趣味与否,也就是说,我认为,更高的追求,不会扼杀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我不认为最厉害的小说一定是可读性很差的,或者趣味性很弱。但是,可读性强、趣味性强,也同样不是厉害小说的标准。如此,我们可以发现,可读性、趣味性,它们与好小说、厉害的小说之间,是并无深刻联系的。
那么,“品”,亦即小说追求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它实际上能使小说更有意思,如果念头大一点,意识强一点,甚至能重新使小说更加地气象万千,在原有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之上还有陌生的深刻的刺激,让读者增加更多的欲罢不能以及无穷想象。也会在一些貌似可以无视的地方体现大腕力。
现在,我觉得还是缺一点陌生。事情都只到了8或9。而这8、9仍是文笔最初规定下的(“传统”?“古典”?“民国”?)惯性之中,因此没有足够的产生其他想象和空间的驱动力。
因此,可惜之余,我觉得段林最后还是要面对“品”这个问题。否则,语言已经这么没问题,结构也越来越完善,总之各种所谓的小说技术都会越来越棒,但你个人内心缺一个大的刺激和追索甚至是要求,它使所有的语言和观察都仍旧浮在水下五公分,还没有沉到该有的八公分。它出现在小说表面时永远是一些个貌似很小的瑕疵,比如结尾,但更高层面上是整体削弱小说的力量。
除非真如你自己开玩笑所说:去写剧本。说到这个,题外话:想起前一阵公映的一个电影《听风者》,与现在谈的问题极其类似。段小林空了可一看、比对,或可增加思考。
因此,我觉得魏虻的质疑其实是珍贵的,尽管她没有把意思完全表明。
我把上面所有话概括一下:我觉得已经写到这么好,如果不更好,实在是可惜。而“更好”,是不会影响可读性和趣味性的,放心就是了。
作者: 沉舟    时间: 2012-9-1 22:00
本帖最后由 沉舟 于 2012-9-1 22:05 编辑

开头像武侠。主要人物思想的形成及变迁倒使他不怎么像一个自然的人。对话书面语的味道重了点。
脱离“我”的私叙述,转而迈进了历史、人物之类的宏大叙事,这样也好,不过得加深自己对政治、历史等等其余方面的理解力了。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9-1 23:23
不有 发表于 2012-8-31 14:31
看完了。整体的感觉跟22楼段林自己提到的节奏慢有些相近,床戏的部分是最自然圆润的(我觉得),对比出其它 ...

不有哥说得对,我认真反思一下,这个小说的故事和人物是经不起重压的,要遭垮。我有点沉迷于某些局部的优化,以此掩盖在整体上平庸,是个大问题。

“缓慢移动在离地二三十米的夜幕里”是二三十米,因为他们走在半山腰的路上,离平地二三十米的样子。
“飘满短剑形状的黄色竹叶”这里主要是呈现人物的观察经验,因为在乡间的人都知道,落到地上的竹叶百分之九十是黄色的,一直到腐烂都是枯黄色,所以几个贼看见飘着的竹叶形状时,不管马灯光亮不亮,他的经验都会让他做出这是黄色竹叶的判断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9-1 23:31
本帖最后由 段林 于 2012-9-1 23:32 编辑
陈卫 发表于 2012-8-31 18:34
我觉得段林必然要思考或面临“品”这个问题。品相,品位?都与这些词组有点出入。简单说,还是小说追求的问 ...

这篇在我的写作经验里是《失身》的延续,司屠在《失身》后面也提到过“品”的问题,我自己写得时候能感觉到这篇是有“隐疾”的,但是这个病根怎么治目前还没有模糊的方向;而经验和技巧上的进步,让它不用像《失身》那么写得困难了,又使我在局部的满足麻痹了一些警惕。“敌人”很强大啊。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9-1 23:36
本帖最后由 段林 于 2012-9-1 23:36 编辑
沉舟 发表于 2012-9-1 22:00
开头像武侠。主要人物思想的形成及变迁倒使他不怎么像一个自然的人。对话书面语的味道重了点。
脱离“我” ...

