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小说的抽象性(3) [打印本页]

作者: X    时间: 2014-1-17 17:26
标题: 小说的抽象性(3)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1-17 17:30 编辑

(手头的小说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有点乱,空了再补充和修改)

小说中“形象”和“真实”被强调得太多了,而事实上我在写作和阅读中越来越对此产生怀疑,即认为这些“形象”和故事的“真实可靠”,并非现实中的“形象”和“真实”,而是全凭作家之手重新雕刻的“形象”和“真实”,是在并不自觉中重新赋予意义建构起来的“真实”,是“真实”的其中一面,属于作家和某一类读者的“真实”。
“真实”给人安全感,这是它成为作品可靠性的理由之一,而且是可靠性的最主要的理由,即它符合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抵达“真实”通常要求小说对形象的刻画准确(依然是符合想象)、故事合乎逻辑。同样,这种要求,时常使小说中的对话降格为日常口语。它可以是日常的、口语的,但并非绝对是需要是日常的和口语的才符合小说,只有它高度单纯地服从故事情节的时候,它才具有口语的实用特征。
文学并非为了传达信息而存在,它在这一方面的功能十分落后。这使我去使用一种与口语存在明显差别的语言进行写作。最本质的差别就是它的语义可能是模糊的或者脱离语境的。这也是小说“抽象性”的一小部分。
我试着进一步地加以尝试,既出于我对“现实形象”的厌倦,也对于实用语言的冷感。于是必须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种不受“形象”的限制,而是凭借“想象力”与“语言直觉”同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小说?它让人涵泳其间而并非寻求结论。它没有电影镜头般的准确记录,或者用电影去呈现只能呈现它的表象。它使人阅读的时候想到的是普遍的宽泛的美感和语言的节奏,这些是它所强调的,带有音乐的特征,使人脱离具体的文本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和更为普遍的、深刻的情感。它并非依靠描述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它让读者被它的语言节奏带走,在这种语言的感觉上去重构文本的空间。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4-1-18 18:34
形象,真实,它们的准确性应该是有弹性余地的,风格,在这里起到一种化解与升华作用。
作者: X    时间: 2014-1-18 18:48
不太明白后半句的意思。。我想起了其他,我觉得风格是一个写作者所开辟的领地,在里面,一切规则都听他的,而某种强硬的规则,是其他人可以借鉴的东西,这是可贵的地方。如果他长时间地按照自己的规则运作,僵硬和陈腐马上就找上门。既需要深思熟虑有意识地去创造风格,也要吸收其他新的风格特点。在它将成未成的时候,才是最好的。它成了就必定坏掉。
作者: 白垩    时间: 2014-1-19 09:27
"形象“和”真实”是小说作品能够得到读者共鸣的一个基础。好的作品,任何时候都有可读性,原因在此。或者说小说只有形象和真实了,才是深刻的。
作者: X    时间: 2014-1-19 12:23
白垩 发表于 2014-1-19 09:27
"形象“和”真实”是小说作品能够得到读者共鸣的一个基础。好的作品,任何时候都有可读性,原因在此。或者说 ...

第一句能理解你说的,但并不是只有这种情况。有时候,只需要一个“情境”就足以开始共鸣。这种情况在诗歌中应该更为常见。
最后一句似乎没有这种必然性,想想“音乐”就知道了。
但这里你说的是“小说”,我又提到了“诗歌”和“音乐”,可能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小说”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希望能去尝试小说这种体裁它极具延展性的那一方面,而不是已经成为稳固理解的那一方面,算是一种实验吧。当然,并非为了先锋而去实验,而是我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更打动我的。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4-1-19 21:34
你所描述的,确实似乎只有音乐最接近,那似乎是接近于“本质”的一种运用,神秘的、脱离了的自身控制,有点近似于巫术或祭司了,我觉得诗歌跟小说的区别就在于此:在多大的程度上它们是可以通过训练而达到的,也许小说会更多一点,而诗歌,我以为更依赖于更神秘的那部分。也许一个句子的到来,不管是小说中的还是诗歌中的,永远都有着不可控制的存在,但很多时候,训练和未训练的是混合于一体的,不可割离的,而且它们的指向性不会是不可预示的。

“使人脱离具体的文本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和更为普遍的、深刻的情感”——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有歧义还是我的理解有误,好的作品,不管是哪种,最后都会上升到这一层面,但最大的创造依然是不可达到的,就像你依然可以规划你的方向,但你不可能没有方向。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4-1-19 21:39
文字已经就是最大的魔术之一了,但魔术就是魔术,它依然要依赖很多的外在的因素。文字的音乐性?我想,有无可能仅仅依存于文字的发音来造成愉悦而非它的意义?不过,这会不会是走得太远了呢?
作者: 王禾木    时间: 2014-1-24 18:34
个人认为,文字的音乐性是文字本身(包括口语)一个非常普遍的特点。一句话如果是别扭的,也许不是它本身意义传达上有出入,而只是读起来拗口。从这点上说,文字的音乐性是文学写作甚至是日常说话的最基本要求。而文字的艺术,应该是文字音乐性和其意义的一种结合。那种通篇是口语对话的文字,不但意义上浅薄,而且从音乐性上说就是粗鄙的。
关于“形象”和“真实”的问题,要看是谁的形象和谁的真实。艺术家和炼钢工人的形象和他们眼里的真实当然是不同的,一个艺术作品当然不可能和所有人产生共鸣。
作者: ZH_z    时间: 2014-1-26 15:34
本帖最后由 ZH_z 于 2014-1-26 15:39 编辑

