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从1970年让·鲍德里亚提出:“消费已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不幸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被百般诟病的事实时,我们似乎开始理直气壮地开始娱人娱己:“凭什么掏钱被忽悠进影院却只能退变成刀光剑影下视、听觉化的动物?”还好,我们没有像媚雅淫媒一样形而下地隐匿某些问题。至少做一些大片“繁荣”后的电影备忘才能对症下药。当务之急的是那些深藏的问题是什么?哈,这个话题不知不觉中又被发酵膨胀了……
timefly
众所周知,中国的娱乐圈里有个很奇怪的东西,这东西叫作:中国大片。
大片当然不是中国电影的首创。我们熟悉的是好莱坞大片,譬如98年横扫全球的《泰坦尼克号》,还有前几年的《魔戒三部曲》。大片的优势在于资源整合:优秀的导演,耀眼的明星,出色的音乐、摄影、灯光、服装,可以到美丽的新西兰山地和墨西哥海湾取景,当然,还有强势的宣传和推广。这一切毫无疑问都需要大笔的资金。因此,当大片概念流入中国时,中国的电影人就死死抓住一个关键词:资金。假如新华词典收编这个词语,可以这么解释:中国大片,指投资规模巨大的中国影片,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甚至十几亿。
大片是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问题不是拍大片好不好,而是,中国大片很难看。关于这一点应该没有多大争议了,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何况是观众呢?可是这就让人觉得纳闷,大片整合了这么多资源,应该好看才对,为什么却难看?窃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宣传过度。典型的例子是《英雄》和《无极》。这两部片子的宣传力度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恐怕只要略有信息来源的人都知道这两个片子。《英雄》是中国大片的开山之作,自然倍受瞩目;而《无极》足足吊了中国人三年的瘾。当影片正式上映时,观众们就愤怒了——你花了几个亿折腾了几年就搞出个这东西?观众心目中的期望值和影片的真实质量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观众认为大片难看的主要原因。好比一个美女在街上扬言要脱衣服,很多人伸长了脖子围着看,可这美女手脚不利索总共脱了三年,脱光了一看是个男的。讲句实在话,假如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来看大片,这些影片还是基本可以看得下去的。观众会这么感叹:哎呀,香格里拉的风景真美;嫂嫂的背脊真是油光闪闪;巩俐阿姨的胸部真丰满。
中国大片的内容单调统一也是令人不满的原因。《卧虎藏龙》一出来,中国的电影人们就明白了:能吸引老外的是武侠。由于投资巨大,为了收回成本,不得不投老外所好。于是中国的大片就是一群古人在打架而已。由此我不得不怀疑,目前国内电影的内需水平,是否达到了应当产生大片的地步?
毫不客气地说,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等这几个导演是没有什么创造力的。他们曾经的出色作品,毫无例外都是来自文学作品。张艺谋的《红高粱》是莫言作品,《活着》是余华原著兼编剧,《秋菊打官司》是陈源斌作品刘恒编剧;陈凯歌,《霸王别姬》是李碧华作品,《黄土地》原著不详;而冯小刚的风光也离不了王朔。他们本身则缺乏创造力。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他们只发现了杀戮和皇权。他们脑子里是装满了官方意识形态。借用贾樟柯的话说:当他们自己捣鼓点东西的时候,就变成了《英雄》和《无极》。
关于电影应当商业还是艺术,这是个无聊的话题。因为每部电影都是商业片。一部电影本身就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艺术是灵魂,而商业是肉身。因此有人说,先发展商业后再发展艺术,我是不苟同的。就比如说让一个人先长身体再长脑子一样。没有艺术灵魂的电影商业往往也会失败。前几部大片你能靠宣传赚到很多钱,那么后来呢?观众还会上当吗?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人文价值,那就该有娱乐性;如果两者都丢失了,观众掏钱去看电影干什么?仅仅是找个黑点的地方谈恋爱的话,那么下次他们就会去小树林里了。纯粹的商业电影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偏偏中国的大片看起来就是这样只长身体不长脑子的怪胎。这些电影人口口声声为中国电影做贡献,我是有怀疑的。他们抓住中国人的“好大”情结展开攻势,让老百姓们都惦记着看这几亿元是怎么花的;他们利用强大的资金优势和行政资源狂风肆虐般地宣传推广,逼得《三峡好人》这些影片无人问津;他们聘用日韩的明星欧美的技术,还破坏中国的风景;他们让观众一年到头只想着几部大片,而扼杀了中小投资电影的活力。这算是对中国电影工业做贡献么?
电影市场不应该由几个所谓精英来引导,而应当由消费者来领路。中国式大片也得消停一下了。当我们准备进电影院的时候,好好想想:我要看什么样的电影?
