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选这个题目写并不很明智,一是太抽象,几乎是个哲学题目,二是头绪挺多,大可以整出一篇论文,很难在短时间、短篇幅里写到位,更不用说写周全了。可是,我偏偏想不出别的有意思的题目。这个困境与本地连绵的雨天有关吗?当你不得不把内衣晾在室内,同隔壁小夫妻的浴帽并排挂在冰箱旁边,泰然处之无疑是拥有幸福人格的标志。何况雨中的丽娃河是多么多么多么的美啊,这一点,显然,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诉你们。
  如果你是个男人,想象跟一位女士初次做爱,并早泄了。那是很糟糕的事吗?当然未必。情况会是多种多样的。好吧,就假定你并不惭愧,对她说道:意外而已,我还能干得更好。要是方便的话,你还能给出证据,比如平均记录一个小时等,当然这话你说得问心无愧。不过,让我们考虑以下这种情况,即,那不仅是你们的第一次,还是你的第一次,那么,你还有理由说“我还能干得更好”吗?哦你有,ok,我相信你一定有。
  我猜想,认真对待写作的人大多也会有类似的念头。比如讲吧,“我最好的作品还没写出来”,“我潜伏着,等待着,耐心地等待着”,“我还能写得更好”,之类的。这些不是说今天状态差,明天会回升,而是说,我将写出比以前所有作品更好的,我还在路上,还能超越自己……可是,这些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它会不会只是幻觉?
  一个可能的根据是,我看到了缺陷所在。我把车毫无意义地走在了象口上,随即要求悔棋。或者,一个本可将死对方的机会漏过了,虽然这时还要悔棋颇为无耻,但我毕竟可以恬着脸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还能下得更好,那就是漂亮地干掉你。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摆给你看,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以证明我的信心有道理。
  不过,就写作而言,这种明述、确凿的知识是不多见的,对较成熟的作者来说就更为难得了。就算真有那样的知识又如何呢?就一定能写得更好吗?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知即美德,通常被误译为“知识即美德”,对于德行、艺术这类事,能做出来才算有“知”,而明述的知识在其间的地位是相当可疑的。你说你有了如此这般的知识,所以能写得更好,好吧,那就再给你一次机会,写吧,你真能写得更好吗?啊,当然能了!只是不能像一个悔棋者那样立杆见影,你们要有耐心,我自己就很有耐心。可也能想象一个把乐理钻研得清清楚楚的人,却一直写不出更好的作品。你会说,“那是因为作曲的道理不只是乐理,一定还有什么特殊的知识他没有掌握,要是有一天他明白了,他就会写得更好”。那么我想说,你的信心或许是这样来的:能干得好总是有道理的,道理嘛,总是会掌握的,因为对总结道理这事我在行,无非是快一点慢一点,这个世界我还不知道吗?电子、夸克、神经元,没什么神秘的事情!
  再来考虑另外一些可能的根据,比如说,我没尽力做。虽然就早泄而言,这个理由似乎难以成立,但对很多事还是有说服力的。不过,不妨跳过它来说另一个:年龄。“就因为年轻,所以我还得做得更好。”这个看似无理的根据其实很动人。15岁莫扎特早已如何如何了,但天才不是他一个。30岁之后还没咋的就别写诗了?也有名家说过相反的话。写《包法利夫人》时福楼拜几岁?歌德的《浮士德》呢?别急,有的是年龄。我现在没有写出真正的好作品,但写出好作品的年龄多得是,每一个新数字都是一个机会,有那么多的机会,还不够我有信心吗?
  唉,看来这文章奔着毁人的方向去了。那就干脆毁到底吧。比如,我们什么时候说,我没法干得更好了?或许你不承认有这种可能。但要是碰上了个棋力高太多的对手呢?每次她都笑呵呵地让你悔棋,再用另一种法子杀你,她一共有72种杀人的法子。想想一篇改来改去改定的小说,那一刻或许我们会承认,我没法干得更好了。其实也不丢人,李敖都承认他根本干不了了。当然你会说,我是承认了,但承认的只是现在,而未来是充满可能性的,光明的,这一点请不要和我辩论,就算是对付一个作家,也不该这么狠,不能搞得人活不下去吧。好吧,那就说临死的那一刻,没有未来了,而且也没法干得更好了,怎么办?唉,人都死了,什么怎么办,何况,要那时候真能说那么一句话,还不得幸福死了。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