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2|回复: 1

[原创]废墟堆上的殉情——读《一天两个人》

[复制链接]

81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07-11-1 10:11:34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size="7"><strong>废墟堆上的殉情<br /></strong></font></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5">——读《一天两个人》</font></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nbsp;</p><p><em>钟文音:台湾地区淡江大学大传系毕业,曾赴纽约视觉艺术联盟习油画两年。现专职创作,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兼摄影,并以绘画修身。被誉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崛起之优秀小说家,曾获台湾地区重要媒体颁发的十多项重要文学奖项,已出版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游记等二十多部,质量兼具,创作勃发。</em></p><p><em></em>&nbsp;</p><p>&nbsp;这篇小说粗一看,像出自男性作家之手,可慢慢就读出一点女性的心思来。书中写到的陈瑜刚和阿戚是两个一起在社会边缘挣扎着生活的男人,前者为了生活最终放弃了音乐梦想,而好兄弟阿戚则依然狂放不羁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小说一开始,陈到一家叫“西西里”的咖啡吧等阿戚,他手上拿了“一大把野姜花”,他们约定59天(59天是他们的乐队组建到解散的这段时间,似乎带有对理想灭亡的一种祭奠)见一次面。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可见出他内心里对阿戚的那份不同寻常的爱。“……这栋华丽饭店,日前才有个女子在客房自杀,女子当时手里捧着花,交给柜台四万元,宿两夜。‘可能是有个人没来赴约,心灵也没来赴约,女子就如期地割腕了。’他无聊地假想。桌上野姜花的白色花瓣垂落,咖啡入了肚,陈瑜刚想阿戚这小子又不知到哪里去了?他是捧着花,但可不会为等不到人自杀。”这段话,陈拿自己与自杀的女子作比,很显然暗示着他内心那种隐藏的女性心理,“可不会为等不到人自杀”,这句话用在这儿,虽然不怎么起眼,可是结合整篇,在小说末尾陈在阿戚翻下悬崖后的次日自杀,恰巧让这句话起了一种反嘲的意味。等不到阿戚,那是因为坚信他仍活着,可是他的死却一下子让陈彻底崩溃。</p><p><br />作者所指的“一天两个人”冥冥中指给人一种宿命的味道,尤其透过结尾部,我仿佛听到这样的画外音:“一天死两个人哎”,仿佛带有惋惜的情绪。但其实,这也就是我一厢情愿的想而已,作者写的其实是一个人,我宁愿认为是一个人。一个在理想面前不知所措的人,陈瑜刚眼中的那个阿戚,也许正是他内心的自我反照。他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也同时反过来成为让他崇拜的精神偶像,最终的自杀,是他对自我价值在社会得不到认同而绝望的自杀,并非单纯的为了某样生命个体。陈瑜刚向社会俯首称臣,也即在他看清报社内部那种蝇营狗苟的工作状态后,他的性格注定他对世俗常态的缄默、隐忍,唯一,在内心挥之不去的,是他对阿戚的一厢情愿。作者笔墨多描写了他在报社工作这期间 “忍辱求生”的经历,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人知道他的鼓打得一把罩,这里不需要传奇,只要高学历、名校和头衔,若都没有也得偶露几句洋文,上述皆无的话,那要谨记两件事,熬下去和谗上去”,言辞之中充满了讽嘲与调侃。而他始初做电视节目表的编辑仿似“绣花”工作,虽然职位卑微,然而他仍怀着举荐兄弟阿戚的那份心,时常在报社包装或力捧某位新星时,便想到自己也要为阿戚作这些事……他的孤寂、落寞中仍隐约闪现着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这种义气其实已然变形为“爱情”,他的暗恋,阿戚当然不能明白。后者在餐厅驻唱一次次遭受攻击,直至乐器全毁,生活无以为继……虽然阿戚堕落而前卫,然而陈瑜刚孤单的心里只装下他,那些所谓的女性形象被加以丑化,陈五妹、陈氏双雌、初恋女友……而统摄全文,整个社会都是狎邪而丑态毕露的,这让陈瑜刚的死也显得格外的突兀,仿佛他便是这可笑世界的一枚理所当然的棋子。</p><p><br />作者虽为女性,却从两个社会小人物身上剥析出很多社会问题,边缘人群得不到社会认同,在整个庸碌媚俗的社会中,体制结构上积淀的约定俗成使人与人的关系存在隔阂,这种特殊人群与社会不能完全融合,不完全是个人与个人的矛盾造就的,还体现在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总的来说,是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那么,这场悲剧的直接肇事人应为社会。小说中的社会呈现出一派光怪陆离:歌星们娇态万千、餐厅被扔汽油弹、面试提无聊问题、报社不为死了同仁痛惜反而为销量举杯同庆……难怪主人公将报社里传入耳楣的声浪“归纳成简单易懂的四大项”:“毒评苛薄丑化时事,假赞酸忌某人衣饰,扯蛋谁家丈夫小孩,吆喝吃饭吐苦水”。</p><p><br />温馨而可爱的结尾:两人终于在天上见面,并且“飞过成了眼中废墟般的城市”。无论陈瑜刚是否一名同志,这并非我们需要深研的课题,社会像这两位眼中的城市一般虫痕斑斑、如同一座废墟,他们的死成就了一种悲剧性的“超越”,也寓示着小人物的个体价值只有脱离社会才能得以解脱的宿命观。社会价值观直接操纵着个人理想的实现,当你失去一种身份的认同,当你放弃理想成为废墟中的一块残瓦败砾,其实就暗示着死亡。这种死亡,带有双重意义,一是不能融入社会这堆“废墟”,一是即使融入了也难逃被冷落的噩运,两者都是殊途同归,因此,就有两种灭亡的方式,此为彼殉情,也就不难理解了。<br /></p><p>&nbsp;</p>
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vandean

91

主题

7

好友

4329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发表于 2007-11-1 14:06:29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心思想概括得不错啊,同学。</p>
博客:http://laocan2008.blog.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3-29 15:5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