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234667578769 [打印本页]

作者: X    时间: 2014-2-19 12:59
标题: 234667578769

创作,是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扬弃已知的过程。主题,是使作品成型的一种方式,主题是形式本身。

作者: X    时间: 2014-2-21 12:40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2-21 12:41 编辑

“好”和“坏”不是创作的追求,是否“合适”才是衡量准则之一。
作者: X    时间: 2014-2-21 15:12
只刻画事物的最重要特质,诗经般的清明简朴。
作者: X    时间: 2014-2-21 17:31
太久没看到具有实验性的小说了。实验的价值并不在于写出符合人们想象的作品,而是放下成见自由地探索事物的本性。它提供了新的艺术思路,而不是模式。用安全的创作思路写出的再成熟的作品,也不会使我激动;更愿意看到“怪异”的形式,即使它并不成熟。
作者: X    时间: 2014-2-22 16:20
取长补短地不断使自己的艺术样式接近完善,比极尽可能地讲清楚故事和表达想法更值得注意。
作者: X    时间: 2014-2-22 16:28
同时,需要越来越明确自己所想获致的艺术效果是怎样的,如何去为这一目的调正艺术形式。
作者: X    时间: 2014-2-23 15:56
摘录《艺术的故事》中讲到中国艺术的部分:
佛教不仅通过给予艺术家新任务对中国艺术产生影响;它还带来了对待绘画的崭新态度,即十分尊重艺术家的成就,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欧洲,都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中国人是第一个不认为作画卑微下贱的民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看待。东方的宗教教导说,没有比正确的参悟更重要的了。参悟就是连续几个小时沉思默想某一个神圣至理,心里确定一个观念以后抓住不放,从各个方面去反复观察。这是东方人的一种精神训练,他们过去一直重视这种训练,超过了我们西方人对运动或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一些和尚整天静坐参悟某一个词语,心里反复考虑,倾听着在那神圣的词语出现之前和之后的一片静寂。另一些和尚则参悟自然界的事物,例如参悟水,参悟我们可能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来,它是多么坚定,多么气派,然而又多么宽厚,允许树木生长于其上。恐怕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中国的宗教艺术才较少用来叙述关于佛教和中国贤哲的传说,较少宣讲某一条个别的教义——跟中世纪使用的基督教艺术不同——而是用艺术去辅助参悟。虔诚的艺术家开始以毕恭毕敬的态度画山水,不是想进行什么个别的教导,也不是仅仅当作装饰品,而是给深思提供材料。……中国艺术家不到户外去面对母题坐下来画速写。他们竟至用一种参悟和凝神的奇怪方式来学习艺术,这样,他们就不从研究大自然入手,而是从研究名家的作品入手,首先学会“怎样画松”,“怎样画石”,“怎样画云”。只是在全面掌握了这种技巧以后,他们才去游历和凝视自然之美,以便体会山水的意境。他们回家以后,就尝试重新体会那些情调,把他们的松树、山石和云彩的形象组织起来,很像一位诗人把他在散步时心中涌现的形象贯穿在一起。那些中国大师的抱负是掌握运笔用墨的功夫,使得自己能够趁着灵感的兴之所至,及时写下心中盘旋的奇观。他们常常是在同一个绢本上写几行诗,画一幅画。所以,在画中寻求细节,然后再把它们跟现实世界进行比较的作法,在中国人看来是幼稚浅薄的。他们是要在画中找到流露出艺术家激情的痕迹。我们可能难于欣赏那些最大胆的作品,例如图98(《雨山图》),仅仅有一些朦朦胧胧的山峰形状从云中显露出来。但是,一旦我们尝试立足于画家的地位,体验一下他对那些巍峨的山峰想必已产生过的肃然心情,我们至少也能隐约感到中国人在艺术方面最重视的是什么。把同样的技术和凝神的方法,如果用在较为熟悉的题材中,我们就比较容易欣赏了。一片池塘中三条游鱼的画(传为刘寀《藻鱼图》),使人体会到艺术家在研究他的简单题材时一定进行过细心的观察,体会到他在动手作画时处理手法的轻松和娴熟。我们再次看到中国艺术家是如何喜爱优美的曲线,如何使用它们来表现运动的效果。那些形状似乎并没有组成任何明显的对称图案,它们并不像波斯细密画那样平均分配。然而我们觉得艺术家还是满有把握地平衡了画面这样一幅画可以久看不厌,我们大可体验一下。
这种有节制的中国艺术只是审慎地选取几个简单的大自然母题,自有某种妙处。但是,不言而喻,这种作画方法也有危险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用来画竹干或画凹凸山石的笔法,几乎每一种都有传统的根基和名目,而且前人的作品博得了无比巨大的普遍赞美,艺术家就越来越不敢依靠自己的灵感了。在以后的若干世纪里,在中国和日本(日本采用了中国的观念),绘画的标准一直很高,但是艺术越来越像是高雅、复杂的游戏,因为有许许多多步骤大家早已熟知,也就大大失去了它的兴味。只是在18世纪跟西方艺术成就有了新的接触以后,日本艺术家才敢把东方的画法运用于新题材之中。后面将要看到那些新实验开始传到西方时,对西方也是多么富有成效。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4-2-23 17:23
X 发表于 2014-2-23 15:56
摘录《艺术的故事》中讲到中国艺术的部分:
佛教不仅通过给予艺术家新任务对中国艺术产生影响;它还带来了 ...