对政治、历史的理解……我是小白,反过来一想,对这个革命题材的主题不抱立场,也说明了我在面对这些事情上的平庸,这个平庸可能会导致整个故事的基础不稳。。。陌生题材不好把握啊,但是想想如果一辈子写当下年轻人的那点儿事,又不甘心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2-9-1 23:50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12-9-2 16:07 编辑
段林 发表于 2012-9-1 23:31
这篇在我的写作经验里是《失身》的延续,司屠在《失身》后面也提到过“品”的问题,我自己写得时候能感觉 ...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2-9-1 23:58
段林 发表于 2012-9-1 23:31
这篇在我的写作经验里是《失身》的延续,司屠在《失身》后面也提到过“品”的问题,我自己写得时候能感觉 ...


要么等会我具体举点例子来说说,我们就你的小说好好交流交流。我是指就这个小说的具体段落和细节。
等会来。现在先玩一会……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2-9-2 03:31
比如开头。
开头这段偷牛,现在的特点是“有气势”,一招一式纤毫毕现。但是我觉得,这个开头恰恰不应该这么一招一式地用力,而应该稀松散淡,用一个很木然的、很松散的笔法,把一场偷牛写得“稀里哗啦”,而不是现在这种笔笔见血。这是因为,现在的这个“有气势”,其实是一种熟悉的“有气势”,是某类传统小说(比如武侠?)的经典手法,因此,看下来之后,一面觉得好,一面感到熟悉,感到这个好没有惊人的成分。
刚看完第一段,并不觉得这些问题,还只是感到好。问题是在全文读完,再回过来想你整体的结构时出现的。第一段如此用力,其实是些配角,这个笔笔见力的配角开头,其实是为了引出主角唐月清,那么,这个开头的“用力”,就不仅是对一些民间“侠盗”场景的兴趣所致,更重要的是作者本能里一直知道它其实还“欲左先右”地担负着“引出主角”的重要使命,作为作者,在知晓其重要使命时,应该泰然处之,使之淡然无痕,这是折磨或曰锻炼自己、也是体现自己腕力的大好机会。
再来说唐月清和吴杰在书店的对话。这也是大家跟帖里多次说起的段落。这个段落,和小说里其他一些段落一样,设置的本意非常好,就是“还原”,或者说,“现场性”,“过去未来,全是今天”,让读者感知所谓的百年之前并非腐朽落后,今日所思所想,历史均曾经历——想让读者有了这些阅读感受的同时感知作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作胆略。所以本意是好的,并且,对一般读者来说,它确实能达到这个效果。但,对有较多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的读者来说,就仍嫌不够,不够的原因仍旧是,你虽然重视了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性,但是,还是把两个人的对话(实际上仍旧是这两个人)设置得太典型了,从你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两人的所谓观点其实非常“典型”,正好一左一右,非常常见。这就在感叹真实性的同时惋惜少了一份陌生的刺激。特别是这个“吴杰”,其实是很值得做做文章的,因为他在小说里的位置很独立很安全,好好思考这个人,把他弄得一个既奇怪又自然令人拍案的人物,保准为整个小说提亮。
这种位置上的人至少还有特瑞医生。他处理得比吴杰好一些。这种好的标准是什么?可能就是“不完善”、片面的、片段的、独立的。吴杰,就太完善了,他在中国这个社会,是很成熟、很常见的一种。不是“一个”,仍旧是“一类”。
包括妓院那段。好是非常好了,但绝对缺一两笔“触目惊心”的内容。
写到这里,想到到了后来去医院看电的时候,那三个人的场景,我觉得写得特别好,特别是宝丽,就达到了“独独一个”的效果。
然后,结尾,我觉得问题最大的肯定就是结尾,或者说,结尾把所有问题都集中体现了。首先在大情节设置上,他最后“革命”,就一点悬念都没有,就“从一个熟悉走向一个熟悉”。其次,即便“革命”,最后一小节那样随意地一撂,很泄气。
我或者别人并不能帮你设置后续情节。但我始终觉得,这样的小说,最后别把人写死。尤其是不要以死来结局。
想到以前跟别人聊小说时,说:“一个小说,在这个小说开始前已经在写了,在这个小说结束后仍旧在继续。”因此,它是不应该被作者人为结束的。任何“结束”都是人力的,而非自然的。

