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不可否认我对香港新式黑帮片有着挥之不去的喜好,虽然它们并不都是好的,甚至大多数都很不好。然而——就像一个男人在美丽新世界逛了一圈,见了些灯红酒绿,回头发现家乡母校门口妹仔卖的鱼蛋还是好吃,卖鱼蛋的妹仔还是好看。显然你知道妹仔皮肤黑黑人有够土,鱼蛋的料也不新鲜,但你还是满足于口腹的瞬间快感,尽管知道吃完了什么味道也留不下。这个事实证明,青春期培养的兴趣可以保持很久。唔,所以当边河提议写写香港电影时,我毫不犹豫地又往黑帮片上靠了。想写我最喜欢的《枪火》。
《枪火》讲的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五个兄弟保护老大的安全,在与杀手的较量中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后来阿信被发现与大嫂有染,阿鬼奉命除掉阿信,阿来决定保护阿信,MIC和阿肥意图阻止惨剧发生而无能为力。故事给了一个极为干脆爽利的结尾。挑剔的我们会觉得这个故事太不像故事——通常意义上电影还是为了讲清一个故事,实验性质的除外。我不是科班出身,无法用术语进行类别划分——我想,普遍意义上的好电影,依然是以一个打动人的故事为基础的。这样说来,《枪火》的情节就尤为苍白,因为导演对演员的兴趣远大于故事本身。这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杜琪峰说这是第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这也就是说,是他要五个各具特色的老男人走上秀场,逐个场景地展现他们的身段。五个人都有特色,各有各的动作语言。这和《无间道》是多么不同啊。《无间道》里的主角,貌似个性分明,其实共性很多:思维缜密、冷静、阴郁、有仇必报……《无》靠的是故事推动,情节密集如蛛网,少看五分钟就彻底晕菜,每个人物是棋盘里的一颗子,通过时空转换的演绎剥出前因后果,让观众们花心思,去搞清为什么。而《枪火》恰恰相反,生与死的动机纯粹,主体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因此简单。情节的单纯使观众们失去了问为什么的资格。在舞台形式的调动下,镜头隔绝了通向现实世界的大门。导演只拍杀手们杀人,拍他们举枪射击,如何站得更美,射击得更潇洒,如何运腕着力,如何眼神交流。
有几个场景值得一提。一个是在百货大楼里,众杀手(当时身份是老大的保镖)与对手相遇火并,僵持的数分钟里五个人各有站姿,每一次反击都可以成为射击动作示范。同样规模的杀戮还有一场,在郊外的废弃建筑前,是保镖和对手的对决。射击方法非常简单:瞄准,扣扳机。一队在草丛,另一队在熄了灯的破楼窗口。比速度,比心态,最主要是比眼力比枪法。类似日本刀,一步一砍,不懂的人以为简单得紧,谁不会呢,其实步法和手势都有讲究,偏一点慢一点就得把小命搭上。而客观上,团队表现之于宏观镜头的体现,或是个体与个体间的转切配合,这样乏味的枪战令人屏息看完是拜导演的功力所赐——几分钟的枪战里五位主角个人风格尽显,看过电影的人都有体会我不列举了——同时可看出,导演对情节的蔑视。保镖以少胜多,毫发未伤,五人把杀手们干剩下了一个,如此艺高胆大,赢得简直经不起推敲,一点诚意都没有。还有一个场景,保镖们在门外等老大,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踢纸团儿比赛,镜头的剪切配合音乐,一传一踢一挡一拾,冷血杀手们的小情趣向来符合中国人的道德审美。原先或许还有所戒备的观众会在这场戏后彻底宽容。
由于充满形式感的动作语言成了整个电影的支撑,我们不得不发自肺腑地从这些活动中推测主人公们的精神状态、内心世界……这似乎应该是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做的事。由此及彼,在近乎漫画式的行为刻画下,想像的空间却延展得无比巨大,我们忍不住暗自揣测这些人的私生活,他们的梦想、欢乐、悲哀,以及他们和女人的关系——越是没有交代的越想知道。镜头包围的个体具备了谜一样的气质,导演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貌似完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实际上什么都没有交代,这正是吸引人们往下看的关键因素之一,观众和镜头共同完成故事的讲述,后期想像完整了角色塑造的丰满。这正是某一种方式的观影乐趣。
原来,拍杀人的目的是让我们爱上杀人哪。不仅《枪火》,其他香港新式黑帮片都表现出对传统道德倾向的拒绝,像我这种没出息的观众偏偏受到蛊惑,往往感慨杀戮之美。我小时候正值香港赌片横行,一众男生纷纷跟样,穿黑西装戴白围巾,很潇洒地在电子游戏房门口抽烟。这造型放在今下走在大街上很容易被暴扁。后来蛊惑仔系列风靡。不知孕育了多少街道混混和乡村揸FIT人。然后慢慢的,行凶变得艺术,好人坏人也不那么泾渭分明了,新式黑帮片教小孩子们无论干什么都要动脑筋,一味死砍是没用的——《黑社会》就是最好的例子。禁用枪支的法令真好,现在的大孩子徒有受蛊惑的心而不具操作性,混混数量并不比十年前更多,所以建议黑帮片继续大量采用枪火做道具而非砍刀。也有黑帮片向着说教方向转型。关于毒品的危害,《门徒》是绝佳例证,不少人又惊恐又兴奋地讨论一针下去血溅银屏的感受,视觉效果与教育效果双赢。还有去年底公映的《天行者》,讲一个曾经红透江湖的杀手如何致力于洗白,不惜舍身取义的事。用一句话概括:真不好玩,而其实香港的黑帮片无论新旧,情节都没什么好玩,除了《无间道》。我前面已经说了,《无间道》的特色就是让人把玩情节;《枪火》的特点是突现人物,这两款形式都走得够绝,所以跳脱出芸芸众影,流光溢彩。唔,说到这里,忽然想重看《教父》了,如此崇洋媚外,可真要不得啊。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