贡布里奇的文字读起来还是很舒服。
“恐怕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中国的宗教艺术才较少用来叙述关于佛教和中国贤哲的传说,较少宣讲某一条个别的教义——跟中世纪使用的基督教艺术不同——而是用艺术去辅助参悟。虔诚的艺术家开始以毕恭毕敬的态度画山水,不是想进行什么个别的教导,也不是仅仅当作装饰品,而是给深思提供材料。”
我记得我后来又买过一本大开本的《艺术的故事》,可能还在箱包里,还没打开,还没有书架放。
作者: X    时间: 2014-2-23 21:41
陈卫 发表于 2014-2-23 17:23
贡布里奇的文字读起来还是很舒服。
“恐怕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中国的宗教艺术才较少用来叙述关于佛教和中 ...

贡布里希的语言让人看到学识、智慧滋养起来的风度,让人羡慕。
没有在箱包里,我正在看的这本就是你买的
作者: X    时间: 2014-2-23 21:44
这几天看这本书,更让人觉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种观点完全是胡扯。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4-2-23 22:04
X 发表于 2014-2-23 21:41
贡布里希的语言让人看到学识、智慧滋养起来的风度,让人羡慕。
没有在箱包里,我正在看的这本就是你买的 ...

啊。,。
是的,“风度”,很准确。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4-2-23 22:05
X 发表于 2014-2-23 21:44
这几天看这本书,更让人觉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种观点完全是胡扯。

这是不是又要看看所谓“生活”的概念是什么?从某个角度来说,生活是不是也是可以无所不包的?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4-2-23 22:10
之前也抄过一段傅抱石谈画的内容,也都是些常识,但多看几家总结可能会有新的启发。先跟在这里,不合适再另发:

最后,我想将中国画和西洋画极肤浅地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之点,也许就是它们精神之所寄。
1、西洋画是宗教的,中国画是人事的。西洋的绘画多办是以宗教为题材,中国画不然,中国虽然也有所谓“道释”的画,自山水盛行以来,究竟不普遍;中国画是写人事的,教育人、勉励人、警戒人、纪念人和诱导人。
2、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前面说过,中国画的写意,不是画家不行,而大部分是工具材料的限制。晋代顾恺之画人像是面对其人,观察其人的一举一动;元代黄子久则带了画本到山水处摹写山水,这些本来也是如西画一样是一种写生、写实。但是,中国人的写生写实,是看做学画的基础,目的在于写意,而不是把写实当作绘画最高境界,只是一种手段。
3、西洋画是积极的,中国画是消极的。中国画令人看了睡觉,像一般的画面,画一个老头子,拿了一根拐杖,逍遥自在,很少机会可以看到两个武士比武。所以中国画比较不是积极的而是隐退的,不是前进的,而是听天由命的。
4、西洋画是动的热的,中国画是静的冷的。西洋画好像是属于春天夏天,中国画则是秋冬之画,一股萧疏淡泊之气,充满纸上。
5、西洋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所以中国画是抽象的、象征的。
6、西洋画是说明的,中国画是含蓄的。中国画看起来总是又像又不像,犹如乡下姑娘进城,总怕看得一清二楚似的。中国画家唯一的目的,是如何找掩护,不像西洋画一目了然。
7、西洋画是年轻的,中国画是年老的。我们称赞人的画,普通说用笔苍老,“老”的意思,包含很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8、西洋画是客观的,中国画是主观的。外国朋友常批评中国人没有公园,极少旅行,其实中国人不需要公园或旅行的。因为他们对着中国的绘画,可以自得其乐。
……
作者: X    时间: 2014-2-23 23:04
陈卫 发表于 2014-2-23 22:10
之前也抄过一段傅抱石谈画的内容,也都是些常识,但多看几家总结可能会有新的启发。先跟在这里,不合适再另 ...

