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凯尔希纳的编译传记
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是上个世纪初崛起于欧洲现代主义绘画、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一位重要画家。他生于1880年,卒于1938年。两次世界大战给他的创作和生活投下了诅咒:一战期间他饱受战争恐惧的煎熬,患上重病,战后离开德国,而当二战来临、他在瑞士新建立起来的家园又受到德军入侵威胁之际,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凯尔希纳一生的绘画可以分为德累斯顿建立“桥社”前后(1903-1911年)时代、柏林时代(1911年10月移居柏林-1915年7月参军入伍)、一战期间和阿尔卑斯山时代(1918年战后他没有返回柏林,而是选择去瑞士山区生活,直到生命结束)几个阶段。他出生于一个殷实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化学家。儿时父母注意到了他的绘画天赋并为他雇佣了绘画教师,但并不希望他走上生活动荡的艺术家道路。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在校期间结识了几个与他家世、追求相近的青年,并在1905年取得毕业文凭这一年与他们(弗里茨·布莱勒、埃里希·海克尔、卡尔·施密勒·罗特勒甫)共同成立了“桥社”,开始了彻底投身艺术的狂热生活。这期间凯尔希纳与他的画界同仁到欧洲各地参观,举办画展,以先锋新锐大胆激烈的创新,引起艺术界的关注,登上了世纪初现代主义绘画的历史舞台。柏林时代,他的绘画题材以音乐厅、戏院、跑马场等柏林街头的红绿景观以及妓女、轻佻女郎、花花公子等人物为主,艺术上走向成熟。一战期间,他产生出与他所崇拜的凡·高等叛逆画家相近的对人类末日的敏感,画作也表现出危机和恐惧心态,其中《自画像》等反战作品掺杂了对战争和人性的综合讽刺。移居阿尔卑斯山后,他受到崇山峻岭的深刻感动,他把绘画转向山区景观和当地农民的生活,在前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找到了与大自然的力量和平相处的人的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农民生活往往带有一种宏伟之气。
凯尔希纳从一开始投入绘画生涯起就对自身抱有比较高的抱负。他内心对荣誉、名望、自我肯定的渴求使他形成了复杂有趣的人格。他故意将自己作品的创作年代提前,否定同时代大师对他的关键性启发,因把自己说成“桥社”领袖而与其他社员龃龉导致社团分崩。他写了大量关于自己作品的解说和评论,匿名发表。从德累斯顿时代开始,他结交的女友成为他作品中的模特,到柏林后他结识了一对舞女姐妹,最后姐姐出局,永远消失,妹妹则成为他的终身伴侣。晚年凯尔希纳受到梅毒、麻痹症以及烟酒和过量药物引起的健康困扰。
凯尔希纳的绘画以极度的叛逆、躁动不安、狂放不羁惊世,使他成为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画派中的重要画家。其地位位于蒙克和海克尔、施米特、鲁特列夫之间。早期他的画作被视为印象派的一支,他极力希望改变与法国印象派的从属关系,创建属于德意志民族自己的现代主义风尚,呼吁为“成功创造出第二个伟大的德国艺术时代(第一个是格鲁内瓦尔德,荷尔拜因和丢勒的时代)”而努力。事实上,他也正是德国风尚的现代派绘画的开创者之一。他崇拜凡·高、塞尚,但在人文气质上不具备他们性灵纯真欢快的底蕴,而代之以德意志民族沉蕴、锐利的内陆梦幻风格。他后来改变了前期大面积浓重色块和使用刀刻的锐利突兀手法,相对平缓了失衡和不安的因素,增添了简洁、明快的风格。艺术上,他关键性地受到过蒙克、野兽派的马蒂斯、后来的立体派、未来派以及波利尼西亚、黑人艺术、印度石窟绘画等东方画法的影响。对德国歌特艺术的喜爱还表现在他笔下的人物造型当中。从一开始,他就深深懂得,艺术的突破必须通过观察世界和理解生活的方式的革新来达到。他的绘画不是任何象征、寓言,而是他置身其中的生活本身。他画出了人物、街道、风景、静物,还有人、肉体、情色、生活以及梦幻和灵魂本身。他真可谓德国中产阶级家庭里成长出来的艺术家,其作品融于生活,慵懒、颓废,也不乏恶作剧、讽刺、邪恶,但极具先锋价值。除了油画、水彩画,凯尔希纳还是木刻画高手,并绘制过优秀的壁画,可惜后来被纳粹官员下令毁掉。他一生中画作的风格也颇有变化,有的极度夸张变形,有的近似一般优美的印象派点彩,有的线条扭曲狂乱,尖利刺眼,有的有童话般沉郁的意境,还有简洁抽象的画法。但作为同一个创作主体的作品统一来看,都有一种强烈、迷狂但同时也朴拙、真稚的内质,直接表现内心,却质感较强,梦幻从削刻般沉实的笔触中强有力地渗透出来——这些特点属于凯尔希纳的灵魂,也属于他的民族和时代。
从艺术文化史的角度回顾,我们也不难看出凯尔希纳艺术的社会意义。那是一个追求激进地创新、锐意探究人性深处奥秘和生活本来意味的时代,凯尔希纳的作品表现着现代人的日常面貌,他们的焦躁和沉静,喧嚣和孤独,肉体和内心,感觉和梦幻,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万象。同样,极度困惑的矛盾也存在于凯尔希纳自我审视的灵魂深处。在晚年,因为年轻时的极度狂乱状态逐渐趋于平稳,凯尔希纳开始怀疑自己继续画下去是否还有意义。对于艺术家,人生是一个艰难的发展历程,但正是这样的艺术道路喻示着人类在成长、现代人在成熟。然而,战争再度来临,打碎了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忍受不了严酷的军队生活,曾长久地陷入对在战争中失去绘画的右手的恐惧当中,精神濒临崩溃,战争结束后就离开了德国。纳粹上台后,他个人多年来苦心积累的社会声誉和交际关系毁于一旦,他被定为“颓废画家”,大量作品从美术馆中摘下,或被销毁,在展览市场上难以出售,能够资助他、帮助他获得适合的回国职务的人纷纷倒台。1938年,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离他家只有25公里,他多年来费劲心血重新安顿起来的家再次面临威胁。“1938年6月15日,凯尔希纳在他维尔勃登家的外面,在他曾希望葬身的达沃斯园林墓地的不远处,举枪击穿了自己的心脏。”这样,以一种可谓悲壮的方式,一位狂野不羁、极富才情的现代主义画家的绘画生涯在战争来临之际宣告结束。
《凯尔希纳——德国街头的牛氓》 董翼平编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