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56|回复: 8

读《南京浩劫》感想四篇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好友

5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09-1-6 13:24:00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南京浩劫》感想一




张纯如此书在南京大屠杀研究范围内影响颇广,她的自杀以及她对中国历史上这一幕惨无人道的事件的批露让很多历史教授自叹弗如。她为此跑到中国,在剩余的历史遗留人员的口中挖掘出了很多细节与真实的一手资料,她的勤勉始于她对这段历史在世界上被日益淡忘产生了使命感。她的外祖父便是南京人,虽然她长期居于美国,但心系华夏。对于国家、政府,特别是日本方面一心想抹去罪恶记录的作法,让她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她的贡献之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是一次强有力的提升,是啊,谁会再去理会那时隔近一个世纪的一场屠杀?但是由一位历史学家的比方中,我们会切实感受到心痛,也许更多的是:震惊!



如果南京的死难者能手牵手,那么这队行列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杭州,空间距离约为200英里;他们流出的血液重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皮;如果将这些尸体一一叠起,可以达到74层楼房之高。”



张纯如在搜集了大量史料及一手资料后,进行了细致的构架,她并不是从自己出发,用十分主观的角度去评析这场屠杀两方谁对谁错,而是以“罗生门”的架构来设置。《罗生门》是一篇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短篇小说,出自日本奇才芥川龙之介之手,后来又经由黑泽明拍成电影。以每一方的角度诠释一场谋杀案,各人都有说辞,都站在自己的立场。所以开篇一章《通向南京之路》,她首当要冲的从日本国的角度去作一个剖析,从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制度着手,探讨他们统治思想形成的一个过程,从历史、经济、社会、教育等各角度简要的揭示了日本民族在屠杀发生前所具备的兽性条件;第二章《六周暴行》则直接将屠杀现状铺展开来,让我们看到血淋淋的战争与屠杀本身,当然着笔的仍然是在对日本军方驻南京队伍的几个重要人物的展现,将几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也作了解释。这些细节可以由掌握的历史资料中推测,一个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人,肯定无法去虚构他的行径。比如松井石根与朝香宫的关系就很微妙,因为前者是部队司令,后者是天皇的姑父,相当于政府的眼线。这当中,松井石根的虚伪由几件事情的铺排自然而然的显露了出来,而非由张纯如直捣黄龙般的点明,这正是作者的厉害所在,她通过历史来说话,让读者自己在里面找到答案。那种赤裸裸的杀人游戏与中国士兵的无能,让整座城市陷入地狱一般。不忍卒读。第三章《南京的陷落》又把视角对准了中国,从南京城的变迁及至陷落作了一个铺垫,虽然作者从小生长在美国,可是在书里,她甚至将当时的情境通过笔墨描写了出来,就如同亲眼见到——而这绝非小说的虚构。在这一篇章中,她从蒋介石政府的撤退展现了一幅溃逃的南京景象,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黑暗情状。正如戏剧情节的设置一般,她也从蒋介石与下属唐生智的微妙冷战说起,将老蒋那种设计清理门户的伎俩通过几封电报表现了出来。而从外部实力来看,中国实在不是日本的对手,备战武器显然就不能与之相比,更别提中国军队的临时召集,在团结性及向心力上肯定不及布署严密的日本军队。加上唐生智的慌乱和老蒋的刁难,南京城变成了一座等待中的“死城”。

