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赵松小说《象》简评
“看到一个同伴死去很长时间了,胃已被土狼吃掉,或是只留下一地白骨,它们会紧张、狂躁。它们挤在一起,走向同伴的尸体,耳朵微微张开,抬起头。它们用鼻子接触整个尸体,像吸尘器一样嗅上面的气味,如果发现象牙,它们会用鼻子将其卷起到处走。”从一开始,我就已经明确的感觉到了赵松小说中的一抹灰色。这种灰色是淡淡的,但是面积很大,很大的程度上完全笼罩了小说的外部,造成了现在的黑白效果。从这种黑白似的电影效果来看,赵松的小说氛围是冷淡的,这样的冷淡在小说的叙事和语言上缓慢但是有力的溢出来,对读者造成了强烈的类似于冷阅读的效果。“看到一个同伴死去很长时间了,胃已被土狼吃掉,或是只留下一地白骨,它们会紧张、狂躁。它们挤在一起,走向同伴的尸体,耳朵微微张开,抬起头。它们用鼻子接触整个尸体”这样的开端让小说的第一冲击力就很冷淡,“它们用鼻子接触整个尸体”这样的句子所带给我的画面,俨然是凄凉的。随后,赵松笔触一转,“像吸尘器一样嗅上面的气味,如果发现象牙,它们会用鼻子将其卷起到处走。”吸尘器这样的比喻又使得小说的开端出现了白色这种冷色后的黑色幽默,“用鼻子卷起到处走”,画面上的动物卷着象牙到处走,扬起一片一片的尘土,场景开始变得有趣味,但是那是同伴的尸体,稍稍深思又感到了凄凉。
“他把光盘放入光驱里,然后走到门边,关掉靠近讲台的那些灯管,只保留教室后面的那些继续亮着。等他不声不响地走到最后面,转过身的时候,前面的投影屏幕上已开始显现动物的世界。那个老播音员的低沉深情的声音,从两侧地角的音箱里夹杂着轻微劈啪声慢慢散布出来……外面在继续下着雨,教学楼的灯光漫延到四分之一操场时就已经暗淡许多,有几个孩子在低声说话。”这样老练而且叙事速度节奏从容的句子比比皆是,赵松作为一个我认为的老作者,其小说的叙述语言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带有鲜明细节描述的白描,使小说的推进节奏在作者手中牢牢的稳住,“外面在继续下着雨,教学楼的灯光漫延到四分之一操场时就已经暗淡许多,有几个孩子在低声说话”我尤其喜欢这样的句子,足够含蓄,也足够诗化,从雨到灯光,再到孩子的说话声,这种跳跃式的细节描写从表面上看很凉嗖嗖,但是其实骨子里面透着温暖和安静。这是一种大师般的描写。
“家里显得很干净,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干净过,让他一时有些不能适应,感觉像到了别人家里,陌生的人,他母亲正在做饭,而父亲则在院子里弄电视天线。新换了一个更高更结实的杆子,上面支的是铝制星形天线,确实是新的,那些扭出旋转波纹的铝条上面一点锈蚀痕迹都没有,而那些螺丝上面的机油也像昨天才注上去的。他在院子里转了转,熟悉了一下环境,看见厨房窗角下多出了一丛繁盛的深紫色的花簇,似乎还在从里往外钻着绽放。父亲回过头来,对他笑笑,以后能看到更多的频道了。”在这一段落中,赵松试图向读者展示文中老师作为儿子的感受,以便和老师自己的儿子感受做一个铺垫或者是召唤式的呼应。“父亲回过头来,对他笑笑,以后能看到更多的频道了。”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细微处的力量展现,简单的一个“以后能看到更多的频道了”,把父亲和老师之间的那种微妙的父子关系一下子放大到了阅读者的眼前,你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这对父子是什么样子的,父亲说这句话时候脸上的那种表情,这也许就是浓缩和取舍的艺术。
“校长递了枝烟给他,他接过来用手指捏了捏,很柔软的感觉,又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味道刚刚好,他表情松弛地点着了它。校长的样子他其实一直挺喜欢的,跟他叔叔有点像,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是同学,他不喜欢叔叔的胖乎乎的样子,反倒是挺喜欢校长的这张胖乎乎的温和的脸,这是他一直有些想不通的地方。叔叔是个精明的家伙,所以后来中风了。而校长呢,虽然笨了点,可是身心健康。校长批评他,他从来都不生气。”在老师这个人物的塑造上面,赵松依旧没有采用普遍的心理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纯粹的举止和片段式的思维来展现一个人物。“接过来用手指捏了捏”“校长批评他,他从来都不生气”,这两句话是可以代表这一段话的,甚至可以这段话完全可以简化成这样一句“校长递了枝烟给他,他接过来用手指捏了捏。校长批评他,他从来都不生气。”当然,赵松不是一个先锋小说家,他要交待清楚一些事情,但是我这样的简化,并不是为了说明赵松的语言逻辑,而是要揭示赵松语言的弹性。这样的弹性在结构上和叙述上都是很有意思的,可长可短,读起来很有咬感。
“开了门,他发现只有厨房灯是亮着的。已经是晚上六点钟了。他把雨伞斜着搁在门后面的鞋架旁边。外面的雨早就停了。儿子的房间里,被子还没有叠起来,但显然人已不在家里。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他在客厅的茶几上,看到了一个纸条,上面有儿子的字迹,铅笔的,一笔一划地写出来的,还是那么工整:“爸爸,我出去了,妈妈没回来,手机也关了,我想找她说说话。找不到她,我就去找你,我们说说话。”他拿起电话,拨了号码,这时候,她的手机显然已经开通了。他略微松了口气,“你在哪呢?”她迟疑了一下,声音平静地说,在外面。“儿子呢?”他尽量声音平和地问道。她愣了一下,不是在家里么?“他有没有给你打过电话?”我手机没电了,刚找到电源……。“他出去了,说是想找你说话。”什么时候的事?“上个世纪。”他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就不说话了,那边也不说,过了半天,他才放下了电话。他默默在看了看整个房间,想了想,然后起身把客厅里的灯打开了,灯光明显有些刺眼,同时一种奇怪的饥饿感从腹部漫延开去,一直弥漫到嗓子那里。他重新拿起电话,拨了母亲家里的号码,等了一会,没有人接听。他穿上外套,手里握着自行车的钥匙,锁门出去了。”从这里开始,小说的整体印象越来越趋向于黑白电影的质感。从开门进入房间开始,这一系列的场景和人物不断的动作和变化,动作很清晰,但是场景是没有颜色的。赵松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篇小说从这里开始变得颜色缺失了,其实这是一种成功。颜色的缺失有时候是必要的,因为这篇小说的整体其实本身就是讲述的颜色缺失。“他拿起电话,拨了号码,这时候,她的手机显然已经开通了。他略微松了口气,“你在哪呢?”她迟疑了一下,声音平静地说,在外面。“儿子呢?”他尽量声音平和地问道。她愣了一下,不是在家里么?“他有没有给你打过电话?”我手机没电了,刚找到电源……。“他出去了,说是想找你说话。”什么时候的事?“上个世纪。””这样的对话甚至也是颜色缺失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真实面目,只是黑白两色。这种两色出现的原因,一是因为小说语言所特意营造的一种趋势,另外就是赵松本身叙事的特点。小说的这种独特性是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的首要条件,在黑蓝论坛小说版上,很多小说都没有独特性,是令人失望的。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