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没想通的一件事是行为艺术这个词是什么人从什么词翻译到中文里的,印象里美术馆枪击事件的时候就好像已经有人在用这个词了。对于中国美术界的切口我毕竟是门外汉,大概猜想之下,最大的两个可能是从维也纳行动艺术翻过来,或者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说起这个,想起一件事,有一回和一帮朋友出去玩,其中有两个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谈论什么事情,某甲长得就像一个单向度的人,一口京片子说这个抽表儿如何如何,他的谈话对手和在一旁窃听的我同样的茫然,我寻思大约是三个代表的新说法,还是在骂人?见他的同伴愚鲁不解其意,这同学大恨,说波洛克呀波洛克呀,于是我也沾光恍然大悟。自此之后做下病了,四下无人的时候我总看见类似茶馆里的场景中,长袍马褂气宇轩昂国仇家恨的绅士们互相问候“秦二爷!最近可好”“凑合凑合,抽表儿呢!” 走回题里来,行为艺术这个词也逐渐地变成了骂人话了,在大众的心目中,对搞行为艺术这件事的标准想象,按照我的猜测,无非就是一个在任何已知的艺术门类里都没有一技之长,手不能提肩不能抗,鸡杀不了又没有文化中专都考不上的怪人,扒光了自己在不适当的场所做要么恶心得可以要么无聊得出格的事情。基于这种理解,在我们又有勇气又有道义又有智慧又有眼界的伟大的传媒的帮助下,后来这个词就逐渐的转义了,一切超出大众理解范围或者出于某种原因他们禁止自己理解的无聊事情,就都是“行为艺术”。朱昱极具震撼力的作品被知识丰富见识广博的媒体和网民涂抹成反人类禽兽行为,除了“骇人听闻”和“哗众取宠”就再也找不出其他的词汇来表达和形容他们贫乏的愤怒。最荒唐可笑的例子莫过于最近的流氓外教事件——那王八蛋最后居然祭出一杆“行为艺术”的大旗,这事也就居然这么不了了之了!搞到后来一些阿猫阿狗邻家小妹做了一切莫名其妙的事情,诸如隆了胸泼个狗熊之类的,都可以拿“行为艺术”来当挡箭牌,当时未来主义者设想的天堂也就无非如此吧,好high。 对行为艺术这个词的仇视诬蔑和滥用不限于此,在我看来,行为艺术是创造力最具有潜力的富矿,然而它的开采却陷入古怪的圈套。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审美需求艺术消费满足于好莱坞层级,新兴富豪嘬着叉o认为明清家具是最伟大的艺术品,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事情蹊跷在一些“业内人士”的态度上。我临出国之前,在某场合遇到老友,此人也是北京前卫艺术的重量级人物了,他问我出去学什么专业,我说和行为艺术有关系,他立刻摇头晃脑,脸上显出难以名状的恶向胆边生的表情,好似被钻到了牙神经,踩中了尾巴的同时听到了粉笔划过玻璃的声音。害得我之后遇到类似问题,只好含糊其辞说自己去学多媒体戏剧。这么说固然也是对的,只不过心里头总是觉得,我这是何必呢。 中国的行为艺术果然有那么不堪么?明白事理的都明白,中国艺术界的混蛋和骗子手也不都集中在行为艺术的圈子里,而且公道的讲,婴儿汤,或者无名高地增加一米,或者肩膀上种草,都是很好的作品(具体怎么好不是这篇小短文能搞清爽的),大道现场艺术节也显出蒸蒸日上的意思来。到底什么是“行为艺术”呢?从用词的进化来说,也就是现在美国人说的“performance art”,英国人说“live art”,每年有无数的文章写出来论证这两种叫法的区别有本体论意义,在我看来,都是英语。为什么我,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要他娘的卷入西方,特别是英语国家的这种命名战争呢?神经病。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也时常想,总得有一个名字来称呼它,这毕竟只是一个艺术门类,或者一个艺术史现象,不是希伯来的上帝不能直呼其名,得叫“那啥”,“阿堵物”之类。被叫做行为艺术的这一套实践,理论和伦理,现在更多的被称作现场艺术。当然也可以用“表演艺术”,不过这个词就更加的搅混水了,做个抽样调查,问一百个人“表演艺术”是什么,大概一百人会说梅兰芳或者人艺吧。 这不光是简单的命名游戏,对于西方来说,现场艺术的两个主要历史来源,简单化的讲,一是视觉艺术家对于传统视觉艺术的伦理规范厌恶不满而产生的革新,二是剧场艺术家对传统剧场艺术的伦理规范厌恶不满而产生的革新,当然不乏约翰·凯奇或者康宁汉这样的其他门派也作出关键性的贡献,共同的特征是这些艺术革新者有不可遏制的拿边界作为原料的冲动。有趣的是这两种反动的方向很多时候是互相反动的,行为艺术的传统,或者说行为艺术的战争的传统,于是变成前卫美术和前卫戏剧之间的战争和联姻。在表演研究理论家奥斯兰德看来,麦克尔·弗莱把剧场性和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并且居然就此把前者变成了一条罪状,简直就是臭名昭著,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划分前卫艺术的红黑五类,像被迫娱乐,芭比贝肯,山羊之岛等等以剧场艺术为出发点的个人和团体就都统统站不住脚了,这显然荒唐。
至于大众和传媒,可预见的短期之内,显然还是会简单化,妖魔化,庸俗化,总之用一切自然又古怪的方式来处理新事物,这没办法,生活的乐趣就在这里。至于态度,我还是推荐我一开始涉足戏剧就采取的态度——爱看的看,不爱看的滚蛋,又不欠你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