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75|回复: 0

邱雷评韦乃文《桥》

[复制链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发表于 2008-5-24 21:00:59 |显示全部楼层
<p class="unnamed1" align="center"><b><font color="#006600">邱雷评《桥》</font></b></p><p class="unnamed1">  我读这篇小说时的一些想法,已经在论坛的跟帖里说到了,重读一次感觉也没有什么别的要说,现在把跟帖里提到的问题再说细一点,希望能对更具体地重视这个问题起到一点作用:<br />  以观念聚集,或者以观念的形体构成的材料,在深思熟虑又有整体性的把握的时候,可以起到的作用甚至不止是“大气”,“大气”对一类小说来讲还只是静止的、视觉听觉上的愉悦,是一种被动的“显现”,而且过分强调这个有时会导致对这些材料表面所发出的瞬间光彩的过度沉迷,也许就忘记了,或者是偏离了可以更好地动用它们的叙述轨迹。实际上更应该重视的是它有内在的磅礴之力,这种力量可以超出它的外观形态,更持久地发生影响;具备这样的力量也使它可以提升更高层次的统一之美,可以有万千气象又不失连贯和一致;既坚定硬朗,又势如穹窿。<br />  既有这样广远的宏景,在对待每个词、每个句子、细节的时候,仅仅“雕琢”就会显得不够,“雕琢”更像是不触及材料内部,只在借形塑形、因势造势,以这种方式也许只做到“各显其美”就很难再进一步了,因为它看待这一个个词语、句子的方式还是孤立的,只能使它们彼此相间做得好可能势均力敌,做不好也许就有明显落差,参差不齐以致相互牵掣。笼统地讨论怎么统领这些材料有点奢谈的意味,不过有些极朴素的观念应该能够作为共识的:既然这些观念都从生活中来,这些词语、句子,也都是生活的发现与发明,那悬空起来考校词句还不如把它们再放回生活,置于最初产生它们的景象和气息中,可以更容易体味到一些在小说中看起来也许极微小的差别的现实意义。<br />  这同样也要求写作者认真地对引征的素材加以辨别,一方面是区分它在其所出之处和它被引征之处的意义不同,表面上看这个要求是每个作者都能考虑到、都会谨慎对待的,但真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当引征时的需要与被引其时的需要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视为一致的时候,这种差别就不容易被发现了。另一个方面则主要是考虑到作者何以会引征的出发点,是最基本地在生活中,在自己的写作中重新发现被引征的材料的重要性;还是仅只策略性地想对被引征的材料进行再度的加工以赋予它另一层面上的价值,这个区别更为重要,忽视它容易在小说里造成更深度的含混。<br />  因为我也很喜欢这种挖掘观念、重塑观念的素材,能比较容易理解动用这种素材的写作包含的精神动力,也清楚这些作者绝不会满足于观念在小说中的抽象性、引导性的作用,而往往更希望它们能够调动作品的各个要素为一体,使其饱满丰厚。这样的小说,向好的方向看有穆奇尔,向不太好的方向看有昆德拉,都有参考意义。</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3-29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