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8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知贻阿谁(段林访谈)

  [复制链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7:38: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不知贻阿谁

采访:X
嘉宾:段林
时间:2013年1月27日

X:小说的题目“26岁”,你今年也刚好26岁,这个题目对你是否有特殊意义?
段:我现在25岁,但这一年来常常觉得自己已经26了。在我看来,26岁前是可以什么都不管的年轻时期。对这一时期即将告别的焦虑,是我写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没有出过场但主人公总是不经意忆起的前女友,马上就要26岁了,主人公老在惦记着这事。对小说而言,后者的意义更重要一些。
X:25岁之后,对你的心态来说最不同的是什么?有哪些东西需要更加看重或者顾全吗?
段:家庭和未来吧,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了。而这种考虑又建立在已经25岁了还一事无成的状态,所以愈发显得难堪、重要和忧虑。
X:这种忧虑,是在考虑的层面上,还是已经着手在为以后做准备?
段:必须要着手准备了。像小说主人公的那种生活状态,对一个青年来说,是多么的糟糕和无头绪。所以需要着手改变,梳理(或者试着梳理)“光明”的未来。
X:需要怎样的生活才不会有“一事无成”的感觉?是有自己很明确想做成的事未做,还是单指普通意义上的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和有一个家庭?
段:我比较庸碌,认为“非一事无成”是这样的:跟上同龄人脚步吧,不至于在同窗少年皆成父的时候孑孑独立,或者大家都在试图过得更好的时候依然逃避世俗的责任和贫寒。更长远点说,少年时有一个重要梦想,现在确实想去着手实现它。
X:对未来的焦虑促使你写这篇小说,这篇小说自然也带出了这种焦虑的情绪,男主人公何原正是处在这种回不到过去,而未来又没什么着落的状态中。我觉得你把人物写得很好,如果他仅仅是这种人生中的前后无着落的状态,它会变得更为私人,它的意义的扩大,正是其他人物也都处在一种不谙世事然而自得其乐甚至是洋洋自得的状态中。这一点,往大里说,对当下许多青年的生活状态,是个很好的概况。写这篇的时候,你是否也意识到了其他同龄人?
段:说到同龄人的话,我的同龄人都在忙着结婚、置业、学车、要小孩、离婚、搏未来……他们有他们的烦恼,这个我自然知晓且能体会……而《26岁》这篇小说,更多的是聚焦从同龄人里落伍的人。他们单身、工作不稳定、飘零、前途迷茫……已经在现实里积聚了种种挫折和苦闷,新的挫折和苦闷又接踵而来——就像小说展开的这个下午和晚上。这些事情促使他们做出改变,要么甘于做个loser,要么想要挣脱,赶上同龄人的行程节点。
X:是的,这确实是现实生活,更悲观地讲,是现实生存,没什么生活可言。放到写作上看,你的小说,是在顺从还是在反抗,或者是呈现?
段:呈现。一种“改变正在发生”的呈现。从开篇,主人公就处在糟糕的庸碌生活里,结尾时仍然是。但在作者眼里,他正在发生改变,对生活越来越难以忍受。小说结束之后,他肯定对生活会做出调整和修正。
X:嗯,结尾时也透露出这一点。这个结尾结得不错,突然出现高音,又突然戛然而止。在你处理这个结尾的时候,是否也暗示了主人公面对“挑战”时的不做处理?结尾的戛然而止是出于什么想法?
段:我觉得,一旦你处于衰事情里面,衰事情就会接连不断。见羊咩咩也好、见帅二哥也好、见雨诺也好,对主人公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全是见一次之后就再不会见面。主人公心里也知道这点。他对这一切,和对结尾突然而来的横祸是一种状态:麻木。人在对世界麻木时,承受的多是屈辱和伤害。所以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麻木下去,他总要改变。
结尾的那个风波,会成为促使主人公改变的衰事情之一。
他需要去承受这样的事情。
X:另一个与“青年生存状态”并行的“主题”是关于男女相处的问题,显然也是你写作的一个着眼点。你的几个小说,都写到了一种“青年男性的尴尬”,他们由于自身原因无法与女性如鱼得水地相处而心烦意乱,想越雷池又有点担心受怕,越过之后又心生愧疚。如果一个“主题”促使一个作家不断地写的话,是一个很能引起“注意”的现象,对这方面的写作,你是出于什么明确或深入的想法吗?
段:男女相处是一个永恒话题,又因为个人生活对这个主题的投影,我熟悉且尊重这个主题,可能会一直去写它。另一方面,写这样的主题,也是我个人情感的释放和寄托,它超出写作之外,对作者本人而言,有种类似“情怀”的意义。
X:目前你小说的写法,能满足你对这方面的表达吗?从内容和主题上或者艺术形式上?是否已经很理想?