创作者,特别是有喜恶追求的创作者,很难真正很好地去欣赏作品。我最近才发现长久以来“读书无味”的原因,才发现为什么大部分小说我读起来“没有感觉”只有极少作品“打动我”,正是在阅读开始之前,我对它已有定见和强烈预期。这种“惯性”在最初使人因排除杂质集中汲取想要的养分而能快速成长,但现在成了束缚,只能长到那个高度。这个时候阅读《艺术的故事》这样的书真是极大的欣喜,不仅是因为对“知识”的需求得到补充,不仅是无意中获得更多自身所缺的微量元素,更是发现突然淡化自己的“固见”之后,更能欣赏别人的作品,从而也更清楚自己创作的方向。
手头这本看完之后,我再去翻你的书架
作者: X    时间: 2014-2-24 14:49
假设小说为了表达情感,那么需要掌握痛苦、幸福、悲悯、邪恶等等如何表达。假设小说为了传达感觉,那么掌握明白庄严、明快、肃穆、灵动等等如何创达。一方面是借助故事内容,另一方面是对故事本身的明确意识,明白不仅仅依靠它就能达到效果。最终的目的是效果,而不是故事。故事还不属于创作,只属于创作的构思部分。而思想需要它的稳重性格,真理需要它的质朴特质。想一想什么会是既通俗又经典的小说。小说比散文和诗歌高屋建瓴的地方在它的体量和结构。
作者: X    时间: 2014-2-24 15:16
电子阅读加速消解人不仅对书本的情感,也消解人对作品的重视。使阅读变得更加便捷、匆忙,阅读形式的改变消解了对待作品的庄重。也会驱使更多作品轻佻化。
作者: X    时间: 2014-2-24 16:16
如果种子不死,种子就只能是种子。
作者: X    时间: 2014-2-24 22:23
写作(创作)的具体操作方法的革新,可能也决定写作的观念的革新。一个照构思按部就班地写和一个边写边构思的作者很不相同。应该还有第三种、第四种情况需要探索。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4-2-25 06:41
X 发表于 2014-2-24 22:23
写作(创作)的具体操作方法的革新,可能也决定写作的观念的革新。一个照构思按部就班地写和一个边写边构思 ...

有吧。一般来讲,某一个故事在大脑里微微成型时,我就会动笔去写,但是写到最后,故事往往走到另一边去。情感和视角也都挪了位置。
作者: X    时间: 2014-2-25 14:29
柏仙妮 发表于 2014-2-25 06:41
有吧。一般来讲,某一个故事在大脑里微微成型时,我就会动笔去写,但是写到最后,故事往往走到另一边去。 ...

当这个写作过程也被记录下来,跟作品放在一切,也成了一件新的作品。而对这个整体的探讨,有助于启发艺术革新。但大多数的评论更倾向于将具体的作品独立化,用大的观念或经验去理解或者是用细读的方式去解析。我觉得需要一种评论是艺术家也参与进来的,虽然访谈和创作笔记有时也能加以辅助但有些松散,需要更完整的研究方法。

