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50周年庆典-短篇小说卷——《如愿》读书札记1
胡万春:《骨肉》(1956年1月号)
小饭打分:50分
有这样一种说法:民族英雄越多的时代,也是民族最屈辱的时代。为此作家们如同得到了暗示,不断地在作品中塑造一些英雄,来表现民间的、家庭的疾苦。
本文作者也是如此,以一个九岁男孩儿的英勇体现全家的悲惨:一家四口,父母都是廉价劳动者,不知为何,偏要借高利贷——五十块本钱,一个月的利息竟然高达二十块!这日子怎么过?最后只能卖掉小女儿。男孩儿因为思念亲妹妹找上仇家,一顿饱拳之后昏睡过去……而女孩儿令人匪夷所思的被一壶热水烫死。这种结局非常有逻辑,实在是作家经过逻辑推演而得。
坦白说,这篇小说开局的沉静作风颇能打动人,在以“真情实感”作为标准的小说里不能算下乘。之后则有点漫不经心起来,“上海方言”也用得非常糟糕:一句粗口,最后以“娘格起来”收尾。(我听到最多的那个女流氓用的是:“娘格冬菜起来”。)文风的不伦不类必须唾弃,作者如果要使作品充满市井氛围,至少还得在方言的运用上加量又加价。
以当下的眼光来指责过去的流行也许是不妥当的,但煽情功夫之差使这篇小说沦落而不能作为“真情实感”作品代表大会成员之一入席。胡万春——令人庆幸的是,这个作者的名字我以前从未听说过。我好像只听说过胡长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3 21:30:4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