它让读者被它的语言节奏带走。。
也就是让一种模糊浅显的感受力所带走。因为这个时代已经让人失去了精致感受的机会?就像那些抽象绘画一样,我们当下的感受似乎一直是模糊的,而互补的那一部分对之进行诠释的理论则过度膨胀着。

文学并非为了传达信息而存在。。
这种话根本产生不了异议,文学或者根本不存在,对于你具有魅力的文字表达方式,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附属品是存在的---我说是附属品,当然首先承认你是一个‘作者’。
像你说的,文字的真实--走得远一些的话,都是意识形态之下的真实---因为真实都是一种事后的被验证为真实的‘结果’,但在之前----在这个结果的成因未被选择,或正在被选择的那个‘瞬间’的真实----你可考虑过吗?
另外文字的降格与‘真实’的论述,我认为搭不上关系。就像好的诗句一样,短短两句诗便能将一处场景非常形象的表达出来---音乐总是在其行进过程中被自身所遗忘----而好的文字,在文字结束的地方,形象才刚开始。现代作者的文字降格,并不是因为其追求真实,而是缺乏严格的文字训练。

它让读者被它的语言节奏带走,在这种语言的感觉上去重构文本的空间。----
事实上,这与你的改变文风的初衷是相矛盾的----在读者越来越被教导服从自己浅显的感受性的时候,他们甚至非常欣赏于自己迅速的阅读速度,我不知道古典音乐是如何欣赏的,但‘被带走’这种方式,因为古典音乐家所不齿。

谢谢。

作者: happyscry    时间: 2014-1-27 00:19
小说强调“形象”和“真实”,这是什么时代的审美?我也怀疑这种。对你提出的“想象力”有同感,我觉得应当朝这方面努力,打破常态逻辑,可是,这种逻辑好像牢不可破地存在好多作品里面。

所谓“真实”,我想是不断探索的,甚至我认为小说的意义正是不断去探索更深的真实。

但真实如果停留在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份上,是较低级浅薄的真实。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4-1-27 06:53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4-1-27 07:00 编辑
happyscry 发表于 2014-1-27 00:19
小说强调“形象”和“真实”,这是什么时代的审美?我也怀疑这种。对你提出的“想象力”有同感,我觉得应当 ...


我个人认为,所谓真实,不是特指:环境、衣物等现实的真实。而是指作者应创造出独有的‘真实’的世界,就像卡夫卡笔下的变型世界,它不是真实的,但谁在阅读它的时候不会引起某种真实感呢?

单纯只求引起读者共鸣的真实是浅薄的,“引起共鸣”其实这个意思挺广义的,对某种真实感进行质疑也是一种共鸣方式。我还是认为,作者应提供一种之前作品并没有提供过的“真实”感,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情感体验。它是能引起“共鸣”的真实,却又是作者独创或发现的“新的真实”。
作者: ZH_z    时间: 2014-1-27 10:08
写作过程中最先引起共鸣的总是自己,自己是第一个读者。所以其实在讨论‘真实’这条道路上,走得再远一些就变成了唯我论。
作者: ZH_z    时间: 2014-1-27 14:21
也许分歧点在这里?---

我总觉得小说本身不是本体的,更激进的说,语言不是本体的。对文风,文体的实验,或者说,书写的经验并不构成书写本身内在的意义----也许这里是一个很简单的二元论----如果说,对一个人来说现实世界只有通过书写才发生意义,也许他会是一个小说家,像卡尔维诺之类----但且不说这样的小说能否承担现时这个世界的诸多困境,至少这样的写作本身变得越来越边缘,私人,变成连它自己无法消化的‘多余’。

如果分歧不在这里。----
对语言和对现实的个人的‘真实’感受----这种敏锐,我脑子里一直回响一个人的话,他说“最后悔的事是小时候看的书还不够多。”

完毕。
作者: X    时间: 2014-1-27 17:03
ls你是在跟我讨论还是跟其他跟帖的同学说?因为我不太清楚所以问一下。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4-2-11 15:06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4-2-11 15:13 编辑
Juneau 发表于 2014-1-19 21:39
文字已经就是最大的魔术之一了,但魔术就是魔术,它依然要依赖很多的外在的因素。文字的音乐性?我想,有无 ...

这里带给我的疑惑是,每一种艺术的手段都不尽相同,文字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它所包涵的内容比其他艺术要复杂,文字的概念性可以承载思考,描述性可以摹拟绘画,而语音可以有韵律,此外,在背景叙述中,甚至包含了民俗和传统,而文字的单独的功能,比如把字码成某种图案形状(不是不可以)会弱于线条所能做到的。如果文字去掉表意,只留下声音后,语音的表现力应该是比不上乐音的,也就是说,用一些只有声音的字构成的篇章,一般来说会弱于音乐。

我是朗诵爱好者,有语音爱好,但我会认为,即使是纯音表现,它用于诗歌的可行性也比用于小说要大:节奏,抑扬,分句。

尤利西斯给我第一眼的惊艳就来自语言的表意模糊,乔伊斯说芬尼根的守灵夜是用来听的,给我创造了一个大难题:我不得不找我看不太懂的原文出来……并且在琢磨谁肯帮我读它。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