另外,题材的转变,也能引发革新。写一只鸽子跟写一只苍蝇除了对细节的把握存在同样要求外,所赋予的情感和想法毕竟不同。
作者: X    时间: 2014-2-26 15:52
你能想象画家把基督画成一个肥胖或很有肌肉的人吗?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4-2-26 21:30
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人来问:234667578769是什么意思?
作者: X    时间: 2014-2-27 01:59
深切感到,要真正理解小说、写出尽善尽美的作品,需要巨大的悟性和练习。面对写作本身,不管你多骄傲,首先得有谦抑和亲切的性格。
作者: X    时间: 2014-2-27 16:35
提香主要是个画家,但却是个在驾驭颜色的工夫上可以跟米开朗琪罗的精通素描法相匹敌的画家。这种至高无上的技艺使他能够无视任何久负盛名的构图规则,而然靠色彩去恢复显然被他拆散了的整体。(艺术的故事)

——这段话,让我想到杜拉斯的《情人》同样的了不起。
作者: X    时间: 2014-2-28 21:05
看中国好歌曲,感到同样是创作者,写小说的我们就几乎没有这种获得欣赏的荣耀。当然这样也不足以使真正想要写作的人放弃写作,但你可以为(自己和同类人)获得荣誉而努力,让人看到这个时代写艺术性小说的人很健康、活力、创造力,而不是奇怪的人。
作者: X    时间: 2014-3-1 23:04
每个伟大的人都有各自不尽相同的经历,不管他们经历什么,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该做什么。并不是伟大这个词吸引人,而是这种至始至终的坚定信念,使人具有如太阳一样稳定的光辉。
作者: X    时间: 2014-3-2 01:27
在写作中的敏感,会将写作提升到高于技术和好看的高度。那些别人所无法模仿的敏感,使你的作品比那些技巧更为纯熟却平庸的作品更为动人。
作者: X    时间: 2014-3-4 14:59
社会越发达,人越忙碌,空闲下来的时间又懒散浪费,到底要发达的社会干嘛。爷爷种田时虽然辛苦,但也不至于完全不由自主。
作者: X    时间: 2014-3-5 18:16
惠斯勒:艺术家的敏感是人世间惟一值得严肃对待的东西。
作者: X    时间: 2014-3-6 01:23
“梵高在发疯时打了高更,高更就跑到巴黎去了。”——看起来像写小情侣。
作者: X    时间: 2014-3-9 17:05
无用的正义感,毕竟也使一些人觉得自己崇高了一把。
作者: X    时间: 2014-3-10 01:57
贡布里希:牡蛎要制造一颗完美的珍珠,需要一些物料,需要一颗沙砾或一块小东西,以便围绕着它形成珍珠。没有那样一个坚硬的核心,就可能长出一团不成形状的东西。如果艺术家的形式感和色彩感结晶成完美的作品,他也需要那样一个坚硬的核心——一项明确的任务,使他能够集中才智去承担起来。
作者: X    时间: 2014-3-12 22:01
陈卫《保护才能》:一件并没发生过的事情在你心里非常真实地发生了,你再开始写这件事,你才会成功。——正在每天虚构一点,慢慢充实要写的小说。
作者: X    时间: 2014-3-12 22:05
一切发明创造的结果都在减轻人体力和脑力的消耗,除了文学艺术这种创造。
作者: X    时间: 2014-3-14 23:49
小锦鲤咬伤草金鱼……
作者: X    时间: 2014-3-18 17:04
读《威廉麦斯特的求学年代》想到快速的叙述容易产生明丽的效果,另外“古典”作家对整体的大效果的重视使他们不被细节所拖累,而一旦涉及到细节,要求一打一个准。

写作要越来越避免一件事:泛泛而写。
作者: X    时间: 2014-3-22 14:58
有一种人缺乏大才华,但他确实拥有较好的才华,他也具有让人不讨厌的朴实,他等待机会,而一旦获得了认可,他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他重复着那么几个固定的词语和说话方式,使他发光的是才华,使他僵硬的是与才华并不匹配的野心。与他那在等待中令人钦佩的耐心相比,他受认可后的昏庸令人讨厌。说到底,他屈服于这个世界的压力,无法与世界对抗而只能膨胀自己的内心。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4-3-22 21:27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4-3-23 02:35 编辑
X 发表于 2014-3-22 14:58
有一种人缺乏大才华,但他确实拥有较好的才华,他也具有让人不讨厌的朴实,他等待机会,而一旦获得了认可, ...

