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宋江这一形象,抵牾、矛盾之处颇多。不是其性格的复杂性使然,而是塑造他的作者们人多手杂、意见不一所造成。《水浒》中托名宋江的诗词,第一,就诗词而言,确有可观之处;第二,它们是“宋江”思想、情感、欲望的真切表达,故而丰富了他的形象。我的辑录、注解也着眼于此。但是,在民国学者唐圭璋编注的《全宋词》(1931年着手编纂,至1937年初稿竣事,1940年在长沙出版)中收录有宋江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和《念奴娇·天南地北》。是否除了小说《水浒》之外,他有其它史料依据?

[一]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自幼曾攻经史,
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
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
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
血染浔阳江口。


注解:

  [1]第39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宋江因杀惜而刺配江州,一日独登浔阳楼,酒醉书壁。书中写道:“……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此词的背景和主旨尽在这段意识流里。

  [2]宋江有儒家背景,所谓“曾攻经史”;但心中缺乏道德律,做不到“穷则独善其身”。更兼地位卑贱,所谓“学吏出身”。作吏其实是服劳役,没有傣禄。也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功名”是痴心妄想。吏的工作不外乎催粮促税、包揽讼司、拿贼捕盗、抄改公文,太过具体琐碎,而中国的经典,大多为阔论宏论,宋江“攻”不出个什么;令宋江颇为自得的“权谋”,则仅能体现在熟悉官场潜规则和人情练达世故圆滑之上。当然,吏往往是地方政治中真正的当权者,“任你官清如水,怎敌吏滑如油”。包公、海瑞都在他们股掌之间。吏是封建政治体制中极重要的支柱,同时也是其上最大的毒瘤。宋江的具体作为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关于吏更为完备的知识请参见完颜宗绍的《天下衙门——公门里的日常世界与隐秘生活》;中国档案2006版。

  [3]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认为此词是宋江反抗奸佞当权的黑暗社会的宣言,这是阔论。宋江的“冤仇”其实没有明确的指涉,正如黄文炳的反问:“这厮报仇兀谁?”它仅仅是怨愤、失落和不安份的扭结,所谓“血染”之类的豪言,不过是公门中人常见的异化情绪的醉态表达。——我身上就有。



[二]
七绝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注解:

  [1]第39回。书中写道:“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

  [2]有“笑黄巢”的“凌云志”,自然“不谋反待怎地!”(黄文炳语)我以为,在封建语境中,黄巢是“造反”的符号确定无疑;他没有成就帝业,那么又是“巨贼”的代码也无疑;读过书的宋江不可能不知道。那么,宋江认可的,应当是黄巢最大可能地宣泄社会人生强加给自身的羞愤情绪和满足其破坏欲望的行为方式。一是宣泄,二是破坏。仅此而已。

  [3]而且,仅仅是通过说两句狂话来满足。书中写道:“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想着“他日身荣”,想着“再来经过”,断然没有与社会绝裂的思想准备。

  [4]黄巢的两首菊花诗确实是托物言志(情绪)的雄奇之作:

其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其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但细看,就能看到面目狰狞杀气腾腾。在有行为佐证之前,一个混迹底层的私盐贩子,一个落第的穷举子的所谓豪言,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小人的怨怒、亡命之徒的戾气和有一定现实可能的报复心理。——我就是从这个层面理解黄巢和“笑黄巢”的宋江的。
顺便说一句。儿时看过关于黄巢的小人书。留有深刻印象的是这一页,其场景如下:连云的甲第,宽阔的长安大道, 树叶在飘落,一个着儒服的男子低头前行的背影……我想,时势未到的此刻,他不一定想到了陈胜吴广。

  [5]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写了《咏蛙》一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诗比黄巢、宋江从容很多。看来领袖就是领袖,而贼寇只能是贼寇。当然,领袖押错韵了。这个“石三伢子”像他的几乎所有的老乡一样,不分前后鼻音。



[三]

《满江红·喜遇重阳》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注解:

  [1]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主角、配角都对号入座了,但是只知道“开怀痛饮”。在“菊花之会”上,宋江显然想得远些。

  [2]上半是大诗人的诗。只有“苦”字用得不好,与“喜遇”、“佳酿”、“碧水丹山”、“弟兄情”等都不合拍。失之粗率;下半是领袖的政论。恶俗。

  [3] 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则正式成为民间节日,活动也丰富到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内容。自然,诗人们写诗。就小说艺术而言,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实在高明。

  [4]“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实堪玩味的好句子!它将时光催人老的恐慌,轻松消解进了佳节带来的神清气爽。以鲜花簪首的习俗,汉代已有。唐宋则已很普遍,在民间是习俗,在庙堂则是典章。

  [5]在岛上精神很懒散,只能读儿时读物如苏轼。很喜欢他的《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
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
十里珠帘半上钩。

  既然是习俗,苏轼为何会有“羞”的情绪呢?大概只是为了强调“花鲜”和“人老”的诗学意味上的对比吧。我在岛上闲逛,就常有簪花的欲望,我怕羞才是真的。
苏轼就诗而言,太过明白如话了,应该称之为“白居易2rd”。


