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72|回复: 2

小说的智力空间――读蝼冢的《中国村庄史》

[复制链接]

655

主题

0

好友

2167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07-8-4 13:33:18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STRONG>                             小说的智力空间</STRONG></FONT><br>                                     ――读蝼冢的《中国村庄史》<br></P>
<>                                                  作者:Holysing<br><br>      看这样的小说需要在午后,泡杯茶,坐在阳台,以钝刀割肉的办法慢慢来才品得出一些味道。蝼冢的小说跟他的长诗一样,从来就没有哪个叫人读得爽的,这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所幸的是我有啃骨头的癖好,从来不怕读难看的小说。<br>有人这么认为:“好读的小说不是好小说。”这句话反过来说则成了难读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这个显然不成立。至于什么是好读的小说,先不管它(好读的小说肯定有好小说)。至于什么是难读的小说,我觉得这个难读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读起来不爽,或者真是难以读懂,不知所云;一种是实在很差劲,没法读。这个小说显然也要过一下这杆秤。<br><br>      整体上看,这是由两种文本构成的一个小说,第一文本为标有“七、六……一”的宋体字部分,这个文本,纯粹是耍花腔。在这一文本当中,作者恣意表现的是他那稍显自信的虚构和讲故事的能力。他滔滔不绝,一路瞎掰下去,遇到水就搭桥,过了河又拆桥,真假难辩。这样的地方处处都是,陷阱布满整个小说,典型的地方如:<br>第五节:“讲到这,我突然停下了,我有些犹豫,因为这个新人物出场得很突然,我并没准备给他更多的情节,但我得继续编刚才的故事――”<br>      “对于一个事先并不知情的人来说,我可以向他讲述任何自己愿意讲的故事(事情)。”<br>      当然,只要不违背小说的“真实”和推理的可信度。<br>      第三节:作者本来只是在给陌生人尤多秉讲那本手稿里的事情(事实上,这也是假的,他根本没有讲手稿上的东西,对照第二文本就知道),在这个故事讲完了要离开岭西城时,他却说,他从那座城里“弄到一把土耳其军刀,刀肚很漂亮,这样的刀杀人也漂亮”。效果是:<br>      作者带出来到现实中这样一把刀。邪门。<br>      第一节:也就是排在文章最后位置的一节,作者竟然把自己也讲掉了。可这是文章开头就打过预防针了的。这自始至终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小说在这里已经快要结束了。这里,阅读心理上是给人“减”的感觉,绝对是这样。但是参照  第二文本,才发现作者采取的是“楔入”的做法,他在不断的增强小说的容量。典型的平衡术。<br>      第一文本的叙述策略到像是元小说,探讨小说技巧的小说;在语言上没有什么可多说的,无非是讲,除了讲还是讲。只是第四节好像稍稍显得滞了一些。读的过程中,很担心作者如何收场,因为递减的过程中,到了“零度”怎么办?最后发现,作者自己也不知所宗。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仔细一想,如果真给出了结果,这篇小说与第二文本两者之间就失去了循环的动力装置。绝大多数小说作者都深知大抵对于一个知道结果的故事也是吃力不讨好的,所以对这点任何作者都抱谨慎态度。作为读者,我觉得永远是处于不满足当中的。读者想要巧克力的时候,最好给她献上一枝玫瑰。<br><br>      第二文本为标有“第一日、第二日……第七日”的楷体字部分,显然,这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潜文本,我们看到作者在这里的良苦用心,大故事里头套着小故事,而且无限趋小,总体感觉,在这个文本当中,涉及到的是汤厝这个地方的精神层面。现在,我们可以参照第一文本,这个小说使用的是循环环套结构,编织中国结一样饶有兴味似的,不紧不慢,熬得人头皮发麻,眼睛发直,与第一文本比较着看,一个递减,一个递增,即是同构,又在异构。而内容上又与他跟陌生人随口杜撰的那些事情息息相关。作者生怕难为别人,看不懂,到了文章末了时,自己站出来说:“顿时,我觉得一切暗了下来,我所讲述的、书稿上记载着的、以及一切可靠的文献资料构成了一个吸收所有叙述能量的漩涡,这个漩涡将这一切榨干,将叙述者也吸收的一干二净……”<br>      这个第二文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作者对人类学有所研究,或者说深受人类学一些观点的影响,导致小说杀死了几乎是所有的细节,采取了“抽刀断水”的做法,结果导致小说几乎就是一团肉泥,你想捏成啥样就啥样,然后再在这里面抽出些丝线一样细的线索来,我想这就是导致小说难读的原因;另外,作者有意不分行(或许是手稿本来就没有分行的缘故),更导致了阅读视觉上的难以承受。