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和现在一样,在认识“黑蓝”以前,我就是一个处于地下状态的业余小说作者。除了在私印民刊上发过一两个短篇,从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任何一篇小说。我按步就班过着生活、工作、写作的三重人生。
  这样的状态下,有时也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同类。我大概回忆了一下,平均每三个月,我就会上网搜索一下文学类的网站,有时也上去贴一些旧作品。但是实际上我一直认为,从2000年起,良性运转的民间文学类网站就消亡了。当时最重要的华语文学站“橄榄树”虽然还存在,但其骨干力量也已经相继离去。而在1999年和通过文学网站认识的朋友,现在只有一个还坚持在做诗歌网站,而且做得还相当不错。

  直到2005323日,我才初识“黑蓝”。起因是一次我在网上偶然读到了张佳玮的访谈。他在访谈中提到了几位他看好的女作者,我去GOOGLE搜索其中一位(是谁我已经忘了)的姓名,结果搜出了黑蓝。但不要以为我去读张佳玮的访谈,就好象对当代文坛很熟悉。这么说的证据是,实际上此前我不仅没听说过黑蓝,更不认识这里的任何一位版主。
  第二天,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黑蓝”写了封很客气的投稿信,同时投到了zhaosong9999@163.comopus@heilan.com两个信箱,附带《家电世界》《Z的怀念》《在铺上》等几篇旧作,同时也去论坛里贴了几篇小说。因为我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很不错,特别是首页弹出的纲领性文字,它申明的写作态度和理论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它表明它的作者具备一定程度的人类的理智——而这种理智,在现代社会里其实是稀缺的。 第三天,325日,一个叫赵松的版主给我回了信,他在信中对我的旧作有所肯定,他信中的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始终相信,有一些人,当然是少数的,他们就像散布在丛林或市井中的游击队员,彼此的去了联系,但最终他们是会遇到的,只要他们仍旧握着武器,没有停止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很难不会对这个网站产生好感。紧接着网站负责人也给我做了回复。使我感觉这里有着文学网站少有的效率和秩序。
  而因为我曾参与过文学网站的建设,这使我在获得黑蓝认可后,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戒心,因为我知道,有时参与到一个不适合你的“圈子”里,不仅不一定对你的写作有帮助,甚至是会有戕害的——我深知陷入其中所可能产生的无奈。所以在4月,当黑蓝邀请我成为小说版版主时,我非常谨慎地询问,赵松是否同意这一决定——因为到这时我还是只认识他这一个版主,同时希望自己低调谨慎一些。之后我又陆续认识并熟悉了凌丁、陈卫、顾耀峰和欲望的旋涡等人。
  612日,黑蓝制作了我的电子小说集《再见了,海河》。此后我在黑蓝的工作也增加了,上网看黑蓝成为了我每天的习惯。因为真正参与到黑蓝里来了,有时回帖的语气也就委婉得多,我想毕竟贴出自己的作品的人,大部分对写作还是充满美好愿望的。
  与此同时,一点一滴地,对黑蓝的过去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在黑蓝同样适用。如果要谈到黑蓝的特质,我觉得,比起“执着”这一重要特质而言,黑蓝更重要的特点依然是——理智,或者说理性。这里聚集的主力成员,在对待文学的问题时,都具备这一特点。
  这一特点贯穿了黑蓝发展的始终。在黑蓝的过去,一些最终离开的人,我认为他们其中的一些,对于写作的某种信念是过于执拗的。好的小说作家,我坚信他不应是一根筋,不能是走火入魔的人。而对于现在某些上黑蓝发贴的人,版主又表现出了一种毫不留情的刻薄——这同样是出于理性——你要知道,当一个人的言行对小说的概念做出了负面的影响时,你必须立刻纠正这种言行,挽回这种行为造成的恶劣影响。
  黑蓝一直说它的小说版只限于作者之间的探讨,版主没有培养作者的义务。但实际上,对于真诚的作者,黑蓝的版主还是客观上起到了这种作用。这或许是出于人的本能吧。
  对于黑蓝的未来,我只有一个简单的希望,就是希望它能继续下去。如果有更多上黑蓝的人能在写作上达成自己的理想,那么黑蓝也就有了它自身更大的历史价值。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些我自身所没有的优点。比如耐心,比如创新,比如它的行动力,这些优点时刻刺激着我,让我有更好的状态去完成自己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还要感谢张佳玮同志——哈哈哈。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