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文章标题本来想敲的是“稀缺”,可敲出来的却是“喜鹊”,但是正好快过年了,“喜鹊”看起来更吉祥些,象征一种期待,就用它好了。
十几天前,有个晚上,我临睡前突然有了一些冲动,强压着困倦写了下列几句话:
1、意象是万能的神。
2、文字是为了制造意象而服务的。
3、华彩(Cadenza)只能用一次。在一篇小说里的其他的时候,用简单的句子,简单到翻译也不会走味儿、不会误读。
4、学会讲故事。
5、学会写本民族的作品。
这是我纯粹写给自己的话。很巧的是,随后我在第17期黑蓝网刊上偶然发现了纳博科夫的一篇访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在构想我的小说世界时,我并没有用任何语言,而是以意象来思考。我不相信每个人可以用语言去构想他所要呈现的世界。这样一来,他在思考时,嘴唇一点也不会动。倒是有些文盲在阅读或沉思某些事情,嘴巴总是念念有词。”
他的那篇访谈是相当有耐心的,而采访的问题也都是中规中矩,都是诸如“《洛丽塔》的男主人公是社会上真的有这种人,还是你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否一定要发挥改善社会的功用?”等等,难得看见他如此耐心,像我这样。
至于什么是本民族的作品?这也是我常思考的问题。当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去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时,感觉他小说中的那些时髦的角色,在别国人看来,仍旧是一语三叹、中午吃了很多酱汤和寿司的日本人——即使他们很忧伤,即使他们围着苏格兰花格围巾、很讲究喝咖啡并且腿很长,即使他们会说“噢!不!不!”,即使他们听无数遍BEATLES,他们还是日本人。而这些时髦元素,只能使这些角色变得更为不伦不类。这个例子并非不贴切,我觉得很贴切。在目前,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始终面临这种问题。
这些话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出来只是因为它们一直萦绕在我的头脑里,而且我也相信它和我所要谈的其他内容有着某种联系。但我不想再用更多的精力去探讨它。人的创造力的精气是有限的,我不能把仅有的“气”留给这些问题了,我要把它们留给小说写作本身。
在第15期网刊里(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去翻那些旧网刊),陈卫说:“……我却很不喜欢强调想象力在小说中的位置,我甚至觉得强调想象力在小说中的重要性是现代主义之后对小说的重要误解之一。如果没有对小说整体的独特理解,强化所谓的想象力只会使小说成为某种现代主义的怪物。”
但是想象力在小说里又确实是不可缺的。在读论坛里的小说作品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想象力的稀缺。才华的稀缺、对结构理解力的稀缺,我都归结在其中。
但你既可以说我理解中的“想象力”范围太大,又可以说它或许并不是最精准的表达方式。阿呆评某个小说,有段话写得好:“趣味。我要说的是,一个小说吸引人需要独特的趣味。我们可以看到你的耐性,你的底盘,但并不是希望看见你就这么开下去。需要点意外的风景或者说,你对并不陌生风景的意外描述。”
他所谓的“趣味”也是想象力的另一表现。小说不能无趣,艺术不能无趣。即使是整个吴哥窟那样宏伟的艺术品——整体看虽然是恐怖的(恐怖是因为美得太宏大),但细节也一定是有趣的,有节奏的。
由于要承担起本期网刊主编的责任,我耐心地将2006年12月14日零时零分起至2007年01月14日零时零分贴在论坛里的所有小说都细读了一遍。
我把我所读的这些小说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它固然不够科学,但所有的分类都不是完全科学的,而且如果你随便抽出一个小说来,又都可以轻易地分到如下的类别中。
采样日期:2006.12.14-2007.01.14
小说总数:118篇
小说类型:
现实主义型(市镇背景):59
现实主义型(农村背景):10
现实主义型(无背景或称独白背景):17
幻想型(战争题材):3
幻想型(梦幻、童话或超现实题材):16
幻想型(类博尔赫斯题材):13
首先这里显示出的小说总数超出了我的忍耐极限。我竟读了118个短篇小说。如果预先知道会读这么多,我是无论如何读不下去的。但是另一方面,平均每天有3.9篇小说被贴上来,也说明了黑蓝所具有的凝聚力。
