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不和谐的声色世界——阅卡尔维诺《烟云》记

[复制链接]

81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 10:07: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size="7"><strong>不和谐的声色世界</strong><br /></font></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5">——阅卡尔维诺《烟云》记</fon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br />■《烟云·阿根廷蚂蚁》<br />■萧天佑 袁华清/译<br />■译林出版社2006年9月版</p><p>&nbsp;</p><p><em>那时候我在我看到的每件东西中寻找一种征兆,周围的一切都像我当时的心情一样暗淡。现在我的目光仍然注意寻找征兆,除了征兆我什么也看不见。那么,我寻找的是什么征兆呢?是那种能够没完没了相互证实的征兆。——《烟云》P79</em></p><p><br />周围那么多人在读卡尔维诺,自己一些儿不了解,似乎说不过去。前段时间在“枫林晚”买书,还附赠一本有关卡尔维诺生平的小册子,大致了解了他的生平——立即产生想去翻他作品的冲动,也许我忘了,在自己的书架上还安放了那本未拆封的《寒冬夜行人》,我怕一拆开,书就像里面的内容一样,四散零落,再也找不出头绪来。</p><p><br />借了他一本小书《烟云·阿根廷蚂蚁》来读,很喜欢这种写作风格,看似写实的记录手法,却有一点人物的变形,有一点象征、意象符号,有一点讽刺的味道,这样短小的篇幅,人物及意蕴的容量却不少,值得反复玩味。</p><p><br />男主人公在一家名为《净化》的杂志社担任编辑,可是他却发现主编科尔达工程师虽然打着“净化工业废气污染”的旗帜,却是化工污气的直接肇事者:“室内突然明亮的灯光照在玻璃窗上,玻璃上的铁砂微尘在室外黑暗的背景中闪闪发光,宛如银河系中的群星。窗外近处的东西已看不清了,远处一根根巨大的烟囱的影子倒是显得更为清楚。在那一盏盏红灯的上方,一条黑色的带子在空中飘然上升,侵吞着夕阳的光辉。”(P57)在这里,男主人公通过把即将付印的杂志送往科尔达的Wafd工厂时所作的叙述,表现出科尔达“两面派”的嘴脸——一方面作为工业工厂的领导大肆排放污气,一方面又在杂志上作论文制造假象,以期带给公众以希望,如果有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此前、在书开头部分,作者用一个不小的篇幅描写一段关于手的细节,就是科尔达工程师取文件时手指无意间沾到灰尘,想掩藏却不料整只手掌被弄脏时的尴尬,主人公看在眼里,心里感到绝望,正是因为其“明智”,身处这种“帮凶”的境地才会更觉痛苦。也许出于职业缘故,男主人公似乎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特别在意,大至对工业废气的排放、整个空气质量水平,小至对身处的居室、办公场所的灰尘都特别敏感,及至达到一种夸张、极端的地步。在他陪伴女朋友克劳迪娅到山顶时,他发现怪异现象:“那东西和云雾差别不大。空气中的潮气遇到冷空气带便开始凝结,凝结的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呈灰色、蓝色、白色或黑色。那东西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像咖啡的颜色,又像沥青的颜色;更确切地说,那东西一会儿边上呈这种颜色,一会儿中间呈这种颜色,就像有块脏东西不仅把它弄脏,而且同时在改变它的浓度(在这一点上它和其他云层也不一样)。它比重很大,离地面不高,在斑驳陆离的城市上空慢慢飘荡,一会儿吞噬了城市的这一片,一会儿吐出了城市的那一片,在它所经过的地方总会留下一片污浊的痕迹。”