仙妮妹子这种想法也不知道怎么,总让人感觉哪里不大到位,但是仔细想想也不知道是哪里不对,能不能说得清,,,,,仙妮妹子言语里的入世味道太重了,,,
作者: X    时间: 2014-3-22 22:16
在写一个小说,第一次发现使用人称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得到一种好处,相应地失去一些效果。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4-3-23 08:42
魏虻 发表于 2014-3-22 21:27
仙妮妹子这种想法也不知道怎么,总让人感觉哪里不大到位,但是仔细想想也不知道是哪里不对,能不能说得清 ...

其实很明白你的看法。大约想说的不是入世味道重,而是有一种庸俗的气质(不是呕气)。所以有时看到刚来论坛同样带着庸俗味的人,有一种即同情又憎恨的感觉。(那些人跟我一样是有一定的鉴赏力,在经历一些事情后也能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但对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又无能为力)

其实来黑蓝后,已经改变了许多了,自己能感觉得到,当然,一个人骨子里头的东西很难彻底改变,只是对自己的缺点因为明白了,所以有时会收敛。

我回贴子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多觉得触到我的肓膏之间了,我就会被触及。X写的这种人有点像我,他一说,我就觉得像我自己(也不是呕气):因为没有能力改变世界,所以就想通过文学来证明什么?确实有时被夸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经常在想,得到认同后,会不会对写作失去兴趣?好像会拿某一个标准来力压别人。他说的那种感觉很准,我回贴,大约也是想把这个毒放出来,然后提醒自己要注意些什么。

我是个功利性很强的人(也不是自贬),回贴发贴,有感而发,但潜意识里都有目的,有时就是想安慰别人;有时就是想让人明白你是有人关注的;有时就是想把自己身上的毒放出来。我这样说,也还是很功利,但是没办法。本质上,一个人内在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你在小说版的回贴我几乎都有看,很羡慕你在这方面的天赋,但也明白,这不止跟天赋有关,大约与人看世界的方式也有关吧。

我也隐约明白你不喜欢我这样的逻辑的回贴,也是因为太过现实主义。这么说也不是为了博取同情,也不是为了表个诚意来获得尊重,只是想说,之所以待在黑蓝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清除(或压制)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但也许也有点想借着黑蓝往上翻的味。也可能有吧,我这么说你可能又有些不大高兴。但不这么回,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贴了。

其实看X这个贴,这两天也一直在想,也许一辈子都脱不了这心魔该怎么办呢?


作者: X    时间: 2014-3-23 11:02
柏仙妮 发表于 2014-3-23 08:42
其实很明白你的看法。大约想说的不是入世味道重,而是有一种庸俗的气质(不是呕气)。所以有时看到刚来论 ...

不要介意,很多意见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感觉某些看法让人不舒服,它未必是因为别人“偏见”,试着理清自己感到不适的原因并补足。意见并非一定遵守,但它们往往是很好的提醒(学习的过程总是从不适到舒适的过程)。每个人的创作目的不尽相同,是你在写你的小说。不必认为“天赋”是不可估量的优势,同样不必认为“缺陷”是不可修正的痼疾。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4-3-23 11:34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4-3-23 12:20 编辑

是的,要去想,,,去看为什么不是这样,问题在哪里,,从自我去反思和认识,,这样你才能看到新的东西,有句话说哲学和文学其实是一家,,,就是因为哲学和文学都是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手段,,对世界不了解相当于两眼一摸黑,是不幸福的,文学虽说没有善恶,可是和人的心灵还是分不开,,慢慢理解就好了,,,,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4-3-23 14:26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4-3-23 15:17 编辑
柏仙妮 发表于 2014-3-23 08:42
其实很明白你的看法。大约想说的不是入世味道重,而是有一种庸俗的气质(不是呕气)。所以有时看到刚来论 ...