我为什么要做分类呢,就是试图想从中发现些问题。我以前一直觉得以农村为背景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在黑蓝论坛里是非常多的,现在看起来并不那么多。但之所以使我感觉这类作品很多,是因为它们的套路化严重,陈卫的总结是“要么一大堆,要么一大变”,我的总结是:这类小说里,基本都要死人,死个第三方;必定要有寡妇或者年轻女子;寡妇必定会在某一章节里弹出两个白花花的乳房;必定要有皮肤如树皮那样的老到不知几岁的老人;小说里的父亲必定是以专制者形象出现的……等等。而这类农村题材的小说中又往往是有着明确的道德批判或社会指向性的。
无背景或称独白背景的小说也很多,但并不都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有时会有一些梦幻的内容出现。但是与农村题材的作品相比,它们往往更为意淫而显得苍白。在这类作品里,必定都要有个女的作为诱惑者出现,而且基本出现性交、殇情、残忍行为。市镇背景的小说,其情节有一半是在学校里发生的,要么就是火车上……如果一旦出现工厂或者公司,那整篇作品必定是陈词滥调苍白不堪。如果是以校园外为背景的作品,那往往也会有强烈的道德批判的倾向。
但我最最厌恶的还是类博尔赫斯题材的幻想型作品,也就是欲望的旋涡所谓的“图书馆长型小说”。这类小说大都(我说的是大都,不是全部)学到了博尔赫斯的语言表面上的那种特点(甚至是缺点),而缺少博尔赫斯作品背后埋藏着的大量经验和阅历。苍白的叙述力和神秘感的丧失,往往(我说的往往)使这类作品惨不忍睹,说白了就好比是色情小说不色情,恐怖小说不恐怖,你说难受不?我看到过关于博尔赫斯的一段介绍里有句话,大意是:“正因为智慧是不能模仿的,而形式可以,所以他才成为众多作家效法的对象”。这话说得比我恶毒。
我也不喜欢在论坛看到的那些短故事——那种寓言风格的短故事,既不真诚,又不用力。
通过这个简单粗略的类型分析,我还产生了很多想象,包括黑蓝的作者群体的特征,或者目前关注真正的小说创作的群体的特征、年龄段等等。起码类博尔赫斯题材的作品多达13篇,使我有些不以为然。这些作品在十年后,大部分都会像王安忆的成名作《雨,沙沙沙》那样,显示出一代人在文化上的倒退、缺乏远见、幼稚和蛮荒。
一个肯在4、5天的时间里通读了118篇小说、头皮增多、眼冒血丝但仍可做2个小时的男人的判断,你肯相信他么?答案是肯定的。本月的小说中,有这些作品是相对出众的,它们是《乡村教师》《Shep是谁》《到马目池去看龙》《汤匙寄居》《爱情实验》《朱德的四百块钱》《质本洁来还洁去》《杀死一匹公骆驼》等。这些作品的水平我坚信是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主流文学期刊中的那些作品的。但是如果拿“完美小说”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标尺来衡量这些作品,它们又有着很多不足。比如其中有3篇描写农村背景或农村青年的作品,正如前文归纳的,其中两篇里都死了第三方。这不可笑,这说明问题。
最终我选择了如下几个小说。
《到马目池去看龙》是本月最短小说之一,也许是因为短,所以气没有泻,也没露出太多破绽,而且,在那种处在“有”与“没有”之间的虚幻空隙,留给了小说以象征性和多解性。
《乡村教师》与另几篇相比,是在叙述上特别老到的作品,是一篇不错的小说,人物冰冷。我总有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这整篇小说都不过是为了结尾的那个尿壶服务的。让我觉得遗憾的是,这小说最后仍不可避免地落入农村题材作品“死人”的套路里。
《汤匙寄居》我曾犹豫过,但读了两遍后,它在语言上的韵味开始逐渐弥漫起来,是个好小说,语言一点也不“熟”。
《Shep是谁》。从《手淫史》到这篇作品,都是Shep作品里很吸引我的小说,不知为什么在论坛上关注的人并不多。Shep和他的小说,是具有着强烈相似性的作者和作品。他真正做到用北京方言……或者更是北京人式的语言逻辑方式来构筑一个幻想故事。它们是强硬、偏执而天真的,虽然我知道这三个形容词看起来并不相干。“老头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撅起的干裂嘴唇前竖起一根手指。然后轻轻的说了一声:‘把裤子脱了。我好操你的屁眼儿。’老头的眼睛闪烁着炙热的光芒,”如果你从开头一直读到这里,大脑里会形成那种呼之欲出的冲击画面。
有了这些篇小说,使我觉得阅读这118篇小说是值得的(当然还有一些好小说,最终被我放弃了)。这几篇小说,还有评书连播,还有深夜感情节目,还有老电影的广播,还有孤单的黑夜,还有街上步履蹒跚、莫名其妙的小狗……这些都是我的朋友。
而103.9交通广播台的广告、国内电视节目配色不正的片花、各种楼盘的广告、《谁动了我的奶酪》、拥堵在街上的百万辆劣质的国产汽车、《250个传销寓言》、所有的晚报和门户网站……这些都是我的敌人。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