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0-23
- 在线时间
- 106 小时
- 威望
- 2503 点
- 金钱
- 13666 点
- 注册时间
- 2008-8-3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873
- 精华
- 0
- 积分
- 5512
- UID
- 21171
 
|
<p><font size="3"><strong>黑龙江剧作家张明媛获曹禺戏剧文学奖 <br /></strong>2008-09-05<br /> <br /> <br /></font><font size="3"><img src="http://pic.northeast.cn/0/01/97/61/1976132_448371.jpg" border="0" alt="" /><br />《风刮卜奎》剧照 </font></p><p><font size="3"> 2008年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将于9月8日在杭州市颁奖,我省剧作家张明媛凭借话剧《风刮卜奎》获此殊荣。</font></p><p><font size="3"> 曹禺戏剧文学奖是中国戏剧文学领域一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评奖活动,代表我国戏剧创作最高水平。其前身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于1980年创办的全国优秀剧本奖,1994年该奖项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已故曹禺、于伶和黄佐临等戏剧大师,都曾是这项奖的评委。</font></p><p><font size="3"> 张明媛是我省齐齐哈尔市一级编剧,曾经创作了话剧《野草》和《一人头上一方天》等很多优秀作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她就有了为齐齐哈尔这座城市创作一部话剧的想法,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和积淀,《风刮卜奎》终于在2007年10月由齐齐哈尔市话剧团搬上舞台,并作为第三届“黑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之冬”系列活动重点剧目之一,于2008年1月24日在哈尔滨话剧院上演。至今已演出了十几场,好评如潮。今年5月,《风刮卜奎》申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入围剧目,经过专家评委的严格评审,给予《风刮卜奎》高度评价,被专家誉为齐齐哈尔的《茶馆》,是“一部博物馆式的戏剧”。</font></p><p><font size="3"> 张明媛说,卜奎是齐齐哈尔的旧称,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决定着卜奎民众特有的文化基因和风格。话剧《风刮卜奎》就是通过描写上世纪初,一个家庭75年的变迁来描绘出这座城市的变迁。通过一个女人一生的经历来阐述这座城市百年的历史。这座神奇的城市,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渗透了奇丽的多元文化,剧中“宁汝成”这个流人的后代,虽然他与父辈们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卜奎,但至死未圆他的江南一游梦。而爱妻德平这个旗人的后代,又把她的“本地性格”刻画得真实且丰满。作品以她为中心,流人文化、满汉文化、俄文化、日文化、黑土文化及诗人、胡子、侵略、抗争、爱情、伦理、传统道德、现代精神……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的戏剧火花。</font></p><p><font size="3"> 30年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齐市从事艺术创作的张明媛,多年来一直对齐齐哈尔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她说:“我来到齐齐哈尔以后,一直觉得这是个奇怪的地方,地处偏远,她和哈尔滨等一些城市有很多不同。后来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是流放地,到了今天这种流人情结还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在我心里,卜奎城是厚道的,是宽容的,是坚忍的。尽管寒冷,尽管贫穷,尽管荒凉,她还是敞开胸怀,收拢起众多流浪漂泊的灵魂,使他们能够‘且把它乡做故乡’。她像一个女人,豪放、豁达、快乐、包容。咽下所有的痛苦,让自己笑着生活。”</font></p><p><font size="3"> 张明媛创作的话剧剧本《风刮卜奎》于2006年告竣,后又经历五次修改,精心打磨之后,才由齐齐哈尔话剧团搬上舞台。9月8日,张明媛将赴杭州市领奖。她说,自己今年下半年主要的工作,就是把《风刮卜奎》的剧本修改好。(来源:《黑龙江日报》) <br /></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