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2003年初,我从北京的单位回到太原的家里,很天真地,决定要写作。过完年后全国开始闹非典,山西是重点疫区,我只好也正好天天呆在家里,坐在电脑前。

  我最先接触到的文学网站是橡皮和果皮网,从果皮网的链接上我发现了黑蓝,在当时我接触的文学网站里,黑蓝的网页最“漂亮”,这“漂亮”里除了专业外,我能感到那是一种活力和认真的气息,还可以说是门槛儿。初次接触,我大概花了2、3个下午的时间,去读“理念”、“背景阅读”里的文章,我发现这些文章所讨论的,多是我以前没想过的问题。头昏脑胀中,我渴望能参透那些具体又含糊的词是在说什么?以后的很多个下午里,我阅读了黑蓝的小说集、诗集、网刊,论坛上别人的作品和跟帖。我感到了一种距离感,象股冷风,让我有一丝害怕,但顺着冷风吹来的方向,我也看到了以前从不知道的另外的空间。

  2003年下半年,我来到了上海。这时我不再象非典时期,总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再毛手毛脚地把刚敲的一行行字贴到网上。在黑蓝,面对一些很棒的作品,我看到了自己的稚嫩……。写作是慢功夫,道理总是嘴上说得简单,而心里真正接受又能做到却着实不易。我看到在黑蓝,有一种耐心、安静的写作氛围,那些诚实有质量,出自慢功夫的作品总能赢得尊重。

  在上海住定后,我会常去逛逛书店买一些书回来,有杜拉、里尔克、《九故事》、《都柏林人》、《草叶集》……,哈哈,因为黑蓝上的网友们经常谈论它们。我希望自己能有个改变。随后近2年的时间,我在黑蓝上多是一个看客,看作品和大家的讨论;积极参加“黑蓝生活”组织的文娱活动。上网时我一定会来黑蓝,我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我知道很多人需要黑蓝,因黑蓝而感到亲近,他们彼此独立、疏远,而相互的关注又处处存在……

  转眼3年,南方的冬天我已慢慢适应,经历了一次次的工作变换,在社会经验的积累中,我切身感到做事的艰辛。3年里,黑蓝给我的感觉是它依然“崭新”,这是活力,也是劳动的结果。这“崭新”的一方面,是在黑蓝,灯光总会热衷对准新面孔,在向我们介绍每一个独具才华的新朋友时,我看到了黑蓝的果断,还有信念之外,在文学上甄别的能力。说到这里,我想到的是3年前,黑蓝对我的热情和关注……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