来,我还是得跟你说说,,一步步说,首先是什么东西促使人写作?最开始可能是因为对某作家欣赏吧,因为人们热爱那些奇特的文字创造,借助书籍对事物有了新看法,或者没有看法而纯粹想捏造一个新奇看法,这都无可厚非,然后人们觉自己比不上那些作家,觉得那种美的捕捉并不像表面上看那么简单,然后人们去寻找答案,然后就会从作品发现越来越多表现为美,却有另外意义得东西,,从而对美的认识不断加深,甚至对自我,对一系列事物都有了看法,,然后创作,,这一链条应该是基础了,对吧,,那你看,这里的动力哪有什么争强好胜心,,换句话哪有想胜过什么的愿望,艺术就是艺术,艺术家作为个体获得或者不能获得,有什么高下之分,有什么你说的功利的东西,它本身干干净净,你自己也知道你有功利的愿望,可是你不知道为什么你无法克服,我来告诉你,是因为你对文学就是那么理解的,你没有从单纯创作和阅读文学著作获得足够的愉悦,以至于你不知道有比成就感和野心之类更珍贵的东西,你一味模仿,从来不去探求,只知道有那个光荣的结果,这就是问题所在,诚然好作家都想胜过前人,但那是出于创造的激情,不是狭隘的自我实现,它立足在令人鼓舞的发现上,对自己和他人真诚的不能克制的好奇或怜悯等,我十分严厉对吧,建议如果诚心地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请先把自己的心摆正在思考创作上,将你受压抑的要成就自我的欲念暂时放在一边,好好思考你的自我,生活和文学的力量关系,,另外自我也没什么好成就,说到底自我都会死,上面这些都是无杂质状态,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自我目的,而写不写得好是另一回事,,





作者: cjdxc    时间: 2014-3-23 15:28
魏虻 发表于 2014-3-23 14:26
来,我还是得跟你说说,,一步步说,首先是什么东西促使人写作?最开始可能是因为对某作家欣赏吧,因为人 ...
比成就感和野心之类更珍贵的东西
从单纯创作和阅读文学著作获得足够的愉悦

这样的愉悦甚至可以让人愿意心甘情愿地只当读者。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4-3-23 16:02
魏虻 发表于 2014-3-23 14:26
来,我还是得跟你说说,,一步步说,首先是什么东西促使人写作?最开始可能是因为对某作家欣赏吧,因为人 ...

这一长段没有编辑!~
作者: X    时间: 2014-3-23 16:29
魏虻 发表于 2014-3-23 14:26
来,我还是得跟你说说,,一步步说,首先是什么东西促使人写作?最开始可能是因为对某作家欣赏吧,因为人 ...

这次不要编辑了,这段说得很好。相信会有人甚至更多人从这些“残忍”的话中最终得益,并认识到这样的话不是出于“教育”或“宣泄”的目的,而是“有点冒险的牺牲”,它献出自身地将“探索”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恰恰显示了说话者自身的恭谦。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4-3-23 18:01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4-3-23 18:06 编辑
魏虻 发表于 2014-3-23 14:26
来,我还是得跟你说说,,一步步说,首先是什么东西促使人写作?最开始可能是因为对某作家欣赏吧,因为人 ...


刚看到回贴,一直在想要不要回,因为我怕一回,你会误会你所有的真诚被我糟蹋了;我自然也可以不回,但更怕的是因为没有去表达自己,而对你和对自己都不够有诚意。

其实我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够纯净,还是对于艺术的理解不够,我隐约觉得,你们对小说的理解是比较纯粹的,似乎只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艺术的本身,从艺术的本身获得乐趣而写作;而另一种是为了功利而写作。其实在我理解的写作里,还有一种是为了去杂质而写作。比如我,没错,我写作的目的也许有功利的目的,但是,写作的过程对我有其他的意义。比如,当我决定写某一个故事时,其实是对这个故事对我本身的影响进行再审核,换一种视角来审视故事的本身以及自我,而且往往在我完结一个故事后,便完结了对某一事件的怨恨,对某一个人的怨恨,写完这个故事,我与世界又和解了一回。

如果你说文笔和写法是模枋的话,这倒是有的,我也可以不模枋按自我固有的方式来写,但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是(我在不断写作中摸索出来的是)每回我换一种写作方式,所写的故事就换了一种视角,我对此的理解又不同了。

关于我们在写作方面的这点分岐,也正是我对黑蓝有所保留的地方,对的,我始终认为,写作对个人有教化意义,而排除了这个意义,我就怀疑写作的意义。当然,目前我也在正努力理解艺术,努力理解它带给我们纯净的美和欢愉。所以,我才会希望黑蓝能长久下去,因为它给了许多像我这样世俗的人一个机会,理解美的机会。