段:内容和主题是伴随灵感产生就清晰的,它是可控的。写法和最终效果我没有把握。我常怀疑自己写得好不好?有没有以前写得好?这种对自己的怀疑,伴随整个写作过程,也不单单在这一次。
X:有没有想过尝试另一种写法,因为你的小说形式相对固定,小说在以故事情节为导向的时候是否会因为它形式较为单一而使一些你想要表现的东西(主题、状态、某种小说的质地等)受到限制?
段:不会的。如果有受到限制,会写不下去(我总是在寻找可以半途而废的理由),而这一篇写得比较顺畅。
X:是顺畅的小说,你有很好的在展开情节中刻画人物的能力。小说可能因此也显得形式上有些单一,你是否担心这一点,有没有想过除了其他表达形式,或者干脆是其他艺术形式,如果有,你希望这篇小说,是用哪种艺术形式也能很好或者更好地呈现?
段:我从不担心形式单一。在我看来,“形式单一”和“结构精巧”是一回事,都是人为的,都只是小说的“器”。“器”里面装什么样的内核,以及它呈现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假如要换种形式的话,可能只有诗歌了,我最近在看布考斯基的《弹醉琴》,里面有和《26岁》里共通的东西,但我目前没有布考斯基那样的写诗本领,所以我只会选择小说这种艺术形式。
X:也就是说,小说的形式,是“工具”?
段:我是这样的认为。这个“工具”对保持良好自我训练的写作者而言,没有难度,想掌握只需去探寻和尝试就行。无他,唯手熟尔。
X:我觉得未必。只是当一种形式被广泛接受之后,它才成为工具,或者说技巧。在一开始,比如意识流或者法国新小说的某种写作形式,已经超越对工具的认识了,它的形式,即是内容本身。当然,久而久之,后起者对形式的继承会越来越显得技术化。
段:可能我在接触“意识流”“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等等称谓下的小说时,并没有把它们区别来看。因为读书杂,可能同一天看的是几种风格的小说,也就不觉得它们“风格”上有什么不同。金庸的武侠和海明威的长篇在我看来是一回事——都是书。我觉得不同的是“好看”或者“不好看”,我会觉得卡佛短篇集和卡尔维诺的“马科瓦尔”系列是一样的,都是“好看”的小说;也会觉得《倚天屠龙记》和《连城诀》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好看,一个不好看。所以,我觉得形式只是“器”,我就尽量往我自己觉得“好看”的方向写,应该不会走错路。我对小说形式的看法比较私人,只适用于我自己。
X:在接触这么多类型的小说之后的写作,是否有个参照的体系?平常跟其他写作者谈到写作,谈得最多的是哪几个作家?
段:海明威高山仰止吧。《永别了,武器》里,主人公从随军溃散到逃亡瑞士的那部分百看不厌。其中环境和人物的叙述交融,与我的写作方向是一致的。这也是我在写完《乡村通电史》的第一节以后才意识到。但是我不喜欢他描写那些停滞的风景,像《永别了,武器》的开篇,和主人公在瑞士旅馆居住时的静物式描述,我很不认同。环境需要与人物同步流动,才显得活。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面的人与境合一,我很钦服,那是我下一阶段想要掌握的本事。
X:理解这种说法,在《26岁》这篇,环境描写是穿插在情节中的,有暗示和点明气氛的作用。以这方面来看,环境描写的“实用性”很强。讲到这点,我也感到除了环境描写之外,人物的动作等,你几乎很少写“无用”的句子,句子所落之处,都指向内容或为当下情境而写的。你不太习惯那种“无用”的描写或叙述吗?比如《大双心河》里的那种?
段:《26岁》里环境描写不多,相对之前也没有什么突破,这篇想要呈现的还是“人物”。《大双心河》里面的环境描写我是喜欢的,它契合主人公的行动、视线,并即时性地在人物行动和心理上投射影响。这是写环境的正道。我不赞同的写环境是这样,例如:“20岁那年,我住在小镇上,每天清晨阳光洒在对面山坡……”然后啪啪啪一顿静物式回忆描写,这是糟糕的,它不准确,夹杂了太多私人情感和修饰——20岁那年的小镇在我记忆里就那么回事了,反正就是我说那个样子。我认为好的环境描写是这样的,你拿出的环境只出现在你写它那一刻,它和其他任何时刻都不一样。例如“20岁那年的1月1号,小镇下起细雨,我穿过积水的小巷去访友……”和“20岁那年的1月1号,虽然是上午,但天空阴郁得像黄昏马上就要降临,是否还需要做午饭成为我思索的最大问题……”这两种情况下,故事走向完全不一样。所以在我的写作观里,写景需要流动起来,并且是唯一选择的存在。这个感悟我真不想分享给别人,多宝贵的经验啊。所以很少写“无用”句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不需要可以被拿掉的句子吧。
X:跟海明威一样小气不肯分享经验!话说回来,回到开头26岁这个话题。对大说数作者来说,面对生活的这些考虑,写作的考虑永远是退居其次的,你呢?
段:计划白天工作,晚上写作,用写作改变自己和生活。我最近想明白一个事,以前我写得少、写得不长,都是因为怯弱。害怕写多、写长会遭遇失败,想明白这点后,我等待的就是只一个可以写长的故事了。我会把写作放在目前个人生活的首位,工作嘛上班时间基本都能处理掉。