顾耀峰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片”,but,《三峡好人》也非善类。
尚方翊剑
宣传过度的这个原因还是皮毛,如果能把一个故事讲顺畅了说圆了的最低限度都做不到,再包装也是残次品。所以先不要求讲一个好故事,先讲好一个故事再说。
“关于电影应当商业还是艺术,这是个无聊的话题。因为每部电影都是商业片。一部电影本身就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关于这个话题楼主还应多斟酌再下定义。
边河
宣传过渡也是在学老外,如果不是片子出来以后让大家如此嗤之以鼻,他们可能还想学着别人弄出一系列副产品出来,比如游戏,比如玩偶,比如等等。
说故事是最基本的,电影更为重要的是眼睛所看到的,那些光线和声音制造出来的本来应该像魔术一般令人着迷和惊讶。国内这些拍大片的导演都表现出矫揉造作的丑态,做什么都不能适可而止,一如楼主所说的“好大”的毛病。
譬如冯小刚我不管他再怎么表现洒脱,我还是觉得他变了,姿态改变了。张艺谋同样变“态”了,张艺谋的武侠连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边儿都及不上。更不用说徐克武侠片儿。我喜欢看东方不败,我喜欢黄飞鸿。武侠当然是种手段,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就不是在武侠,东方不败、黄飞鸿也更旨在说人说世,张艺谋当然也不是在武侠,可是他那态度就不对,我就是要做个什么东西出来,武侠只是把式,张艺谋这样就是本末倒置。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失败,他把武侠当把式,观众也不会把他当作一回事儿。武侠本来是个好东西。补充一句我觉得张艺谋还是这些人中特来劲的一个。
再说《三峡好人》,我还是那句话:小真实,大虚伪。说虚伪,说它是贬义词,我倒有些不好意思,我在这里并不想贬他,所以我这个“虚伪”很犹豫,但是这片儿绝非一些人喊得那么好。
我朋友说他在电影院看《三峡好人》的时候,观众寥寥,就5个吧。有一个爸爸带着小孩的,小孩很坐不住,后来演完了,爸爸说这啥破片儿,没看懂。大家看了这话一定哭笑不得。所以观众也是问题,上映档期也是问题,电影院收费也是问题,引进电影相关体制也是问题。没那么简单。
说不简单,我常常认为是推卸某种责任的托词,我觉得是一个人想法的问题,认认真真做事,不会那么糟糕,就像《色情男女》里面的台词说的:“即使拍成人片也可以认真把它拍好。”
timefly
也许《三峡好人》让大多数人觉得好,就是因为缺乏宣传……
宫林
张、冯拍大片怎么了,他们为的什么啊,还不是为了中国电影,就算他们捞了不少钱,但一旦中国电影成熟的话,他们的功绩是不可抹灭的,即使他们的贡献不至于里程碑,但至少推动了中国电影朝正规化前行,影响上谁也不可忽视。
边河
这个正规化,是指的什么正规化?是像别人的正规化一样的正规化,还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正规化?
多元化必须走在前面。黄金甲的档期排得时间好,时间长。三峡就没有,这就像天涯上面讨论的贴上一些人说的,你把三峡按照黄金甲的档期排排看,那就是你不看也得看,不懂也得看。
我以为他们没这样的功劳。
尚方翊剑
首先一点是一个国家的电影体制成熟与否与钱没多大关系:如果要强调电影的产业化发展需求的竞争力上你忘了重要因素就是创作质量(这时候的电影才是商品),其次再谈产品结构(投资规模和成本)、投资体系(风险投资和贷款融资)、知识产权问题;如果从电影产业的发行环节看那么我国的院线结构相当有问题;如果单方面分析市场,这时的问题才是票房。
宫林,我不知道你说他们的功绩是属于哪方面的。你可以多谈谈,但至少仅以这没有市场调查分析和理论支撑的几句话(虽然全是逗号)来断定他们是否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实在欠妥。
还有什么是电影的正规化发展动向?你考虑了吗?
mochow
说到武侠片有部大陆的我很喜欢:《双旗镇刀客》。
尚方翊剑
喜欢它的哪些地方?可以聊聊。记得我小时侯看总把它和《东归英雄传》、《黄河大侠》等混淆。
mochow
我就是凭自己的感觉哈。
简洁,朴实,没有废话,剧情简单,人物丰满。我头一眼的印象就是既悲凉豪气又年轻鲜嫩,既世故又不乏人情。没有矫情的感觉,说到矫情,《三峡好人》就给我矫情的感觉。其实啦,也说不太清楚,就是喜欢看,还记得当时一下子就看了两遍。
哦哦哦,还有些台词至今还记得:小辫子,好妹子,好妹子边上走着个小辫子,blablabla……
无非
我真觉得《双旗镇刀客》这片子普通死了,喜欢的人可能多是因为某些情节在作怪吧。
mochow
某些是哪些呢?能否说说?
