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尚方翊剑
和人聊电影,很怕聊到大卫·林奇(David Lynch)。因为确实林奇电影语言的复杂程度恐怕连他自己也难理清头绪(以及柯南伯格、库斯图里卡和弗郎索瓦欧容都是我的偏好,但又一言难尽)。《路直路弯》无疑是林奇的一个异类,但细品之下,相对其他电影表面玩转的黑色元素,这部恰恰印证了林奇骨子里流淌的正是老美的血液,以牛仔文化标榜的美国主旋律(与老伍德有异曲同工之妙)乍一下放在林奇身上显得不妥帖,但对比一下《我心狂野》最后自然光的运用和舒缓流畅的镜头到《路直路弯》里最后叠印的星空。温情不是他之擅长,但不代表他不会用(至少不致流俗,成为庸俗之品)。他的运用是为了“对比”,不同的是前者是电影里的参照,后者则参照于电影之外。
我们总说林奇的电影太晦涩,看起来太叫劲。就好似不幸跌进迷宫,又碰上了斯芬克斯。说实话我对形式上打碎叙事逻辑和超现实形而上的记忆拼贴也不太感冒,我不是布努艾尔,这一切又可能沦落到梦境、现实的界限划分去了。我只把《路直路弯》当做公路电影,尽管他对公路电影概念(比如《妖夜荒踪》)的颠覆又与众不同。
速度,也许在老斯特雷德先生的割草机的吭哧吭哧里超越了挂在纵轴上的时间,也超越了横轴上零星的林奇主义(Lynchian)温情,连同我的感觉一起升华了。顺便说一句,他的电影确实是影迷用来活跃气氛的不二法门。
无非
《路直路弯》我买了到现在还没有看,不过光看介绍我也觉着他拍这个片子也暴露了他其实十个不安分的家伙。欧容我也喜欢,我总是对这种又帅又会挑女人的异教徒很有兴趣。
冯与蓝
是的,我老觉得林奇在开拍之前自己都未必有个清晰的思路(主观臆测而已)。但他显然是有天赋的。碎片的拼贴方式也好,不断重复修正的叙事能力也好(好像在说一个作家),一个迷人又诡谲的大陷阱。最大的吸引力是,即便被恐吓得不行,观众们还是津津乐道于某个场景
。反正导演总是操盘手,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尚方翊剑
他就是一个病人眼里的病人,是一个变异的胚胎,还没分娩就已烫熟子宫,喷出一堆怪异的思想,就如他少时学画所说,“我喜欢一部电影中有47种类型,就像蜂箱一样。”
边河
我买了大卫·林奇说大卫·林奇(即《我心狂野:大卫·林奇访谈录》)那本书,很厚,但是没有布努艾尔的即《我的最后一口气》有意思。根本就不要试图去把《穆赫兰道》里面的故事整理出来,我今天就在看一篇文章,那里面说,“一部真正的影片不应当出现可以讲解的情况(
看来大卫林奇比较合这个作者的口味),因为,电影是必须在那些由单一的视觉振荡组成的画面中间去取得它的活动和感染要素的。有人讲画吗?有人讲雕塑吗?当然没有。人们只能去阐述这些作品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情”,这个作者叫杰·杜拉克,杜拉克认为电影中的故事只是一个表面。
在我看完威尔斯的《赝品》之后(这一两天看的)我似乎应该去赞同这个说法。他还说,“创作一部影片的并不是大量的文学构思。影片要简单得多,一个脸部表情毫无变化的镜头就能体现出它的全部涵义——最后这句话估计跟电影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伟大的布莱松他就属于这类的高手。而我在看完这一段以后得出了一个草率之论,文学必须依赖想象,因为它不像电影有影像(最早的电影其本身可发不了声音),不像音乐有高低声响。电影不同,它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某个人想象出来的画面,电影把想象的呈现与想象本身几乎同时间重合了,以一种不可触摸的真实照亮了荧幕。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看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穆赫兰道》没有《妖夜荒踪》好。《穆赫兰道》是一个恶梦加不太聪明的神秘主义迷恋的产物;在《妖夜慌踪》里,你看客厅里面突然冒出一股白烟,就知道大卫·林奇有多贪心了。
凌丁
那套书里《我的最后一口气》绝对最佳,电影导演叨叨电影肯定不如叨叨别的有趣。老布(即布努艾尔)就很有趣,最无趣的书大概是伯格曼的那本。
《穆赫兰道》真的很好懂啊——就剧情方面而言,我也很想看不懂,但是不行。至少它不是一部不能讲解的电影。
我个人觉得《穆赫兰道》还是比《妖夜荒踪》好,它相对《穆》更纯朴更自然更无机心。虽然林奇自己说《妖夜荒踪》里的很多细节都是生活里的真实照搬(比如开头和结尾的敲门人说话——XX死了),但整体看下来,还是给人有点人工设计过于明显的感觉。《穆赫兰道》完全
可以是一个希区柯克式精心设计、逻辑缜密的片子,尽管林奇说他没有设计,但至少他做到了让影片看起来浑然天成、不经设计。
林奇的片子,我喜欢《橡皮头》、《穆赫兰道》、《蓝丝绒》、《双峰》电视剧版、《妖夜荒踪》;比较喜欢《象人》(这个不如赫尔佐格的《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众》)、《路直路弯》(这个有点太……美国,我更喜欢太……伊朗的);不喜欢《我心狂野》,尽管它得了金棕榈。
骑老虎上天
《穆赫兰道》就是凌丁说的这个意思。这电影我看到结尾被感动了,华灯初上、悦色欢颜,已是人生如梦。《路直路弯》我也喜欢,结尾那个夜空镜头自然大气。他的其他片子,基本都只是看个好玩。
尚方翊剑
谈林奇,我说过不可回避他对50及60年代好莱坞以黑色电影为首的B级电影中类型元素的传承和致极发挥,是一次对个人智力的绝妙考验。因为这是你在电影界(尤其是好莱坞)上位的救命稻草,只是随着认可程度加深,投机的味道就慢慢被另外别的东西淹没了,可仍能嗅出。这也因人而异,比如昆汀的“阴谋”是拿人物的“疯狂”去冲淡观众对叙事“真实”的怀疑,柯南伯格则是对“疯狂”叙事的一次游击式爆破,导火索是观众自己。而林奇抛弃类型元素的“经典”意义而转架为超现实精神上林奇主义流行,你确实只能“体验”无法解释,但可以试着解读,不过这对林奇似乎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你已入了林奇主义流行的魔道了。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