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期间身心俱疲,只好写点不动脑筋的东西,其中引文及事实也无心查证,意思应该不错,但不要全信。
20世纪末有好事之人组织当代哲学教授投票选出史上最伟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位列第五,其上依次为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和尼采(见《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除开哲学上的成就,维特根斯坦也是少有的具传奇色彩的哲学家。康德一生活动不出50公理范围,亚里士多德教过亚历山大,柏拉图曾被卖作奴隶,尼采抱着马头疯掉,这些比起维特根斯坦的生平,恐怕只能算故事。相传毛姆的《刀锋》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
维特根斯坦家是维也纳最富的家庭之一。他父亲似乎是个商业天才,建立起奥地利最大钢铁集团(之一?)。受他母亲影响,家族成员大多喜爱艺术,与维也纳艺术圈关系密切。兄弟姐妹几乎都有很高的艺术天赋。维特根斯坦的哥哥Paul
Wittgenstein就是一位钢琴家,一战中失去右手之后,拉威尔为他专门写了著名的左手协奏曲。维特根斯坦大厦是维也纳艺术圈的重要活动场所,勃拉姆斯是他们家的常客。
维特根斯坦一开始对机械感兴趣,18岁左右,他去了英国曼彻斯特学习机械,研究飞机的发动机,研究必然用到数学,他的兴趣转向数学,又转向数学的基础。数学的基础是19世纪逐渐引起重视的,高斯等人发展起来的非欧几何使欧几里德几何的真理性成了问题,而算术和代数缺乏演绎体系也使人焦虑,1900年国际数学大会上希尔伯特把数学的基础列为最急迫的数学问题之一。在几种解决方案中,弗雷格、罗素等人代表的逻辑主义试图把数学归结为逻辑。维特根斯坦读了弗雷格并去拜访,弗雷格建议他去找罗素。于是21岁左右,维特根斯坦注册为剑桥的学生。罗素很快发现了维特根斯坦的才能,称之为平生所见的天才之典范:纯粹的智力、热情、专注……并认为自己的逻辑事业后继有人,可以搞政治写散文去了。
作为一个学生,维特根斯坦相当特异,他不在学校听课,却跑到挪威的极地圈里思考,并在那里向摩尔口授自己的笔记,而摩尔是剑桥与罗素齐名的哲学教授。他出手阔绰,不在乎用父亲的钱,而父亲很快去世了,他成了极有钱的人。他匿名资助了不少艺术家,其中有里尔克和特拉克尔。据说他认为特拉克尔极有天赋,但不喜欢后期的里尔克,认为那些诗不真实。
一战爆发,他回奥地利参军到前线服役,他没有死在战场上是个偶然,之前他的两个兄弟已经自杀,他自己也有自杀倾向,他说去战场是为了看看死亡(带着托尔斯泰的书)。由于身体原因他当了炮兵部队的岗哨。战场上,他继续写笔记和《逻辑哲学论》,后在意大利被俘。《逻辑哲学论》在监狱里已完成,手稿已设法寄给了罗素。罗素为之写了序,但维特根斯坦对此序极为不满,称罗素根本不理解他,甚至说,如果罗素想出版此书,那是罗素的事,跟他无关(此书出版破费力气,几乎全赖罗素帮忙)。
这本书风格奇特,很难读懂却有着古怪的魅力,这也是维特根斯坦所有著作的特点(他生前只发表了这本书和一篇他认为毫无意义的小论文)。这本书会埋于剑桥图书馆,若不是维也纳小组的石里克读了它(冯·赖特)。维也纳小组将其奉为圣经,由此兴起了逻辑实证主义。
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哲学论》已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随即放弃了哲学。被释放后他去了奥地利一个乡村小学做老师。同时他把所有财产都送给了亲戚,因为金钱会使人罪恶,而亲戚们已经很有钱了,再多一点也不要紧。但他也愿意随时享受亲戚们提供的便利(如住房)。从此他过着极其简朴的、几乎是苦行僧式的生活,他曾考虑进修道院,但因其中的繁琐规矩而放弃。这时候他30岁出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