(P47)他自己也承认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令其担忧的正是这片“烟云”;而他每晚下班“进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洗手池边去洗手”(P13),这看似有点神经质的做法,恰恰表明了主人公的敏感、多虑,他对烟尘似乎深恶痛绝,这便使得他对身边的人发散式的作出评判,比如那位耳聋的房东太太玛格丽蒂,他怨恨她“自扫门前雪”的作法,又对她身处脏乱的厨房深表同情——这说明主人公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其心“明智”,而行为却受限于环境的影响,因此当科尔达把他从工厂送回家时,路上起雾,以致他以为找到了家,其实却置身陌路,这一情节恰如其分表现出了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他不知道自己应作为一个抗争者形象予以反击,还是忍气吞声甘心作一只“沉默的羔羊”,在小说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他内心那种压抑的痛苦,但始终没有看到他爆发的情景,只在其中一个片段反映了他似乎是反抗上级的一个举动:他陪女友在跳舞时碰到科尔达,未等对方邀请他女友他便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拒绝了对方,这时他在内心得到了胜利的快感——这看似鲁迅笔下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其实让人物具有了某种悲剧性的性格因素(P69)。</p><p><br />然而主人公这种矛盾心情两难状态下呈现出来的世界,果然是具有两面性的。以一种阴阳、虚实两面的对照,表现出事物一分为二的状况,而他对世界阴暗面(即背面)的认识,建立在一种声色光影的见解基础之上:“在世界的这个角落里,线条明朗和色彩鲜艳的背面究竟是什么呢,我渐渐意识到了,而且我就是它们的背面的一员。也许灯光明亮、一目了然的这一面就是背面,事物真正重要的一面恰恰是处于阴暗之中的那一面。乌尔班诺·拉塔齐酒馆之所以存在,不就是因为在黑暗中可以听见它那变形了的声音‘一份奶油圆子’?听到啤酒桶相互撞击的声音吗?不就是因为阴暗的街道被霓虹灯的灯光打破,昏暗的玻璃窗户后面躲着看不清面孔的人吗?”(P43)这种正背面的疏离与统一,表现在他与女友看似合意却争论不休的相处上,表现在他与技术工人巴萨鲁齐的行止相同(两人同在一家餐馆,一样喜欢看报)却意见相悖之上,表现在他与邻居、房东关系的疏离之上……这里挑拣出一个例子来说,他在餐馆遇到技术工人巴萨鲁齐,他们因为时常同坐一张桌子吃饭,一样喜欢在吃饭时看报纸而相互结识。但显然,后者的态度十分鲜明,不像主人公那般优柔寡断。当谈起“烟尘”问题时,巴萨鲁齐说:“大气层如果要净化的话,决不是由他(指科尔达,在此,科尔达作为现代工业家,而非环境保护者——可见人物也具有正反两面性)来净化……这是社会制度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这个社会制度,我们也一定能够解决烟尘问题。解决烟尘问题的将是我们,而不是他们。”(P62)这便将一个环境空气污染的问题上升到一个严峻的政治高度,而这恰恰是主人公不愿触及的,又使之处于一种挤压的状态之中。所以,小说统篇看上去,似乎是在描述主人公的生活(谈恋爱、工作、吃饭、睡觉……),实则上作者表现了一种生存状况的堪忧情绪,他对巴萨鲁齐说道:“你们可以容忍这丑恶的世界,因为你们知道你们将来要摧毁它”,人类文明构造的光明史本来就掩抑了很多阴暗面,诸如人类的欲望、贪念、自私、野心……因此,书中那个特殊年代(此书出版于1958年)呈现出 “乌烟瘴气”也就相应带有了某种阶级本质的隐喻色彩——当然,作者很聪明的隐退到文字背后,他只是描摹出一番景象,却丝毫没有作出判断。然而从种种细节和明暗、虚实对比中可以看到,其实这片声色光影中包藏的,还真是斑驳陆离。</p><p><br />从作者笔下描述的几个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几近变形的夸张,仿佛每个人身上都打着鲜明的标记,而人物始终尤如笼罩在烟雾之中,带有一种压抑的淡寞——即使是那位光彩夺目的克劳迪娅,看似对未来充满美好理想,却认识不到自身所处的困境,其实是一种盲目的崇拜“乌托邦”生活的人生,是的,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的正是一个时代不同状态却极富典型性的人生观。也许,真正可怕的,是大环境下造成的精神污染。</p><p><br />作者最终没有给我们找出答案,也没有乱下定论,在小说的最末一节,他追随着洗衣店的车子走到郊区,那些景色呈现出未被污染的状态来,可是主人公却在极其平常的景色中体会到“知足”。这种让步,虽然把情绪压得很低,却表明了某种期待……</p><p><br />&nbsp;</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vande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4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