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此片最大的感受便是这是部好莱坞大片。按着麦基先生的《故事》一点点布置出来的完整的三幕剧结构,情节点的设置、建置发展高潮的过渡以及由此角色的转变都是意料之中。
  在具体安排上,”建置“一段为了从商业或者带入感上考虑安排了过量的场次,以致后面尤其是与”结局“一段的对比所展现出了”备受争议的缺乏高潮时刻的情感释放“。但是个人认为这个并不真正是个大问题,”发展“一段其实布满了煽情和舒缓点,所以这样迅速而且开放式地结束掉对于这部长达145分钟的电影不是没有益处的。至于”人物性格转变的突然和无逻辑“,其实片中表面对于角色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不管是该有的戏份还是人物小传都被照顾到了,但是深究起来显然还是会让人觉得缺乏逻辑。虽然是一部战争悲情片,但是还是应该这样说,人物的塑造其实是很够娱乐的了。
  总体,从剧本故事来看,根据看过原著的朋友介绍(遗憾自己没有亲自看),我还是觉得刘恒的这个改编是极为到位的,不仅是从讲故事的角度还是从片子中体现出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而言。从张艺谋角度说,此片在主题上依然说的是个体在大背景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但是叙事的角度却显然有别与他其他电影,平常宏大的民族角度转换到了个体(对我而言,这个叙事是够个体化的)。
  有意思的一点,好莱坞剧本主人公的动作是为了解决障碍达到目的的过程。而此片在障碍的解决上是很顺利的;而且在台词上此片还是太过直白交代故事,对白直接参与了人物塑造。这也是中国电影的通病,遗憾这样一部好莱坞风的电影还是没有解决。当然作为我这种哭点奇低的人,这个其实有些大的毛病没有阻止我的眼泪。
  
  宣传一直在强调花了六亿人民币,于是从开场便是一段非常有临场感的战争戏。然而我还是很挑剔地觉得此片在特效上仍然不够它应有的档次。做得依然不够细腻与真实。教堂的大特写、几场烟雾、阴霾的天空都会让人出戏。画面呈现其实不错,但是过多使用升降格镜头这种极度导演倾向主动煽情实在让人烦;而张艺谋对色彩的迷恋虽有所克制但依然展露无遗,但是仅十四钗出场到教官之死就被反复使用也让我觉得太过频繁了。但在总体上,视听呈现的本事是很厚实做得不错的,且不断将此片朝着煽情道路升华。
  
  我很容易在乎一部影片的细节,所以暂且不谈整体,我对此片有几个细处与场次的处理是非常不满意的:
  1、日本兵在楼上追逐学生们的一场时,躲在地窖里的十四钗们显然在表演上少了“将衣服穿整齐”这一动作(如果说全片很多地方不必要的露肉是为了票房什么的可以理解,但是这一场没有这个动作显然是在叙事上错误的!)。
  2、书娟在看着十二钗唱《秦淮情》以及约翰祈祷的背影时的眼神是有问题的。玉墨的演员也有几次这样无法传达出剧作者真正写的内容的表演眼神,遗憾没有记住具体场次,所以无法提及。
  3、香兰虽豆蔻回去取耳环的情节设置极为突兀。
  4、十二钗合唱《秦淮情》的处理太过煽情,而且十四钗排成一排向观众走来的拍摄手法让我很是不安与出戏。
  5、本是用作升华的乔治做金钗成了全片最大的笑点,用朋友的一话就是”还有伪娘啊,退货!”
  6、约翰与玉墨的床戏。这绝对是应该删掉的片段,剪进来就像顿时换了个片看。
  7、在对于日本军官长谷川的塑造上,弹琴一段实在烂俗。这一动作需要体现的此军官的人物性格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却选择弹琴这样无创意的行为实在愚蠢(《辛德勒名单》与《钢琴家》之后,所有这种运用都是在找死)!
  8、“临到最后一钗的反悔”这一动作我很是欣赏,就像前面所言,此片的障碍都太顺利了,这种临终危机最后一秒钟营救才有看头啊,但是经朋友提醒,我脑中挥之不去的就是那只招财猫,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让人极为出戏的道具啊!(朋友煮蓝莓指出,陶瓷招财猫为日本传统礼物,故这样的动作是无误的。谢谢指正!)
  
  再次简短重述,剧本视听道德观价值观,无论哪一方面这部片都显得很对美帝颁奖季胃口,所以片后交流从佟大为口中得知”提名了明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也不足为奇。不管怎样,祝它好运。
  
  片子太长见到豆友很激动,又被佟大为的深V领闪瞎了眼,直接导致我现在只能想起这些了。最后,只从视听观看角度而言,此片还是适合去电影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