<br>      但是,这些“考古内容”却是这篇小说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以为,要在一个二万左右的小说里面写就一篇地方史(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汤厝研究”)并且涉及方方面面,博杂得一塌糊涂,将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导入到小说中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策略。但这到底算不算一种新的尝试?将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导入到小说中来这一类型的小说具有的特点往往是展现作者“智力空间”的一面,大都不以“情”取胜,而是在“情”的对立面走得更远些,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扎米亚京《我们 在那遥远的地方》,卡尔维诺《宇宙奇趣》。但目前还不能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小说,更妥当的做法是将其归于作者对小说的一种实验。对于这种实验,我个人是持鼓励态度的。但是,也有理由要求作者把那些文字整的别那么“哽”。本来用珍珠米做出了一道相当考究的扬州炒饭,却少了一道汤一样。如果能将第二文本“稀释”一下,这道汤可能就出来了:酸辣椒或者酸萝卜淡汤,那才叫爽。<br><br>      小说中的陌生人尤多秉完全是一个被动角色,有被弱化的嫌疑。作者甚至对他的安排从一开始就是把他当一个道具的,实质上,这个倾听者真正起到的作用是推进讲述者的讲述欲望,他完全没有反弹的能力。这就像很多普通受众的阅读习惯一样。但是可以设想,如果把他放到可与叙述者较量的高度,小说的锋芒会不会更加激烈、峰回路转呢?但是作者却是这样说的:“他跟在(我)后面时刻不离,他更关心的是他能否从我这拿到钱,看起来,他更像我的奴隶……我现在就是这么想的”或许真的很是惊讶,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作者把陌生人当奴隶的动机是什么?他对这样一部手稿的不珍惜?确实,尤多秉说他老婆当冥纸烧过一些。<br>       作者对现实世界出版界的嘲讽和揶谕?这可能有点拔高了。我们除了奴隶那句话外,找不到任何有这个意思的话。但是,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小说的主人公即不是叙述者,更不是尤多秉,也不是托梅•皮內斯(和他的女儿)、卡瓦科斯•卧尔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三位神甫。小说的主角是难以抵达的“汤厝”。无论作者写到哪,其触角始终是对准汤厝的。<br>      譬如说岭西城,作者不惜笔墨写岭西城的王城、贵侯、市场、流动人口和精神信仰等,最终会发现,作者是在写汤厝的外围环境(汤厝人会到岭西城里的市场上来交易药材和铁器)以及帝国的王权对汤厝的精神控制(如由每年颁发的官方历书)。王权、当地的土司制度以及宗族制度,在汤厝这片土地上是叠加着且并行不悖的。另外,手稿中披露的汤厝“女书”这些史实,可能对我们认知汤厝这个地方有莫大的帮助,甚至是另眼相看,男女平等体现在女人们拥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男人们无法干涉。这是一个略带乌托邦色彩的地方。在17世纪的中国南部的大山里,女权思想在那里孕育着,在那个时候,这与整个帝国的封建文化是相违背的,而对知识的拥有无疑是打破男人独裁世界的最好武器。这种天然的女权思想在这里静悄悄的生长着,不能不令人感到好奇和欣慰。<br><br>      如果我有权力像老师给学生作文打分一样的话,这篇小说可以在75~85分之间选择。打75分,是因为其语言的触须蔓延得不够宽广、开阔;打80分乃折中的选择;打85分是个人的偏好。<br><br>                                                                                                                                                          2006-3-12 汉口<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1:45:34编辑过]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发表于 2007-8-4 13:33:35 |显示全部楼层
<>空壳之下,那里没有蜗牛的性感身体.</P>

<>为什么小说就要像一个小说,而不能像诗歌或者别的东西.这种概念是什么时候植入我们的意识中的?</P>
<>指着路旁一只小甲虫问别人:这是什么?</P>
<P>这绝不是白痴行为.</P>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07-8-4 13:41:28 |显示全部楼层
<p>这样的小说我已经读够了</p><p>应该回过头去读读行云流水般的小说</p><p></p>
我是一部伟大的机器,专门解各种习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3-29 23:5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