26

主题

0

好友

5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09-1-6 13:24:28 |显示全部楼层

看《南京浩劫》感想二

书上有很多批注,跟古文书不同,这些批注都是作者作了大量时间调查后的一些资料出处。据有关报导,张纯如虽然对中文不是很熟识,却亲身到中国各地作了详尽的调查,翻阅了很多中文、日文、德文等等各国的书籍,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便请教他人,甚至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为力求资料的真实性、可信性,她从各方面来论证同一个事实,尽管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她也用了好几个批注,往往一句对历史细节的评述,就有五六个资料出处,或者更多。这不得不让我佩服她的用功之深。
        而她的写作,建立在一种为揭发人类罪恶行径为目标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之上,她想表达的也许更多。包括让人类反省自身的罪恶、让历史刽子手承认自己的罪行、也让全世界人类牢记那些几乎淡忘的历史……记得白先勇曾说过:“我写作是为了把人类心灵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他是把个体亦或边缘、弱势人群内心的徬徨无助挖掘出来,让我们感受那种心灵的痛楚;而张纯如显然更贴近历史的真实性,透过真实材料的显现与一种犀利的剥析将我们看不到的丑恶、源自人类最黑暗的人性罪恶。显然,她能影响的范围更为宽泛。
        张纯如的写作要经历自身对历史罪案的穿行,她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孤身一人钻入那些恐怖、令人发指的屠杀、虐待等场景时,她的灵魂会遭受怎样的折磨?在她身陷“忧郁症”后,几度住院,当她在家庭与工作的冲突中备受良心的谴责时,我相信没人能够彻底的了解她。最终导致自杀,我想总归是跟她写这些书有关,以及她作为比正常人更该具备的艺术家的特性、敏感……
        单从书中的第四章《恐怖的六星期》来看,虽然仅仅18页而已,可是作者从《杀人比赛》、《折磨》、《强奸》、《死亡人数》四个章节分别展现了日军血淋淋的杀戮景象。这种让人看了毛骨悚然的行为简直不像是人类所能做出的行为,张纯如将之十分赤裸、真实的写了出来。她以一些实例的展现、幸存者的口述以及大量专家、研究者的数据统计来证实了这一历史的真实性。
        以一些实例来看,她引用了从杀人游戏中幸运脱逃的唐顺生、以一家人惨死屠刀之下、还有与日本人殊死搏斗的李秀英等真实人物进行事件的描述,但这些仅仅是比较特殊的几个特例,绝大多数人没有那样幸运。她总结了一些死亡类型,包括活埋、毁伤、烧死、冻死、咬死等等,单从“强奸”这一个词语中,她便赋予了不同类型的差异,比如强奸各阶层妇女——有超越辈份的:比如老妪、儿童;有超越道德界线的:比如尼姑、教师、基督教青年会职员的妻子等;有轮奸、先奸后杀、先奸后伤、以及逼迫中国人作出超越纲常伦理的举动:比如命令和尚强奸妇女,不从,将之阉割(此情节可在电影《东京审判》中看到)、强迫儿子强奸母亲、父亲与女儿、兄弟与姐妹等等,从种种事例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精心布局,她并未被这些赤裸裸的事实真相冲昏了头脑,而是通过有系统的分排用文字表述出来。比如个例与归类的同时进行,从一个历史背景的广度与进深两方面齐头并进,既让我们看到一幅很壮阔的历史画卷,又让我们见到一些事件本身的细节——这很难能可贵。
        显然,作者虽然没有用很直接的笔调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愤懑,但历史现象的细致排列足以让我们洞悉她对中国人民的怜悯以及对日本政府、军队的惨暴行为所作出的强烈指责。对中国人民的情感当然也并非一味的怜悯与痛惜,只能用“复杂”二字表明她所抱有的情绪。因为在这场屠杀中,很多人被日军的惨暴吓破了胆,很多中国人明明在有机会加以反抗的时候驯服、沉默。唐顺生那个例子中,一群人围在坑旁等待日本人来砍头,唯有一个怀孕的妇女极力反抗,最终被剖出胎儿、拉出肠子,但其他人(很多都是男人)却一声不吭,默默看着她死亡……这些中国人的麻木,我们可以在其他作家的笔下屡见不鲜,在那个时期,缺少的并非体力和身体上的健康,中国人更需要的是知识与反抗的力量——这不得不跟当时**的腐败与无知相干联。
        在总结推测了在这场暴行之中死亡的人数后,作者不无叹惋的作了一个假设:如果当时执政的蒋介石完全撤出南京,那么日本人就无法替他们这样大规模的屠杀找寻任何借口;但反过来说,日本人会因为这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而放弃杀戮吗?不会,所以,中国人应该以古人为榜样,采用一定策略来实现巧胜。这样,至少日本人不会对中国军队如此轻视……当然,也会改变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看法。
        这些当然是后话,民众没有错误,只有政府有罪,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这段历史,显然它从一开始就迈入了错误的途径。而日本人在南京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时将自己民族的罪恶本性及灵魂深处的极度畸形发挥得淋漓尽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好友

5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09-1-6 13:25:03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南京浩劫》感想三

