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45|回复: 3

[创] 之前论坛挂掉了,补发一下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2-3-15 16:01:03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缺乏耐心和存在偏见,我一贯认为100多年前的像托尔斯泰这些名气过大而且动不动就写个几卷本巨著的作家非常让人头疼,后来慢慢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拒绝更多的是潜意识里存在走捷径的意图,就像某些发出“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的惊叹的人一样,因看到别人已开辟好的捷径而感到欣喜,这并非说明自己也是一个爱好创新的人,而只是因为自己想利用他人的新瓶来装自己和别人的旧酒去造就自己从而对新事物表现出十分可疑的热情。然而热情总是容易被消耗掉,在渐渐对大多数明白无误的写作技艺也厌倦了的时候,这时发现还存在写作的意愿似乎就只剩下对某些长久困扰着自己的问题的思考和对自己认为真挚的理解的尽量保留,并由此得以忍耐写作时需要付出的耐性。现在很少因为写而感到快乐,甚至可以说在不多的写的过程中,艰难的感受远远超出快乐覆盖的范围而且如影随形,这是一种奇怪的感受,可能许多写作者都会有如此的写作的不快乐但依然还持续地写,这实在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与写作的艰难相比,快乐显得微不足道;但通过写作获得自我理解和与你所信任的先人、同伴以及可能存在的后来人得以心心相印的欣慰相比,这种艰难也变得不值一提。“写作的孤独”这个词组已经被人说烂了但我还想提及——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无所创造的写作(不管是形式还是视角思想情感等)谈不上孤独(只是寂寞)——并且认为写作始终伴随着孤独但你终将会获得自我理解和与他人相互理解从而消除了部分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写作过程中因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得不靠一己之力面向问题并用理智对一些思想和情感作出判断和选择,没有人能够帮你,除非你进行抄袭。这是一种苛刻的想法,企图在写作中的达到从各层面认识一些困扰已久的根本性问题并能接受自己从而获得归属感的想法,我希望自己能够这样要求自己。
  或许有人会希望我在以后才说起这个问题,等我有了更多的阅读量和写作经验以便找到更多可靠的依据来支持我的观点的时候再来谈论这个问题,但我认为对一些很单纯的问题的认识不必要太过复杂的证据去加以说明,何况这些也是许多人共有的体会,越早让自己涉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对写作越有利。
  是在偶然中我翻到了托尔斯泰写的一本叫《艺术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的书(他的文论集也翻译成《什么是艺术》)所以引起我的反思并坚定了我的一些想法。通过大量的怀疑和揭穿后他不容置疑地提出关于艺术本质的三个方面:
  
  “感染性不但是艺术的毫无疑义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艺术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
  “感染愈强烈,则艺术愈上乘。这里的艺术并非就其内容而言,而是与它所传达的那种情感的好坏无关。
  “艺术感染性的多少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1)所传达的情感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情感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的真挚程度,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所传达的感情的力量如何。”
  