《黑蓝》122期段林专号下载:http://t.cn/zYKpCj2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3 踩0

48

主题

5

好友

7777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13-3-5 10:43:14 |只看该作者
写下这篇小说后,感受到“时间”这个词对自己意义更重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2

好友

491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3#
发表于 2013-3-5 17:27:03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有意思
桶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7

好友

70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4#
发表于 2013-3-5 19:16:36 |只看该作者
牛,过去对小说的期待自己没有实现,但希望你们能看到最好的风景!
ibiz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

好友

550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5#
发表于 2013-3-5 23:21:41 |只看该作者
”。《大双心河》里面的环境描写我是喜欢的,它契合主人公的行动、视线,并即时性地在人物行动和心理上投射影响。这是写环境的正道。我不赞同的写环境是这样,例如:“20岁那年,我住在小镇上,每天清晨阳光洒在对面山坡……”然后啪啪啪一顿静物式回忆描写,这是糟糕的,它不准确,夹杂了太多私人情感和修饰——20岁那年的小镇在我记忆里就那么回事了,反正就是我说那个样子。我认为好的环境描写是这样的,你拿出的环境只出现在你写它那一刻,它和其他任何时刻都不一样。例如“20岁那年的1月1号,小镇下起细雨,我穿过积水的小巷去访友……”和“20岁那年的1月1号,虽然是上午,但天空阴郁得像黄昏马上就要降临,是否还需要做午饭成为我思索的最大问题……”这两种情况下,故事走向完全不一样。所以在我的写作观里,写景需要流动起来,并且是唯一选择的存在。这个感悟我真不想分享给别人,多宝贵的经验啊。所以很少写“无用”句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不需要可以被拿掉的句子吧。
凡举重必要若轻,方为上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6#
发表于 2013-3-7 21:02:31 |只看该作者
忒年轻了。需要进一步从挫折乃至磨难中成长锻炼……事实上,正如陈老师的“恨铁不成钢”,一块铁要变成钢,是需要千万度的高温煅烧的。当然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磨砺和煎熬是躲不过去的硬门槛——从小一点的门槛逐步越过去,直到有了可以踏破今后更多和更高门槛的铁脚。这才成了钢,成了材。说到底,磨炼的是内心,是内心的韧性——刚柔并蓄。

因此,反映在现阶段技术问题上的突出点,就是柔、自我的回护。也就是写作上观照和方式的保守。过于精心呵护了,但才26岁,要一直呵护下去吗?现在跌跤无论怎么重,精神、肉体上的恢复都很快,哪怕留下疤痕,那也将成为…用媚俗一点的话说是“青春的勋章”,没有什么了不得。就怕10年以后才开始摔跤。26岁离一事无成,起码还有十年时间。

提一点实际的建议:多谈恋爱多搞女人。当然不一定非要全部搞定,而是说多接触女人以及男人;老人、小孩各种各样的人。工作方面,不要一上来就求稳,还是要符合心性,规划要长远一点,现在年轻不能怕吃苦。不怕没机会,就怕没前途。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13-3-7 21:45:38 |只看该作者
26岁离一事无成,起码还有十年时间。


shep说得好,有气魄不误事。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mengjiangou/
微博:http://weibo.com/mengjiango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5

好友

7777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8#
发表于 2013-3-7 22:25:27 |只看该作者
shep 发表于 2013-3-7 21:02
忒年轻了。需要进一步从挫折乃至磨难中成长锻炼……事实上,正如陈老师的“恨铁不成钢”,一块铁要变成钢, ...

待我再好好悟一下,可能有些东西我没想到,没想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0 16:5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