除了对屠杀现状的可怕描写、伤亡惨重的结局至今听闻仍让人不寒而栗以外,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一幕。张纯如在书的第一部最后一章(即第五章)“南京安全区”让我们看到了灰暗中的一丝亮光。
        正是这丝亮光,让部分南京的难民有所依傍,从微小的幸运中活了过来。当时南京是中国首都,很多外国人来此定居,工作并生活着,对他们来说,南京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中国人民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
        让我们一起牢记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外科医生威尔逊、美国传教士魏特琳。在南京被日本人攻占时,他们拒绝随友人离开此地,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如他们自己的话说:中国人是自己的同胞(语出威尔逊医生的妻子)。
        这几个人是值得中国人尊重的,在电影《南京》中,我们也看到几位演员扮演着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叙述了当时的心情,而这些都取自他们的日记之中。书里面很多详实的记载都采自他们当时记录的日记本,这也为中国的历史册增添了许多厚实而珍贵的资料。而这些在当时中国人受苦受难、甚至饥寒交迫、性命不保时,是无法由中国人自己来记录和收藏的,恰恰是这些外国友人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惜牺牲的冒险精神换取而来。张纯如查阅很多收藏在博物馆或基督教会的资料,最终发现了《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从而得以让这两部极具历史意义的资料出版,公之于众。这可谓是一大作为,如同桑塔格在地摊发现那本《巴登夏日》一样,但意义更为重大。
        在这个篇章中,作者分别从三人所作所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日本人的暴行,从他们的视角看待了这种罪恶。也许日本人看到此书前几章,会以为华裔作家在替自己血统所在的中国作一意孤行的辨驳,这就很难为他们所相信,很多日本右翼分子就直指她“虚张声势”。但张纯如从外国友人的真实笔记中摘录了这些片段,并将之整理出版,也为控告日本军方暴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拉贝身体力行,以纳粹政府成员的身份出现在日本人面前,虽然希特勒对待犹太民族的恶行比日本人对待中国人好不到哪里去,可是拉贝“主要是把纳粹党看成是一个社会主义组织,并不支持对德国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迫害”(语出其外孙女莱因哈特;该书P142)。暂且不论他政治信仰的单纯与否,但在中国人民受难时,就是这个红色的卐标志,让他从日本人枪口下夺回很多生命,许多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们在给家人的信件中对其表示了敬佩之情。他被誉为南京的“辛德勒”。
        而威尔逊有如白求恩,坚守自己的职责,不顾日夜操劳,给伤病者做外科手术,也挽救了不少生命。如果说这些职守范围内的事情不足以让我们感动,那么除手术之外,他对伤愈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就更让人叹服。他的身份就不如拉贝那样强有力,所以即使他身体力行,在枪口下救下很多人,但同时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日本人对其的生命威胁。作为医生,他早已超脱职守之外,而成了无辜生命的守护者。
        魏特琳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作为一个从小吃苦长大的女人,将自己的信仰奉献给了基督教。在她手里,挽救了无数女性,特别不容易的是,她自身是一个弱者,但却冲到了中国人民前面,挡在了日本人的枪口上。在她的日记里,时常站在一个女性立场去审视这场战争,她还天真的站到日本妇女的视角来审视日本军队的暴行,以期得到一丝同为女性的宽慰,她的灵魂受尽煎熬和折磨,但是一到紧要关头,从来不畏缩。后来虽然她回到美国,却因为受到长期以来屠杀阴影的折磨,最终自杀身亡。
        让我们记住这三位,还有一大批为中国人民作出过奉献的外国友人们。他们多么可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好友

5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09-1-6 13:25:23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南京浩劫》感想四