[四]

《念奴娇·天南地北》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
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注解:

  [1]第72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宋江等上东京公关。在李师师座上,宋江“尽诉胸中郁绪,呈上花魁尊听”,作了这首后来又被称为《大江东去》、《赤壁词》、《酹江月》等20个名字的乐府词。

  [2]有一本笔记小说演义道:李师师曾向道君皇帝唱过这首词,天子道:“不料剧贼之词其工若此!有才若此,为何上山为盗?”——这首词是绝妙好词,放在苏、辛、张(孝祥)、刘(过)的集子里毫无愧色,只怕苏等无此襟抱!怎能一个“工”字了之?!

  [3]“借得山东烟水寨”,是大盗的举重若轻;“来买凤城春色”, 是富嫖的潇洒随意。“翠袖”以下是对名妓的吹捧,但也以此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雅嫖。“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是字谜,也是借代。“离”字古怪,不合境。但“醉乡头白”是急切心情的最佳写照。

  [4]嵌着此词的小说情节,也极为精彩。“酒行数巡,宋江口滑,揎拳裸袖,点点指指,把出梁山泊手段来”,寥寥几句,将宋江盗的本来面目刻划的淋漓尽致。还有柴进乖巧的帮闲技艺,李逵在这等场合中的过份外行,李师师的职业性风趣等等都跃然纸上……


[五]

七绝

山岭崎岖水渺茫,
横空雁阵两三行。
忽然失却双飞伴,
月冷风清也断肠。

注解:

  [1]第90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中国古人的事功,最终大多落入禅境。因为纯粹的事功并不被认可为生命的完满,生命应当有由现实生发、促成领悟与升华。

  [2]燕青射雁具有不祥的象征意义。正如宋江伤感的批评:“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具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宋江有感于心,在马上口占了这首诗。


[六]

减字解连环·楚天空阔

楚天空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草枯沙净,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

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
嘹呖忧愁呜咽,恨江渚难留恋。
请观他春昼归来,画梁双燕。

注解:

  [1]还是第90回。“当晚屯兵双林渡口。宋江在帐中,因复感叹燕青射雁之事,心中纳闷,叫取过纸笔,作词一首……词中之意,甚是悲哀忧戚之思。宋江心中郁郁不乐。”

  [2]这首词不是《解连环》。施耐庵和宋江都没有为它命名,它的上阙与词牌《解连环》相同,下阙却少了不少字,所以我命名为《减字解连环》;还有,首句“楚天空阔”,宋江作此词的背景是征辽返回,在五台山参禅之后,“望东京进发”,这一路上根本不在“楚天”之下。

  [3]此词是施耐庵或宋江剽窃南宋词人张炎的《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4]虽是抄袭改作,但依然是合乎小说情境的好词。明代大出版家余象斗就说它是“绝妙好词,文人才人,亦未必能作,是英雄有情人乃能之”。他认为此词是宋江作的,这是看小说太投入太当真。但“英雄有情人”五字却说得精当无比。试比较两词上阙的结句,“宋江”是:“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张炎是:“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张词仅见孤凄,而“宋”词却因为有了“空濠”和“古堑”这种军人才关注的场景,使其哀怨成为“英雄有情人”的哀怨。

  [5]“拣尽芦花无处宿”是剽窃苏轼的《卜算子》,“飘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鸿就是雁,短腿有蹼的大鸟,有后人为苏轼指出,它根本不会栖在“枝”上。而“宋江”改成“芦花”,既合物理又合情理。


[七]

《胡敲》二首:

其一:
一声低了一声高,
嘹亮声音透碧霄。
空有许多雄气力,
无人提处谩徒劳。

其二:
玲珑心地最虚鸣,
此是良工巧制成。
若是无人提挈处,
到头终久没声名。

注解:

  [1]同是第90回。但此时的宋江等已见过天子得了封赏,并且意气风发准备去征方腊。“宋江、卢俊义两个在马上欢喜,并马而行。”出的城来……

  [2]书中写道:“出的城来,只见街市上一个汉子,手里拿着一件东西,两条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牵动,那物便响。宋江见了,却不识的,使军士唤那汉子问道:‘此是何物?’那汉子答道:‘此是胡敲也。用手牵动,自然有声。’宋江乃作诗一首……”

  [4]胡敲又叫空竹、空钟、空筝、嗡子、风葫芦、响簧、哑铃等等。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与陀螺有点相像的民间儿童玩具。我小时候玩过。我记得叫它“风葫芦”。

  [3]这又是托物言志的老路数,宋江的情感正要借这“胡敲”来表达。但我总以为,即便不为了表达什么,小说也不要无视这种极有趣味的细节。小说是一门极广阔的艺术,它容得下许许多多看似无关宏旨的小情节。

  [4]这两首诗包含两个意思。一,物有鸣的欲望;二,人不能无人提携。我一直很喜欢这两首诗。

                        2006年6月1——3日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