唠叨这些,其实我完全不想看到这个小说还去修改。这个小说我觉得很完善了(除了结尾一句)。还是通过以后的小说来实践比较好。而且,不是情节等等这些,重要的是意识。意识到了,就会改变情节的设置和观察的角度,还有句子,也会跟着改变。
总之,第一层的东西,只有没怎么写过东西的人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写,基本上属于看了开头就知道以下大部分内容的那种。第二层,是有想法的,但这种想法,是不是要么太生(所谓的自己都把握不住的“创新”),要么太熟(走向某种已有的经典),这两种都需要继续调整,这就到了第三层,就属于一种浑然的不生不熟,貌似没有特点,但其实没有熟悉的影子,它是很独立的“一个”。这样的东西是有力量的。再往下写,应该还有第四层第五层。层次,就是为了增加陌生减除熟悉(有的人正好相反),把生熟处理到最适合的水面深度。

睡觉了。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12-9-2 08:33
一直惦记着这个小说。
起始就非常的大气,场景转移较多但又很清晰,像是在黑暗中聚光灯的移动,大多数情况阅读都有一种被牵着走的感觉。越到后面越精彩,唐月清这个人物的性格我挺喜欢的,放到现在也会有所作为。
厉害,好奇你为何有此构思?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2-9-2 09:07
昨天看完的,但现在貌似插不上言了。
下次赶早。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9-2 22:42
本帖最后由 猪皮 于 2012-9-2 22:43 编辑

主题先行。
就像一个情节老土的电视剧。
不好看。
这种题材,作者还是拿捏不住。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9-2 23:10
本帖最后由 段林 于 2012-9-27 17:12 编辑
猪皮 发表于 2012-9-2 22:42
主题先行。
就像一个情节老土的电视剧。
不好看。

都没有主题,先行个毛!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9-2 23:16
段林 发表于 2012-9-2 23:10
老子都没有主题,先行个毛!拿不拿捏得住关你屁事。滚!

就是说你没有立场的这个主题先行。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9-2 23:33
本帖最后由 段林 于 2012-9-2 23:36 编辑
猪皮 发表于 2012-9-2 23:16
就是说你没有立场的这个主题先行。

那是作者态度影响到人物态度。非要说有主题的话,走夜路、第一次拉电灯、寻宝这些才是我想写且重视的主题。呃算了,没必要扯太多,在您没有贴出像样的作品前,请容许我先不愿意与您辩驳一下。您知道,姿态是与作品挂钩的,一些高姿态的评论需要您有相应的实力做支持,不然容易被反笑话。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9-2 23:37
哈哈。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9-2 23:45
请原谅我复制陈卫的这段评论,因为他说得太牛了,高人啊
想到以前跟别人聊小说时,说:“一个小说,在这个小说开始前已经在写了,在这个小说结束后仍旧在继续。”因此,它是不应该被作者人为结束的。任何“结束”都是人力的,而非自然的。