书的第二部分主要侧重于从事件的另外角度来审视它。而这些与作者写此书的过程恰巧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她在第九章《幸存者的命运》中讲到约翰·拉贝的最后岁月,都是由她亲手挖掘出来——她通过层层关系,联系到拉贝的家人,并发现了拉贝的日记。这段写得十分感人,让我触动很大。拉贝因其纳粹身份在希特勒政府倒塌后受尽磨难,一家人贫苦不堪,然而南京人民并未忘却他,在1948年期间托南京市市长将1亿多捐资及食品、生活用品寄给了他——这也是拉贝在生前尤为安慰的事情吧,所以他才留下了2000多页手稿,记录下了当初南京的点滴过往。
        在书的结尾,作为张纯如中国的随身翻译,也作为重印版《南京浩劫》的译者,杨夏鸣说有国外有批评家指责张在写此书时太过情绪化,他为此辩解说,谁能够受过专业训练在亲眼目睹幸存者的伤痕累累而无动于衷呢?而他们竟要求她去“辩证”的看待这些幸存者的倾诉……张纯如虽不是一位历史学家,然而凭着她写作的高度热情,以及揭示中国受难同胞的痛苦时奋力将矛头投向日本国的勇气,足以令这部书让亿万中国人民震惊,也让那些教授们自愧弗如。
        张纯如说:“本书的初衷是向那些受害者提供援助,以免他们遭到日本历史修正主义者进一步的羞辱,并为南京数十万受害者的无名坟墓奉献我写的墓志铭。最终,本书却成为我个人对人类本性阴暗面的探索。”她也如同魏特琳一样,在精神上受到了无尽的折磨,于是选择了自杀。
        在第二部分的内容中,她为我们铺展开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影像资料得以留存下来的贡献者们,这其中有很多美国方面的记者,也用他们的人道主义抛开工作职责之外,加入到拯救中国人的队伍中来。如今,那些照片、影像仍然让我们逼真的看到当时中国人民受到的伤害,这些资料在当时的西方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可是时至今日,在张纯如的叙述中,几乎没有多少外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存有一丝印象。这就是被遗忘的可怕之处,他们甚至以为南京是一个“王朝”,这些人包括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在他们的历史课里学生们根本没有听到一句话是讲述“南京大屠杀”的。这被遗忘的可怕让张纯如顿时有了肩负的责任,她还在叹息自己没有早十年前往南京,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很多遗留的残迹都被改造了。
        在第八章《审判日》中,很多地方可以参看最近国内拍摄的一部影片《东京审判》。那些战犯得到了相应的处罚,然而跟他们在中国的暴行相比,他们的死要“人道”得多。然而那些日本皇室的人却逃脱了审判,按理裕仁天皇和朝香宫都应受到相应的处罚,可是他们至死都活得很自在。相比较,在第九章《幸存者的命运》中,那些中国受难者在日本投降后因为身体残缺而无法过正常生活,他们生活的场所破败不堪,尤其当他们得知中日建交的消息后,认为索赔无望,在身体、生活和心灵上遭受了沉重打击。对于这些描述,作者显然是寄予了同情和理解,她竭力为他们在索赔问题上向日本方严声质问,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她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甚至谴责日本对教科书的任意篡改,以致对下一代进行歪曲的历史教导。那些日本本国的历史学家在调查取证后证实“南京大屠杀”属实或老兵良心发现承认罪过时,惹来的不仅是谩骂、指责,更多的是受到人身安危的威胁。别说张纯如一介弱女子,就是那些身高八尺的男儿也难逃魔爪。无论如何,屠杀已然成为过去,而今却成为影响活着的人的“二次劫难”,从人类史来说,这可谓一次对人性丑恶的有力探究,那些死难者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
        张纯如虽然以一个作家的态度“情绪化”地为我们批露丑恶,她自身却难逃精神磨折。据说有关她的传记电影已经上映,但不知何时才能看到,我认为这样的人才是英雄,敢为天下先,不屈不挠,永远为历史和读者所惦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0

好友

2047

积分

论坛游民

就像美国海军失去了将军您一样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09-1-6 15:29:50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还具有能够判断作品价值的标准,如果你还能认为自己所写的评论远不如作品本身有价值,如果你觉得辛辛苦苦敲这么多字出来不如直接把原文中的亮点复制粘贴过来更有观赏性的话,你就多余发表这些东西。
碰到一个富人 朋友阴沉着脸 让我很惭愧 还是在这条街上 碰到一个穷人朋友他也阴沉着脸 喔 让我抬不起头 喔 让我抬不起头 喔 让我抬不起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好友

5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09-1-6 16:51:48 |显示全部楼层
连胡适都鼓励平常人多写生活上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记”,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反射。
哪有你这样劝人家停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0

好友

2047

积分

论坛游民

就像美国海军失去了将军您一样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09-1-6 17:12:53 |显示全部楼层

看我头像

别自我感觉太良好。
我不是在劝你停笔,我是在劝你别随便把自己传记的随便哪个章节随便扔到互联网的随便哪个地方。
论坛不是你的博客也没有请你把这儿变成你的博客,你需要的点击率,这里不需要。

你反射的历史,连环球日报所反射的历史都不如。自己给自己整理墓志铭是自己的自由,但别妄想能拥有一块面积大到足够能容下你的传记的全部内容的墓碑。
碰到一个富人 朋友阴沉着脸 让我很惭愧 还是在这条街上 碰到一个穷人朋友他也阴沉着脸 喔 让我抬不起头 喔 让我抬不起头 喔 让我抬不起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好友

5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09-1-7 09:37:38 |显示全部楼层
对着一堆屎或一泡尿还念念有词的人,是不是脑子有点进水?
建议去小说版块看看猪头皮写的《脑残小说两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黑蓝游子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09-1-9 18:53:09
范典,我很不赞同你连载,因为这里不赞同连载。明明很少字,放到一起发不行嘛?

你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我不理,不想理,但你这种行为确实不妥,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这里不成天涯了嘛?我不是针对你范典一个人,那就把我的话当成批评吧。

感想一二三四,是不是你一边写着一边往这里贴?如果不是,请以后停止这样的行为,一个还没有成熟的作品请尽量别贴进黑蓝,我不管你本人对写作的态度如何,那是你的事,但请尊重公共空间的规则。

因为对写的态度再认真,却也对作品的质量毫无促进力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统统都缺少某条关键的意识,而大把大把的浪费资源,包括别人的资源。这种人,暂且没有被正视的必要。你要做这种人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18 19:3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