呃……
把情节看成情结了。抱歉
边河
timefly狠不负责,发了贴,就不管了。
timefly
……他们都聊到武侠片上去了。个人认为武侠片还是《卧虎藏龙》好看。
宫林
质量,不是单方面由电影人决定的。国产影片烂,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导演身上?可你看那些黑白战争片儿,那个时代老百姓多喜欢,你拍的是我爱看的,我拍的是你爱看的,这不就是商业运转实质吗!影片质量虽也为第一位,但重中之重是意识的转变,这也是积累传统的第一步。电影在中国,没有延续至今的传统——老百姓与电影人相互磨合的传统,没有磨合就没有共识与信任。
张、陈、冯所做的,是正视与接触观众的第一步。老百姓批评他们,他们还再拍,这就是在磨合。他们的贡献虽非电影本身,至少也有点历史性。老百姓骨子里是有杆称的,你改变不了他们(但特殊时期不算),首先妥协的一定是电影人。而且,第一步,多难走!他们有什么经验?好,那就模仿,学好莱坞,但老百姓看待国产电影与国外电影是不同的,在国产电影里,他们需要有文化认同,来自根源上的共震。
娱乐永远是这种共震的实质。它是开放性的,就是说至少大家都看得明白,在初期,娱乐性越直接越好,越简单越好,你要拍一部国产三级片,电影院不爆才怪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无极》之类影片,是他们在文化上的肆意发挥,不伦不类的,就算有娱乐,老百姓也不认同。其次,是讲故事,它是电影传统,可讲出好故事也需要经验与传统积淀的,我们没这个传统(有过,但断了),情节设计上是扣人心弦,可在影片里就不是那回事儿了,娱乐就出不来。《卧虎藏龙》正是这两点都到位,我们才接受并且喜欢。但李安的社会背景与大陆不一样。再看翻拍的《小城之春》,舞台戏剧效果很强,刻意,不够自觉。
另外,拍电影多花钱。要是没有刘德华,能有《疯狂的石头》吗?一部最低成本影片至少要花去几十万。关键是,现在,张、陈等人能筹到钱,我们迫不得已地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我们被强迫着关注他们。这是现实处境。
所以我觉得搂上的口吻,怎么说呢,有点学院派头,不那么现实。人类前身不算人。合格质量之前是烂片质量,这是必然的。说到商品,只要电影局审查合格的就是商品。难道不是这样吗?再谈产品结构,投资体系,知识产权,就远了点。
所以说,中国大片不是到此为止,是还没开始呢。
边河
电影局的审查是混蛋,我饱受电影局审查出来的狗屁片儿之苦。最近好不容易提起兴趣去电影院,看得我苦死了。
大家肯定还记得那个什么《黑社会》,应该都知道港版跟内地版的不同,啥嘛。
尚方翊剑
你别忘了那是什么年代,那时候直到八个样板戏的“真空”年月老百姓有别的电影看吗?
timefly
问题是:现在的人喜欢看《无极》吗?喜欢看《黄金甲》吗?当然我不否认有些人爱看,但恐怕数量不大多罢。个人认为,还不一定有《地道战》好看。
射天狼
这里面肯定有个视角的差异问题。但不管怎么差异,在事实上,正是有这样的一种视角、观点支持,以张、陈等人为代表的一拨人才敢于如此大胆地以“大片”的名义拍烂片,以“拯救中国电影票房”的名义种下遗毒。因为这样的视角、观点,是脱离了电影本身的,是以“历史”为幌子的,而历史又是什么?如果电影历史以忽略电影本身、忽略电影建设本身为代价,那这样的电影历史就是伪历史。
帖子里有这样一句话:“现在,张、陈等人能筹到钱,我们迫不得已地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我们被强迫着关注他们。这是现实处境。”其实也正因为张、陈在眼下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所以对他们的批判、对他们的不宽容,才更有必要(尽管这样的不宽容也并无多少实质性作用)。我们为什么要“不得已地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呢?他们现在的电影是如此下三滥,能给我们什么希望呢?是开中国“大片”先河吗?我觉得不是。做一个假设:他们让道、他们筹到钱后放手给别人拍……这还有点希望。但他们现在是用烂片垄断,所以这不是希望,这是使中国电影更加腐烂。如果腐烂到一定程度后中国电影突然长出新肌,那只是中国电影的造化,并不是他们的功劳。
电影脱离不了机制,但如果以此为借口而忽略了“电影良心”,那么……我对张、陈现在的不宽容,正是因为他们的电影,已经没有了“电影良心”。这是有别于“电影娱乐化”、“拍娱乐电影”这些技术性范畴的。
无非
应该是我不好意思拉,说的就是情结,是我打错了。
你问得有点奇怪,我自己又不喜欢这部电影,所以怎么能够猜出对应于你的情结呢?但是我想喜欢它的人可能多半是出于那个时代都有的少侠梦情结,和本片对于那些英雄主义泛滥的传统武侠电影的创新。
小蹄子