唠叨这些,其实我完全不想看到这个小说还去修改。这个小说我觉得很完善了(除了结尾一句)。还是通过以后的小说来实践比较好。而且,不是情节等等这些,重要的是意识。意识到了,就会改变情节的设置和观察的角度,还有句子,也会跟着改变。
总之,第一层的东西,只有没怎么写过东西的人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写,基本上属于看了开头就知道以下大部分内容的那种。第二层,是有想法的,但这种想法,是不是要么太生(所谓的自己都把握不住的“创新”),要么太熟(走向某种已有的经典),这两种都需要继续调整,这就到了第三层,就属于一种浑然的不生不熟,貌似没有特点,但其实没有熟悉的影子,它是很独立的“一个”。这样的东西是有力量的。再往下写,应该还有第四层第五层。层次,就是为了增加陌生减除熟悉(有的人正好相反),把生熟处理到最适合的水面深度。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2-9-9 13:22
确实像电影,拉开距离观察一个时代,赋予人物以后来的,并不是那个时代真正具有的特征(现代人不可能写古代),也可以说假特征(不是贬义),作品对话和形象的确立立足于现代戏剧对那个时代的经典演绎。像让子弹飞那种。这里固然是有问题的,可是作者叙述太杰出了,以至于发生了神奇的事,故事就这样轻松成立了!现在越来越觉得作者对人的认知必须更广阔,不相信但是要会接受,要会用能够给予读者惊喜的形式接受,这需要比知晓内容之后的沉默更多的谦逊、叙述技术和强大创造力,所以主观是笨拙的,不必要的,作者应该没有声音或将声音逼迫在形式中,而这篇给我的好感就是因为这。作者什么都不讲,只呈现。要的就是这!它的埋头细心叙述的神奇和客观,和能产生复调效果的故事。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2-9-9 13:58
加入主观不是不可以,但是对主观认知和思辨的要求会比较高,不属于讲故事范畴。一些有价值的思辨都很容易破坏故事本身,生出蛇足,一般性感悟就更不用说了。这篇叙述是很好。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2-9-9 16:23
镇州大萝卜 发表于 2012-9-9 13:58
加入主观不是不可以,但是对主观认知和思辨的要求会比较高,不属于讲故事范畴。一些有价值的思辨都很容易破 ...

说的对。我没想透。平庸感悟很要命,还有在描述中潜在的,和被句子打扮得看去很像那么回事的平庸感悟。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2-9-11 21:46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2-9-11 22:52 编辑
魏虻 发表于 2012-9-9 13:22
确实像电影,拉开距离观察一个时代,赋予人物以后来的,并不是那个时代真正具有的特征(现代人不可能写古代 ...

我是不喜欢让子弹飞,这也没什么配不配,它不好谁都可以说它不好,跟我会不会讲故事扯不上。熟练讲故事是本分。我自然会练习。其他没什么好说的。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2-10-10 02:28
第一句“雨积云”好像应该是积雨云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10-11 00:04
陈卫 发表于 2012-10-10 02:28
第一句“雨积云”好像应该是积雨云

查了一下,是应该叫积雨云,改之
作者: 老哥俩    时间: 2012-10-14 15:12
我的看法有点相反,这篇小说,叙述开始很好,但后来好像没事了,为了结尾才写完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2-11-19 23:12
在北京和朋友谈起黑蓝谁“故事”写得好,就想起这篇,推荐给她们读。她们读了都说好。也说我的意见也有道理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2-11-22 00:00
陈卫 发表于 2012-11-19 23:12
在北京和朋友谈起黑蓝谁“故事”写得好,就想起这篇,推荐给她们读。她们读了都说好。也说我的意见也有道理 ...

故事性强,好读,一直是我的一个追求。但说来惭愧,即便是单说“故事”,论坛也有很多做的更好的,低头自顾,常常发现自己满身瑕疵。
我最近也老在想这篇(其实从写完就开始怀疑),除了1、4两节比较自如,其他几节都被一种急于求成的状态绑架,没有达到血肉丰满的状态,我要把这几节重写一遍,等我鼓足了足够的毅力。
作者: 寻鲟    时间: 2012-12-29 13:27
不是特别满意,也许是最近读了叶兆言几篇写民国的中篇,感觉有些地方太罗嗦,味道出不来。还有这主人公形象感觉不太连贯,行为怪怪的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