  这本书基本围绕着这个观点展开了思考和阐述,除了缺乏必要的凝炼简洁和过于强调现实主义的高尚情感和道德的论调外,也存在一些由于朴素正直的性格而看起来显得偏执的观点。100年后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托尔斯泰当时所能料想的范围(可能也是他所担忧的发展),但无论如何丰富和多元的取向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艺术的不同需求,就像月亮早已不单单是苏东坡或张若虚的月亮一样,对事物和情感的理解总是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但托尔斯泰的这本书非常通俗,因为他讲到的东西非常本质。他反复强调的感染力和情感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过时,只是他无法克服那些他未能理解的阅读给他带来的诸多不适(比如审丑和朦胧)。除去里面关于道德、宗教等对艺术表达范围的束缚,他所讲到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家的体验和真挚,就像太阳一样永存于艺术原则的中心。这个原则能有效杜绝艺术家成为艺术从业者,杜绝写作者成为写作行业者而制造出艺术赝品(关于艺术赝品的问题,他在书中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怜爱和对上层阶级的虚伪腐烂的厌恶,托尔斯泰对文学的认识或许没能超越阶级的判断,因为文学无法以阶级、种族等为类别,感染人并触发人进行思考的并非以道德的优劣作为标准,他把握住了人类最普遍的受到感染的基础——真挚,但忽略了特殊性在个体中的存在。以普遍情感和高尚情操为中心的写作的偏移和辐射造成的艺术活跃区域不同的这种迁移大概托尔斯泰始料未及,这种边缘比中心要活跃得多的现象现在看来比比皆是,从托尔斯泰的为劳动人民写作转向了为某一类个体写作的文学的发展十分引入注目。不可忽视,这种从普遍认知走向对特定个体的认知的写作埋藏着更大的孤独感,并在日益开放和多元的取向中找到自己的理解者,比如恋童、同性恋等题材的触及我想托尔斯泰未必能够忍受。但托尔斯泰提出的判断艺术的原则依然可以用到对一些特殊主题和情感的作品的判断中,能够用以杜绝利用情感的特殊性夸大或矫饰情感的力量,这一点有时候难以辨别,但对自然和出于自然的真挚的追求也随时能提醒读者去甄别这些作品,判断出作品是由于情感的共振引发的震颤还是作家企图在作品中诱导你对一些自己思考尚未成熟的问题过早作出与创作者一致的判断。用他的艺术原则,也可以很快看清那些媚俗倾向的作品的面目,出于满足人耽于幻想的本能需求而粗制滥造出某种或理想美好的或哀伤绝望的生活方式用以消遣,这是一种对缺乏自制力的不成熟的人的不负责任的掳获,对走向心智健全这本来就很艰难的一步加上不必要的阻碍,那些能够让人耽于幻想并引发哀伤忧愁的情节容易让读者以为他就是这么敏感多思的人并因为情感的共鸣让自己觉得自己具备感动的能力为自己的心还未干枯而沾沾自喜。我相信缺乏理智的情感会变得古怪,成为一种自我损耗的不必要的多愁善感,是一种难以相处的小家子气的矫情和任性,而媚俗的作品在这一点上阻碍人走向对世界更为宽厚的感知之路。这么说会让我显得十分古板但无所谓,我甚至认为那些一开口你就知道他要说什么的作品在浪费读者的时间,用一种或带点玩世不恭的痞子气或要给你讲庸俗道理的油滑气进行叙述的作品也是一种谄媚的表现,人们对充满正气的东西一贯敬而远之,相反,对油滑和打趣会觉得更具亲和力,但不得不说这只是出于对一种轻巧的责任的承担而表现出来的对正义的向往的态度。
  我想托尔斯泰对通俗情感的追求更多的是出于对矫揉造作的情感的否定而非对难以理解的情感的排斥,但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在特定期间以先锋的面貌出现大行其道之势并影响甚远也足以引起反思。这一点思考我尚未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种看起来非常晦涩但一经解读出某个深刻道理就变得通俗明白无误的作品存在过于单一的弊病。形式的创新往往有助于读者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世界,一些实验的先锋的作品的贡献在于它看到了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开端,这种开端可以被运用到对作品的创造中以丰富对整个作品的认识,而当对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的过度强调则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的终点,从而削弱了对其他方式的融合而显得单一,这是人们通常反对的以中心思想为核心的创作的另外一种体现形式,对这种形式过度依赖的艺术家总让人想起那种不自信却又十分高傲的人面对世界时所表现的不友好的一面。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2-3-16 06:51:53 此条消息来源于黑蓝手机报 |显示全部楼层
妈呀!阿泳如此下去必将成为知能兼备的大家!

点评

陈树泳  我严重缺乏对论证严谨的热情。。谢陶北叔一直鼓励。  发表于 2012-3-16 17:04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2

好友

4444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发表于 2012-3-16 09:11:19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开个X专版
傍晚的山丘旁,传来兄弟的温柔的歌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2-3-16 23:38:18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条原则肯定适合于托尔斯泰,我在读《战争与和平》时(想当初我赌咒发誓地决不读的书里面就有战争与和平)曾经读到半夜四点半。
“但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在特定期间以先锋的面貌出现大行其道之势并影响甚远也足以引起反思”,我觉得很多以先锋为面貌出现的作品其实也是一种捷径和偷懒,但愿这么说不会显得太轻浮和不负责任。但确实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只是要区分什么是故弄玄虚,什么是真正的有所创造(本来想用天才的,但它显得太不可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16 18:0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