每一种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言说生命。对于电影来说,它以外在的移动画面与声音传递内在的脉搏,这就像从一幅画的笔触看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之可以对人民大众骄傲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掌握从笔触看到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电影极其落后的国家,《疯狂的石头》被人们普遍地赞扬只能说明中国电影前途黑暗的缩影。如果硬要将电影分成商业、艺术等种类,那你谈一部电影时就要首先将它归于商业或艺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就商业的电影或艺术的电影两个完全不同的电影分支进行不同元素的具体分析。人们一般将商业与票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不可否认较为少量的电影在艺术上取得榜样的同时也获取了巨大的票房,比如《教父》。在中国相对落后的电影产业中,还缺乏像美国那样明晰的电影分类。中国的电影演员——特别是著名的电影演员——似乎因为著名而全能,什么类型的角色都敢拍。好莱坞的传统是绝大多数的演员都因自身的特点而被工业化式地归类:有的只能演牛仔,有的只能演荡妇,有的可以演艺术家,有的只能演地痞,很少有全能的电影演员。当然这个传统只是美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阶段性的事实,现在这个传统不是那样僵硬了,不过它的痕迹仍然较为明显。这种精细的分工是产业化的一个明显标志,所以在中国还远远谈不上什么电影的产业化。话说回来,商业或是艺术的问题,一部商业电影成功的好坏倒有一个标志比较统一,那就是票房。但一部艺术电影的标尺谁也不能给它定义,这就有了各种世界电影节之类的东西,做为相对较专业的评委会,给它们一个一般情况下来说更接近艺术的鉴定委员会。
中国电影的落后有其体制上的部分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比较缺乏对电影语言的认知与表现能力。
零点零一分
都是炒出来的。
Perfectear
小蹄子说得很有道理……
除了这句,“疯狂的石头被人们普遍地赞扬只能说明中国电影前途黑暗的缩影。”
就像你说的,每一种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言说生命,每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造就他们对特定的生活内容有感受。艺术是先验的,或许那些大众人民不能从笔触中清晰地道出那个打动他或者不让他喜欢的是什么,但却未必对好的东西就缺乏辨别力。倘若一种艺术真正不能为之理解,我觉得可能仅仅因为,他没有与之相关的经验。大众不会对过于高远的创作青睐,只是因为接触这方面东西、有这方面体验的人少,比如哲学和宗教,但并非没有辨别力。我认为《疯狂的石头》的形式和情节酷似某西方成熟的大片这件事,只能说,这不算一部上乘的作品,却并不足以掩盖它是一个引人发笑的商业片。另外,我觉得里面的人物都很可爱很真实,仅仅从其他角度去衡量这部电影,实在是委屈它了。
实际上现在的很多人大多都会暗自反省,我看不懂一个艺术片,因为我艺术修养不够,我生活阅历缺乏,因为过几年发现自己又有长进了;却很少检讨自己,我不再对一个流行文化感到兴趣,因为我缺乏对大众生活的理解,因为我不再单纯了。
另外,我觉得好像总是有人习惯只是从某一方面的缺陷,来全部否定一部影片。《三峡好人》是有一些硬伤,有些镜头在摆噱头,人物也没捏成型,两个对应的故事有些突兀。但是我还是觉得它很不错,选题好,以及慢慢地观察每一个人的细细的目光,还有人物的情绪。那些事件,细节,人物的表情,是导演对生活的独特体会……
另外同意尚方翊剑说的。我看《无极》、《英雄》、《十面埋伏》的时候挺仔细的,努力在想他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有时候知道他们有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却不知道该怎么把它们说清楚。我一边看一边脑子里在想补救方法,有时候某些东西的情绪,如果再拉长一点,或者收敛一点,就不会让人觉得好笑了。我也同意一楼说的,他们没有独自创造一个剧本的能力,然而我觉得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缺陷。他们能够看到一件作品,对它反应,然后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记录下来,这跟我们在座的各位只能鉴赏而创作力不足的能力不相上下,我们如果当导演,就算调派人员,和画面的功夫相当,也未必会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当然我自己也包括在内。实际上我觉得塔尔科夫斯基也不太擅长创作剧本,布烈松也是靠改编名著。当导演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一个擅长故事的导演,我怀疑画面的能力肯定会稍微有些弱。这些大片,就我理解,只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尝试,至于尝试的是什么,出于什么目的,我就不好随便猜测了。
边河
好多事情都是后来的,电影本身才是最前面的。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
|