我真的希望你也能努力去理解我这番话,正如我努力去理解你一样。
蒙蒙,谢谢你,谢谢你能正面跟我说这番话,这至少证明了我现在是你一个可以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你一个不愿去交流的对象。谢谢你!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4-3-23 18:56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4-3-23 19:21 编辑

说完觉得太过分儿,因为太想类型化地指出问题,忽略你个体的正确方面同时作用时的复杂性,,我首先就是是觉得你的话语中矛盾明显,希望说通,一旦你理解了,话语中可能就不会出现那些无法知觉的逻辑问题(所谓俗气),其实这些都是常识,你说到自我教育功能和模仿都是对的,既然以文字做自我清理,疏导的途径,并且希望写得好,就要知道这两者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其次我当然不反对功利,而是说请把它从创作态度上挪开,稍微超然一些,在讨论创作的时候不要有所掺进,谈个人成就获得的时候,是另一个言语体系就只谈成就类似物,,,这样话语环境会更让人觉得舒畅,,也显得思想坦荡,,,,下面就别回复了啊,,
作者: 水鬼    时间: 2014-3-23 19:56
本帖最后由 水鬼 于 2014-3-23 20:05 编辑

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把小说限定成一门艺术,不论功利、超越什么的,哪怕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夹杂了这些——它都太正常了,每个写它的人自然会有自己的乐趣产生,不论这种乐趣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只要是在用心做,都值得尊重,只要它不损害到别人。不要产生别人走错路的想法,大路朝天,各走两边。
作者: X    时间: 2014-3-24 08:23
水鬼 发表于 2014-3-23 19:56
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把小说限定成一门艺术,不论功利、超越什么的,哪怕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夹杂了这些——它都 ...

一切皆有可能,包括失败。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4-3-24 10:34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渐渐就会明白该怎么写不能怎么写,然后就明白还是应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找来,丢开。应该这样吧。
作者: X    时间: 2014-3-24 12:00
蓝风 发表于 2014-3-24 10:34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渐渐就会明白该怎么写不能怎么写,然后就明白还是应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找来,丢开 ...

这种很“理想”的做法是否是个很大的误区?比如谁这样做了然后做得很好?
当然,如果把创作当成一件寻开心的事情,那么它跟许多事情一样都不值得讨论了。
作者: X    时间: 2014-3-24 12:03
那个人会做很有气势很大尺寸的作品,也会做很小幅很精致的作品,但并不擅长做很“正常”的作品。宏大或精巧,是另一种避重就轻的方式。
作者: X    时间: 2014-3-24 17:21
她的执迷不悔与她师从的那个坚定无悔有时看起来是多么相似,后者会不会是另一种更隐秘的执迷不悔让人继续生疑。
当谎言足够充沛、足够生动时,它比真相更动人。不停撩拨你撩拨你。
作者: X    时间: 2014-3-24 18:25
一堆谜团未解
作者: X    时间: 2014-3-26 14:50
一个到处“流泪”的男人还有什么可欣赏和指望的。
换另一种心态,蠢货是给人娱乐用的。
作者: X    时间: 2014-3-26 16:16
有什么愿望就会有什么想法。
作者: X    时间: 2014-3-28 16:04
在看一本翻译很糟糕的书,时常弄不清楚是因为翻译糟糕而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还是内容本身就十分难理解。因为看起来很简单明白的结论,并没有很简单明了的效果。
作者: X    时间: 2014-3-28 16:05
X 发表于 2014-3-28 16:04
在看一本翻译很糟糕的书,时常弄不清楚是因为翻译糟糕而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还是内容本身就十分难理解。因为 ...

也可能是因为“自然的真理是不能被未受过教育的人的感觉所领悟的”。
作者: X    时间: 2014-3-29 22:40
今天看了讲外星人和远古文明的纪录片,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是人类是外星人和原始人的杂交后代……
作者: X    时间: 2014-4-1 23:24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4-4-1 23:25 编辑

这个帖子最后一句话: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拒绝聪明,这种文学倾向让很多稍微聪明的人难以忍受。
作者: rekin    时间: 2014-4-25 21:11
我来试试回帖。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